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变催粮催种为主动服务
——河北景县龙华镇改善领导方法粮食产量连年递增
  闻建
1986年以来,在全国粮食产量徘徊不前、农业投入下降的情况下,水资源缺乏、以粮棉种植为主的河北省衡水地区景县龙华镇的粮食产量却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1989年粮食总产达到1500万斤,比1985年增长了一倍多,单产的年递增率也达到34%。在景县的33个乡镇中,龙华镇的粮食总产由第25位一跃而居首位,人均收入也由第26位变为名列前茅。
该镇农业生产发展如此迅速,关键在于走出了一条科技兴农之路。
1986年省科委确定龙华镇为“立体复合生态农业”综合试验区,派出课题小组常驻该镇。1987年衡水地区将为农业服务的各种技术人员的编制下放到乡镇,完全归乡镇政府领导。
1988年全地区开展乡镇科技达标活动,推动乡镇科委、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的建立和科技副乡(镇)长、副村长的配备。
龙华镇借助这些有利的外部因素,逐步形成了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服务体系分为镇、村、户三个层次:镇党委、政府(包括科技副镇长)形成决策与领导核心,统一规划全镇的农业发展,确定当年生产任务。21名脱产技术干部和4名半脱产技术员组成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设由10名专职人员组成的农业技术物资服务公司。行政村长、科技副村长等既负责全村的行政管理,又是镇服务公司的下派人员。他们通过统一为农户购买农用物资并送货到户、组织农民技术培训、统一调配全村的农机具、组织专业服务队等方式,直接参与服务工作。农民技术员和140多个科技示范户是服务体系的基层力量,他们主要是在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中起辐射带动作用。
龙华镇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集行政管理、技术和物资服务于一身,以大田作物生产为主要服务对象,兼顾经济作物生产,围绕全镇的生产组织、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用生产资料及土地资源开发等开展服务,解决一个村或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生产技术问题。
在技术服务方面,根据农民的需求和接受程度,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
——产供销一体型。主要是针对技术要求较严格、农户自销受限制的粮、瓜、菜优良品种的繁育。镇服务公司与农民签订合同,公司负责统一引进优良原种、统一播种,对耕作技术进行指导并向农户提供配套的化肥等生产资料。农户必须按技术要求耕作。产后公司组织技术力量负责第二代种子的统一提纯、收购、贮存和销售。
——风险共担型。主要用于农户暂时难以接受的高产攻关或试验示范项目上。镇服务公司向愿意接受指导和服务的农户赊销农作物新品种或化肥等生产资料,对他们实行技术经济承包。农作物收成达到合同规定的指标后,农户再偿还种子或生产资料费用,并上交一定数量的农作物作为承包费。
——供求服务型。主要是针对生产过程某一环节中存在的、农户自己难以解决而又迫切需要提供帮助的技术难题。如病虫害防治,只有大面积的统一行动才能有较好的效果。镇、村组织力量统一预测预报、统一药物配方、统一防治时间、统一调用喷药器械、统一验收防治效果,并且按全镇的统一标准收取服务费用。
龙华镇集体组织的各类技术服务都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并以合同的形式固定下来。
他们十分注意维护合同的严肃性,克服不负经济责任的推广方法。如去年服务公司在引进大葱新品种的过程中,由于引进的种子有问题,致使农户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公司共拿出900元作为赔偿,这一做法在农户中赢得了较高的信誉。
在生产资料供应方面,镇服务公司向农民提供的化肥、农药、地膜、优种等物资占全镇农业生产总需求的60%以上。服务方式是公司在销售淡季以低廉的价格直接从厂家统一购买、运输和储贮,并送货上门。这项服务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
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也曾困扰过龙华镇。
