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八五”期间继续实行和完善承包责任制
铁路旧线改造和新线建设将加快
“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已获显著成效
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 (记者李玫)我国铁路在“八五”期间将继续实行和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加快铁路旧线改造和新线建设,力争使铁路运输紧张状况有所缓解。这是铁道部长李森茂在今天召开的全路领导干部会议上透露的。
今年是铁路实行经济承包制的第5年,也是国家“七五”计划的最后一年。铁路“七五”期间预计完成新线1797公里,复线2420公里,新建电气化里程3049公里。“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的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大秦线一期工程于1988年底开通,第一年就完成晋煤外运2000万吨;衡广复线于1988年底也全部交付运营;华东工程的上海客站、商(丘)—阜(阳)线等已经建成。铁路货运量也稳步增长,5年预计完成货运量70.34至70.4亿吨,比“六五”增长21.1%以上,其中重点物资运输首先得到保证,预计完成的煤运任务比“六五”期间增长23.3%,超过总货运量增长速度2.2个百分点,有效地保证国民经济生产的需要。铁路“科技先行”政策效果明显:大秦重载铁路投入运用,万吨列车试验成功,卫星和光纤通信开始应用,郑州编组站实现了综合自动化,计算机网络也初步形成,大大提高了铁路运输效率。机车车辆的更新换代加快,内燃和电力机车形成系列,客车研制成功系列空调客车和新型双层客车,载重60吨的新型全钢货车正在取代老型车。
据预测,社会对铁路运量的需求在“八五”期间仍有大量增加,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开放地区和资源开发区运输已经饱和的铁路主要干线上。“八五”期间铁路部门将用先进实用的技术,以提高重量、增加密度为核心,对这些干线进行强化改造,并用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新建北京—九江(以后将延至九龙)、宝鸡—中卫、侯马—月山、秦皇岛—沈阳、南宁—昆明、西安—安康6条新线以及第二大秦线,同时支持地方铁路的发展。


第1版(要闻)
专栏:

  发挥地区总体优势 提高宏观经济效益
长江三角洲制订新发展战略
九十年代将建成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和外贸科技基地
新华社南京6月19日电 (记者费强)“在本世纪最后十年里,长江三角洲地区将继续保持在国内领先的经济地位,并将建成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国际贸易基地、科技人才基地和全国的经济核心区。”这是《长江三角洲九十年代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研究报告》为这一地区今后十年的经济发展勾勒的蓝图。
这份报告是由国家计委委托上海、江苏、浙江三省计划经济部门和有关大专院校、研究部门共同研究完成的,日前在扬州通过了评审。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共14个市。这是全国经济、科技和文化最发达的地区。1988年,在这块仅占全国土地总面积1%的地区,产出了占全国14%的国民生产总值、15.5%的工农业总产值和14%的财政收入。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使长江三角洲地区在今后二三十年内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协调和较快的发展步伐,这是关系到到本世纪末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全局性问题。
这份由100多名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共同完成的研究报告指出,今后十年内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将以解决区域内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为中心,以发挥地区总体优势和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为目标。具体政策和措施,将按照经济发展外向化、产业结构高度化、经营方式集约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来制订。
——“经济发展外向化”。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以出口和替代进口为导向,促进加工工业改造提高,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富有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和市场覆盖面较大的“拳头”产品;同时引进消化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发展替代进口工业,使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为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服务的引进设备国产化的重要生产基地。
——“产业结构高度化”。这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治理整顿期间,着重进行适应性调整。90年代中期,以推进技术进步、相对协调加工工业和基础产业的关系为主线,大力提高产业层次,从根本上克服产业结构低水平趋同的不合理状况。
——“经营方式集约化”。今后十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将以推动技术进步为中心环节,加强重点主导产业的集中投入和现有支柱产业的技术改造,对现有资源配置进行最优化调整,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以求得高产出、高效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通过资源、资金、技术、产业等形式的横向联系,今后十年内,将在整个三角洲地区逐步建立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实行专业化协作和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区域性经济联合体系。发展作为横向经济联合重要载体的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集团,不断提高整体的竞争能力。


