1990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北海道印象
皮树义
樱花盛开是日本春季的一大美景。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来到东京之时,樱花盛开的时节已过,然而,我们有幸在北海道访问了5天,在那里一睹樱花俏丽的姿容。
北海道是日本四大岛之一,由于纬度较高,气候偏凉,春天来得迟,北海道的樱花一般要比本州等地晚开一个月。5月正是北海道樱花开放时节。从北海道的南大门函馆到首府札幌,公路旁,住宅边,田野里到处可以见到盛开的樱花。一树树粉红色的樱花把绿色的大地装点得更加妍丽。
北海道是一颗绿色的明珠。森林面积约占全道总面积的71%。原始森林、沼泽湖群、多样的自然植被构成了北海道独特的自然景观。北海道的产业以农业、渔业、食品工业等为主,污染环境的因素较少,加之重视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在日本处于最好的水平。地域广阔,青山绿水,空气清新,这是东京等大城市所无法相比的。
北海道厅每年用于自然环境保护的预算为6.6亿日元。今年道厅财政预算增加了5.6%,而环境保护的预算却增加了20%。北海道各种公园有24个(这些公园都相当于中国的自然保护区),面积约占全道面积的11%。日本对国内的森林很少采伐,每年大量从国外进口木材,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材进口国。这样,包括北海道在内的森林资源得到了保护。当然这种作法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认为是破坏别国自然环境来保护自己的环境。
自然环境好,鹿、熊等野生动物也多了起来。在洞爷湖,我们泛舟湖上,只见湖水清澈,湖边林木茂密,一群鹿悠闲地漫步湖边。游船靠近,它们并不理会。据说北海道现在已有野生鹿几万只。
北海道多温泉,洗温泉浴是当地人民的一大乐事。在我们到达札幌的第一个晚上,主人特意安排我们住在定山溪温泉旅馆。这座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的地下设有大型的温泉浴室。天然的温泉水从室外引入室内,流入各式各样的池子,步行浴、中药浴、普通浴……任您选择。
札幌啤酒是世界著名的啤酒。北海道纬度较高,气候凉爽,湿度适宜,盛产优质的大麦和啤酒花,再加上水质清纯,酿出的啤酒独具特色。北海道人爱喝啤酒。札幌市内啤酒馆很多,最著名的要数札幌啤酒厂的“札幌啤酒园”。每年从全国各地来这里喝啤酒的人约有90多万。走进一楼大厅,300多个席位,几乎客满。当然人们并不是单纯为了喝啤酒,顾客穿上防止溅油的纸围裙围坐桌旁,服务员端上新鲜的羊肉片、豆芽和白菜、胡萝卜片等蔬菜以及调料,点燃桌上的煤气灶,上面放有外形像鱼、底部凸起的锅,任你随意烤肉、烤菜,边喝边吃。
到北海道访问的中国客人要比东京等地少得多,但是北海道人民同样对中国人民怀有深深的情谊。北海道知事横路孝弘先生在会见代表团时,表示了对中国改革和建设的关心,并希望继续加强北海道同中国的交流。
特别令人难忘的是在北海道新闻社社会部部长岛田昭吉家作客的情景。岛田先生今年50岁,长期在北海道新闻社工作。十几年前他访问过上海。岛田一家对中国有极深的感情,在他的书房里悬挂着一幅鲁迅先生手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条幅。这是多年前一位访问过中国的朋友送给他的。书柜里摆着不少有关中国的书籍。为了欢迎我们,岛田先生的妻子精心制作了生鱼片、寿司等日本名菜,拿出了上好的日本清酒。席间,我们与岛田先生从中国的文化说到日本的历史,从《北海道新闻》说到中国的报纸,无所不谈。最后,岛田夫人和女儿还特意表演了茶道,充分体现了一衣带水邻邦的亲密之情。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罕见的“自杀”事件
仓立德
54岁的俄勒冈州妇女珍妮特·阿德金斯,因不堪忍受老年性痴呆症的折磨,竟在一位医生的协助下,6月4日用一架“自杀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位医生名叫杰克·科沃基安,退休病理学家,现居密西根州底特律地区的奥克兰县。他多年来一直主张个人应有“死亡权利”,赞成“安乐死”。去年秋天,他发明了一种静脉注射装置,并将这种“自杀机”介绍到全国各地。不久,远在西北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珍妮特便得知了此事。
