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镶嵌在华北的十二颗明珠
——记承担国家黄淮海科技攻关的一批试验区
本报记者 蒋建科
黄河从黄土高原上向东匆匆奔来,北袭海河,南侵淮河,三条河共同交互冲积形成了一块黄淮海大平原,包括冀鲁豫苏皖5省大部和京津2市。这块具有战略意义和巨大生产潜力的地方,却因地势低洼,加上季节性气候的影响,饱受旱涝盐碱沙薄的危害,农业生产长期低而不稳,每年要吃掉国家10多亿斤的返销粮。
如何让这个地区的农业发展起来,是萦绕在几代科学家脑际的大问题,也牵动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的心。
    治不好盐碱地,我们不走
1973年,当石元春、辛德惠带领10多名北京农大的教师来到河北省曲周县张庄时,迎接他们的只是一片片荒地。“收麦不动镰,打麦不用场”,地面稀稀拉拉的几株麦子,用手一拔,拿回来用鞋底一搓,种一葫芦收一瓢。听说农大老师要来治碱,张庄的党支书跑过来伸着脖子悄声问道:“你们说句心里话,打算呆多久?”石元春当即代表农大教师回答:我们在这里干定了!起码这400亩地要改好,改不好,我们不走了。说罢,这些平时文绉绉的先生们都挽起裤腿,和张庄的农民一起下地挖沟、打井。400亩盐碱地第二年就起了变化。1975年,地上密密麻麻长出了麦子。农民们看到这种情景,也开始树立了治碱的信心,治碱面积一下子扩大到4000亩。绿油油的麦田引得四周农民像赶集一样前来围观。如今,经过近20年的建设,曲周试验区已发展到第三代,试验研究设施不断更新,“七五”攻关研究确定了以浅沟浅井为主,构成井沟渠结合的一套水资源及其水盐运动综合调控系统,达到省工、省地、省钱、有效的目的。
    建在黄河大堤下的试验区
站在开封黄河大桥上,67岁的王遵亲研究员向我们详尽讲述黄河和盐碱地治理的过去和未来。这位老研究员当年作为熊毅教授的助手,带领100多名由周总理亲自批准提前毕业的大学生,开赴黄淮海平原进行大规模土壤调查,为黄淮海平原治理打下了基础。至今他仍活跃在各个试验区,主持自己的研究课题。
他指着离大桥5公里开外的一片洼地说,有20多年历史的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就建在那里,黄河河面竟然比试验站高出7—8米。这里是治理开发黄淮海平原的最前沿阵地,各项试验都力求采用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侧重开展有应用前景的超前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在应举试验点建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地下大型土壤水盐运动模拟实验室,能通过456个传感器对30个土柱实施计算机数据自动采集和处理。以潘店万亩实验区作为综合研究基点,面上辐射到5个不同农业生态类型示范区的综合配套技术,已扩散64万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潘店万亩农业生态工程实验区模型经国家有关部门推荐,先后被运往巴黎、苏联、波兰等国家,代表中国参加有关国际科技成就展览。
    发挥优势,探索适合国情的节水农业
有人说,黄淮海平原治理的中心是治水。中国农科院农田灌溉所商丘试验站在贾大林研究员的带领下,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在“六五”期间治理盐碱地和背河洼地的基础上,“七五”期间重点进行了节水农业研究。针对黄淮海缺水这一主要矛盾,从目前我国的物质和经济实力出发,没有简单重复发达国家的路子,从而在节水农业分区、节水灌溉制度、节水灌溉系统和地面灌水技术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形成地下低压输水管道和地面软管及膜上灌和间歇灌的成套节水灌溉系统,节水30—40%,节地1.12%,省工60%,缩小轮灌周期1/3,增产10%,不到一年就收回投资,2年多时间仅在商丘地区已推广15万亩。
    敢啃硬骨头的禹城试验区