镇领导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民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些生产中的卡脖子问题单靠一家一户的投入难以解决。例如为解决水的问题,镇服务公司统一组织农户合伙集资打井、修地下防渗渠。他们通过算经济帐,使农民认识到打一眼井在短期内便可收回投入、得到较大的经济效益。然后镇政府从财政中拿出资金,每打一眼井向农民补贴200元,修1米防渗管道补贴2.5元。这种启发教育与补贴并重的方法大大激发了农民增加投入的热情。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龙华镇也同许多地方一样,以绝对平均的方式分田到户,农户的责任田相当零散,农机具也都归个人所有,农作物种植区分布十分杂乱。
龙华镇通过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完成了如下几项工作,为社会化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责任田进行调整,使每户的承包土地尽可能集中,使种植同一农作物的土地连片,以便于统一机耕机播和施肥、浇水、植保;
——从有利于推广新技术出发,统一调整全镇的种植结构和产业开发布局,把全镇划分为粮畜结构区、粮果瓜菜区和粮棉结构区三大区域,统一组织技术力量和农业机械进行服务;
——组织承包田相邻的农户合伙投资打井、修防渗管道,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服务公司补贴给拥有农机的农户部分资金,帮助他们购买配套设备,要求他们的设备在农忙季节归镇村统一调配,进行有偿服务。这样避免了户户购机的重复投入和农机利用率较低的问题。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编后

 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
一个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北方城镇,1986年以来粮食产量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引起了国家科委的重视,并组织专家进行调查。
该镇农业生产如此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形成了社会化服务体系,镇、村干部直接参与技术、物资服务和管理工作。通过服务改变过去干部只管催粮催种只取不予的形象,架起了干群之间的感情桥梁,密切了干群关系,从而强化了集体管理协调职能,提高了农民的种田水平,增强了投资、抗灾、承担风险的能力,帮助广大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龙华镇的经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及推广意义。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西北工业大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
  徐澄 王德发
西北工业大学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作为关系学校未来发展和国家教育科学后劲的大事来抓,对青年教师注意从思想上帮助、业务上指导、生活上关心,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促使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西工大现有青年教师680名,占教师总数的46%。青年教师一般社会阅历浅,学校就把帮助他们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工作首位。除抓好集中学习外,本学期举办了青年教师党员培训班,对占青年教师总数47%的党员进行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做合格党员的教育。切合实际的理论教育使青年教师的思想有很大提高。
学校鼓励青年教师担任班指导教师,既教书又育人,促使他们在实践中长才干。
学校在有关条例中,把班级指导教师的工作列为业务考评的一项内容,并把教书育人与职称评定挂起钩来。
从1986年学校设立“教书育人奖”起,先后有34名青年教师获得陕西省和校级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奖。3451班指导教师李佐成,善于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成功地运用“成才动机激励法”,把一个差班变为全校先进班级。李玉忍所带的9751班,各科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其中《高等数学》在全省工科院校统考中,以平均98分的成绩名列榜首。目前,青年教师已占全校班级指导教师的80%以上。
西工大在抓青年教师政治素质的同时,重视业务能力的提高。目前,已有83%的青年教师取得了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
