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墨西哥通讯

  为下一代创造一个干净的地球
本报记者 郭伟成
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儿童与环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此呼吁人们为了下一代而重视解决环境问题。
据估计90年代将是全世界空前的生育高峰,将有15亿新生儿问世。目前全世界15岁以下的儿童共17亿,占世界人口的32%。如果不懂得为他们争取一个好的环境,人类就将自食其果。事实证明,儿童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受害者。无论是水与空气的污染,还是农田退化、粮食减产造成的营养不良,都危害着儿童的健康。发展中国家贫穷阶层的儿童受害尤甚:每天有4万名儿童因营养不良和感染各种疾病而死去,每年有500万5岁以下的儿童因腹泻而丧生,有880万名儿童分别死于呼吸道感染、麻疹、破伤风或疟疾,300万虽幸免于死但落下残疾和生理缺陷。
环境问题首先是个社会问题,沉重的债务严重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对环境的投资。到80年代,发展中国家才大约有5.53亿人第一次享受到自来水。在非洲,每4个人中仅1人有自来水供应。在污染的水里洗衣、洗澡,造成了传染病流行,世界上约有1亿5到14岁的儿童因此而染上血吸虫病。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提出的2000年人类健康目标是:彻底消除小儿麻痹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争取消除碘与维生素A缺乏症造成的各种后遗症;把麻疹造成的死亡减少95%;把5岁以下儿童因呼吸道感染造成的死亡减少25%。但是,如果不能有效地制止全球性的环境恶化,要达到这些目标是不可能的。
人口增长、贫困与环境总是联系在一起的。1950年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了4倍。50—70%的城市人口,生活在城市外围地区。城市环境的恶化,对儿童危害很大。环境与人口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到1980年,几乎还有50%15岁以上的非洲人是文盲,妇女文盲超过了70%,在农村地区逾90%。而缺乏基本教育,就很难有健康的生态意识。因此,今年世界环境日组委会主席阿莱曼呼吁,建立新的生态文化与意识。他认为,90年代是人类建立生态文化,从而争取较好环境的唯一机会。据统计,目前已有60个国家开始实行环境教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努力争取于1992年达成一项有关的国际协议。
总之,人类再也不能对环境问题熟视无睹了。人类的这一代应该义不容辞地努力解决环境问题。为人类生存计,必须给下一代留下一个干净的地球。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砍树一棵 罚种十株
本报记者 林皎明
在开罗,砍树是犯法的。
埃及法律规定,未经批准砍树一棵,罚款50埃镑;再犯,罚100埃镑;第三次,重判下狱……
记者前后两次遇到砍树事件。一则有法不依,引起公愤;一则执法严明,深得民心。两相比较,实能看出埃及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在逐步加强。
1989年10月。开罗吉萨动物园路边,百年古樟树树冠低垂,枝头闲憩的朱鹭上下翻飞。不知是谁的主意,动物园主人竟要伐树。电锯声响,触怒左邻右舍。有人要把自己绑在树杆上,发誓与树共存亡。为营救树木,埃及历史上第一次为砍树的“区区小事”,闹出一场轩然大波。砍树人坚持说,树冠影响交通,应该“截枝”;护树人申诉道,必须依法护树,保护生态环境。官司打到省长办公室。省长裁决,砍树错误。古樟树保住了,下文却不了了之。
1990年6月。也是在开罗,玛阿迪旅馆门前施工,据说树木“碍事”,员工自说自话,一口气砍掉12棵小树。埃及《消息报》随即在报纸头版把此事捅了出来。记者打电话询问旅馆经理,他的女秘书支支吾吾,确实拿不出砍树的正当理由。这回,省长动真格的了。玛阿迪旅馆赔款1200埃镑,即每砍一棵树罚款100埃镑。另外,省长下令,旅馆必须负责在门前周围再种120株新树苗,以补偿砍树12棵造成的损失。
倘若树木有情,想必笑逐颜开。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民主德国通讯

  统一后的德国首都设在柏林还是波恩?