素有“小黄淮海”之称的禹城县,集中了黄淮海平原各种灾害,治理难度极大,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其中以沙河洼、辛店洼和北丘洼这“三洼”为代表。沙河洼历史上是黄河故道,沙丘连绵不断,风沙飞扬,周围21个自然区深受其害。辛店洼是全县最低点,每年积水期长达4—5个月,农民只能在洼边种些小麦、高粱、黑豆之类的作物,收成极少;属于重盐碱咸水洼地的北丘洼修建津浦铁路后,形成封闭洼地,是旱涝盐碱薄各种矛盾最集中、最典型的地区。“三洼”是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中的关键性课题。4年来,禹城试验区从中科院、农科院聘请了2名科技副县长、2名科技顾问,7名特邀人大代表、2名政协委员组织高层次科技集团,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平沙丘402个,开发利用沙地13300亩,使当地农民人均增加耕地1.2亩。如今,沉睡千百年的风沙化土地成为果树满园的聚宝盆,原来治碱不露脸的地方,白花花的棉花取代了白茫茫的盐碱。国务院领导前来视察时,对禹城试验区的工作予以高度评价,李鹏同志说:“这里取得的成果,对黄淮海平原开发,乃至对全国农业的发展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在陵县、寿光、龙王河、南皮、人民胜利渠、开封、睢宁、蒙城,试验区各有侧重、各具特色,面貌与一般地块有很大差异。新技术、新成果不断从这里向外扩散,人们亲切地把12个试验区比喻为12颗明珠。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走出无声世界的孩子
本报记者 卢小飞
拉萨来的人说,我的小朋友达珍最近又重返小学校,正在读二年级。消息使我百感交集,整整一个下午,脑子里出现的尽是达珍和她那群康复伙伴。
那是今年春天到来之前,每当路过拉萨“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时,我总爱在楼下那棵柳树旁站上一会儿,听那些刚刚走出无声世界的孩子,跟着老师咿呀学语。
“啊——”孩子们张开嘴学着。
“注意口形,读2,不是‘啊’。”老师在示范。
“看老师的舌头,6——,不是‘噢’。”
二楼窗户里飘出央金老师充满热情的声音,纠正每个字的发音都是那么艰难。这也难怪,都是些重度耳聋的患儿,即便带上助听器,也仅有些微弱的音感,更主要的还是凭眼睛去观察、模仿教师的口形和舌头的位置。
我轻轻推开教室的门,走到最后一排,坐在达珍和顿珠旁边。正在上数学课,因为学生年龄、知识参差不齐,老师要分别施教。13岁的达珍和顿珠曾经上过小学,已经会乘、除法的运算。而5岁的吉宗才刚刚识数,这个来自拉萨远郊农家的小姑娘进步很快,已经能将一位数的加减法正确地书写在黑板上。老师在给达珍和顿珠讲乘、除法的时候,她也凑过去,瞪大了眼睛,盯着老师的口形,张着小嘴使劲地念,生怕少学了什么。谁能想到,刚来的时候,这小家伙还噘着嘴,拒绝医生检查她的耳朵呢。
这是一所编制在医院耳鼻喉科、教育和科研相结合的特殊学校,它通过科学的听力和语言训练,开发聋儿的语言功能,使之聋而不哑。这项工作近年开始在全国陆续普及,在西藏则还是新生事物。
西藏实行藏、汉双语教学,为了让孩子弄清楚语义,老师常常要加上图画和手势、表演。每逢那些小同学毫无顾忌地扯着嗓门儿,却又总也念不对的时候,达珍就主动地站起来示范。她爸爸说,她是在生下来10个月时因病耳聋的。她父母设法送她进了小学,但后来还是因听力障碍被迫退学。从此,她变得孤僻了,小小年纪便呆在家里黯然神伤。
现在她变得开朗多了,学习成绩提高了不少,在内地上大学的哥哥、姐姐来信,她居然也能念了。在班上她主动担当起老师的小助手,难怪小伙伴们都亲热地叫她“阿佳”(姐姐)。听医生说她和顿珠再经过一段训练就可以上正规小学了。拉萨来的消息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数学课后,有一段休息时间,喝水、吃点心、听音乐。接下来,是音乐、舞蹈和游戏。老师让孩子们摘下助听器,自己在隔壁分别击打或演奏鼓、锣、镲、喇叭、电子琴等乐器,让孩子们辨听是何种乐器,在什么方位,或是合着乐曲的拍子跳舞。这种游戏使课堂气氛格外活跃。听、说能力就在这活跃的气氛中得到开发训练。
据医生的检测,到去年底,这批聋儿的听觉灵敏度已有明显提高,有一例的低频听力提高了10个分贝。当然,能否恢复听神经,尚无科学依据。他们只是想用实践来证明,超过语言发育阶段的聋儿是能够再开发的,是有望开口说话的。10岁的丹增听力重度缺损,刚开始康复生活的时候,他讨厌助听器,回家就扔在一边,现在可舍不得摘下来了。过去他是个不着家的“野孩子”,现在仿佛变了一个人,回家要写字、画画。他爸爸穷达说:“听到儿子喊出第一声‘阿爸’的时候,我就感到了希望。”