为了把老教师几十年摸索出的教学规律和讲课方法传授给青年一代,学校在离退休的老教师中返聘部分德高望重的教授、副教授,成立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指导组”,与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一起,深入青年教师执教的课堂,对其进行检查、评议和指导。
这几年,青年教师之间学术交流与探讨频繁,学校因势利导,成立了跨系跨学科的“青年学术交流中心”,并创办了《青年学术动态》刊物,使获得校级教学优秀奖的青年教师逐年增多,去年已占到获奖教师的39%。全校本、专科教学工作量近一半是青年教师承担的。
高校经费一直较紧,但学校每年挤出30多万元,设立“西工大青年科学基金”。从首届青年科学基金申报到现在,已批准资助基金131项。青年教师在此基础上,又积极申请国家、部委科学基金和攻关项目。1988、1989两年,该校青年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6项,国家教委基金1项,霍英东基金课题和奖励各1项,并有4人先后获得国际上著名的洪堡奖学金。
青年教师在老教师传帮带下,已开始起到“挑大梁”的作用。
31岁的副教授杨海成,近年来主持了5个科研项目,其中用于葛洲坝水电站的“水轮机模型转轮CAM系统”为国家“七五”重点攻关项目。该项目的完成,填补了国内空白。
28岁的讲师小黄,参加导师的一个课题,1988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负责建立了“微重力凝固研究室”,自己设计了精密实验装备,一些来访专家认为这些装备可与美国、联邦德国一流实验室的同类装备相媲美。小黄还是校学术委员会最年轻的委员,1989年被国家教委评为优秀年轻学者,同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奖一等奖。
1982年以来,西工大青年教师共有8人获国家级科研奖,43人获省部级奖;在国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篇,国内刊物发表论文556篇。另外,还有60多名青年教师分别担任了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党支部书记和副系主任等党政职务。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留学归来

  蛇毒治疗心肌梗塞的探索者
——访北京崇文中医院主治医师姚政
  欧阳二利
中国的蛇毒抗栓酶可以治疗心肌梗塞!中国访日学者、东京大学医学部客座研究员姚政的这一实验成果,1989年8月在日本东京大学引起不小的震动,成了头号新闻。
如今,主治医师姚政已经回到北京崇文中医院工作,笔者登门采访了他。举目环视他那间11平方米的住室,除一件电冰箱外,书橱内、写字台上中外文书籍比比皆是。
今年43岁的姚政,是1969年北京医科大学毕业生,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他是应日本著名心血管专家杉木恒明教授之邀,于1988年8月赴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任客座研究员的。主攻课题是冠状动脉血栓溶解疗法,即用中国的蝮蛇蛇毒治疗心肌梗塞。
向心血管直接注射药物后心脏能否承受得住?在日方人员的配合下,姚政先是把蛇毒抗栓酶直接注入狗的心血管,结果血管扩张作用明显加强,其外周阻力也明显减小,从而证明心脏完全能够承受得住。
在世界医疗史上,是中国人最早开始用蛇毒治疗脑血栓偏瘫的。如今,又是中国人开始了用蛇毒治疗心肌梗塞的探索。这意味着,蛇毒将成为继链激酶、尿激酶之后第三个治疗心肌梗塞的溶栓药物。而且与前两种药物相比,它不仅克服了过敏和出血等副作用,还具有经济和多功能的特点。
姚政多年从事临床工作,要搞基础研究,难度很大。为了祖国的荣誉,他以献身精神闯过了道道难关。如对动物实施麻醉到外科手术、机器操作、统计学处理,以及撰写学术论文等,这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只身在异国他乡,做成任何一件事实属不易。但他时刻在脑海里铭记着“我是中国人,要为祖国争气”。
一次,进行血栓模型溶栓试验。准备动物血栓模型,熟练的日本研究员也要3小时才能完成;而他只用1小时就做完了,做得干净、利索,受到日本指导教师的夸奖。
清苦的生活,紧张的学习,使姚政的身体一天天消瘦下来,可偏偏事故找上头来。一天清晨骑自行车赶路,迎面一辆白色轿车竟向他冲来,“嘭”的一声,人早已飞到汽车箱盖上。他5处受伤,右手腕骨折,被送进了医院,需要较长时间住院治疗。可他怕耽误学习和影响做实验不肯住院,指导教师只好命令他住院。即使如此,他只在医院住了11天,右臂带着夹板出院了。根据日本法律,被撞伤者根据住院时间的长短领取赔偿费。他宁愿舍弃那高额赔偿费,也要如期参与用蛇毒检测心功能的实验。他硬是用带夹板的肿胀的右手,艰难地把针管内用生理盐水溶解的蛇毒注射给7条狗作实验,终于取得了心功能实验的成功。
姚政所取得的成果引起校方的重视。东京大学有关人士主动提出把他的研究再延长一年,也有同学和朋友劝他留在日本工作。他都婉言谢绝了。
