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9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综合)
专栏:体育

  台北奥委会考察团参观亚运村
新华社北京5月9日电(通讯员程献)由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先生率领的中国台北奥委会考察团一行3人和香港《大公报》主编陈彬先生,日前到亚运村参观考察。他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参观了运动员公寓、餐厅以及新闻中心、组委会指挥中心等。
吴经国先生说,第十一届亚运会是有史以来中国第一次主办的亚运会,具有多重意义,台湾将有很多记者来北京采访。他说,台湾的老百姓都非常关心这件事。亚运会期间台湾每天将播出几个小时的亚运专题节目。
吴经国先生说,他去年曾到过亚运村一次,这次来感到变化很大,运动员和记者能有这么好的条件居住,是令人满意的。
亚运村常务副村长霍景林回答了客人们提出的问题,并表示中国台北代表团一定会受到热情而周到的接待。


第3版(综合)
专栏:体育

  全国女子柔道锦标赛即将在京举行
本报讯 全国女子柔道锦标赛定于5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29个省市及北京体院、上海体院、机械电子工业部的近300名运动员参加角逐,通过比赛选出优秀运动员代表我国参加亚运会女子柔道比赛。
比赛将在亚运会柔道馆——月坛体育馆举行,馆内各项设施将按照亚运会比赛要求“实战”演习。   
               (马望真)


第3版(综合)
专栏:体育

  简讯 
▲在国家体委向全国推广第七套广播操之前,铁路系统捷足先登,在三十万职工中普及这项活动。由于各级领导重视,新的广播操很快被广大铁路职工所掌握。目前,许多分局已开展了广播操比赛。    (李战哲)
▲北京体院出版社近日推出长篇报告文学《只差一步到罗马》,印行八万册,创造了近年来体育报告文学印数的最高纪录。作者张晓岚、金汕在书中再现了中国足球队参加世界杯预选赛大喜大悲的历程及备战亚运的现状。
▲第十四届世界杯足球大赛即将在意大利罗马揭幕。全世界亿万球迷,包括中国的球迷渴望着欣赏二十四强间的“生死搏斗”。
中国体育画报将出版特刊,以独家获得的图片和意大利方面提供的资料详尽地向读者介绍世界杯足球大赛情况和各队的球星。  (华伯)


第3版(综合)
专栏:体育

  世界杯女子曲棍球赛 中国队战胜阿根廷队
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 据外电报道,第七届世界杯女子曲棍球赛A组第四轮比赛今天在澳大利亚悉尼结束,中国队以2∶0战胜阿根廷队,取得了开赛以来的首场胜利。
在今天举行的另一场比赛中,澳大利亚队以2∶0击败日本队。
到目前为止,A组的澳大利亚队和英格兰队均为3胜1平,同积7分居首位,两队将在9日的最后一轮比赛中相遇,争夺小组第一。中国队1胜3负积2分,9日将与最后一个对手——日本队交锋。


第3版(综合)
专栏:体育

中国卡巴迪健儿备战迎亚运。这是队员们在进行卡巴迪战术训练,防守队员突然袭击,将进攻队员(着白衣者)擒捉。
新华社记者 程至善摄


第3版(综合)
专栏:

河南省南召县1985年以来,因地制宜为全县中学生开设农业技术课。图为太山庙中学教师在给学生讲授苹果疏花疏果和病虫害防治。周彦昌摄


第3版(综合)
专栏:

