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2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老知青的新天地
袁茂余 董建华
古城绍兴。
走过那条笔直的解放路,朝右一拐,便进了一条不足两米宽的古巷,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千金弄。弄巷深处那密集、陈旧的房舍群中,立着一栋木质结构的古色古香的小阁楼,如果不是阁楼门口挂着一块约两尺长5寸宽的小招牌,谁会相信,这里便是在全国各地有20多个办事机构,与国家十多个部、局、委建立了业务关系的绍兴市物资经营公司办公处。
走进门,沿一窄窄的木梯咚咚地拾级而上,迎面是几间简陋的木板壁小屋。其中一间,便是总经理张志明的办公室。室内陈设颇为俭朴:一张旧办公桌,几把接待来客用的藤椅,墙上挂着几幅主人用以自勉的书法作品:“公明廉威”、“毋忘”、“人以道立,道以德宏”。
是的,吸引我们来这里的,正是这家公司重社会信誉、清廉守法的经营道德,以及他们积极为当地工农业生产服务的精神。
    炼思想之剑
绍兴市物资经营公司共有340名职工,如果看看他们的履历表便会发现,公司的成员大多是来自绍兴、杭州、上海一带,曾在绍兴乡下锻炼过多年的知识青年。40多岁的,基本是60年代的知青,30多岁的,大多是“文革”下乡的知青,20多岁的,许多则是80年代的待业知青。正是这三代知青,构成了公司成员的主体。如今,从他们那朴素的穿着,曾经被田野的太阳蒸烤过的古铜色脸上,还清晰地刻着他们当年在广阔天地奋战的印记。而更主要的,他们在这块曾出过鲁迅、秋瑾、陆游、谢灵运、王充、徐渭等著名人物的土地上年复一年地磨练,历史和现代浓厚的文化氛围曾潜移默化地熏陶过他们,劳动人民纯朴、正直的品格曾深深地感染过他们。也许,这正是他们后来进入流通领域这块新天地后,不为金钱物欲所迷的根底之一吧。
张志明,则是这一知青群体的代表。
他的经历颇曲折。其父是湖北人,曾是胡宗南部所属整编36师少将参谋长。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36师在荔北被解放军包围。师长跑了,他只得向解放军投诚。从此弃暗投明,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的一员。曾任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部参谋、新疆军区后勤部参谋长等职,1954年,调兰州军区任军训教官。
张志明在兰州上完了中学,于1959年考入甘肃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了三年,因患浮肿病被迫退学。1962年,母亲带他来到绍兴她一个亲戚家养病。他当时根本没有想到,他的生活之舟会长期在这儿停靠下来。
绍兴有的是水域。在亲戚家闲着无事,他便天天光着上身,只穿一条裤衩,到小河边去钓鱼,到沟溪水汊里去摸虾子贝壳,困难时期,这自然是难得的宝贵食品。不到一年时间,他没住院,没吃药,病却被填在肚里的这些鱼虾贝壳治好了。1963年,他又考上了杭州大学教育系,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去成。1964年,报纸上大力宣传知识青年侯隽在河北宝坻农村落户的事迹。绍兴市也闻风而动,开始大张旗鼓地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张志明本不是绍兴人,但街道居委会的老太太们盯上了这位闲居的大学生,天天来动员他走这条光荣之路。张当时20几岁,血气方刚,凡是党所号召的,他都响应。并且,新奇的农村对他也有几分诱惑。“去!”他非常爽快地答应了。
1964年6月,他和90多名知识青年一起,胸戴光荣花,坐着几条扬旗挂彩的乌篷船,沿着一条清悠悠的小河,在锣鼓喇叭的欢送声中,热血沸腾地来到绍兴市西南的上灶公社。
这是一个半山区,相传为古代欧冶子铸剑之地。欧冶子和干将是春秋时期两名铸剑高手。干将为楚王铸出了干将、莫邪两把著名雌雄剑,闻名于后世;欧冶子则为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铸成了五把青铜宝剑,其中一把就是后来专为刺杀吴王僚的鱼肠剑。现在,村外的一个小山岗上,还有当年欧冶子铸剑遗址,叫“灶基岗”。
古人们在这儿铸杀敌之剑,张志明和他的伙伴们呢,则要在这儿炼“思想之剑”。
