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国际经济动向

  西方经济的几个发展趋势
侯若石
进入9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经济中的几个趋势更加明显。
    继续从总量增长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模式,受到资源和资金积累的约束,而已出现的新技术革命则为经济转型创造了条件。生产技术从高能耗和高原材料消耗向节约型发展,能源和资源消费呈下降趋势;物质生产从单纯谋求数量转化为重视产品高性能、多品种的质量型。
与此相应,产业结构趋于软化:工农业比重继续下降,服务业比重上升,并与物质生产部门的联系日益密切。制造业的一些生产阶段转移到服务业,使之朝着强化物质生产的方向发展,成为向物质生产部门提供更多非物质投入的生产部门。
为适应经济转型,经济政策目标从追求增长速度转为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的适度增长;政策手段从扩张性宏观政策变为紧缩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国际经济活动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经济活动
为顺应市场的瞬息万变,国际直接投资增长速度超过国内投资;一些产业部门的跨越国界的生产活动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国际生产转移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超过国际贸易。例如,日本汽车工业对美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在1992年将接近美国进口日本汽车的最高限额。
随着经济转型,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作用加强,出现了商品贸易与劳务贸易溶合,贸易与资金流动或技术转移溶合,物质交流与信息交流溶合的趋势。因而,跨越国界的金融交易的增长速度超过国内金融交易。1979年—1988年,外国人参与伦敦、纽约和东京三大股市交易的比重从1/16增至1/9。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7个离岸国际金融中心拥有的国际银行间债权占世界的比重从1986年的32%升至1989年的49%。随着技术转移加快,跨越国界的专利注册从1979年的14万件增至1986年的26万件。
因此,在国际经济关系中,跨国公司正在变为由不同国籍的人员组成,拥有全球横向和纵向交织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并相互渗透的全球公司。经济集团化使集团内各国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共同的经济管理规则;国际经济机构也将加强干预世界经济。
    产出增长波动趋缓,价格波动趋大
与经济转型滞后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波动幅度较小。1986年—1989年,发达国家产出增长率各年度之间的高低之差平均为0.8个百分点,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2.6个百分点,拉美和加勒比国家为1.8个百分点,中东国家为5.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世界市场的要素价格和产品价格与经济衰退的对应关系减弱。如,股市数次暴跌并未引起经济衰退;初级产品价格连续下跌也是在未出现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发生的。但是,初级产品(特别是石油)价格、利率和汇率等波动幅度趋大,且变化莫测。
因而,影响世界经济动荡的主要因素,有可能从产出增长波动转向价格波动。由于产出波动趋缓,发达国家在近期内即使发生经济衰退,也不会过于严重。但是,80年代后半期,尽管未发生经济衰退,价格波动对世界经济的不利影响却与产出增长波动不相上下,对发展中国家的危害更大。据计算,发达国家利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就相应减少0.2个百分点;前者的经济增长率每减少1个百分点,后者的经济增长率就减少0.3个百分点。由于利率波动幅度远大于经济增长波动,它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更严重。
    西方国家的国内经济矛盾转移到国外
经济转型受到种种制约,无法从根本上确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矛盾的缓和。
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化,继续面临世界资源的约束。转型表现为发展高效益生产,需要巨额风险投资,但发达国家的储蓄率普遍下降;转型表现为对资源的节约,但初级产品的低价格刺激了需求,反而导致资源的无谓浪费。
经济全球化也面临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障碍。国际直接投资增长,引起一些国家、特别是国际收支逆差国的投资保护主义,日美投资摩擦加剧。日、美、西欧之间的贸易矛盾难以解决;南北之间的劳务贸易摩擦日益尖锐。南北差距拉大,发达国家对它们的投资难以增长,势必缩小生产全球化的广度和深度。
