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在希望的田野上
  顾土
彭丽媛讲过一个故事。在她小时候,因为父亲,一位乡村文化馆的馆长受到“冲击”,停发了薪水,使原来就不宽裕的家境更为艰难。一次,弟弟患病,母亲为他做了两个荷包蛋,彭丽媛闻着香味儿想:“等长大后一定天天吃荷包蛋。”
现在的彭丽媛当然早已不是那个山东郓城的乡村小姑娘,她的愿望也不是要吃荷包蛋了。她刚结束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学业,前后求学近10年,3年进修生、四年本科生、3年硕士研究生。因各门功课成绩优异,每次升学都是推荐,而且5年的本科提前一年结业。作为名演员,其间还少不了大大小小的推卸不掉的演出、种种盛情难却的应酬。据说,彭丽媛上学后改掉了午睡的习惯,当别人睡意正浓时,她练钢琴,读书。我曾问彭丽媛,为什么不乘正走红的时候多演出多赚钱,却偏要接二连三地去上学。她答:“我喜欢我们的民族声乐,但中国声乐至今没有构成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我上学就是想将来能做一些工作,为中国声乐学的完善和发展尽一点力量。演员的黄金时期或迟或早总会过去,如果现在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较好的声乐理论基础,一旦黄金时期结束,我或许可以把这些知识与自己的艺术实践融会起来,尝试在中国声乐理论上做出自己的贡献,传给更年轻的一代。大家可能还不知道,我很想做老师。”
彭丽媛是中国声乐学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也是颇有成就的民族声乐歌唱家,这本身就证明她的愿望并非信口道来。在她的硕士研究生毕业音乐会上,她演唱的作品分“中国民歌和说唱音乐”、“中外艺术歌曲”、“中国歌剧选曲”、“中国现代歌曲”四部分。这是别具匠心的。因为在这些领域里可以看出,彭丽媛对传统民歌的领会、对中国声乐的把握、在音乐理论上的造诣、对各种风格的作品的涉足,经过10年学院的训练,是否进入了新的层次和新的境界。
观众的激奋和音乐行家的热情称道,显示出彭丽媛获得了成功。10年的心血换来了一个在音乐艺术上更有深度更为成熟的彭丽媛。
当彭丽媛噙着幸运的泪水,在鲜花簇拥中面对上千沸腾的观众时,她最先感激的是她的老师。她曾先后从师于山东艺术学校的王音旋、中国音乐学院的金铁林和李西安、中国歌剧院的郭兰英、中央音乐学院的沈湘。而10年中,为她的学业付出心血最多的则是金铁林,几乎相始终。
或许彭丽媛回忆起多年前的“星海聂耳杯声乐比赛”,那次她在沈阳给北京的金铁林打电话,说她一切尚未准备好,曲目也没选定。金铁林闻讯,立即乘飞机赶往沈阳,经过两天的紧张辅导后又匆匆返回北京,因为北京还有更繁重的教务在等待他。他是在电视里看到彭丽媛领取金牌的。或许彭丽媛也想起了前几天的一幕幕。作为第四届全国电视青年歌手大奖赛的评委,金铁林从早8时到晚9时都要参加评议。但为了这次音乐会,他和小彭约定每天中午1时排练,2时再赶回评委会。
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金铁林,曾随沈湘学西洋声乐,自从到中央乐团任独唱演员后,又转而对民族声乐产生兴致,以至最后爱得十分深切。对教学,他似乎有种天赋,早在大学时就帮助沈湘辅导低年级学生。近10年来,尤其调到中国音乐学院执教之后,经他之手培育的学生不计其数,仅正式拜师的就有250余人。李谷一、董文华、阎维文、鞠敬伟、孙丽英这些人们熟悉的名字,在他们的成就中都蕴藉着金铁林的园丁之劳。最近,还有人千里迢迢从台湾前来求教。
“我一看到小彭,就觉得她像个‘小大人’,不爱蹦蹦跳跳,做事认真严谨,善思考,很要强。”金铁林一提起彭丽媛,就甩出一大串评价。他是从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这几方面来培养彭丽媛,要求彭丽媛的。他认为彭丽媛在毕业音乐会上将这几方面完成得非常理想,在声音、情绪、吐字、韵味、表演、修养、形象上,是他所培养过的学生中出类拔萃的。
彭丽媛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即将举行,她的论文专门论述演唱中的吐字问题,而这正是她最具特长的方面。但愿她能成为第一位中国声乐学的硕士。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采风录