第1版(要闻)
专栏:

  增强综合国力 提高生活水平
我国专家拟定十年科技发展规划
着重解决工农业生产技术和装备现代化问题
本报黑龙江省绥化市6月19日电 记者王友恭报道:来自全国4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科委负责科技计划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专家,在此对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几百名专家学者用近一年时间拟定的我国今后10年(1990年至2000年)的科技发展规划和“八五”计划框架进行了热烈讨论。
据悉,这个规划草案的战略目标是着眼于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出发,着重解决工农业适度规模的生产技术和装备现代化问题。针对我国实际情况,特别要为解决农业、能源、交通运输、原材料、资源、人口、环境和国防等重大问题提供科技保证。同时在生物工程、电子信息、新型材料、新能源技术、机电一体化、超导、通信等若干重要高新技术领域和基础研究方面争取有所突破,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到2000年使我国主要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80年代的水平,使我国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逐步转变为低消耗、高效益的集约型经济,实现由物质投入主导型向科技进步主导型转变。
规划草案提出,在农业方面,今后10年要以提高主要农作物产量为主,合理保护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解决一批直接为增产服务的重大科技问题。在“八五”期间要利用我国丰富的种质资源优势,推出2000个以上高产、稳产、优质、多抗作物新品种,使我国粮、棉、油、糖、菜等作物品种更新一次。在今后10年内要力求实现主要粮食作物品种更换两次,做到良种与良法配套,每次增产10%左右。
在高技术发展方面要注重研究开发,加速其产业化,还要加强高技术向传统工业的扩散和渗透。到本世纪末,使我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在全国出口额中所占的比例由现在的2.7%上升到8%左右。
在基础研究方面要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多学科研究,创造适于基础性研究发展的良好环境,造就出若干学术造诣深,对世界科学发展有一定影响的科学家和一大批有较高水平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第1版(要闻)
专栏:

  今年三万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
分配已全部落实 大部分志愿回民族地区工作
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 (通讯员王铁志、记者格来)据国家民委教育司介绍,今年全国将有3万多名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是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较多的一年。
据介绍,这批大学生绝大部分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他们的毕业分配工作目前已全部落实,大部分学生按本人志愿回民族地区参加四化建设,有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因工作需要被分配到中央有关部委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民族院校按国家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调整了专业结构,增设了农科、经济和理工专业。特别是各地民族院校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重视选拔边疆少数民族学生,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如择优录取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学生和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据统计,全国各民族学院建国以来已为少数民族输送了15万名大学毕业生。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据调查,目前全国已开办的12所民族学院,共有76个专业,在校学生12万人,全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大学生。同时,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就读的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有2000多名。


第1版(要闻)
专栏:

  干部群众协力奋斗 战胜严重自然灾害
内蒙古新疆牧业大丰收
据新华社北京六月十九日电 记者魏友林报道:我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内蒙古自治区,今年畜牧业在战胜多种灾害后,迎来了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据自治区主管部门预计,上半年全区仔畜成活一千零八十五点三万头(只),到六月末,大小牲畜存栏可望达到四千七百万头(只),接近或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一九八九年。
六月的内蒙古草原,刚刚接完春羔的牧民们又在忙碌着向国家交售新的羊毛。记者在内蒙古牧区采访,看到千里草原一派生机,到处是六畜兴旺的繁荣景象。
内蒙古牧区的草原面积和牲畜头数均居全国首位。去年,全区有十八个牧业旗(县)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受灾草场面积达四亿亩,今春又多次遇到大风降温天气,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困难。自治区各级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帮助受灾地区恢复和发展牧业生产。同时,各级领导干部深入抗灾保畜第一线,发动群众,抗灾自救。去年抗旱打井两千眼,修复旧井一千多眼,有效地缓解了畜水矛盾。去年秋季全区打贮草四十亿公斤,青贮十点九亿公斤,贮存可食秸秆五十点七亿公斤。
记者樊英利报道:在摆脱了去冬今春严重干旱和风雪灾害带来的困境之后,新疆的畜牧业丰收已成定局。这将是该自治区畜牧业连续第十三个丰收年。
据统计,截至今年五月,全自治区已产仔畜一千一百七十八万头(只),成活率为百分之九十四点六。预计到六月底,牲畜存栏数可达四千三百万头(只)。这两个数字,分别比大丰收的一九八九年多出七十万头和一百九十万头。
新疆是我国仅次于内蒙古牧区的第二大牧区。这里的羊肉、细羊毛产量占全国首位。去年,新疆牧区遭受了多年不遇的干旱,冬草场和春秋草场受灾面积达一点三六亿亩,草场产量比正常年景减少百分之三十以上。今年早春,北部和南部的部分牧区又连续出现严重的风雪灾害。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政府派出干部积极组织牧民抗灾。去冬以来有一千零四十七万名干部下到牧区,协助牧民搞好防灾基地建设和抗灾物资准备工作。大力兴建的草料基地、棚圈、饮水设施等以及去年打储的二十七亿公斤干草,都在抗灾活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1版(要闻)
专栏:

  陕西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外贸出口
至6月中创汇比去年同期增长26.9%
本报西安6月19日电 记者景险峰报道:陕西省外经委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今年6月15日,全省外贸出口创汇已突破2亿美元,占国家下达的年出口计划的58.24%,比上年同期增长26.96%,高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
陕西省在改革开放前,年均出口创汇仅1000万美元左右。进入80年代以来,陕西经济冲出潼关、走向海外,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外贸出口,出口创汇一年一个新台阶。继1985年全省外贸出口首次突破1亿美元之后,“七五”期间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去年,全省出口创汇达3.8亿美元。与此同时,还批准利用外资项目37项,吸收外资2.64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3户,对外承包工程也超额5%完成全年计划。
陕西省今年上半年的外贸出口工作,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出口创汇数额逐月增长,5月份,全省外贸出口达4876万美元,刷新全省月出口创汇历史最高纪录;二是纺织、煤炭、电子产品出口总值比去年同期大幅度增长;三是发挥了中心城市在外贸出口中的骨干作用和带头作用,西安市目前已完成全年外贸出口计划的3/4,比上年同期增长40%以上。
陕西省今年在对外经济贸易工作中推出符合省情的几个新招,一是把鼓励出口创汇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二是继续提高工业品和矿产品在出口创汇中的比重,对全省67个创汇大户实行倾斜政策;三是大力扩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协作;四是积极推行出口代理制,层层实行并完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苏夏粮增产比上年增12亿公斤
据新华社南京6月18日电 (记者周振丰)江苏省今年夏粮增产。各地收打完毕,刚刚汇总到省农林厅的数字显示:预计总产量达115亿公斤左右,比上年增12亿公斤左右。
省农林厅副厅长刘坚在谈到夏粮增产形势时说,今年江苏夏粮出现了近10年来少有的“三增”喜人形势:一是播种面积增,总产增,单产也增。全省夏粮面积比上年增加30万亩,总产增12亿公斤,单产增25公斤左右。二是夏粮的3个不同品种小麦、大麦和元麦,全都增产。三是决定产量三要素的穗数、粒数和粒重,个个都增。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国医科大和东北13家医疗单位合作
重症肝炎治疗获新突破
据新华社沈阳电 (记者李善远)中国医科大学董祥家、王兆荃等医学专家与东北13家医疗单位合作,采用新的治疗措施,使重症肝炎病死率大幅度降低。
重症肝炎是病死率极高的一种病毒型肝炎。据了解,我国在80年代以前,重症肝炎病死率达70%至80%,目前国外的病死率高达80%至90%。
“六五”期间,国家科委把重症肝炎的治疗和发病原理的研究列为国家攻关课题。由中国医科大学和上海、天津、重庆的4家医疗单位共同承担,使重症肝炎死亡率降到42.11%至54.54%。“七五”期间,他们继续攻关,使死亡率分别降低到33.3%至36%。
最近在全国病毒型肝炎学术会议上,专家们认为,这是我国在重症肝炎治疗及病理研究上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第1版(要闻)
专栏:

