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经济论坛

  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必须改变
  杨合湘
在过去的10年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继续扩大,穷国愈穷、富国愈富的趋势日益严重。1977年,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发展中国家的15.5倍,而1987年的这一比例扩大为20.2倍。拉美国家、黑非洲国家的实际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已倒退到70年代的水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不容回避、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存的不公正、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目前,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而且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这种经济秩序的主要特征有如下表现:
歧视性的国际分工
殖民主义统治和掠夺所造成的以少数发达国家制造工业品,大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提供原料、矿物燃料和农产品这样一种“垂直分工”体系,在战后至70年代中后期受到冲击。许多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团结合作,共同反帝反殖,并从发达国家的垄断组织手中夺回了资源控制权。同时,发达国家对原料、初级产品的需求量未见减少,需从发展中国家进口。这种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无疑加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但进入70年代末、80年代初之后,国际分工发生了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变化。主要是:1、发达国家在客观上发展了国内的“垂直分工”,减少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原料、初级产品的依赖程度。由于科技革命和受70年代两次油价猛涨的打击,发达国家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广泛采取节能措施和开发、使用新材料与替代材料。2、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其工业化,主要依赖从西方发达国家进口技术和机器设备。3、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基本上处于相同或相似基础上的“水平分工”,产品品种少且相互雷同,而它们的产值又占国民经济很大比重。4、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产品生产的技术呈梯度型的趋势,在自己垄断先进工艺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同时,把已经过时或成熟的技术、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出现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新依附关系。注入了上述新因素的国际分工使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一是发达国家通过国际性的产品交换赚取高额利润;二是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因品种雷同,在国际市场上彼此竞争、竞相压价;三是发达国家把一些传统产业(如冶金、纺织)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料进行生产;四是发达国家通过垄断先进的工艺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
不合理的国际贸易体系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
平等的国际贸易能使贸易双方以低于本国的耗费获得本国所需的商品和技术。尽管自战后到70年代,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作了一些让步,但发达国家及其垄断资本通过国际贸易获取高额利润的本质并未改变。国际贸易关系在70年代末之后出现了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因素。这些不利因素主要包括:1、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主导地位得到恢复。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一方面是原有殖民统治的痕迹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中并未消除,某一二种产品的生产、出口占国民经济和出口额的比重很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依赖性降低,而后者对前者的附属性增强。2、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发展中国家受害尤深。1987年,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出口受非关税壁垒限制的比重达28.4%,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仅为19.2%。3、不等价交换进一步加剧。许多产品的国际交易价格由在纽约、芝加哥、东京或伦敦的大垄断集团所操纵,它们一方面使某些制成品价格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上述因素作用的后果是: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地位下降,这些国家的出口增长率已从70年代的13%下降到80年代的8%左右。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长期遭受的不等价交换的损失进一步加深,1988年与1979年相比,国际市场上制成品价格上升了33%,而初级产品价格仅上升2.7%。
不平等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其主要表现除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依附于美元、日元、西德马克等西方货币、易受西方国家汇率波动和转嫁金融危机之害外,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利率大幅度提高且居高不下。自80年代初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大幅度提高利率。1981年,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商业贷款利率高达14%以上,这既加重了发展中国家获得新贷款的成本,也增加了原有债务的债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发展中国家到1988年初累计所欠的1.2万亿美元债务中,有一半是因1979—1986年间利息增加造成的。
2、协调国际金融活动的国际性组织中,少数发达国家起主导作用。
3、金融资本向发达国家大量转移,许多发展中国家丧失了进行经济开发所必需的资金。在80年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间接投资大幅度减少,如1981年为890亿美元,1986年猛降至10多亿美元。同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也不断减少。
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债务负担与资本倒流