而且,经济转型和全球化面临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巨大风险,威胁到投资者的信心。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上述三大制约因素,将进一步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经济矛盾外化,即国内矛盾转移到国外,从而加剧国际经济矛盾。
由于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影响增强,为解决国内经济矛盾而采取的对策也将对它国产生不利影响。如,发达国家为抑制通货膨胀实行的高利率政策,不但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外债负担,还通过对贷款成本及汇率变化的连锁性反应,引起其他国家的国内价格波动。因而,实际经济活动的矛盾转化为国与国之间经济政策的矛盾。
经济集团化导致经济政策的集团化,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政策矛盾转化为国际经济政策在更大范围之间的矛盾。如,欧洲统一大市场建立之后,其货币体系的汇率制度将有别于现行的国际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这将引起国际金融体系的混乱。
跨国家经济力量与国家经济决策之间存在矛盾。跨国公司将更加变本加厉地利用各国经济政策之间的差别,从事全球性经营活动。这些都是今后值得注意的发展趋势。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太平洋经济将在稳步发展中继续崛起
——来自太平洋经济展望国际专家会议的预测
廖群
不久前在日本大阪召开的“一九九○年至一九九一年太平洋经济展望”国际专家会议,交流和讨论了太平洋区域各国及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景。
来自十四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预测专家认为,一九九○年至一九九一年,太平洋经济将在调整过程中稳步发展:经济增长适度且稳定,增长率连续两年均为百分之五点一,比一九八九年降低零点二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持续下降,两年分别为百分之六和百分之五点三,比一九八九年分别下降零点二和一点二个百分点。
当然,在这两年中,太平洋经济也将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难。突出的,首先仍然是国际贸易结构不平衡问题。从所预计的效果来看,问题的一方面可望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即日本等顺差国家及地区的经常收支盈余额将得以较大幅度地减少,而问题的另一方面看来难以乐观,即美国等大多数国家的经常收支赤字额将继续扩大。其结果,整个国际贸易结构的不平衡问题将得不到根本解决,尤其是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仍然尖锐。第二是日元对美元汇率问题。最近,这一汇率波动很大,引起各方关注。在今后的两年中,随着太平洋经济以至世界经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变化,还将继续波动。这对太平洋区域的贸易、金融市场以至各国及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将产生消极的影响。这两个问题将是今后两年以至整个九十年代太平洋经济发展的潜在不稳定因素,各国及地区政府已对此高度重视,准备进一步采取对策,特别是国际协调行动共同逐步加以解决。
从各个方面的预测看,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为百分之二点九;世界通货膨胀率年均为百分之七以上。不难看出,太平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将高于世界经济二点二个百分点,而通货膨胀率将低于世界通货膨胀率一点一个百分点以上。这意味着,太平洋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上升。各项经济发展指标都表明,太平洋经济将继续是世界经济中最有活力的部分。
分析当前太平洋经济发展的动因,并从中得到启示,是不无裨益的。
(一)太平洋经济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各国及地区外向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特别是太平洋区域内部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增强。今明两年,太平洋经济的进、出口量将分别年均增长百分之七点九和百分之八点六,分别高于世界进、出口量三个和四个百分点。同时,直接投资和旅游人数的年均增长速度都将超过百分之十五。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太平洋经济贸易量的百分之六十六,直接投资的百分之八十和旅游人数的百分之九十是在太平洋区域内部实现的。这说明,太平洋经济市场已具备巨大容量为太平洋区域内各国及地区经济提供发展空间,太平洋区域内部的经济合作是太平洋区域各国及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证。
