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1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金马人物特写征文

  行为的号召力
  桑原
有人说他是个传奇式的人物,其实不尽然。他这个人看起来平平常常,善眉善眼、朴朴实实,也不像当年冶金战线的旗帜、宣钢老模范马万水那么魁梧,只是个中等个子,又比较瘦削,可同他一谈话,就觉得他思想境界很高,而且易动感情,还有点诗人气质哩。
当今有的企业的领导人,动辄就靠权力来压,靠命令来压,靠金钱来刺激,这能长远得了么?
宣钢附属企业公司经理刘开峰反对这种做法。他说:“金钱有用,但金钱不是万能。金钱也代替不了人心。”人心的向背非常关键。
不信,他就是这样兑现的。
这是80年代末的一个夏天。宣钢1260立方米高炉工地上。
附近,某建筑公司工人每月拿奖金六七百元,开峰手下的人是一清二楚;每天到工地上叫卖的个体户和小商小贩来往不断,他们也听而不闻;当时社会上的抢购风刮得很厉害,他们就是不去!职工们不讲奖金,不讲待遇,不怕艰苦,硬是从4月顶到11月不休五一节、国庆节,不休星期天,风餐露宿,日夜鏖战。工地上三班倒、四班倒,架子工、铆焊工、浇铸工,男工女工、机关干部一齐上,40把大锁咔喳喳把机关门一锁,只留下一个人看门。有做了妈妈喂奶的女同志,也不回家,让人把孩子抱到工地上吃吃奶就走了……
谁有这种号召力,人心这么齐?
刘开峰。
你在工地上到处可见到他消瘦的身影。
他几天几夜不回家是常事儿。有时,他实在累了,就坐在预制板的草袋子上,坐着坐着就睡着了,不知谁心疼经理给找了件破棉袄盖在他身上。咳,他太辛苦了!
好歹有一天,老刘回了趟家,一进门就瘫在床上动弹不得了,浑身像散了架一样,很快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突然,风雨声把他从梦中拽出来,他睡眼惺忪地披上雨衣,连司机也顾不上招呼就风风火火直奔工地……
工地上一度有人感冒,有人闹牙痛,没有一个人躺倒不干的。他们一看开峰经理一手捂着痛疼不止的腮帮子,一手还在比比划划地指挥生产,谁能不受感动?
就这样,经过47个昼夜苦战,混凝土档墙大坝优质、快速、安全地完成了;随后,两道通廊又轰轰烈烈地干了196个昼夜,也同样保质按时地完成了!
“你是企业家吗?”
他微笑着摇摇头。
“那你是带头人罗?”
他没有点头,也没有否认。
是带头,但不是带头享受,而是带头苦干,把安全让给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
就说他们架设浇筑的两道通廊吧,最高处为45米。凌空飞架,好不威风!架子工每绑一处架杆,开峰就趁还没作业之前悄悄爬上架子挨着一根根地踩,试试绑得牢不牢,结实不结实,保险系数大不大?
碰到万一情况,宁可他自己先从架子上摔下来,也绝不能让职工发生任何闪失。
后来,他这个预先踩杆的秘密被别人发现了。
他在架子上踩,人们在架子下喊:
“经理,您下来不下来?”
“你们别管我的事儿。”
“您再不下来,我们就‘罢工’了!”
这次,他虽然笑眯眯地下来了,可再绑成新的架子,他还是悄悄地爬上去,左试试、右试试,生怕卡子不牢固,杆子被他踩得一颤一颤,他这90来斤就是在这样的“天平”上称来称去,为同志们铺平了生命安全之路。所以,这么宏大的工程,全公司未发生伤亡事故。行为就是号召力,许多人请求调到开峰身边工作,甘心情愿当他的助手,和开峰摽着膀子一起干。他们说:“和开峰在一起干工作心里痛快。”开峰听到这就很欣慰,也说:“得到这‘痛快’二字我就知足了。”还真是,当今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多么复杂,在一起共事能说掏心窝子的话,就不容易啊。
这里的奥秘就是关心人。
有个老工人,平时不多言不多语,可工作起来也像经理似的拚命干。前些日子,分配来“农转非”指标,老刘首先考虑到这个老实巴交的人。那些踢破门坎找的人倒解决不了户口问题,而这位从未向开峰张口的人却解决了,是感激呢还是赞美呢?老工人没有说话,别人都替他说了:
“咱们经理心里有一本账,对谁都清楚着哪!”
他心里有大家。大家心里也有他。人们对他的拥戴是发自心底的。
他是河北省劳动模范,全国集体企业模范经理。在人生这条崎岖的道路上,他永远是个奋勇的攀登者,他已交“知天命”之年,仍然精力充沛,还一点没想到“老”字。
                (作者单位:张家口市文联)