其实,每一个聋儿和他的家庭都有这种经历。欧燕的阿妈说,看到女儿脸上挂满了笑容,她如释重负。康复中心的负责人巴重惠医生说,每当看到孩子们对新生活的那种渴望,心里便沉甸甸的,眼下毕竟还只是个开头。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着了“魔”的教授
刘亢
几年前,当西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教授刘佩瑛辗转在四川省万源县考察时,大巴山区一些农民那因饥饿而成菜色的脸庞,因衣不遮体而大白天蜷缩在阴暗土屋的情景,曾不断搓揉着她的心。泪水在不知不觉中溢满了眼眶。
那时,魔芋在我国还未曾受到重视,一直处在野生和半野生状态。但魔芋在国外却被广泛用于食品、医药、轻工和化工。刘佩瑛在考察完大巴山的地形、气候以及土壤后,决心在这儿推广她的魔芋种植技术。
望着四周海拔上千米的山峦,刘佩瑛就估量出日后要付出的艰辛和劳累。苦,她并不怕。早在1949年毅然放弃美国密执安州大学舒适安逸的生活回国时,她就抱定了搞农业、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土地的信念。
于是,将近70高龄的刘教授和她的助手们,这群被称为“着了魔(芋)的人”,从1986年起就经常深更半夜乘火车赴万源开展魔芋资源系列开发利用研究。去年3月,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把大巴山罩成一个银色的世界。厚厚的积雪埋没了逶迤崎岖的山路。当地人在这种奇冷天气下也绝少出门,可刘教授为了赶在雪融前把魔芋春播的实用技术传授给农民,不顾众人劝说,徒步翻越积雪一尺厚的深山。手冻僵了,脚冻僵了,在积雪中只能机械地走着,每迈一步都比平日艰难了许多。呼吸也因力乏而急促起来,满眼全是白皑皑的一片。好不容易走到目的地,全身都疲乏极了,可一见到山民渴望、等待的目光,刚才的劳累似乎减轻了,马上手把手教给他们实用技术。刘教授的研究生们常感叹“跟着她工作,真要有一种拚搏精神。”
这些,刘教授都挺下来了。她和助手们为大巴山区不同海拔高度的地区探索出“小麦、玉米、魔芋”和“蔬菜、魔芋、玉米”等作物间、套种的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从而实现了亩产千斤粮、魔芋收入超千元的指标,解决了魔芋与粮食争地的问题。
魔芋在刘教授及其助手的努力下丰收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有了核桃无棒敲”的局面。芋角加工成了问题。刘教授和她的助手又开始钻研起机械科目。经过反复实验,研制成了加工使用的烘烤机和魔芋精粉机。
刘佩瑛并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停滞不前不是她的性格。她又在魔芋食品加工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魔芋挂面、魔芋悬浮桔肉果汁等20多种新食品研制出来了。被山民称之为“鬼肉”的魔芋由低层次土食登上了大雅之堂。
万源让人心酸的穷苦,正在被刘佩瑛和许多与她一样播种科技星火的人逐步赶走。万源人苦涩、忧郁的脸上渐渐现出了舒心的笑意。据统计,刘佩瑛在万源搞的魔芋资源系列开发使全县人均增收20多元。魔芋在万源年产值已达800万元以上,成为该县支柱性产业。国家教委、农业部、林业部因此联合表彰了刘佩瑛教授。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拳拳爱心献患儿
——程时达夫妇兴办家庭弱智儿童学校
马良柱
四月二十日,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走进第十一届亚运会湖北基金会办公室,将捐献的五百元钱交给了工作人员。他就是同妻子张玉黛一道先后为五十多名患儿提供生活、学习和治疗系列服务的退休医生程时达。
一九八七年,经卫生和教育部门批准,程时达和妻子办起了家庭弱智儿童康复教育学校。当记者问他们为什么要办这所学校时,张玉黛回答说:“过去我们医院有个护士,因孩子弱智生活有很多困难,经常暗自流泪。我每次看到她这个样子,心里就十分难过。后来我们又了解到许多弱智儿家长三天两头往医院跑的焦虑心情,退休后干脆就在家里办起了这么一个学校,尽可能为弱智儿童的家长分点忧。”
程时达夫妇的家庭学校办起后,很快就面向社会招收了一批普通幼儿园和小学不予录取的儿童。这些患儿大都属于智力特别低下的类型。有的患儿不会独立吃饭,老程夫妇就一个一个喂。有时喂着喂着,患儿竟把满口的饭菜喷到他们的脸上。还有的时候,个子较大的患儿一时高兴,居然纵身跃到程时达的背上,以至其他患儿也蜂拥而上,将程时达紧紧地压在下面。有一次还将程时达压得昏厥过去。