(二)太平洋经济在这几年的调整过程中能够迅速见效,与各国及地区的经济政策有关。日本在短短的几年中,通过各项政策措施,扩大内需,进行产业结构的又一次转换,保持百分之四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实行金融紧缩政策,也使通货膨胀势头得到抑制,同时,经济增长虽然放慢,但尚不致产生衰退。这一方面说明,即使在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政策的干预和导向仍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更说明,有效的科学的宏观政策体系,是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这些年太平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还在于日益增强的企业活力。近年来,太平洋区域各国及地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及地区,都采取了一系列提高企业竞争性,增强经济活力的政策和措施。具有特殊意义的是,这些措施因地而异,没有套用一个原则和模式。实际上,太平洋区域各国及地区正是根据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类型的措施,才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西欧银行兼并方兴未艾
胡泳
面临1992年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前景,西欧金融界进入了一个整顿、改组的时期。一些银行为了增加资本,扩大营业规模,掀起了一股兼并之风。
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西欧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收购兼并活动达30多宗。世界闻名的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去年购买了意大利一家大银行13%的股份,并且还在寻找新的机会,力图把它的触角伸向全欧洲。另一家大银行里昂信贷银行先声夺人,在荷兰、比利时、意大利都已获得了立足点。它们的主要竞争对手西德银行亦不甘示弱。西德最大的银行德意志银行在1989年一年中,先后购并了西班牙的大西洋商行、奥地利的安托尼·海克尔银行和英国的摩根·格伦菲尔银行,成为西欧银行兼并战中首屈一指的买主。此外,在7月2日两德实现货币联盟之际,这家西德银行计划在民主德国开设100家新的分行。
最引人注目的一宗兼并发生在荷兰。荷兰两家长期竞争的大银行阿姆斯特丹——鹿特丹银行和ABN银行,今年4月初宣布合并。合并后的银行资产达1840亿美元,雇员5万多人,在欧洲排行第6、世界排行19。银行总裁声称,这一合并将极大增强荷兰在世界金融业中的竞争地位。
西欧银行纷纷寻求合并,原因在于,原有银行规模太小、数目过多,不足以适应国际金融业出现的新局面。例如,丹麦人口仅500万,但为之服务的银行却达150家之多,意大利的银行数目更达到惊人的1200家。过多中小型银行的存在使欧共体在金融方面处于隔离、松散、落后的状态,无法对付国际竞争。在1992年即将到来之时,美、日的大银行都垂涎于3.2亿人的大市场,加紧向欧洲渗透。面对这种挑战,西欧银行业的唯一良策是联合起来,否则,在国际金融界的龙争虎斗中,西欧银行将难以生存。
专家预测,西欧银行兼并战一旦尘埃落定,商业银行的数目可能缩减一半左右。目前,卷入这一收购、合并浪潮的上市银行已达2/3强,随着大市场的临近,这个势头将有增无已。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菲内阁批准经济改革计划
菲律宾内阁20日原则上批准了关于执行社会和经济改革的一揽子计划。这项改革计划的目的是“摆脱30年来经济封闭状态”。
这些措施包括摆脱保护主义的贸易和投资政策以便有利于菲律宾消费者;除了那些对发展起直接支持作用的工业之外,政府将不再给予免税和特惠待遇;简化关税结构,改进海关管理等。此外,政府还将采取一系列同步措施,包括低利率、低财政赤字、低关税等。
新闻部长戈梅斯20日说,内阁成员认为,改革是非常需要的。他又说,关于执行改革措施的细节要同商业界人士商量后才确定下来。 
 (新华社)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意大利犯罪案激增
据意大利内政部不久前公布的数字,意大利的犯罪案件已从1980年的74万起,增加到1989年的205.3万起,其中南方的犯罪案件增加更快。
1980年至1989年,卡拉布里亚大区的犯罪案件从9000起增加到4.2万起,康帕尼亚大区从3.7万起增至19.3万起,西西里大区从5.5万起增至17.2万起。意大利犯罪案件大量上升的原因,一是对犯罪者过分宽容;二是南方地区失业者多,有的地区青年失业率甚至高达73%。
                        (罗晋标)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日本的中学教育中,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修学旅行”。它是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组织的集体旅行。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前往平常不熟悉的地区,参观学习有代表性的自然、文化史迹。
图为中学生在京都集体参观旅行。
本报记者 孙东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