  关中平原的“馍”文化
  杜永道
陕西中部的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麦熟时节,八百里金浪翻滚。自古以来,这里就是著名的粮仓。“馍”是人们的主食。经关中平原一代一代因袭、流传着古老而神秘的“馍”文化。
清明时节,人们去野外扫墓,在祭奠的食品中,能看到一些特别的圆形馍,这些馍顶上盘着一条面捏的小蛇,或者说是一条龙。这种馍叫“蟠龙龙”。
虎是百兽之王,威猛无比。然而关中平原的农村每逢亲戚家有嫁娶等喜事,一定要送上一对蒸得大大的“老虎馍”。“老虎馍”是圆形,上面插些小棍,棍儿顶端是面捏的虎眼、虎鼻、虎嘴……还染上红、绿颜色。
元宵节,关中平原村村落落都给孩子们蒸些猪形馍、鱼形馍、鸡形馍……
这些吉祥的、惟妙惟肖的动物形馍,似乎是远古时代秦人图腾崇拜遗留下来的痕迹。
过阴历年时,关中平原的农家常在圆形馍的顶上嵌上一颗豆子,蒸馍前在侧面用剪子剪出一些道道,蒸出来便成了“麦积子”馍。是模仿麦垛的形状。很明显,其意在祈望丰收。过年时有的地方还做“银子盎盎”馍,馍上面有一个面捏的小元宝。这是献给灶王爷的,意在祈祷一年诸事顺利。这类“馍”反映出世代秦人心底蕴藏的企盼。
关中平原有些地方过年时把拌有调料的大圆馍献给神佛或老人。给神佛时,称“金献爷馍”,给老人的,叫“银献爷馍”。
阴历七月七日,大人们要给孩子蒸各式各样有趣的馍:给女孩子们蒸“蒲篮馍”(蒲篮是关中平原家庭普遍使用的放针线、剪子、锥子、布头儿的篮子),给男孩子们蒸长形或圆形的“砚台馍”、“笔架馍”、“书馍”……端午节时,父母必定给当年出嫁的女儿送去“艾馍馍”——艾叶形的馍。
在关中平原广大农村盛行的“馍文化”中,折射出秦人的种种传统观念,是古老的秦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秦文化的活化石。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

  护林老人[外一章]
  战建军 李志土
红日,越过大山的肩头,大束大束地流进丛林里来了,轻盈而温柔地,从山林的枝隙间漾出一片明朗,向深处漫开。霞光里,护林老人警惕地凝视着茫茫的大森林,脚底留下张张伸出去的法网,即使离开岗位瞬间,他的神情,也俨然刚刚扔下娇儿的妈妈一样……
浓雾,湿润了他的银发;绿叶,簇拥着他的身影;岁月,溶入他生命的年轮,像一株苍虬的水杉希冀的眺望;在荒无人烟的野谷生长……他爱树,爱绿色的生命,爱密密的叶,深深的根,对生命的延续充满信心和期望,于是祖国有了繁茂的森林,有了春的摇篮、风的眠床和一支生机盎然的春歌……
山间小路
过莽莽山,穿层层雾。山间小路,时而托白云上天,时而抛浓雾下谷。似乎不是搁在大地上,仿佛是一道天梯,沿着陡峭绝壁,把我们带进梦中的乡野,看看山区神奇的画图。
横在天地之间的小路,你是我们壮丽人生的地平线,每天都有一轮希望的太阳从这里跃出,送走大山的孤寂和清冷,驮来了山里人心中的希望……
世世代代的山里人,曾在这峻峭崎岖的小路台阶的上上下下,不知流了多少汗,磨去了多少岁月,用自己的脊背,年复一年,把勃勃生机驮到空岭幽谷,背进深山老林,为大山染绘瑰丽的画卷。


第8版(副刊)
专栏:

△组歌《京江碧血》 镇江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宣传文化系列活动最近拉开序幕。镇江市文化部门组织词曲作者创作、排演了大型组歌《京江碧血》。组歌由报警、出征、炮击、火龙、夜袭、城战、殉国、呼唤八首歌曲组成,表现了镇江军民保国守城的浴血战斗。
                       (陆潮洪)