第8版(副刊)
专栏:

  记忆术浅探
  成志伟
近些年来,关于记忆术的书籍颇受青睐,书肆坊间时可见到,有国产货,也有舶来品。有的作者倒是这一方面的专家,写得头头是道;有的作者则莫知底里,东拼西凑,真伪难辨。我买过几本翻阅,虽有得益,却不甚满足。诸如系统记忆法、直观形象记忆法、辨别特征记忆法、尝试回忆记忆法、交替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快速记忆法之类,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道理,用在某一方面的记忆上也有一定效果,但缺少普遍意义;有的还失之繁琐玄妙,要记住那种种记忆法本身,还相当费劲。看来记忆术的书可以读一点,但不宜盲从,还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与体验,总结出一些于自己有切实效果的记忆方法,才能终生受用。
记忆力的强弱,跟天赋有关,而后天的训练尤为重要。据我的体会,凡反复学习过的东西,记得相当牢固。例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个文明一起抓”,“反对腐败,端正党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安定团结是胜利之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为反复从报刊上、书本上、文件上读到,很难忘掉。还有,就是经常运用、屡试不爽的东西,更不会遗忘。上面那些道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反复应用,行之有效,这就加深了我阅读时的印象,愈加确信不疑,自然牢记在心了。其实,这些都是我们的传家宝,如果忘记了,丢弃了,不仅该打板子,而且苦头有得吃。
我还有一个体会:只要是常常接触的东西,不仅正确的记得牢,错误的也记得牢。比如,极左思潮的危害、“文革”的灾难、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的恶果,都有切身感受,刻骨铭心。正面的和反面的东西都能牢记不忘,或作经验,或为戒鉴。倘若得了健忘症,就会妖雾又重来。
当然,要记住某一个东西也并不很难,只要大脑没毛病,再用点心总是办得到的。难的是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要记住不得了。哪些该记,哪些不该记,学问大了。譬如,近几年有一首歌,叫做《跟着感觉走》,电台电视上播,舞台上舞厅里唱,录音带大量发行,甚至在有的商店门口不断放送,其重复的频率可谓高矣,很多人都记住了。但倘若真的“跟着感觉走”,整天懵懵懂懂、昏昏沉沉地跟着自己或别人的“感觉”,在大千世界里四处神游,究竟会走到何方去?这就成了问题。感觉,只不过是一种极表层极不稳定的意识和情绪,有时正确,有时不正确;有时全面、有时片面,不可能成为我们“走”的方向与目标。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是人有理智,人应该跟着理智走。“跟着感觉走”的歌声虽然时时绕于耳际,却不能用来当作人生的路标,否则会受惑上当,弄不好还会走向歧路。看来,更重要的还在于分析。毛泽东说:“分析好,大有益”,此话在理。特别对那些潮水般涌来的“新东西”,更要多分析、细分析,透视其本质,然后再考虑将它们储入记忆库的哪一部分里。
我非记忆术专家,谈的都是粗浅个人感受,聊博读者一笑。祈望精于此道的行家里手不吝赐教。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山野莽原 别有情趣
——读《中国现代民间绘画选萃》
  焦勇夫
这里所收录的200多幅当代中国民间绘画,是编者从近年来各地新创作的约1万幅民间绘画中选出来的。因此,说它们是精品,并冠以“萃”的称号,可以说是不过分的。之所以要把它们辑印成册,无非是想,当我们的艺术收藏家、艺术鉴赏家,以及广大读者在欣赏了国画、油画、版画等“正宗”的美术作品之后,再来浏览一下这些出自农民、牧民、渔民以至家庭妇女之手的民间绘画,犹如从深宅大院的艺术之宫出来,踏上山野莽原一样,呈现在面前的是另一个天地,另一种意趣,别有一番滋味。
近几年,在中国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民间绘画的广泛兴起,是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其成绩十分引人注目。1988年春天,全国有51个在民间绘画创作上成绩显著的县,被文化部社会文化局命名为“画乡”。每一画乡,都有几十名或上百名作者,他们都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有的还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所作的画种,不限于民间画,也有国画、油画、版画,还有漫画。本画册之所辑,便是以文化部社会文化局命名的画乡的作品为基础,共收集了66个县、市的现代民间绘画作品。可以说,这些作品已反映了近几年中国民间绘画的概貌。
改革开放至今,已逾十年了。这期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的生活有较大改善。与此同时,广大农民、牧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急剧的扩展,精神品位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文化活动中,他们已经不再安于你唱我听、你画我看,当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自己也要参与到文化创造的活动中来。他们或则登台演唱,或则挥笔作画,以此来追求人生价值和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我敢说,当读者翻阅这本画册,面对这些琳琅满目、风格各异的作品时,都会被这些农民、牧民、渔民乃至家庭妇女的丰富想像力和不拘一格的艺术表现力所打动,而发出啧啧的赞叹之声。
也许有人会问,这些粗手大脚的画家,既没有“学问”,又没有进过美术院校,何以能画得这么好呢?这就要同他们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分析。平时,他们耕耘大地,驰骋草原,漫游江河湖海,大自然给他们以厚爱,生产劳动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所以他们作画时信手拈来,没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怎样感受的就怎样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在创作上真正达到了“率意而行,适情而止”的境界。但这并不是说,他们的画只是专供自我欣赏的“盆景画”,他人不可得;倒是相反,争取更多人的喜爱,为作品寻找到最好的知音,也是他们所追求的。听说近一个时期,专业美术人员借鉴和研究民间绘画的兴趣越来越浓,而市场商贩对民间绘画的经济价值也十分注意。这固然可以表明中国民间绘画已经在专家的眼里,在大众的心中有了应有的位置,但也确实不能不叫人担心这种艺术作品被商品化的倾向所冲击和浸染,从而出现粗制滥造、鱼目混珠的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我深深期望这本集精品于一册的画集的出版,不但将有助于读者认识中国民间绘画,而且对于维护它的美好的形象,也将会有所贡献。