出现上述现象,夫妇俩是否感到烦躁?张玉黛说:“这里的孩子太不幸了。我们都当作自己亲生的儿女去疼爱,每当他们做出一些难堪的事来,我们不会有任何嫌弃,相反更为他们的痴呆感到难过。”
弱智儿的家长对程时达、张玉黛夫妇的唯一希望只是把孩子看管好,而夫妇俩却不满足于此,他们的目标是为患儿提供生活、学习和治疗系列服务。在教学上,他们把文化教育和劳动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并针对患儿记忆力差的特点注重重复进行。在生活上,他们根据患儿的生理及营养特征,请专人烹制三个档次的营养食品,分餐进食。在治疗上,他们除每天给患儿喂服提高智商的药品外,还定期为患儿作体格检查,并对个别患儿作按摩治疗。
在这所学校里,一个长得十分漂亮的男孩学会了聚精会神地画蝴蝶,画完后还会工整地写下“肖杰学画”四个字。入学前,肖杰的家长曾断言:谁能教肖杰认识一个字,他愿出十元钱的学费。瞧,现在的肖杰不仅会认字,而且还能写字、画画呢!至于每个字十元钱的高价学费,程时达当然没有收。相反,两年来他还向湖北省董必武教育基金会等单位捐款三千三百元。
说到金钱,有人给程时达夫妇算了一笔账。送到他这里的孩子,每月缴纳十九元生活费和十六元管理费。随着患儿的增加,程时达家两室一厅的住房用于办学已显得拥挤,于是他向居委会租借了一套三室一厅的住房,把患儿转到了这里,而每月一百五十元的房租和雇请的三名退休人员的工资,则从目前三十多名患儿的管理费中开销。除生活费完全用于患儿的伙食外,所剩的钱只够添置部分教学用具了。
程时达夫妇就是这样,凭着对患儿的深切同情,默默地向他们奉献着拳拳爱心。据卫生部门检测,两年来程时达夫妇首批招收的三十六名患儿的智商比入学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十二人分别转入普通学校和幼儿园,三人进入福利工厂就业。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利在当代 功在千秋
——四川开发利用沼气见闻
本报记者 罗茂城
曾经几上几下的我国沼气事业目前情况怎样?这些年有何新的进展?将来前景如何?
最近,记者在我国最早开发利用沼气的四川省城乡考察,所见所闻,令人耳目一新。
    沼气进入农民家
    生活环境大变化
我们来到绵竹县富新镇双狮村魏本奎家参观。
只见他拧开沼气开关,用火柴往蜂窝状的炉上一点,一团蓝色的火焰便呼呼直窜。他又往气灯上一点,顿时满室生辉。多少年来农民那种“煮饭满屋烟,柴草堆满间;熏黑四面墙,灰尘扫不完”的旧厨房面貌看不见了。厨房、庭院均显得干干净净。
正因为如此,据说四川内江、德阳等农村,时下兄弟分家,双方首先要争沼气池;姑娘要出嫁,也要打听男方家里有没有沼气池。
四川是我国开发利用沼气较多的一个省。近几年来,四川有关部门认真总结五六十年代大办沼气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旧式沼气池,研究修建新池,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据了解,目前全国有沼气池478万个,其中四川就有170万个。今后计划每年以5.6万个的速度稳步发展。
过去,农村以生产队为单位,沼气池往往离农户的家很远,挖得又大又深,很不实用。如今的沼气池,则修得近、小、浅,一家一户使用非常简便。据测算,修建一个6立方米的沼气池,只需二三百元,年产气可达350—380立方米。
更可喜的是,现在沼气不仅用于生活,还可用于生产。利用沼气给蚕房升温、照明、调节空气干湿度,这比过去用煤来升温、电灯感光有很大的优越性,小蚕不受煤烟熏扰,能吃肯长。
沼液、沼渣病菌少,喂猪养鱼既能催肥,又能防病。人们通过多年的实践,逐渐摸索出一条养猪——沼气——种养殖业良性循环的路子。
    修建沼气化粪池
    昔日粪坑变花坛
土地承包到户后,农民施用化肥的多了,到城镇挑肥的农民越来越少。过去农民进城花钱买肥,而今不少单位则花钱请农民进城挑肥。这样,不少城镇的市长和镇长,都为城镇的排污问题而苦恼。
四川近几年搞的“城镇沼气化粪池”,巧妙地解决了这一令人头痛的难题。
记者在绵竹县各机关和剑南春酒厂看到,不论在公厕还是宿舍粪池,都基本上闻不到臭味,厕所的粪坑上花树婆娑,绿草如茵。从化粪池排出的沼气,还可供办公室烧开水和部分居民煮饭。据了解,到去年年底,绵竹县城的60%的楼房均建立了“沼气化粪池”。
据化验,经过“沼气化粪池”处理流出来的沼液,其水质完全达到或超过有关部门规定的排放标准。同时,还可大大减少寄生虫卵、大肠杆菌,卫生效果十分显著。