他是这90位知青的头,叫大组长,下辖几个小组,分住在公社的几个村里,过集体生活。这群生龙活虎的年轻人,从繁华的城市猝然来到这偏僻的农村,开始什么也不会。煮一大锅饭,怎么做菜呢?不会,只好花几分钱到供销社买点咸菜,用山泉水泡饭灌下肚去。是农民叫他们怎么打柴,怎样穿草鞋;怎样推车、挑担;怎样种菜、喂猪、做饭;春天来了,叫他们如何使牛、播种、插秧、施肥、除草;夏天来了,叫他们如何割稻、打场……知青们有文化,则开办夜校,为农民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成立剧团为农民演戏,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渐渐地,他们和农民,和这片有着浓厚文化传统的古老土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张志明除劳动外,还孜孜不倦地博览群书,从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到《资本论》,从鲁迅著作到中外文学名著、古典诗词,什么都读。在木板拼成的四壁透风的知青棚里,经常是一盏青灯伴他到深夜,他因此成了当地有名的秀才。
他在农村一住就是16年。
16年,虽有各种酸甜苦辣,但他和他的伙伴们顽强地走过来了。16年,他把自己的金色年华,把自己的汗水,把自己的爱虔诚地献给了这片肥沃的土地。这片土地也无私地用自己浓烈的乳汁母亲般地养育了他。使他具有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更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这,就为他以后办公司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走利国利民之路
1984年春,绍兴市越城区一位领导找到当时在区经理部工作的张志明,说:“我们区的物资公司快垮了,你去当经理,救活它怎么样?”
“只要上级信得过我张志明,我就好好干。”张志明还是这个性格,只要上级交给他任务,他从不推辞。
他走马上任来到物资公司。那叫什么公司呵,只剩了一个空壳!账本上,欠银行逾期贷款100多万元,未追回外面货款80多万,净亏12万多元,实际已经破产。公司原来的职工,见大树倒了,均作猢狲散。有门路有能力的,都纷纷改换门庭跑了,只剩下9个找不到出路的老弱病残哀声叹气望着他。这怎么办公司呢?张志明气得病了两个月。
病好了,他的主意也有了。
先招兵买马。他想起了和他一同插队的伙伴们。这些人少部分还在乡下,大部分已回城,不少人已找到了相当满意的工作。但凭着十余年同甘苦、共患难的友谊,凭着对张志明为人的了解,只要张志明一句话,他们义无反顾地来了。具有一股韧劲,干什么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裘思源;憨厚,办事极为认真踏实的李顺兴;知识丰富,点子多的孟令辉;坚持原则,敢在领导面前拍桌子争辩的女将杨西林;还有办事泼辣,不怕麻烦琐碎的上海知青宋彩娣……这些人在农村经受过长期锻炼,思想牢靠,能吃苦耐劳,他们来,决不只为填塞自己的腰包,而会为了事业拚命干,他先后招了这样的几批老知青,四五十人,拉起了创业的基本队伍。
再筹积资金。资金哪里来?已欠银行100多万,再贷款是不行了。唯一的希望,是东北吉林市某公司拖欠他们86万元货款,几次急电去催,均无回音,怎么办?派韧将裘思源去催款!
“好!”裘思源脖子一硬,当日就买了火车票。时值6月,他只穿一件白衬衫,一条短裤,一火车就坐到吉林市。对方先是哀声叹气地诉苦,说他们公司资金周转如何困难,一时实在拿不出钱。裘思源不信,坚决要求按合同办事。一招不行,对方又采取拖的办法,裘思源则天天去催。他横下一条心,不追回货款不回绍兴。从6月催到7月,又从7月催到8月,最后发展到打官司。好心人劝他说:“你一个外地人,跑到这儿来打官司,一没朋友,二没靠山,能赢吗?”裘思源脖子又一硬:“能赢!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他相信法律的尊严。
转眼又过了中秋,北国已是寒风呼呼,气温急速下降,当地人已穿上了棉袄,可裘思源身上仍只有那件衬衫,那条短裤,好在他插队十余年,能冻能饿,练就了一副铁板似的身体。
他怕误了开庭时间,每天不坐公共汽车(因站在车上冷),而是从旅社跑上几千米(以增加身体热量)来到法院,等着开庭。正好法庭的厅堂里有一盆火,他每天坐在那里,烤了前面烤后面,得信今天不开庭,又往回跑。啃两个小摊上买来的烧饼,往被窝里一钻,养精蓄锐,准备第二天再去……
我们问他:“干吗不在当地买套棉服呢?”他憨厚地一笑:“再买一套,家里那套不就浪费了吗!”