他说,决不能在自己掌握了一技之长时就抛弃养育自己的祖国。眼下蛇毒抗栓酶治疗心肌梗塞取得初步成果,今后应用临床治疗需要进一步总结提高。国内众多患者在期待着,我的事业在祖国,我要尽快回去。
1989年9月10日,姚政带着他的尖端医学技术研究成果,乘坐中国民航班机飞抵首都北京。
姚政回国以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微循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和他一起筹建中国蛇毒研究中心。为使中心能早日投入工作,姚政下了夜班白天跑,下了白班晚上跑,开展联络、协调工作。
身为大夫,他的医务工作也十分紧张。年初以来,他和同事们利用崇文中医院的现有条件,通过打点滴和静脉注射蛇毒给一批又一批患者缓解了心肌痛。院领导和各部门全力配合,如有这类病人要住院治疗,马上腾病床;如缺蝮蛇蛇毒,马上进药。
姚政的研究和临床工作,已引起国家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重视。大家期待着他的冠状动脉血栓溶解疗法能为减轻我国第一大死亡原因——心脏病对患者的威胁,做出贡献,能在攀登这一世界尖端技术高峰中,为国争光。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庄稼医院
  向际云 章建民
湖南省常德市农资总公司、临澧县农资公司、佘市桥镇人民政府和佘市供销社联合创办了专门为庄稼防病治虫的医院。
这件稀奇事一时不胫而走,庄稼也有了医院!在湘西北被传为佳话。
“庄稼医院”离镇墟场有100多米,是一栋砖木结构的平房。阳光下,“为农民排忧解难,替庄稼防病治虫”的巨幅标语十分耀眼。一里多路长的街道上行人寥落,但庄稼医院里却是人来人往,门庭若市。一些外地来求诊的农户,有时天不亮就在门口排起长队“候诊”。
庄稼医院门诊部里,10多个柜台内陈列着水稻、棉花、油菜、茶叶等各种作物标本60多套;国内市场紧俏的新化肥,新农药品种齐全,货源充足;各种新肥新药的文字、图片说明琳琅满目地贴满了四周的墙壁。
一位操外地口音的老农挤到“门诊”医生身前,小心翼翼地从蛇壳袋里抓出几坨用薄膜包好的泥土,诚恳地对“庄稼医生”说:“我一家5口,包了11亩多水田。年年化肥没少撒,农药没少打,汗水没少流,可田里就是长不出好庄稼来。不知是得了什么瘟病?”农艺师老李听了叙述,把泥巴分别装进几个玻璃试管,兑上水,加了点细药粉,轻轻摇荡了一阵,然后拿出一张五颜六色的纸一对照,就埋头在处方单上刷刷地写了起来:土壤酸度过大,多施草木灰、土杂肥。当老李给老人解释清楚后,老人喜滋滋地走出大门。
挤在人群中的佘市桔园总场年轻场长小赵,还向我们介绍了“庄稼医院”对该场实行科技有偿承包服务的情况。
这个场柑桔面积1600多亩,过去由于实行分散承包家庭经营,不少农户缺乏科学技术,盲目施肥,滥用农药,产量甚微。去年“庄稼医院”实行科技承包后,通过开办柑桔技术学校、应用测土施肥技术、增加农家肥投入、适时恰当用药、推广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技术措施,使该场喜获丰收。柑桔总产达1250吨,相当于建场11年来柑桔产量总和,实现产值80万元,利润40多万元,全场从此一举扭亏为盈。
“庄稼医院”挂牌开业以来,已先后为13个县、20多个乡镇的3万多个农户、6.4万亩水稻、5万多亩经济作物提供了病虫测报、综合服务,接待咨询“就诊”的人数达31000多人次,开具诊断处方40000多张,接待携带病虫危害作物样品、提出疑难问题的农户2180人次,帮助村组培训农民技术骨干1321人次。同时,由于“庄稼医院”诊断病情准确,指导用肥用药科学合理,广大农户都乐意到这里购肥买药,因而“庄稼医院”的经济效益也随之提高。仅去年半年时间,就出售化肥农药400多吨,获销售收入194.5万元。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神奇的“茶水”
——魏品康研制成功胃超声快速显像液
  王德才
与普通的B型超声波检查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患者多喝了一杯“茶水”,于是,荧光屏上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坐在荧光屏前的刘英棣副教授一面移动着紧贴患者腹部的“探头”,一面望着患者胃壁、胃粘膜层的情况,原本靠一般B超难以窥探的胃部变化,现在清晰可见。
这是发生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B超室里的一幕。
患者喝下的不是一般的“茶水”,而是胃超声快速显像液的冲剂。这种新药,是由该院中医科主治军医、讲师魏品康在有关同志的协作下研制成功的,1990年1月16日获国家卫生部审批通过。
1985年10月,魏品康开始探索把中草药显像液用于B超诊断胃部疾患。他根据中医对胃部生理特性的认识,先后采用了泻下通腑、化湿和中草药剂显影进行临床观察,均未能取得满意效果。他走访了近10所大专院校和10多家科研单位,用自己的津贴购买了2000多元的医学书刊,查阅了难以计数的文献资料,又拿出2000多元用于研究。