  坦桑尼亚第二副总统抵京
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 应中国政府邀请,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第二副总统兼桑给巴尔总统伊德里斯·阿卜杜勒·瓦基勒和夫人一行乘飞机于今天傍晚抵达北京,开始对中国进行为期一周的正式友好访问。
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和夫人前往机场迎接瓦基勒一行。


第1版(要闻)
专栏:今日谈

  贴报栏莫成广告栏
  余勇
每天,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镇的邮政局门前,最引人驻足的地方是邮局门前的贴报栏。邮局每天定时更换人民日报等五种报纸。来往过路人、邮信的顾客几乎都要在栏前看上几眼。笔者留意了一下,发现下雨天,一些人撑着伞也要看看报栏,有的手中还拿着笔记本抄录报上的文章。
贴报栏本是专用于张贴报纸供群众阅读的,可是在很多地方,这种贴报栏却被各种广告占用,贴报栏成了广告栏。贴报栏之所以成为广告栏,笔者认为,一是负责报栏单位的领导不够重视,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可有可无;二是认为每天换报,单位要花钱,不划算,用于广告也许还有收入;三是怕麻烦。
办好贴报栏是为群众办的一件好事。广大群众通过这个窗口及时了解国内外的重大事情,了解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有助于扩大视野,提高觉悟,鼓舞斗志。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利用各种渠道共同努力,贴报栏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阵地,应当坚持办好,而不应当被广告所占。


第1版(要闻)
专栏:

  收种夏争时 农机一条龙
——北京顺义县“三夏”见闻
本报记者 赵兴林
夏收时节,京郊顺义县的农村处处散发出诱人的麦香。
6月19日,记者来到县城以东的南彩村的田头,只见一块800亩齐刷刷的麦田,犹如一张精心编织的席子,平整而宽阔。随着隆隆声响,一片片麦浪被联合收割机吞没,从机身上方吐出麦粒,底部吐出麦秆。不到10分钟,一辆载重2吨的汽车装满了金灿灿的麦粒,向村里驶去,一辆空车马上接替上来。
站在一旁的县农业局党委书记王品正用手拨动着麦秆说:这么宽厚的麦垅,联合收割机只能挂三档,照这速度,一天也能收割百十来亩,4部收割机,两天准完事。
“偌大地块,需要多少人参战?”
“38人就够了。”南彩村党支部书记说:“别看人手少,我们村的4台收割机、15部汽车、13台拖拉机和7套喷灌设备,全都派上用场。你瞧,马路北边那块300亩湿漉漉新播种的玉米地,前天还是麦田呢!”
“今年小麦丰收离不开科技。”王品正随手拣起一个沉甸甸的麦穗说,这品种叫京顺3109,它是具有抗倒伏能力的高产品种。经县科委测算,每亩平均57.4万穗,比去年增加9万多穗,亩产可达450公斤。在丰收的时候,人们忘不了北京农业大学王树安教授、小麦育种专家庄巧生等同志的功劳。
春争日,夏争时。顺义镇军营农场,推广免耕直播式,省时省力,保护墒情,遇上暴雨还能排涝。我们看到,联合收割机作业后,接着是播种机施展威力,然后喷灌。
机械化耕作,的确解放了农村劳动力。顺义镇农民罗凤英对我说,她负责管理40亩地,适时给庄稼喷灌、打农药治虫,眼下割割地头和电线杆周围的麦子,为收割机服务,农活不太重。如果用镰刀割麦子,40亩地不知要割到什么时候。
在顺义的一些村庄,马路旁、场院内,晾晒的小麦随处可见。虽说进入麦收才三四天,全县已交售小麦2500万公斤,相当于全年粮食征购任务的60%。
县长吴桂云告诉记者,今年全县完成定购、议购5000万公斤小麦,有把握。(附图片)
京郊顺义县小麦又喜获丰收。
上图收割机在收割小麦。
下图拖拉机在刚收割完小麦的地里翻耕、播种。
本报记者 蒋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