珍妮特久病不愈,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便由丈夫及一位密友陪同,飞往密西根,请求医生帮她自杀。科沃基安向她反复解释了“自杀机”的作用及其后果,并让她在几份文件上签了字。
科沃基安将自己的旧大众牌旅行车稍加改装,放置了帆布床、新被单、枕头、帘子等,开到附近的一座公园,给汽车通上电源。此时,珍妮特的丈夫和密友不忍观看这个过程,在一家旅店等候。科沃基安给珍妮特插上无害的生理盐水静脉输液管,并接上观察心脏跳动的心电图机。此后,珍妮特本人揿动了一个按钮,自杀机开始工作,前后不到6分钟,珍妮特的心脏便停止了跳动。接着,科沃基安将她的死讯通知了警方。
从目前的舆论看,大多数人不赞成科沃基安的作法。人们从医疗、医德、社会伦理、心理及法律几方面表示反对,或提出质疑。
就医德而言,有些人强调医生是“救命人”,而非“要命人”;医生的职责是为患者免除病痛,即便患者失去生活勇气,医生亦应给以鼓励和指导;科沃基安不应用一顿饭的时间就决定这样人命关天的大事。但是科沃基安表示,开始他也劝她不要走这条路,但她坚持宁愿让丈夫用枪结束她的生命,也不愿变成毫无知觉的植物人,坐以待毙。他说,与其坐视一些人自杀跳楼、喝毒汁,不如对此作出反应,满足社会需求。他认为自己未收过她一分钱,只是尊重了珍妮特的个人意愿,不应受到别人非议。
法律界的反应目前比较谨慎。密州迄今并无明文规定禁止自杀装置及医生协助自杀。不过,奥克兰县法官阿利斯·吉尔伯特已于6月8日命令科沃基安,在检察官决定是否起诉他之前不得再使用“自杀机”。人们预料,如诉诸法律,此案的裁决将对多年争论不休的“安乐死”、“个人死亡权利”等问题,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鸟之天堂”奇利卡
肖君
奇利卡在印度被称为“鸟之天堂”。这个遐迩闻名的淡水湖由自然沙坝围成,处在同名的咸水湖之中,因此也就成了咸水中的“绿洲”。奇利卡是印度最大的湖,位于奥里萨邦东海岸,距布巴内斯瓦尔105公里,正处在连接加尔各答和马德拉斯两大城市的公路主干线上。这为旅游者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
在印度工作期间,我有幸到过奇利卡。抵达湖边那天,我最初的感觉是景色比听说的更美。一般来说,湖水都比较平静,而奇利卡则“与众不同”。远眺湖面,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望无际的滚滚波浪。更远处,朦胧可见多岩石的彼岸轮廓。湖内约有100余个形状各异的小岛,星罗棋布似地露出水面。这些小岛无人居住,都成了候鸟的“殖民地”。大约有50—60种鸟冬季从苏联的西伯利亚等地飞到这个“天堂”来避寒。
奇利卡气候温暖,即使冬天也青枝绿叶。小岛地势低洼,泥土潮湿,岛上杂草丛生,灌木茂密,几乎无人进入,因此鸟的生活就免遭了人类的干扰,是理想的栖息地。
奇利卡是人们采购海味的好去处。湖内生长有大量的虾、蟹和各种鱼类。傍晚,渔民们满载而归,将大量海货带进奇利卡镇,在主街道上摆成长龙阵出售。卖蟹人最引人注目,因为蟹被放在大芦苇编织的筐内,上面盖有海草。无人购买时,蟹安静地在筐内休息着,但当购买者接近时,它们便掀开海草,争先恐后地向外爬。
第二天早上起床后,我们乘小渔船去领略湖面清晨的风光。渔船是木制的,船舱很浅,船首呈猪嘴状,小船破浪而行,速度不慢。很快,我们抵“人工障碍”附近。这个“障碍”是由竹片编成的,为的是防止涨潮时鱼类进入大海。这里的渔民都是虔诚的印度教徒,他们外出打鱼前均要到卡利吉庙烧香敬神,以求老天爷的佑护。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垂钓之最
管彦忠
1940年4月,酷爱海上钓鱼的美国人威廉·塔克,身为智利勘探公司的经理,在智利托科比利亚之外21海里处,钓到一条称为剑鱼的大金枪鱼,重达390公斤,创下海上垂钓的世界纪录。
塔克和他钓到的大鱼的照片传遍了世界,美国摄影记者甚至远道而来,为崇拜海上钓鱼活动的读者报道这一新闻。随后,大批美国钓鱼爱好者纷纷来到智利北部海岸。1952年,来自加利福尼亚的阿里森夫人钓到一条344公斤的大剑鱼,创造了女子海上钓鱼的世界纪录。1953年,美国富商克里杰经不住硕大剑鱼的诱惑,组织了一次乘小艇驶向智利北部海域的远征。他和另外两个美国人一起,在离伊基克25海里的水域,经过3个小时的耐心垂钓,一条重达425公斤的大剑鱼成了他们的“战利品”,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他们的成功同时为伊基克扬了名,吸引了更多的美国游客到那里垂钓和度假。