在本院超声波室和药材科同事的协助下,他勇闯处方剂型确定、临床试用、胃部炎症诊断三道难关,选用理气化湿和胃降逆的中药复方作为媒质,经特殊工艺加工,终于研制成功胃超声快速显像液。胃病患者在检查时只要服用该剂20毫升,在1至3分钟内溶解粘液,消除气泡,即可清晰显示胃腔癌肿范围及其它病变,还可观察胃镜以及X线所不能观察到的区域。
经全国29个省市400多家医院临床试用,接受检查人数100多万人次,显像率98.9%,优良显像率92.9%。经与1000多例胃镜、活检、X线检查及手术结果相对照,一致率达94%。经信访200多家医疗单位,99.8%的单位认为它科学性强,使用方便,无创伤,无放射,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对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癌等疾病诊断符合率高。
专家对胃超声快速显像液鉴定时指出,它“打破了自神农氏以来中草药只用于治疗疾病的传统,在国内首次运用中草药制剂检查诊断,开创了中医中药新的领域”。
1987年9月,该药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受到专家们的好评。1989年4月,胃超声快速显像液制备工艺获上海市专利发明二等奖。美国、日本等国的5家公司来院洽谈,要求购买专利。1988年,魏品康写的论文获全军中青年科技论文奖。1989年5月,魏品康又获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奖励基金会最高荣誉奖——“银蛇奖”。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我国第一套“毛泽东像邮票”
  周保昌
在我国历史上,最早把毛泽东像印在邮票上是一九四四年三月,山东战时邮局发行了面值为五分、一角、五角共三枚邮票。后来,在纪念邮票上,最早印有毛泽东像的,也是山东战时邮局为纪念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一日闭幕)而发行的邮票,面值为五分,只一枚。
人所共知,我们的党和政府对印制领袖像向来是严肃、谨慎的。如果印不好或者印出来有损于领袖形象,宁肯不印,也决不滥印。过去,在延安出版的毛泽东著作,很难找出一张毛泽东肖像,这并不是人们不想刊用它,而是客观条件有困难。当时在延安开会,挂有马恩列斯和毛泽东的像,这些像一般都先在白布上画好,再挂在墙上。后来,廖承志在香港印了一批毛泽东的标准像,由我从重庆带回延安。这幅像现今收藏在延安的纪念馆里。建国以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用的毛主席像,当时也是在北京统一印好,再送给上海和长春两地制造。过去在敌后的战争环境中,要把毛泽东像印到方寸之大的邮票上,其难度就更大了。如果没有照相的铜锌版设备,是做不到也做不好的。
山东大众日报社在一九四四年派人到沦陷区的上海,买来了一套照相制版设备,还请来了技术人员。从那时起,才有条件把图片(案)通过照相缩小制成版,来印有毛泽东像的邮票。山东抗日根据地里第一套毛泽东像邮票,就是这样诞生的。
最近,我翻阅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目录》,又看见了那三枚一套的毛泽东像邮票,基本上还保持着当年邮票的风貌。这小小的三枚邮票,曾经过我的手送给工厂去制版,是用圆盘机(又称脚蹬机)印出来的,在我脑海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正是因为有了这套照相制版设备,使得我们在设计《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的封面时,也印上了毛主席像。
这套邮票上印有“山東戰郵”四个清晰的繁体字,当时如不将其写成大字,经照相缩小制版,是不可能保持原貌的,尤其是那笔划较繁的“战邮”两字,更不容易印好。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不时地借用放大镜,翻阅着《目录》中刊登的邮票,有的毛泽东像印得模糊不清。尤其有一些加盖的改值邮票,“元”与“圆”,字形不一,有大有小,颜色也不一……诸如此类问题,《目录》的编者注明:“本组邮票版式较多,图案线条,文字略有差异,纸质也较复杂,本目录均未予评分”。这几句交待正是我们研究老区邮票的重要课题。幸喜还有不少老同志健在,包括某些邮票的设计者和工厂的厂长。他们既是历史的见证人,也是一部活辞典,可供今人咨询。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河南省清丰县高堡乡高堡村的刘利敏多年来潜心于麦秆画艺术,她创作的《猫趣图》、《济公斗蟋蟀》等作品曾在中国乡镇企业第二届出口产品展览会上获一等奖。为了支持亚运会,她决定捐赠2000幅麦秆画装饰亚运村各国记者下榻处的五洲大酒店。
图为刘利敏(左一)正在指导姑娘们制作麦秆画。
田颖生 马洪芳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