本报记者 许宏治
当德国统一问题刚被提上议事日程时,人们几乎都认为,统一后的德国首都将设在柏林。但是,随着两德统一进程的加快,人们对与统一有关的许多问题的思考也更加具体化了。统一后的德国首都一定要设在柏林吗?有人对此产生了怀疑。“首都究竟应该设在哪里?”这个问题逐渐成了西德社会上议论较多的话题。
有不少人仍坚持认为,统一后的德国首都非柏林莫属。他们说,柏林历来是德国的象征,是德国最大、最重要的城市。统一后东西柏林合在一起,将是欧洲的超级大都市,其地位非德国其他城市所能比。
但也有人认为,统一后的德国首都应设在波恩。持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甚至成立了自己的组织,据说其主张还得到某些知名政治家的支持。其理由概括起来是:一、经过四十年的建设,波恩现已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重要城市。四十年来,国家在波恩的建设和发展方面耗费了巨额资金。这些钱不应白花,更不该为了迁都再多花几百亿马克,而应把这些钱用到更需要的地方去;二、目前,波恩有联邦机构的职员约二点三万人,如果首都设在柏林,那么,这些人和他们的家属,都要迁往柏林。牵涉面实在太大;三、不少人认为,战后联邦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许多“积极变化”都与波恩的名字相联系。如果说战后人们逐渐恢复了对德国人的信任,那主要应归功于波恩。有人还说,我们不要第四帝国。柏林这个名字本身,就会使我们的东西方邻居产生一些不愉快的回忆。
民意测验结果表明,目前持这两种意见的人数不相上下。究竟统一后的德国首都设在哪里,看来目前并无定论,尚在考虑中。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印度人口普查拉开序幕
  詹得雄
1991年2月9日至3月5日,印度将再次进行人口普查。
印度的人口普查始于1872年,在英国殖民统治下进行的那次普查是不全面的,拖的时间很长。印度独立后,自1951年起,每隔10年普查一次。
明年的普查准备工作已经开始,已培训了150万调查人员,其中包括120万统计员和30万核查表格的督导员。
作为序幕,调查人员先进行住房登记。“住房”这个概念在人口普查中的含义很广,既包括一般的房屋,又包括窝棚、帐篷、船只、树上建筑(有些苦行僧和穷人在树上栖身)、大篷车等,这些都要逐一编号登记。
在城市,人口普查以选区为单位,每个统计员负责200户。在农村,以自然村为单位,每人负责250户。在农村担任统计员的往往是小学教员,他们有文化,又熟悉本村情况。调查的项目包括性别、年龄、宗教信仰、职业、语言、用什么燃料做饭、厕所状况、房屋状况、用水状况、电力供应等。统计员必须登门多次,反复核实。
训练班还教统计员如何对付不肯合作的人。如有的男主人不让妇女直接回答问题,这就需要耐心并设法弄清情况。
明年2月9日普查正式开始时,统计员将逐户逐处去填登记表。有些人还要到火车、长途汽车以及朝圣进香的山路上去清点人数。登记结束后,还须用5天时间复查核实。
此后,登记表按区集中到督导员手中,逐张审核。然后再逐级汇总。第一个统计数字10天后即可出来,但整个统计、分类、编辑、出版工作,要5年才能完成。所有数据都将输入电子计算机,任何部门或机关想要查询,都可从计算机中调出。
印度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沉重的人口负担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每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仿佛是每10年敲响一次警钟,令人震悚和清醒。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加拿大人饮食习惯起变化
据《加拿大生活》杂志最近预测,随着社会生活的改变,加拿大人的饮食习惯将有很大变化,人们将更注意食品安全,健康营养和方便省时。
该杂志认为,为了节省做饭时间,人们将越来越依靠微波炉之类的新炊具。目前,加拿大已有2/3的家庭使用微波炉。据一些厂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加拿大将出现家家都有一台微波炉的状况。
另外,一些新型的方便食品将问世。简单易作的甜食和小点心将成为流行食品。