这就是还保留着农民性格的裘思源。
他的行动感动了法院,决定提前开庭。   
裘思源胜诉了,不仅全数要回了86万,而且要回了因拖欠货款而应付的利息,他为公司的创业立了首功。
那些年,全国各地名目繁多的公司如雨后的蘑菇大量冒出,毋庸讳言,皮包公司有之,倒这倒那,把平价变成议价,借改革以营私者有之。绍兴市物资经营公司要办成怎样的公司?这是张志明和他的助手们多次讨论的问题,最后确定了几条坚定不移的宗旨:
一、不搞截流,不搞转手买卖,不与二道贩子三道贩子打交道。而是找货源,建基地。就是说,要某种物资,就直接找出产这种物资的单位订合同,然后公司严格按国家价格卖给用户。这样就避免了许多中间环节,既平抑了物价,也堵塞了流通领域的不正之风。
二、不搞回扣,不搞各种名目的劳务费,职工除工资、奖金收入外,没有其他额外收入,这就避免了内部的分配不公。
三、最重要的一点,是把积极地直接地为当地工农业生产服务、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作为公司的最高宗旨。只要是工农业生产急需的物资,微利、无利,甚至让利也干。
张志明和他的助手们经过详细调查,了解到浙江这个水网地区,主要是缺能源、缺煤炭。那些年浙江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沿海开放地区乡镇企业崛起,电力非常紧张,电煤严重不足,经常被迫拉闸停电,直接延误生产。人们只知骂电“老虎”,不知“老虎”肚里挨饿。其次是缺化肥、水泥和其他一些建筑材料,他们便决定主要经营这几个项目。
公司开张,张志明就把重点开在煤上。他经常带着馒头和咸菜,连卧铺也不坐,到盛产煤的山西大同、临汾一带找货源、订合同,渐渐打开局面,绍兴一带工业用电迅速得到缓解。目前,绍兴市的电煤1/3以上是由他们公司供用的。
重合同,守信誉,是张志明的一贯宗旨。从公司成立至现在,未发生过一次合同纠纷。1987年,山西的煤一度滞消,有的煤矿矿长、书记都出来当推销员。一次,张志明和山西一家煤矿订了几万吨的合同,对方一次运来五个专列。公司再供给客户,结果每吨要亏损3—5元,对方知道了,主动提出修改合同,让公司每吨煤能赚两角钱。张志明摇头不同意。对方以为少,提出再增加三角。张还是摇头。对方问:“你到底要多少?”张笑笑说:“我什么也不要,合同定了就不能改。只要绍兴煤炭紧张时能继续支援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对方很受感动。守信誉,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后来,当绍兴工业用煤紧张,这家煤矿果然提供了不少煤炭。
1987年夏初,正是水稻长苗的关键季节,绍兴一带化肥紧缺,黑市上一些不法分子,趁火打劫,不断哄抬化肥价格,一吨尿素已抬高到1100多元,弄得农民怨声载道。当过16年农民的张志明,看着城外那日益转黄的禾苗,心如刀扎,义愤填膺。他立即派人四处联系,十几天内,就紧急高价购进尿素1500吨,以每吨660元的平价出售给农民,不仅解了农民的燃眉之急,而且打击了不法分子,把暴涨的价格一下子压下去,起到调剂余缺、平抑物价的积极作用。公司却为此亏损数万元。农民感激他,都说:“张志明到底当过农民,懂得我们农民的心。”
1987年7月末,浙江发生罕见的台风灾害,绍兴正处杭州湾南岸的风口,受灾严重。如王充的故乡——绍兴东边的上虞县,树倒屋塌,路毁桥断,救灾急需水泥,向他们紧急求援。张志明慷慨解囊。当时每吨水泥市价为250元,公司却以每吨190元的价格调给上虞县870吨。让利5万余元。1988年8月,绍兴又闹水灾。他们又无偿拿出15万余元的物资和资金支援灾区。
据统计,几年来为支援工农业生产和绍兴地区的救灾事业、文教卫生事业,公司让利和无偿支援金额达300万元。
我们不解,问张志明:“你不搞转手买卖,不抬价,还搞让利或无利销售,公司靠什么获得经济效益?”
