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国际经济动态

  国外通货膨胀的现状
  王建生 陈明星
通货膨胀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问题,它困扰着许许多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
目前,世界范围内南方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问题比较突出,某些国家甚至处于三、四位数的恶性通货膨胀之中,北方工业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较低,但也出现了物价上涨加剧的迹象。
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今年年初发表的统计数字,去年该组织24个成员国的通货膨胀率为6%,高于1988年的4.8%。
去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达到8年来的最高水平,为4.6%;欧洲经济共同体12国的通货膨胀率平均为5.4%,比1988年高出1个百分点,其中除葡萄牙之外,其他11国的通货膨胀率都比1988年高;通货膨胀率一向较低的日本去年也达到2.5%,大大高于1988年的0.7%,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预计,今年和明年经合组织各成员国的通货膨胀率将分别为4.5%和4.3%。
1988年,拉丁美洲国家的通货膨胀为470.8%,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去年该地区的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据拉美经济委员会去年年底发表的一份年终报告说,去年拉美地区的通货膨胀率平均为1000%,阿根廷、秘鲁和巴西的通货膨胀率在1500%到4000%之间。
巨额外债和恶性通货膨胀严重地制约着拉美经济的发展。统计表明,去年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为1.1%,高于1988年的0.6%,但人均收入却下降了1%,倒退到了1978年的水平,其中有7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呈现负增长。
除拉美地区外,非洲和某些东欧国家的通货膨胀也非常严重。国际金融公司的统计显示,去年上半年非洲的通货膨胀率为25.2%,东欧一些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为126.6%。
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拉美、非洲和东欧国家的通货膨胀的主要根源之一在于外债沉重。
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和不等价的交换,致使发展中国家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凡是通货膨胀恶性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一般都欠下了沉重的外债。过多的外债阻碍了这些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正常发展,导致通货膨胀加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拉丁美洲一直是通货膨胀率比较高的地区,伴随着债务危机的爆发,通货膨胀更加严重。非洲的情况与拉美相似,到1989年底,非洲国家的债务已达约250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80%左右。在东欧国家中,通货膨胀率比较严重的波兰和匈牙利今年初所欠的外债估计分别为400亿和207亿美元。
经济调整措施不当也导致通货膨胀。在过去10年中,许多拉美和非洲国家的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绝大部分是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督促下,根据这两个机构开出的统一处方进行的。改革和调整的内容一般包括削减行政开支和预算赤字、调整汇率、压缩进口、国营企业私有化、放开物价、减少政府补贴及削减社会福利等。由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一些要求和措施不太切合拉美和非洲国家的国情,除少数国家的改革略有成效外,在大多数国家则出现了货币贬值、失业加剧、物价上涨、人民的实际收入下降、社会矛盾加剧等现象。
东欧国家的通货膨胀是同过急放开物价紧密相关的。
一些发展中国家国内政策失当也造成了通货膨胀。
西方发达国家所以能实现低通货膨胀下的经济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依靠多年来形成的经济实力,采取了如下的反通货膨胀措施: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不惜放慢经济发展,坚持推行反通货膨胀政策,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
高利率政策。这是西方发达国家抑制通货膨胀的又一有效手段。如在里根当政的1981年,美国严厉的紧缩银根措施使商业银行的优惠贷款利率一度升到20.5%,当年的最低利率亦达15.75%。高利率有效地抑制了投资和消费需求,使长期难以驯服的通货膨胀得到抑制。一向以物价稳定著称的日本,1989年的通货膨胀也明显加快,致使日本银行近10年来第一次采取加息行动,到去年年底利率共提高了3次。
严格控制工资的增长率。在80年代的西方劳资关系中,一个很时髦的名词就是“同舟共济”,其实质是政府和资方以失业为要挟降低工人的工资或限制其增长。但它是以牺牲普通劳动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的,这必然导致穷人越穷,富人越富。据美国国情普查局去年年底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1988年美国最富裕的20%的家庭获得了国民收入的44%,为历史最高水平,比10年前提高了2.5个百分点;同期,最穷的20%的家庭的收入所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从5.2%下降到4.6%,为195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削减政府开支。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实行紧缩政策后,为了实现预算平衡,都提出了削减政府开支的计划。具体作法是:精简机构、控制公共费用、减少福利待遇等。
除上述因素外,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得以长期维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还要归因于初级产品价格下跌、特别是油价暴跌并维持在较低水平。
世界银行编制的33种非燃料初级产品价格指数,1979——1981年为100,去年,跌到67.7,低于1988年的70.5,预计今年将进一步跌到55.8。因此,可以说,西方发达国家的物价稳定也是以牺牲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代价的。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一朵茁壮的中贝友谊之花
  汪勤梅
西非贝宁的洛科萨纺织厂(简称洛纺),是我国援建、中贝合作管理的企业,近年来,接连赢利,去年所获纯利比建厂初期又增长百分之六十以上,不仅在贝宁的知名度相当高,在西非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