  坚持正面引导 加强思想教育
清华毕业生分配工作扎实细致
今年毕业的一千六百名学生去向大都落实
本报北京5月9日讯 记者魏玉凤报道:今年是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清华大学在毕业生分配工作遇到一定困难的情况下,采取切实措施,使1600名毕业生的分配单位已大部落实。
清华大学认真贯彻国家教委有关毕业生分配改革的精神,把毕业生输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近两年,该校每年约有60%的毕业生奔赴生产第一线,10%的学生到了边远省区,基本做到了用人单位、学校、学生三满意。
学校近年来组织干部、教师前往一汽、二汽、宝钢、攀钢、吉化等企业共同商量如何把学生输送到第一线工作,并请企业来校介绍情况,解答问题。攀枝花钢铁公司总经理亲自出马来校作过报告。第一汽车制造厂甚至把新生产的汽车开到学校来让学生参观。今年,新疆独门子炼油厂的同志主动来清华招聘毕业生,特意带了一套他们厂的录像片,给学生播放,吸引了很多学生。
清华大学商同急需人才的国家重点企业,在学校设立定向奖学金,吸引学生到这些单位去工作。一汽、二汽、吉化、华北制药厂、长江动力公司等分别在清华三、四、五年级有关专业设立了奖学金,现在已有“定向”毕业生去这些单位工作。
从1985年开始,清华每年都要召开一次供需见面会。今年这次供需见面会约请了200多个单位,结果来了300多个。用人单位真心实意要人,学生实事求是报名,两天就按政策签定协议480个,比去年招聘会多签了200多个。
清华十分重视做毕业生分配的基础工作。该校建立了近2000个用人单位的信息库,每年8月份就向各省、市、自治区及有关单位发函,介绍下届毕业生人数、专业及分配办法,以便他们及时提出需求信息。清华今年发函2000多份。
为了提高分配工作的透明度,清华大学实行需求信息公开,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学校公布收集到的社会需求信息,让所有学生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选报单位;不允许学生自找单位,也不允许用人单位不通过学校直接录用学生。报名到同一个单位的所有学生,同时在用人单位面前亮相,实行择优录用。由于学校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学生对分配有了信心,工作就越做越顺。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也“开放”一些最热门的地区和用人单位,毕业生不分自身来源和地区均可应聘。这为全体学生特别是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创造了又一个竞争的机会。
在毕业生分配工作中,清华大学坚持服从国家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把学生的志愿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在当前一些学生不愿到基层工作的情况下,清华大学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和思想教育。学校要求班主任、辅导员及负责分配工作的教师深入到学生中去,同学生座谈,介绍社会需求情况,开展咨询活动,宣传分配的方针、政策,运用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按照国家需要,考虑自己的具体条件,选报志愿。平时该校还注意通过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就业的指导教育;在实习过程中进行热爱专业、到生产第一线工作的教育,使学生打消了不切实际的想法,自觉自愿到基层去。
清华大学有一支得力的负责分配工作的队伍,他们严格执行政策,对毕业生分配发挥了导向作用和保证作用。在今年举办的供需见面会上,40名同学同报一个单位,该单位想录用4名,学校发现其中1名不是学校推荐的,没有同意,并主动承担起对这位学生的说服解释工作,既坚持了制度,又使学生受到教育。
清华大学实行的一些切实可行的规定,也保证了分配工作的健康发展。针对供求关系的不同,他们做出不同的规定:对学生选报志愿较多的一般单位来校直接招聘时,限定其招聘的专业、人数和生源。对重点建设项目和边远地区来招聘学生,则不限专业、人数和生源。学生如认为回乡不能很好发挥作用,可到地处偏僻的国家重点单位去工作。
清华大学从1985年起规定,凡应届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后可自愿保留其入学资格,到生产、设计第一线工作2至5年后再回学校学习。几年来,已有500多名学生保留研究生入学资格,到生产、设计第一线工作。


第3版(综合)
专栏:

  各方配合搞好高校毕业生分配
本报评论员
清华大学近几年来认真搞好毕业生分配工作,积极向生产建设第一线输送合格人才,做到了用人单位、学校、学生“三满意”。他们急毕业生之急,从学校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做工作的精神值得赞扬。
这两年来,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面临着一些困难。治理整顿期间,一些单位录用毕业生的积极性有所降低;现行毕业生分配体制与人事制度的某些政策、措施不够协调;高等学校一些专业设置与社会需要不相适应,有些专业培养的人数过多,这些矛盾这两年突出起来了;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边疆、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面向农村的思想教育及具体措施不够;一些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工作志愿脱离社会需要。这些问题如不解决,不仅会影响毕业生的合理使用,也会影响在校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应届毕业生、毕业生家长和社会各有关方面互相配合,共同作出努力。
清华大学这几年一直把工夫下在面向基层方面,用很大气力沟通同基层单位的联系,广泛掌握基层对人才的需求信息。
清华每年有那么多的毕业生分配到基层、边远地区去工作,不仅说明学校抓国情教育,教育学生到基层去、到生产第一线去,把个人理想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的做法是有成效的,也说明多数毕业生是既有远大理想,又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的。这里的关键是各方配合,做好工作。成才,为人民建功立业,这应当是青年人普遍的志向。严格说来,大学毕业甚至研究生毕业并不等于已经成才,而只是为成才打了基础。要成才,还必须在各项事业中艰苦奋斗,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步地有所创造,有所贡献。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才,就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面向社会的实际需要,否则将一事无成。大量事实表明,艰苦创业最能成才,国家需要的地方最利于成才;人才相对过剩的地方未必有利于青年人成才,脱离实际的岗位容易使人虚度年华。有抱负的大学毕业生,应该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到生产建设第一线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走正确的成才之路。
高等学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智力资源。不久前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现在的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人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将落在他们肩上。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我们当前进行的治理整顿,目的在于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经过治理整顿,我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将更加倚重于智力,倚重于人才。在治理整顿期间作好智力、人才的充分准备,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主动和优势;反之,就可能造成知识力量不足而陷于被动的局面。从全局看是这样,从每个单位来看也是这样。作为用人单位既要考虑今天,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毕业生,认真负责地安排他们的工作,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3版(综合)
专栏:资料