第8版(副刊)
专栏:

  “从大后方到全中国,到全世界”
——访重庆出版社总编辑沈世鸣
  刘梦岚
记者:《大后方》毕竟只是抗日战争文学的一部分,抗战的前线是解放区,应当说,解放区的文学更具战斗力和生命力。《大后方》再加上《解放区》,大体可以看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文学的全貌了。
沈:是的。八年抗战,真正在前线的作家是解放区的作家。解放区产生了许多优秀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当时抗日战争的充分的生命力,而且影响到解放以后五六十年代中国的文学。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学继承了解放区的文学传统。因此,出版《解放区》,让解放区的优秀作品永远留在中国文学史的史册上,无疑十分必要。《解放区》入选作品的时间是从1936年到1949年,包括了解放战争时期。全书约1000万字,18卷,由林默涵同志任总主编、魏巍同志任副总主编。明年可望交出初稿,199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0周年前夕一次推出。
记者: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恐怕不能分离。中国的抗日战争实际上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人民永远也不应该忘记法西斯主义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当前,出版《反法西斯》,对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进行国际主义和反法西斯的教育,尤有必要。
沈:对。当今世界,旧的矛盾缓和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战争的危险并非完全不存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维护世界和平负有重大责任。我们出版《反法西斯》的宗旨就是:坚持和平与进步,坚持国际主义精神,团结全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主义;将世界反法西斯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优秀文学作品(中译本),较为全面、系统地提供给国内外文学研究者和广大读者,并以此作为教育子孙后代的良好材料,从而为世界文化积累作出一点贡献。
记者:全世界几乎80%的人口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作品数量相当大,按照什么标准选编呢?
沈:世界反法西斯作品牵涉到61个国家和地区,选编难度很大。我们将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以鲜明的反法西斯内容作为选收标准。入选作品主要是本世纪30——50年代出版的以反法西斯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戏剧),少数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时限可上溯或后延。现初步拟出30—40卷,1500—2000万字,每卷50万字左右,从1993年开始陆续出版,到1994年全部出齐。这样,到1995年世界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时,我们就有了自己的“三部曲”——《大后方》、《解放区》和《反法西斯》。
记者:这又是一项浩大工程。你们又要组织精兵强将,奋力再搏了?
沈:对。现已聘请了一批著名作家、翻译家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编委会,由著名作家刘白羽同志任总主编,由著名外国文学专家叶水夫同志任副总主编,并有一批德高望重的外国文学家和著名老作家当顾问。我们将努力工作,使这套书尽早出版。
记者:“从大后方到全中国,到全世界”,这是个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历程。看来,要办好一个出版社、要拿出几套站得住脚的好书,首要的一条是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沈:的确如此。通过搞这几套书,我们深切体会到,应该以大气魄来办出版社。这就要求我们自己首先要努力作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站得高,看得远,不能只为钱。当然,钱也很重要,不抓经济效益也不行。我们的做法是多出“双效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种),支持一流书,并努力搞好经营管理。我们刚刚迈出了几步,今后的路还很长。(下)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国没骨画
“没骨”画渊于五代,兴于北宋,盛于清初。民国时期又有所发展。“没骨”画十分讲究笔、墨、水、色、纸的结合与运用。它强调写生,注重神韵,运笔行锋含而不露,用墨施色厚而不拙。把骨法用笔淹没糅合于色彩之中,达到色润其表、骨在其中,是“没骨”画的真正含意。
陈东湖先生(一八九八—一九六二)是著名“没骨”花鸟画家,曾参与创办“湖社”。其作品形神兼备,繁而不乱,简而有章,且题材广泛,立意新颖,既有奔放豪迈之笔又有清雅秀俊之气。程俊良先生(一九一四—一九七八)早年师从陈东湖学“没骨”花鸟画,其作构图、用笔、设色均显示出高度艺术水平。最近,北京举办了“陈东湖、程俊良没骨画观摹展”,其中还有这一画派的传人,陈程二先生的后代陈秀琴、姚承德、陈钢、程茂全的书画作品。
                    (娄致美)


第8版(副刊)
专栏:

  《伴柏图》(没骨画)  陈东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