洛纺成功之路首先在于狠抓管理,向科学管理要效益。全厂八百多名职工,进厂时多为不懂纺织技术的贝宁知识青年。厂方针对这一特点,在大力搞好培训提高工人素质的同时,迅速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岗位责任制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奖惩分明,人人有章可循,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稳步上升,头一年就生产优质布六百万米。洛纺积极创造条件改变单班生产的局面,提前实现两班作业,使每米坯布降低成本三十非洲法郎。
另一方面,千方百计节约开支,减少消耗和浪费。贝宁规定每天用电高峰时的电费比平时高几倍乃至十数倍。厂方经与广大职工商议,共同克服困难,调整作息时间,避开用电高峰进行生产,仅此节约的资金就相当可观。该厂还注意适时改善职工福利。当企业赢利后,在实行劳动定额管理的基础上,及时解决全体职工定级问题,干部和工人的人均工资分别都有提高,进一步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热情。
以质取胜,广拓销路,努力创汇是该厂获得较好效益又一关键所在。洛纺领导人深知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激烈,必须坚持质量第一,以质量求生存。他们建立了质量检查制度,在各个生产环节严把质量关,从而使优质产品率提高,获得了较好的声誉,今年在西班牙荣获国际优质产品奖。但是,贝宁国内市场容量有限,除内销外,每月还有三十万米坯布待销,库存量一度达到二百万米。为了加速资金周转,打开销路,该厂多次派小组到各国疏通销售渠道,寻求新客户;并携带样品参加法国波尔多国际博览会,先后同美国、英国、瑞士、意大利和一些非洲国家的客商签订了合同,成交坯布七百万米、棉纱六十万吨。目前洛纺的产品已成为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充分发挥两个积极性是洛纺赢利的重要诀窍。一九八七年我国援建的洛纺移交后,按协议实行管理合作,主权属贝宁,管理以中方为主。因此,办好这个企业要搞好管理又要搞好合作,而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互相信任和互相支持是搞好合作的基础。从建厂到投产,中、贝双方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以此精神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贝方人员一贯尊重中方合作者的意见,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国专家遇事总是从维护贝方的权益出发,主动同贝宁朋友商议。如工资问题,有的人主张大幅度提高工资,中方负责人耐心向贝宁主管部门讲清兼顾贝宁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利益的基本原则,要注意逐步改善职工生活,但也要考虑扩大再生产的需要。经过反复磋商,顺利地解决了工资定级问题。
良好的友谊与合作使洛纺逐步走上轨道,取得了一定社会和经济效益,不仅受到克雷库总统和贝宁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而且在欧洲也获得了荣誉。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巴基斯坦经济增长加快
据巴基斯坦财政部最近发表的一份经济调查报告说,巴基斯坦在将于本月底结束的一九八九——一九九○年财政年度中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估计能达到百分之五点二,比上一年度增加百分之零点四。
报告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加快主要是因为农业和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财政赤字可能会从上个财政年度的十九点三亿美元降至十七亿美元。但外债估计会比上年度增长百分之九点九。
报告还说,本年度头九个月的平均年消费价格指数为百分之五点七,而上年度同期却是百分之十点七。
此外,由于纺织品出口增长加快,本年度头九个月的外贸出口增加了百分之六点一。
                       (据新华社)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外国经济动向

  美日加紧争夺欧洲市场
  刘绪民
随着1992年欧洲共同体内部实现统一大市场的日子越来越临近,美国和日本企业对欧洲市场的争夺也愈演愈烈。
据报道,截止1988年初,日本在欧洲共设有700家公司和411家制造厂,共雇用75万雇员。日本在共同体的直接投资在1986年至1988年间增长一倍。1989年的投资达到创纪录的水平,约计86亿美元。据美国商业部材料,1989年美国在欧洲的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761亿美元,激增16%。
在对欧洲市场的争夺中,美国比日本具备更多的有利条件。首先,欧洲在美国的投资几乎是美国在欧洲投资的一倍;而日本对西欧的出口几乎是西欧向日本出口的一倍。其次,美国与欧洲有着传统的文化联系,美国投资者更易被欧洲人接受。
日本企业为了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一方面把它认为投资环境较好的英国作为重点投资地,然后逐步向欧洲大陆渗透。另一方面改变以往在美国开办装配厂的做法,而寻求同欧洲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向欧洲企业转让技术,逐渐推行日本管理体制。
日本在英国已建立100多个工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1988年曾决定在英国投资12亿美元建立一个汽车工厂。日产汽车公司自1986年起便在英国生产蓝鸟牌汽车。日本两家电子公司也计划在英国开办半导体工厂。日本人希望这些工厂20年后也能像许多美国大公司在欧洲的分公司那样,被看作是“欧洲”的企业。
60年代美国企业曾在欧洲掀起一股投资热,而在70年代和80年代则由于欧洲的通货膨胀、高税收和繁杂的规章制度使这股投资热降温。美国企业向欧洲掀起的新的投资浪潮起步较日本晚。日本对欧洲市场的争夺不仅直接威胁欧洲自身的企业,对美国在欧洲的经济利益也构成严重威胁。美国企业已认识到,它们不得不立即行动起来,不能眼巴巴地看着被日本人挤出这一世界重要市场。于是自去年以来,美国企业像重新发现欧洲大陆似的纷纷向欧洲投资。福特汽车公司以25亿美元购置了英国的美洲豹汽车公司,杜邦公司以4.45亿美元买下英国一家主要印刷板厂,百事可乐公司以14亿美元购置英国两家大的饼干厂。美国埃默森电气公司以4.6亿美元购置法国一家制造电推进器和发动机公司。得克萨斯仪器公司以12亿美元在意大利开办计算机厂和半导体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以1.35亿美元买下意大利电话公司20%的股份。美国企业在西德购买一家个人计算机商行。美国菲泽尔公司买下瑞士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购买瑞典萨伯—斯堪的亚轿车公司50%的股份。这便使通用汽车公司在欧洲高档汽车市场中有了牢固的阵地。
美国和日本的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市场,引起欧洲企业普遍忧虑。它们担心,1992年以后的欧洲将出现更加激烈的竞争形势。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在有80个国家参加的、被称作花卉、植物“奥林匹克”的大阪国际花卉博览会上,中国展团展出了盆裁和各种花卉以及赞美自然与文化协调的江南水乡庭院,博得各国园艺专家和日本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个中国庭园在展览结束后将永久保存(见上图)。
本报记者 孙东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