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17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综合)
专栏:

  望台湾
——悼念李纯青同志
  蔡子民 徐萌山
台湾一代名人、著名的政论家李纯青同志于1990年5月20日在北京与世长辞了。李老是台湾籍知识分子、又长期是台盟主要领导人之一,一直关心台湾的前途,为祖国的统一,奋斗了终身。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抱病写了题为《望台湾》一书,寄托他对台湾和台湾人民的思念,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和台湾当局,盼望早日实现台湾与大陆的和平统一。他爱乡爱国爱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使我们深为敬佩。
台湾光复后不久,我们在台北读到李老的爱国抗日论文集《献曝》和他主编的《台湾评论》杂志,从他对祖国形势的分析论述得到很大启发,很欣赏他的情理并茂、文字简练的文风。1947年我们在上海和他相识后,逐渐了解到李老是从30年代就在新闻界享有盛名的政论家。抗日期间,他在上海、香港、重庆《大公报》任主笔,不断撰写文章,分析日本形势,宣传抗日,受到各界人士的赞赏。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他对当时的日本是“北进还是南进”的争论,根据多方信息和科学分析,提出了是南进的判断,对有关当局的决策起了一定的作用。后来,他担任《大公报》副社长,外交部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勤奋研究和写作,文稿达百余万字,是闻名的日本问题专家和政论家。
李老不仅是一位文笔好的政论家,也是台湾同胞敬重的一位政治活动家。抗日时期,他曾团结在重庆的台籍知名人士共同成立“台湾革命同盟会”,为收复台湾,进行了活动。抗战胜利后,他从重庆第一批回到台湾,作为记者,参加了接受日本投降、宣布台湾归还中国的“受降典礼”,并到全岛各地访问,广泛接触各界人士,特别是抗日的进步人士,介绍大陆的政治形势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使他们受到很大启发。台湾“二·二八”起义发生后,他在上海的报刊上撰文声援,说明台湾人民起义的正义性,支持了台湾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他热情的支持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的建立,并从1954年起担任台盟副主席、评议委员会主席,同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务委员,推动台盟积极参加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各项重要活动。他经常关心和研究台湾情况,积极献计献策,为完善和充实对台政策,特别是“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方面,反映了台胞的愿望和建议。他亲自写文章有力地批驳了“台湾独立论”、“台湾地位未定论”、坚决拥护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对来访的岛内外台胞都热情的交谈,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工作。1983年11月他为第三届台盟代表大会起草的决议,针对美国参议院“关于台湾前途”的决议案,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受到有关方面很高的评价。
李老于193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在厦门担任中国民族武装自卫会闽南分会组织部长,同年组织遭到破坏,他即回台湾。在台期间,他经常从日本报纸中寻找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踪迹,用红笔划在地图上,日夜关怀着红军长征的前途。他对中共领袖有深厚感情,在重庆时多次探访周恩来同志,聆听教诲。他也曾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后来常常对我们谈到毛主席的英明伟大。他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忠心耿耿,在“文革”期间,虽身处逆境,但仍提出了详细周密的有关台湾和日本问题的政策性建议,受到中央领导的赞赏和重视。他经常向我们强调台盟的工作最重要的一条是坚决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今年初,他患病住院,仍关心党的事业,关心台盟工作和祖国统一大业。在听到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后,对我们说,台盟作为参政党,责任重大,要加强自身建设,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可贵精神。
李老学识渊博、思考深刻、为人正直、待人友善,赢得了广大台胞的敬重,经常有海内外台胞拜访他,向他请教。他对青年学生也热情交谈,交流思想,共同探讨革命道理。特别使我们难忘的是一位台湾留学生从日本回大陆,经历坎坷遭遇,参加抗日,抗战胜利后到上海,寻求真理。李老在思想上政治上给予了很多帮助。他回台湾后,从事进步活动,于1950年被捕牺牲。36年后,李老写了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无名的丰碑》来悼念他。
李老临终前常常向我们谈到他一生中很大的遗憾是没有能看到祖国的统一,未能再回家乡探亲访友,希望在台湾的老朋友及其子女,能够为祖国统一做出贡献。李老这些遗言使我们不由地想起他在首都各界纪念台湾光复40周年大会上发言的一段话。他说:“光复当时,我见过成千上万的台湾父老兄弟,我怀念你们,感谢你们。记得当年台北桥头有副对联,写着‘自有生民怀故国,不堪遗老话前朝’,我相信,我们大家爱国之心是永远不变的。”
李老逝世后,他的家属和我们遵照他的遗嘱,没有举行仪式,将他的遗体献给科学研究,没有留骨灰,但他那崇高形象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我们要学习他的优秀革命品质,继承他未完的事业,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而奋斗。