由于贸易出口受阻、不等价交换加剧,特别是不合理的高利率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外债额迅速增加。1982年的外债总额为5600亿美元,到1989年已高达1.3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为偿还债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拉美国家在1979—1988年的10年里,每年须拿出国民生产总值的5%用于偿债,但同期的外债仍然从1910亿美元增加到4300亿美元,10年共支付外债本息2890亿美元,相当于1979年外债额的1.5倍。非洲国家每年偿债300亿美元左右,占其出口总收入的40%以上。自1983年起,世界经济中出现了极不正常的资本倒流现象,即发展中国家向债权国支付的利息、利润等总额已超过从发达国家中流入的资金。1987年,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净转移资本财富290亿美元。资本倒流意味着“贫血”的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输血”。
为了改变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发达国家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发展中国家经济停滞,南北发展极度不平衡,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对发达国家也无好处。因此,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张,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支持。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外国经济动向

  稳定发展的卡塔尔工业
  徐伟
卡塔尔位于阿拉伯湾,人口不到40万。70年代初期,卡塔尔开始兴建国家基础工业——石油工业,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卡塔尔已变成初具规模的工业国,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万美元,跃居世界最富有国家之列。
石油资源是卡塔尔的瑰宝。据勘察统计:卡塔尔石油储量33亿桶,按目前的开采量,可供开采20年。卡塔尔的石油开采业始建于50年代,但当时的石油开采权均由外国企业公司垄断。1971年卡塔尔独立后,国家陆续将外国石油股份国有化,并筹建了卡塔尔石油总公司,规划管辖国家石油开采、提炼和销售。8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国际油价跌落,卡塔尔政府开始注重发展其它工业,并成立了卡塔尔工业发展中心,制定了近、远期发展目标,近期目标即致力发展多种工业,扩大石油附产品出口;远期目标是大力发展天然气工业,使其替代石油出口,成为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之一。
重化工业是卡塔尔近年稳步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石油化工工业、炼油工业和水泥、钢铁工业,大部分集中在第一大工业城乌姆赛义德市。卡塔尔国家化肥厂、石油化工厂、钢铁厂等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量出口,为国家赢得大笔外汇。卡塔尔水泥公司是一家公私合营企业,年产各种型号水泥和生熟石灰约60万吨,基本可满足国内建筑业发展的需要。
轻工业是卡塔尔的新兴工业。在政府的鼓励和保护下,轻工业在卡塔尔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卡塔尔已能生产家用电器、塑料器皿、建筑绝缘材料等轻工产品,文具、造纸等工业亦初具规模,可部分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
天然气工业是卡塔尔仅次于石油的第二大工业。据初步勘察表明:卡塔尔天然气储量为4万亿至1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首位。两年前,卡塔尔在北方发现“北海气田”,储量为2.8—3.2万亿立方米,相当于整个欧洲全部储量的80%,可供开采150年,堪称世界第一大气田。
1988年,政府拨款32亿美元,实施第一期工程,主要包括建造4座钻井台和其它生产、生活辅助设施。一期工程完工后,将日开采天然气0.23亿立方米,其中半数以上供国内消费,每日可出口19万桶浓缩天然气,该期工程预计1990年底竣工。第二期工程的目标是大量出口被誉为最清洁燃料的“液化天然气”,预计在二期工程竣工后卡塔尔将成为世界液化天然气的最大出口国之一。
1988年,虽然石油收入锐减,但卡塔尔国民生产总值仍增长8.7%,其中工业的产值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以上。(附图片)
  图为卡塔尔穆希德工业城炼油厂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日美汽车业的争夺战
  王如君
自一八九六年第一辆“汽油马车”问世后,美国人对汽车似乎就产生了偏爱。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不仅是世界上汽车第一消费大国,而且也是第一生产大国。现代汽车的出现更使美国成为一个“汽车王国”。然而,当年曾经称雄世界的美国汽车制造商今天却遇到了日本的挑战。
近年来,美国汽车工业日趋不景气,各大汽车公司利润普遍下降。据报道,去年被称为底特律“三巨头”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盈利总额降至八十四点二亿美元,三大公司的利润分别比一九八八年下降百分之十三点一、百分之二十七点六和百分之六十五点八。今年第一季度,美国生产的汽车的销量再度下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百分之三点六,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的汽车和轻型卡车的日销售量也下降为三万七千六百三十二辆,而去年同期为三万八千一百九十三辆。然而,在美国各汽车公司不景气的情况下,日本汽车却一枝独秀,倍受美国顾客的青睐。近一段时期以来,在美国最畅销的汽车不是通用造,不是福特造,也不是克莱斯勒造,而是由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在美国的分厂所生产的“阿科德”牌汽车。本田车在美国的销售额不断上升,去年本田销售量占美国汽车市场总销售量的百分之七点四,今年第一季度上升为百分之八点四。本田的成功在美国汽车工业界引起极大的震动。
日本汽车公司与美国同行的竞争并非始于今日,早在五十年代末,日本汽车就打入美国市场。但当时日本汽车公司的实力还远比不上美国同行,因而未形成威胁。可是,到了七十年代,由于世界石油危机的出现,日本厂家生产的体积小、耗油省的节油型汽车便一时成为最热门的抢手货。日本汽车大幅度地打入美国市场,美国政府不得不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实行进口限额制,一九八一年,日本汽车的进口限额为一百六十八万辆,一九八五年增至二百三十万辆。为了绕开美国的进口限额,加之近年来日元坚挺,日本的汽车制造商便前往美国投资,在这个“汽车王国”的本土上建立工厂,制造汽车。目前,来自日本的本田、丰田、日产和马自达等汽车公司都已在美国立足,建起了“移植工厂”。去年,日本在美国的汽车工厂的产量为一百一十万辆,据估计,到一九九五年,年产量可达二百五十万辆。美国市场上目前每售出四辆汽车,其中有一辆就是日本车。据美国一研究机构调查发现,现在在美国四十五岁以下的人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二的人喜欢日本车。难怪有人惊呼:底特律“三巨头”正面临绝境。
日本汽车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除了日本人善于经营和勤奋之外,关键原因还是日本车质量高,款式新,价格便宜,因而即使在“汽车王国”的本土上也能照样取胜。
面对日本汽车咄咄逼人的攻势,美国各汽车公司当然不会甘心认输,特别是底特律的“三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都在学习日本同行的经验,加强各自的竞争能力。它们在提高产品质量、压低成本、拓展市场的同时,有的还和外国汽车公司合资办厂。福特公司和马自达公司、日产公司已经联手合办工厂,取得了良好效益。克莱斯勒公司也在准备和法国的雷诺公司、意大利的菲亚特公司合作生产新型车。
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美国汽车公司和日本汽车公司的矛盾自然会进一步加深,谁是未来赢家,尚难预料。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一九八九年智利出口增长百分之十四点六,出口额达到创纪录的八十点八亿美元,外贸顺差十六亿美元。图为智利港口一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