省时的概念也会影响社交活动。请客时,主人不再忙于做许多菜,而是每个客人带一样菜同主人共享。因工作忙,许多人将设法成批地做菜,甚至一次把一周的饭菜都做好,或者做成半成品,到时稍一加工即可食用。这些要求都给食品业提出了新课题。
90年代,人们将更注意摄入钙、纤维,因而更喜欢吃水果和蔬菜,对食用多脂肪的食品则更加小心。
该杂志还预计,由于移民的不断涌入,加拿大食品将更趋多样化,人们有机会品尝各具特色的不同食品。
            (郭文福)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足球迷的收藏
在保加利亚鲁塞市,一位名叫米奇·拉契夫的球迷,从小酷爱足球运动,并且一直搜集与足球运动有关的各种用品。在他的搜藏品中,既有世界杯足球赛和其它足球赛的海报和标志,也有大量介绍足球运动员的报刊图片、运动员的帽子、各足球队及其助威者的徽章等,还有许多足球运动协会的小旗、足球杂志、书籍、足球节目单等纪念品。在他珍藏的一本特制相册中,还能欣赏到不少世界著名的球星和球队的亲笔签名。
                      (朱启)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域外社情

  吉卜赛人何处去
  胡泳
吉卜赛是一个充满传奇和悲剧色彩的民族。五百年前,吉卜赛人从印度北部,经波斯来到欧洲,一直在歧视和偏见中生活,成为一群浪迹四方、无家可归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同犹太人一样,惨遭纳粹迫害,五十万人死在集中营里,至今,许多幸存者的手臂上还刺有“Z”字样(Z是德语中吉卜赛人一词的第一个字母)。现在,战争的噩梦虽已成为过去,吉卜赛人在欧洲仍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在某些人的眼里,吉卜赛人往往是算命者、马戏团小丑、乞丐乃至窃贼的代名词。
在法国,吉卜赛人必须随身携带“特别身份证”,以备警察随时查问;当局制订的复杂的投票规则,使得吉卜赛人事实上无法参加选举。整个西欧只有百分之三十的吉卜赛儿童能够接受教育,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对吉卜赛人缺乏医疗服务和恶劣的居住条件不闻不问。一个吉卜赛人权组织的调查表明,许多吉卜赛人的生活环境极为低下,不少家庭拥挤在工业区的贫民窟中。
但是,由于吉卜赛人在西欧的人口总数已达一百二十万,随着西欧一体化的进展,欧共体各国开始正视他们的问题。欧共体部长理事会已发出呼吁,要求向吉卜赛人提供全面教育的机会,“对吉卜赛人的历史、文化和语言给予充分的考虑”。欧洲议会的一些议员建议,采取措施改造吉卜赛人的某些落后习俗,实行一系列工作培训计划,以帮助吉卜赛人改变流浪生活,融入欧洲社会之中。许多人还认为,不应简单地强调同化,而应学会尊重吉卜赛人独特的文化传统。
吉卜赛人面对大市场的前景,也积极行动起来,决心摆脱五百年来生活在贫困、绝望边缘的状况。全英吉卜赛人大会主席说:“我们正在适应时代。我们希望取得进步,和其他民族和睦相处。”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法国虐待儿童现象严重
前不久,在法国马赛举行的一次关于保护儿童权益的讨论会上,与会的律师、警察、法官、精神病科医生及社会工作者普遍认为,工业发达的法国在保护儿童方面却是一个落后国。据粗略估计,法国每年至少有5万儿童受到虐待。
由于近几年虐待儿童案件不断增加,法国政府去年7月10日颁发了保护儿童的法令,但并没有保障儿童的安全。不久前,就有一名叫塞利娜的小女孩受虐待致死。据法国儿童基金会透露,在受虐待的5万名儿童中,有一半年龄不足10岁,其中有300至400名儿童受虐待致死,在众多的此类案件中,司法部门受理的仅有2000起。
专家们认为,要保护儿童免遭虐待,除严格实施保护儿童的法令外,还应成立由司法部门义务咨询的多学科委员会,并且动员社会共同监督虐待儿童的现象。             (一鸣 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向无名烈士墓献花
身着结婚礼服,到红场向列宁墓和无名烈士墓敬献鲜花,是当今一些莫斯科青年结婚仪式中的一项内容。
新华社记者 陈家让 摄
  去列宁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