智利的钓鱼爱好者也取得过较好的成绩。1950年,智利国家队在加拿大举行的国际比赛中获得钓金枪鱼的世界冠军。不久之后,在美国迈阿密8国选手参加的比赛中,智利队钓到了267公斤的金枪鱼,名列第一位。
智利的海岸线长达4000多公里,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大金枪鱼平均重约70公斤,还有名贵的鲑鱼、鲤鱼、银汉鱼等。只是由于技术条件不足,智利钓鱼爱好者在海上钓鱼的成绩不理想,更多的是到河流、湖泊、水库等处去享受垂钓的乐趣。智利良好的地理条件和渔业资源为发展旅游业带来机遇。
(管彦忠)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神奇的紫花苜蓿
唐若水
美国农业部的科学家在研究奶牛饲料时,无意中发现紫花苜蓿含有丰富的高质量蛋白质。专家们乐观地声称,这种绿色植物不论土地肥瘦、海拔高低都能迅速生长,几乎是“取之不尽”的“苜蓿蛋白质”,它将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众多营养不良的少年儿童理想的营养补充剂。
专家们经多次试验已找到了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提炼蛋白质的方法,其过程依次为:切碎磨烂苜蓿茎叶,压出汁水,加热后去掉渣滓。专家们证实,最后获取的糖浆竟含有高达百分之五十的高品质蛋白质,此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而渣滓也含有不少蛋白质,是理想的动物饲料。
美国的食品专家与墨西哥萨尔契尤大学合作,把这种“苜蓿糖浆”压到柠檬水、面条、奶粉、饼干中去。孩子们吃时一开始感到不习惯,但很快便适应了。此外,以糖浆制成的糖果也很受孩子们欢迎。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英国人再次“入侵”法国
陈小方
近年来,英国人大批涌入法国,在那儿置办房地产定居。据法国全国房地产联合会预测,今年将有2万间房子被英国人买去。到1992年,这个数字将上升到10万间。法国的一家报纸据此打趣说:“在百年战争英国失去其法国领土的500多年后,英国女皇的目标是再次大举‘入侵’法国这个阳光明媚的海滩。”
这种英国人购买法国房地产定居现象早先只局限于法国北部的诺曼底和布列塔尼。英国的房地产价格昂贵,考虑到1993年后一条横穿英吉利海峡的海底通道将把这两个国家连接起来,于是许多英国人开始“深入”到数百年前受英国统治的法国内部地区。在西南部城市波尔多,已有1万英国人在该地区置买了房地产。
英国人詹姆斯·帕丁森早在1976年就来法国定居了。他如今已成了掮客,向英国人出卖房子,并帮助他们解决在法国买房子时所遇到的不熟悉的法律问题。老于此道的帕丁森认为,“买掉在英国的房地产,尔后到法国南部买房子,那是相当容易的,维修之后还能余下些钱做生意。”
英国来法国购买房地产的多属收入中等的人家。他们买的都是价格在10万到30万法郎左右的房子。为了应付可能前来购买房地产的英国顾客,法国有些地区的房地产经纪人、律师、村长们几乎翻烂了他们的英文词典。诺曼底一个小村庄的村长说,已有9家英国人在这个村购买了房子。据说在诺曼底英国人总是受欢迎的。因为人们依然清晰地记得英国人和美国人为了赶走纳粹而于1944年在此登陆的情景。
但是,在法国的某些地区他们并不总是受欢迎的。在布列塔尼西部地区,墙头上出现了用法文和英文写的“布列塔尼不出售”等标语。在法国西南部,农民们说,英国人的“入侵”抬高了当地房地产的价格,正把他们从房地产市场上挤出去。
随着大批英国人涌入法国定居,英国的生活方式也被引入了。
法国西南部,特别是波尔多周围地区与英国有着特殊的关系,它在1152年法国阿基坦的埃莱亚诺与亨利二世通婚时就曾是英国的公爵领地,直到13世纪方回归法国治下。现在这里大多数酒吧和咖啡厅都开设了投镖游戏,有的地方建起了板球俱乐部,并出版了英文报纸。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苏联幽默画
少年体校的入学试场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墨西哥瓦图尔“地中海俱乐部”旅店一角 郭伟成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