第8版(副刊)
专栏:

  那个古老的回乡
姚欣则 回族
黄土塬上那个古老的回乡
似乎依然沉浸在
悠远的梦中
若断若续的思绪
悄悄索绕在
清真寺塔尖的新月上
和黄土地一样
质朴厚重的回民
把浓浓的汗水
注入贫瘠的土壤
热土便有了跳动的心律
倾吐出慈母般的亲情
古老与新生、梦幻与现实
撞击着沉重的记忆
幻化为崭新的意识
汩汩流淌在回乡的晚上
终于,一天
阒寂的小村也按捺不住了
渴求和遐想
从历史的积淀中升起
染绿了泛黄的岁月


第8版(副刊)
专栏:山川风物

  棠樾牌坊群
  张恺
牌坊,在“牌坊之乡”安徽省歙县的许多地方都有,然一连七座拔地而起、逶迤成群者,则只有棠樾一处。
棠樾在歙西十五华里。该村鲍氏是势据扬州数代的大盐商,这就为牌坊群的出现打下了经济基础。七座成群牌坊,两座建于明朝,五座建于清代,皆雄伟高大,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
牌坊各自两头向中间按“忠、孝、节、义”顺序排列,最中一座为“义”字坊,建得最迟,在清乾隆年间。据传,建造者鲍漱芳位居两淮盐运使司,极富钱财,为沽名钓誉,用修筑八百里黄河堤,发放三省军饷的“义举”为代价,从乾隆皇帝处换来了“乐善好施”的建坊旌表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夹在这七座牌坊之中,有一座清代著名书法家邓石如题额的“骢步亭”。
当时邓落魄江湖,自黄山来到棠樾,被鲍家留作食客,遂也留下一些墨迹。
鲍氏男祠内一碑文《鲍氏五伦述》,即邓石如亲书,全系五六寸见方隶字,实属珍贵。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渔女(油画) 张庆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