第3版(综合)
专栏:

  市区绿化三并举 环境美化四季春
威海成为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
李铁映指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威海6月17日讯 被国内外游客称为花园城市的山东威海,几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爱国卫生工作,使城市环境质量和卫生状况日益改善。目前,市区道路硬化率达到98%,绿化覆盖率达到32.5%,食品卫生合格率达到95%以上。今天在这里召开的“全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清洁美丽的小城威海,被国家爱卫会命名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
威海建设花园城市的主要经验是坚持三个并举,做到“三有”。
三个并举是:
一、公共绿化和庭院绿化并举。市区主要干道和公共场所的绿化,由园林部门负责;机关、部队、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周围的街道的绿化,由所在地单位各负其责;各单位内部庭院的绿化由各单位自行负责;各生活区的绿化,由城建开发部门负责,边建设边绿化,实行房屋建设和植树绿化综合开发相结合。为了促进庭院绿化工作的开展,全市还开展了全民创建花园式单位活动。目前,有114个单位先后被评为“花园式单位”。
二、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并举。采取见缝插绿的方法,并重点抓了山崖、围墙和居民楼的绿化。
三、绿化与美化并举。一方面从城市绿化整体布局出发,本着宜树则树、宜花则花的原则,先后植树110万株,建街心绿地、植草皮等40多万平方米,修花坛400多个,使各生活区、公共场所、街道、空闲地的绿化美化都独具风格。另一方面,坚持多种绿化品种相结合,选用不同品种的树木、花草来美化城市,做到每街一景、每区一景,如芙蓉一条街、黄花一条街等。现在,市区基本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春。
“三有”是:
成立了有市容监察、环卫保洁、公安交通、工商网点管理等10个部门组成的卫生管理队伍;有健全的分工负责制、卫生达标制、岗位责任制和严格的检查评比制度;有一套健全的管理法规,先后制定了《城市市容卫生管理暂行规定》等30多部法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保证城市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  (于文胜 董旭日
 李耘)
本报威海6月17日讯 记者艾笑报道:在“全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国务委员、全国爱卫会主任李铁映发表了讲话。他指出,这次在威海研究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开展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工作,是我们加强党群联系和为人民办的两件重要实事。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铁映说,城市卫生工作搞好了,可以带动农村的爱国卫生工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精心组织、分步实施。他说:“一个城市文明不文明,进城看看卫生就知道。应该下决心改变我国城市脏乱差的局面,全国要在90年代的10年里创建一大批卫生城市。人民群众对乱哄哄脏兮兮的城市环境已十分不满。是否关心人民疾苦,是对党政干部工作好坏的重要鉴定指标。城市卫生不好,有经济不发展的物质原因,也有我们干部工作的问题。90年代里城市卫生形象必须要有大的改观。”
在谈到开展全国城市卫生检查评比工作时,李铁映强调要注意防止搞形式主义,还要注意勤俭节约。


第3版(综合)
专栏:

  经济发达地区民兵预备役会议强调
教育农民提高国防观念
新华社南京6月17日电 (记者揭衍珍、通讯员苏仁熊)全国经济发达地区民兵预备役工作会议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徐向前元帅为会议题词:“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国防观念”。
会议根据11个省市的6个军分区、警备区和34个县市区人武部在会上提供的经验,提出了经济发达地区开展国防观念教育必须进一步明确的几个问题:
一是国防教育必须把立足点放在服务于经济建设上;
二是经济发达地区,现代化传播工具很普及,国防观念教育的主要形式应综合运用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文学、艺术等手段,在较短时间和较大空间使国防教育形成交叉辐射的舆论环境;
三是要教育富起来的农民懂得,国防建设提供的国家安全,为全社会所共享。不能过上富日子,就忘了国防建设和国家的安全;
四是国防教育必须走向法制化,将全民国防教育的内容、对象、时间、经费、组织领导等,通过地方性法规定下来,并切实抓好检查监督。