“只要老老实实按国家政策收取5%—7%的经营管理费就够了,根本用不着搞邪门歪道。要晓得,不道德的经营,不道德的利润,产生的是不道德的思想和人际关系,不仅破坏了国家经济,而且最终必将导致企业的失败。”
他说的是实话,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清理整顿公司,绍兴市不少公司倒闭的倒闭,亏损的亏损,被抓的被抓。而绍兴市物资经营公司却稳坐泰山,至今市举报中心未收到一封举报它的信。公司收到的只有表扬信。
张志明当了公司经理后,并没有成为一名忙忙碌碌的事务主义者。他还像在农村插队时一样,坚持勤奋读书。每天下班回家吃完晚饭,哪怕到了晚上10点,他还要读一两个小时的书。走进他的家,贴墙一排书柜里,全是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学、鲁迅全集、全唐诗、全宋词一类的书,塞得满满的,看去不像个公司的经理,倒像个文化人。他说:我们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如何“调节”?如何“结合”?他和他的助手们要通过他们公司的实践,作一点探讨。他滔滔不绝,向我们讲了他的长篇宏论。他还拿出他写的一些论文给我们看。“自然,这是个大题目。”他最后说,“我个人的力量太有限,不可能有大作为,但如果能在大海里加进自己的一滴水,对国家改革事业有点益处,我就满足了。”
    聚职工之力
张志明也有不履行合同的时候。
1984年底,公司实行经理承包制。按与上级签定的合同,张志明第一个月可拿到3000多元,他一下傻了。5年前,当他从农村回到城市当工人,每月工资50多元,他母亲高兴得逢人就讲:“我儿子有出息了,当工人拿薪水了。”现在,薪水猛增如此之多,他承受不了,坚决不要,领导找他做工作,才拿了个零头;第二个月,他该拿4000余元,推辞无效,又拿了个零头;到第三个月,他死活不要了,改拿职工平均工资的1.5倍。后来仍觉不妥,又将公司的分配制度改为“结构工资制”。即基本工资+工龄工资+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另外还有个文明工资。较真实地体现了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职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按这个分配原则,工作出色的,工资比张志明拿的还多。
在内部管理上,公司提出了“用人、育人、爱人”的六字方针。
知人善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张志明和我们聊天时,说:人往往有一种潜能,不易被领导发现。作为领导者,就是要在实践中帮助每个职工找到能发挥他特长的潜能。有时,分配某某人去干某项工作,他没有干好。你不要轻易否定他,让他再换换位置试试,说不定就是一把好手。上海老知青宋彩娣,脑瓜灵,说话快而流利,开始让她搞采购,奔波数月,空手而归。她灰心得哭了。张志明对她说:“不要哭,搞搞后勤、调度试试。”结果,她收发电报,调遣车辆,待人接客,送往迎来,和各办事处联络,忙而不乱,干得非常出色。绍兴老知青杨西林,是位文静、秀美的女性,平时话不多,有点认死理。开始几项工作干得不尽人意,最后让她管财务,她不讲情面,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一次张志明想去支点款项,因不大合财务规定,两人吵了一场,杨西林甚至拍桌子,顶住了。“好!敢在经理面前拍桌子,这样的人一定能把好财务关。”不久,张志明提升她为财务科长。
公司的一些业务骨干,大多是这样几易其位,才找到他们的最佳位置的。
在这里待得久了,便会发现公司职工学习空气很浓。年轻人下班了,从不见他们聚在一起搓麻将,打扑克,而是上电大、夜大。原来,公司制定了许多鼓励学习的措施。如:凡是不到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一律由公司出费参加补习,成绩优秀者,奖;考试不及格者,罚。几年来,公司不惜巨资,分批选送职工到各类院校去学习、代培。目前,340名职工中,已有37人毕业于北京物资学院、电大、函大、夜大。还有26人正在华中理工学院、上海城建学院、深圳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有关院校学习。现在,已有16人获得专业职称。