“城镇沼气化粪池”已引起四川各地的浓厚兴趣。目前全川已有120多个中小城镇修建了5200多个池子,总容量达15万多立方米,处理11万多户的生活污水,日均产气2万立方米,可供5000多户居民使用。内江、万县、宜宾、遂宁等中小城市已把兴建“沼气化粪池”纳入市政建设内容,作为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成都、重庆等大城市也开始了推广工作。
    污水净化沼气池
    治污取气相结合
随着工业生产的日益发展,城乡污染也日趋严重。往往修建一个厂,污染一条河,危及一大片。
四川近几年另辟蹊径,运用修建“沼气废水池”的办法,把治理污染与开发能源结合起来,获得了良好的治污效果和经济效益。
四川是酒乡,近几年大量生产物美价廉的用酒精勾兑的液态酒。但是据测定,生产一吨酒精,大约要排放20—28吨高浓度的废液,可使河水变黑发臭,鱼死草枯,严重污染水源。类似酒厂那样污染严重的还有糖厂、纸厂、肉联厂、畜牧场等等。
1987年,四川省有关部门在乐至县酒厂开始修建大型的治污与取气相结合的“沼气废水池”,经过两年的建设,目前已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厂沼气工程一方面治理了废水,另一方面又利用沼气发电,年发电量达20万度以上,约占该厂年用电量的1/3。在严重缺电的乐至县,确实为工厂解决了一个大问题。与此同时,该厂沼气还可供2380多户城镇居民煮饭照明。该厂第二期工程完工以后,将实现供气5000户(折合生活用煤5000吨),占县城总户数的79%。据测算,3年多即可收回建设投资。
开发利用沼气,实在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经穴治疗仪功能多
马来西亚驻中国公使阿兹哈里让胃炎折磨得好苦。一位中国朋友介绍他到解放军261医院理疗科找韦佳大夫治病。病人治疗10次后大愈,不仅饮食完全正常,“啤酒肚”也消失了。此后,他几乎把马来西亚驻华使馆中有各种伤痛的同事都带到韦佳那里,包括患有严重腰肌劳损的大使先生。结果,个个都获得满意的疗效。
韦佳用的是一种她与中科院计算所工厂合作改进的新型导平仪——JXY—1型经穴治疗仪。这一新型治疗仪除功能多、波形好、电量稳定外,各种参数都能数字化,使医生便于操作。
(吴文)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新型麻醉药
依托咪酯投入批量生产
一种过去靠进口的麻醉新药——依托咪酯在我国已形成批量生产能力,从而填补了国内静脉麻醉药的空白。
这种麻醉药的问世在世界上只有10多年的历史。它具有起效快、持续时间短、苏醒迅速、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影响轻微等特点,因而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手术。1988年,青岛市鸿雁制药厂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的技术指导下,研制成功这一国际新型麻醉药。经国家卫生部检验,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类药品标准,纯度达99.99%,被批准独家生产。经200多家医院临床使用,临床效果可靠满意,药效比目前国内普遍沿用的老麻醉药提高4至12倍,并且在体内迅速代谢,不易引起蓄积。
(蒋洪 曲慧馨)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河北邯郸钢铁总厂第一小学青年教师张瑞玲,1981年中师毕业后,勤学不倦,刻苦钻研,总结摸索出了“三步教学法”,受到专家好评。在最近举行的河北省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中,她荣获一等奖,并被省政府授予“优秀教师称号”。图为张瑞玲在为全市近200名小学数学教师举行观摩教学。 金龙摄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江西省安远县植物医院经常组织农技、种子、植保三科“医生”赶圩设摊,开展农技咨询,为群众的农作物看病开方配药。
图为农艺师正在向龙布镇群众介绍水稻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知识。
姚赛伟 谭英畏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