第3版(综合)
专栏:雷锋精神在岗位上闪光

  “全能士兵”——张正彪
  李德运 聂兆祝
北京军区某高炮旅共产党员张正彪,入党10年来,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坚实的脚印。他当战士是优秀战士,当班长是优秀班长,转了志愿兵又是优秀志愿兵。他4次立功,9次受嘉奖,12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学雷锋积极分子。
张正彪刚入伍时当的是炮手。他刻苦训练,在师里组织的比赛中曾得过个人第一名。后来他看到连队生产搞得不好,伙食费亏损几千元,便主动要求到炊事班工作。为了改变连队生活的落后状况,他和炊事班的同志一起,在新开垦的两亩荒地上苦心经营,当年就产菜8500多公斤。他又领着炊事班盖起了塑料大棚,精心生产,一季产菜4000公斤;他积极抓好养猪养鸡,一年产肉1000多公斤……两三年就使连队伙食费扭亏为盈,战士们高兴地吃上了四菜一汤。
在连里,说起张正彪艰苦奋斗的事迹,都会提起他那“三件宝”——石磨、风匣、工具箱。他拣回一盘别人扔掉的旧石磨,一锤一锤地精心打凿,洗刷一新。有了这个小石磨,连队吃豆腐从没发过愁。他把连队废弃的破风匣找出来,用攒下的鸡毛修好活塞,整好箱板。有了这个小风匣,连队野营拉练,灶膛的火总是烧得旺旺的,从没误过饭。他自己掏钱买了各种修理工具,装在一个小木箱里。有了这个工具箱,炊具坏了自己修,桌椅坏了也自己修,还为每个班做了一套包饺子的小面板和擀面棍。这“三件宝”不知为连队带来了多少方便,省了多少钱。
为了让大家吃得可口、吃得满意,张正彪刻苦钻研烹调技术,买了30多本有关烹调的书籍,对照书本反复练习制作,还到地方饭店向老师傅请教。经过努力,他熟练掌握了100多种主副食的做法,学会了20多道名菜制作技术,摸索出许多种粗粮细做、粗菜精做的窍门。他把小米、玉米面烤成战友们喜欢吃的面包和糕点,就连土豆、白菜、萝卜这些大路菜,他也能做出几十种战士爱吃的花样来。大家称赞说:“不管什么粮什么菜,经过张正彪的手就变得好吃了。”
张正彪既是炊事班的好班长,又是连队干部的好帮手。一次,刚到任的连长由于情况不熟悉,给司机分配的工作任务重了些,司机班长小李闹情绪,影响了全连的施工乘车。张正彪知道情况后,赶快找到小李做工作。小李认识了错误,马上出车载着大家上了工地。事后,张正彪又找到连长向他介绍连队情况,并建议他找小李谈谈心。小李向连长承认了错误,连长也作了自我批评。经过这件事,连长和小李的关系融洽了。


第3版(综合)
专栏:

  国家考试 社会助学 个人自学
中华全国律师函授中心受欢迎
本报讯 中华全国律师函授中心创办5年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法制建设培养了大批法制人才,目前毕业结业的学员已达12万人。
该中心是由司法部主办、全国唯一的法律专业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机构,其突出特点是国家考试、社会助学、个人自学三结合。
据了解,函授中心的学员分布在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地区,在全国共设有辅导总站30个,地(市)级设辅导站334个。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该中心还设立了专门的教学委员会,并聘请了40多个全国法学界、教育界著名的专家、学者担任教学委员,培养的学生也颇受社会欢迎。福建省的乡镇、街道的法制办公室、法律服务站、公证联络站已吸收了一大批这个中心的学员。1988年全国律师资格统考中,函授中心毕业学员11000人参加,有2000多人取得了律师资格。(毛磊 赵宝玉)


第3版(综合)
专栏:

  国家“七五”国防重点课题
智能机器人手眼系统制成
新华社南京电 (记者徐机玲)我国智能机器人研究取得新进展——华东工学院首次研制成功视觉控制的机器人手眼系统。专家鉴定后认为,这个系统在透视因视点改变而形状明显畸变的扁平工件的识别和定位方面,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视觉控制的智能机器人手眼系统,是国家“七五”国防重点课题。它与只能从事机械重复动作的工具机器人相比,具有可根据环境条件变化改变工作程序,以适应不同操作要求的特点。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使机器人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来正确感知外界变化,并实现手眼协调动作。研制视觉控制的机器人手眼系统,是提高机器人的智能性和功能性的关键技术,也是当前自动化领域和信息处理领域的前沿性课题。
华工计算机系科技人员研制的这种系统,首次采用了二维定性信息和三维定量信息相结合的识别方法,使摄象机在很大范围内任意移动时,都能快速、准确地识别形状变化很大的各种工件,其定位准确性的误差仅1毫米左右。


第3版(综合)
专栏:

  吉林发现青铜器时代石棺墓葬群
新华社电 吉林省农安县农民最近在一座小山上取砂土时发现20多座石棺墓,并出土一批文物。石棺墓均由天然页岩石板立砌而成,埋在黑土层和砂层之间,墓群排列有序。墓中随葬品有玉璧、铜刀、石器、陶器、蚌饰物等。
有关专家认为,这是青铜器时代墓葬。它对研究这个时期我国北方民族部落的分布及社会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第3版(综合)
专栏:

  电视片《常用对外交际礼节》问世
本报讯 由外交部礼宾司监制主审的电视片《常用对外交际礼节》,由北京广播学院音像教材出版社摄制完成。这部教学片被第11届亚运会组委会指定发行。该片内容涉及涉外活动中最为重要和常见的交际礼节,寓理于情,寓教于形,受到欢迎。


第3版(综合)
专栏:侨乡纪行

  情满桑梓话台山
本报记者 陈晓星 翟象乾
台山有幽长幽长的小巷,骑楼上飘飘扬扬的广告显示着这个解放前就有“小广州”之称的县城的古老繁荣。台山有全国第一侨乡的美称,全县人口96万,旅外乡亲逾百万。台城宾馆、园林酒店、乡间小路上,几乎每天都有“少小离家老大还”的身影。台山有设备一流的学校,塔高百米的电视台,县城内一应俱全的科学技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电视大学、少年宫,或飞檐翘角,或曲径回廊,或高阔华美,引人驻足。
台山街上匆匆而过的百姓热情地指点着:“这些都是我们在外的乡亲回乡建的。”台山县委书记方庭旺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台山在外乡亲支援家乡建设文化公益设施达5.7亿港元。”
“旅外县长”伍舜德
1983年春天,旅港乡亲伍舜德站在离别了数十年的家乡土地上,开始实施他多年来酝酿于胸的振兴家乡教育的计划。他首先着手在家乡四九镇耗资500万港元建乡村初级中学——学业中学。记者到学业中学采访时,走上高高的石级,见白色的校舍在青山绿水之间错落有致,校园里鲜花正艳,教室里书声朗朗,电脑室一尘不染……
离开学业中学,沿途又见伍舜德先生捐建的四九文化楼、四九唐虾康乐楼、四九石涧小学教学楼……每一项都是伍舜德先生发展家乡文化教育事业整体构思中的一环。当然最精彩的还要数台城远近闻名的文化城了。伍舜德在县城台城建少年宫,建图书馆,建中学,拉开了建设综合性文化城的序幕。他把家乡的消息带回香港,与台山籍乡亲共同磋商,相互勉励,于是志同道合的黄乾亨、黄乾利、黄炳礼、黄浩川等先生也纷纷返回,各有作为,一座文化城在旅外乡亲精心设计、巨资支援下,在内乡亲精打细算、日夜奋战的热情中拔地而起。台山的父母官握住伍舜德先生的手说:我们台山有两个县长,你就是我们的“旅外县长”。
家乡老幼赞登叔
雷登先生少年艰辛,是个吃过大苦的人。所以他虽然已经是香港出色的实业家了,但回乡仍住宿乡间、谈于邻里。在家乡喝水,见水中有沉渣,想到家乡因世代盼望喝上洁净的水而取名水步,心中难以平静,到镇政府捐资128万元建水步自来水厂。在乡间行走,见农人割草打柴,想到少年时打柴的劳苦,在山脚下兴建了两座“避雨亭”供乡亲休息。见乡人求医不便,捐100万元建雷登医院,买来救护车,X光仪。县城有他捐建的登屏桥、县侨联大厦、县儿童福利中心、县第一幼儿园,镇里有他建的大厦、公园、华侨之家、敬老楼、球场……村里有文化站、水井、围墙、水泥路,雷登奉献给家乡的是一片诚挚的爱心,家乡人遇到雷登,无论男女老幼,都亲亲热热地称一声“登叔”。
地利人和佳话传
在台山采访,旅外乡亲爱乡建乡的佳话不绝于耳,造福桑梓的文化公益设施目不暇接。旅美乡亲陈荣畅投资800万元开创2000亩果园;旅港乡亲李灼文与家乡合资兴办具有世界一流设备的台山纺织厂;旅港乡亲江永康回乡休息恰遇台风,不顾67岁高龄,冲到抗风前线,与乡亲们一道风里泥里用身体守护家园;再看邝文炽先生捐资兴办的溯源电子学校、乃仓中学等已是桃李满枝;美国、加拿大、香港等1200多台山籍乡亲同心兴建的台山教育电视台灯火通明;李磐石先生创办的磐石电视大学聚集着少年学子,谈笑风生,青春洋溢……台山人把改革开放10年来旅外乡亲为家乡做出的难以尽数的贡献概括为4句话:
胸怀神州地,心系故乡情,捐资五亿元(港元),投资五千万(美金)。


第3版(综合)
专栏:

由400多名京剧爱好者组成的“上海京剧爱好者联谊会”,把健康有益的京剧剧目献给观众。这是建筑工人乔慧莉在为观众演唱“昆腔”。
 新华社记者 夏道陵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