张志明说:一个企业的好坏,不能光看它的经济效益,还要看职工的政治文化素质。提高职工的文化水平,不光是着眼于企业的眼前利益,更重要的是着眼于企业乃至整个国家的长远利益。只要我们国家每个单位的文化素质提高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就提高了。
这是很有眼光的。
关心职工生活,是每个单位每位领导都时常在抓的。但像这家公司抓得那么具体,我们却不多见。且不说公司对每位职工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病退休的妥善安排。单说职工子女上学一项吧。因公司在外面设有24个办事机构,职工家里子女的学习问题就成了牵动他们心绪的大事,公司便派办公室主任裘思源专门管理。孩子上幼儿园、小学,公司每天车接车送。上中学,公司出面负责联系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这些学生表格“父亲”一栏里,填的都是裘思源,不过括号里加个“代”字。学生上学报名、转学、开家长会,都由裘思源去;学生成绩不好,裘思源也真像父亲一样着急,找老师了解情况,找出原因,帮助学生提高,其作用往往比他亲生父亲还大。所以,这些学生的成绩都不错,绝大部分能升入重点中学就读。
公司还采取积资和拨款的办法,先后建房、买房150余套。现在,已经结婚的职工,基本都有了两室一厅,贡献大的有三室一厅。绍兴燃料紧缺,公司便从外地为每位职工购进液化气,省时又方便……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正是有这些关心职工切身利益的措施,才使公司像一块磁石,把大家紧紧吸引在它的怀抱里,大家才生活得这么和谐、美满……
走出千金弄,走出解放路,张志明驱车带我们来到绍兴城边的小河畔。放眼望去,这儿的城郊是美丽的。远处,一抹苍山,美若黛眉;近处,小河交织,阡陌纵横,绿油油的水稻在春风中泛起阵阵柔和的波浪,点染其间的一条条乌篷船,像在绿海里浮游……据说,张志明每有闲暇,总爱站在这儿眺望绿色或金色的田野,回味回味他所走过的生活道路。
他曾在自己创作的一首述怀词里,慨叹自己“愧无为,鬓已斑”,自谦而已。其实,他和他的伙伴们,是一群有作为的人。如果说,过去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里,曾有过“大有作为”的壮举的话,那么,今天在城市经济建设的这块新天地里,不同样显示了他们的“作为”么!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

  月光下
吴巧玲
满目杂芜遁影而去,山野披上银色的薄纱温柔而矜持地起伏。犹如抚平江水波纹的纤指,小树林将月光穿插成迷离的斑驳,肃穆得像一幅深色调的油画……
白日里纷繁驳杂的景象此刻都朦胧成静美的氛围,孕育了一种使人为之心动的诱惑。
只因那一片灵光的抛洒,在尘嚣中拖得疲沓的脚步又踩响了轻快而潇洒的足音。
那在江边姗姗独步,那不时对月亮扬起动容的脸庞,在寻觅、在聆听的是谁呢?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有远古浣纱女忧怨的歌声顺流飘来。
有德彪西的《月光》在苍穹下优美地舒展。
有银亮的波涛汹涌而至……
而你,那么虔诚地伫立着,眼睛闪耀着如月光一样透明的神往,嘴里嗫嚅着欲吐未吐的心思……那是你与大自然最真挚最贴近的呢喃。
你曾寻梦而去……
却悄无声息地回来了,这之间隐匿了你不愿言说的迷惘、追念和悲欢。
撇开夜市驳杂的灯光,你觅到了这片绿洲,你只想让自己蒙尘的心身在月光下得到净化,让疲惫的脚步在这里得到片刻的歇息。这一刻,于静默之中你欣然发现:你还不曾完全失落自己。
颓废不属于你,虽然那从暗处射来的箭矢击毁了你的梦幻,但你懂得那对你闪着诱人之光的角落不过是一场令你唏嘘的蛊惑。
你因这种醒悟而倍感轻松,你于是释然。
月光一往情深地倾注着,在缄默之中你已获得一种默契和鼓励。
无须表白,无须许诺,趁月亮还未下沉,扬起你生命的风帆吧!你是那自由洒脱天马行空般的风,将排开所有的羁绊,携带理想去做一次美妙而艰难的旅行。
你怎能久久地驻足不前?
且珍记航程中那祝福的目光。
而这月光下的绿洲,则永远是你梦中的一片净土,是你旅途中一段优美的怀想,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安慰和力量。
只愿,每个人心中都存一片绿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