  焦裕禄同志事迹简介
焦裕禄,山东省淄博市北崮山村人,1922年8月16日出生于贫农家庭,1946年1月在本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本县区武装部工作。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河南尉氏县工作。1953年到1962年,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担任车间主任、科长。1962年12月,焦裕禄被调到兰考县先后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兰考县地处豫东黄河故道,是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老灾区。焦裕禄踏上兰考土地的那一年冬天,正是这个地区遭受连续3年自然灾害较严重的一年,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最低水平。他从第二天起,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
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同志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瓢泼的时候,他带头踏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的共同财富,成为全县人民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禄对同志对人民满腔热情。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的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他经常肝区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即使这样,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县委强行送进医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同年11月,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全省干部学习焦裕禄同志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1966年2月7日,本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全面介绍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同时还刊登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随后,本报及全国各种报刊先后刊登了数十篇文章通讯,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学习焦裕禄的热潮。焦裕禄同志是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


第3版(综合)
专栏:

  “老区青年科技服务团”在京汇报
坚定不移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
本报北京5月8日讯 记者袁建达报道: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的青年知识分子代表,今天来到团中央,结合5个多月来在老区为群众服务的实践,畅谈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在纪念五四报告会上讲话的体会。
他们认为,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提出了知识分子正确成长的道路,对知识分子完成历史使命至关重要。他们表示决不辜负党对知识分子的厚望,要为稳定大局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和清华大学、北京农大等院校的负责同志应邀到会,饶有兴趣地听取了同学们的生动发言。
今天发言的同学都参加了年初由团中央组织的“老区青年科技服务团”。几个月来,他们分别组成小分队深入到延安、井冈山、沂蒙山、大别山、武陵山等老区,围绕当地经济发展战略和青年开发项目,热情开展科技服务。
青年们不仅为老区人民办了很多实事、好事,也使自己在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了国情、民情,懂得了只有与工农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道理。


第3版(综合)
专栏:

  维护边疆稳定 打击违法犯罪
云南城乡群众治安有力量
本报昆明电 以治保会为主体的群众性治安力量在云南迅速发展,成为维护社会治安、保持边疆稳定的一支生力军。目前,全省群众性治安人员已达31万多人,其中治保会已发展到2万多个,拥有成员23万余人;专职治安联防队1900多个,治安联防员1.6万余人;治安承包组(队)1.9万多个,承包员6.9万余人。
这些治保会、治安联防队、治安承包组(队),扎根于人民群众中间,在联系群众,预防、发现、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为民排忧解难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仅去年一年,他们就督促消除不安全隐患3.4万多起,提供线索侦破刑事案件7000多起,协助公安机关查处治安案件1.5万多起,巡逻抓获违法犯罪分子1.7万多,调解处理民间纠纷26万多起,把2.9万多名违法青少年纳入了帮教范围。
云南城乡群防群治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关怀。
不少县、乡成立了由党政领导参加的专门机构进行督促指导。这些群众性治安组织的经济报酬也得到了落实,同时,公安机关还对他们加强业务指导、培训和思想教育,帮助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了这支力量不断发展壮大。(马志恒 任维东)


第3版(综合)
专栏:

  韩素音的俭与不俭
张小湖
她留一头灰白的短发,穿一身黑布连衣裙,蹬一双中国布鞋,没有化妆,不戴首饰……这是记者对著名英籍作家韩素音女士的描述。她和她的丈夫住在富有的瑞士洛桑,但没有自己的小汽车,出门坐公共汽车;她家没有电视机,更没有空调;却拿出钱来订阅了中、印、英、法、美5国报纸(见1989年9月29日《经济日报》)。
让我们的某些同胞听了这样的事是难以想象的。像韩女士那样的名人,在那样的国度里,有一辆私人轿车是最起码的,宁可不订那些报纸,一台彩色电视机是必不可少的!如同在我们中国,兜里有了钱,且小有名气,连一辆像样的自行车也没有,是无颜走到人前去的!
以物质享受为“第一需要”的人,当然不能理解韩素音,更不能理解韩素音的成功“秘诀”。她说,瑞士人之所以喜欢她,是因为她俭朴,认为是一种美德;如果她挥霍,反而会被人瞧不起。其实岂止瑞士人喜欢她,她所受到的敬重是有目共睹的。人们敬重她的品德,对世事判断的准确性,不随波逐流,富有正义感。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她的刻苦学习,不倦地探索并提出新问题,研究、解决新问题。一句话,得力于她的好学、求知精神。而知识的积累及其丰富“养分”,反过来使她成为更高尚、更俭朴、更让人喜欢的人。
在物质享受为“第一需要”的人的眼睛里,订报纸(尤其订那么多报纸)纯属“浪费”。韩素音恰恰在这一点上是大方、不俭的,肯花本钱。那些人却相反,追逐物质享受时不惜大把花钱,在精神生活上却是抠了又抠,舍不得花“冤枉钱”。其结果是精神上贫乏空虚,越贫乏空虚则越是追逐物质刺激。
韩素音的不俭与她的俭一样,都是人们崇尚的美德。


第3版(综合)
专栏:体育

  中苏美和平登山队捷报频传
又有八名队员登上珠峰
本报讯 从中国登山协会获悉:中、苏、美1990年珠穆朗玛和平登山队4名中方队员和1名美方队员9日中午登顶成功。
北京夏令时11时13分至30分,中方队员达穷、桂桑(女)和美方队员伊恩·里查德·韦德先后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他们是早上8时45分从突击营地出发的。
桂桑是中国第二位征服珠穆朗玛峰的女运动员。15年前的5月27日,中国女队员潘多登上珠峰。
11时57分,中方又有两名队员洛泽和仁那登顶成功。他们是早上从海拔8300米的6号营地出发的。
昨天,苏方队员安德烈·采利谢夫、姆斯季斯拉夫·戈尔边科和美方队员埃蒙德·卡尔·维斯塔斯也从6号营地出发,突击顶峰成功。至此,和平登山队已有14人分3批登顶成功。
中午12时16分,桂桑和美方队员韦德开始下撤。12时33分,达穷、仁那和洛泽下撤。他们初步计划下撤到6号营地。


第3版(综合)
专栏:体育

  亚运会集资额已达五亿四千万元
团体捐赠增多 个人捐赠数额增大
本报北京5月9日讯 记者黄振中报道:第11届亚运会集资额已达5.4亿元人民币,集资统计表的红色箭头正向6亿元目标逼进。这是亚运会集资部长王志良今天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的。
4月份共收到汇款单11400件,来基金会直接捐款的单位1025个。赠款除人民币外,还有美元、日元、港币等。
一些企事业单位以亚运会为契机,争购指定、标志产品和亚运会广告。4月份又有80种产品被确定为亚运会指定、标志产品,这不仅给企业注入了活力,同时也活跃了市场,增加了亚运气氛。
在今天新闻发布会上还公布了集资部从1987年1月组建以来的支出,整个活动经费为363万元人民币,占集资额的0.67%。这363万元中,设备购置费占24.3%,公务费和业务费占47%。业务费主要用于会议、差旅、邮电和购买、赠送给捐赠单位的纪念品。王志良说,集资工作是按照勤俭节约的精神办事。


第3版(综合)
专栏:体育

  中国小将提醒英格兰足坛劲旅
 埃弗顿队不会轻易得胜
本报北京5月9日讯 记者汪大昭报道:应邀来华访问比赛的英格兰足坛劲旅埃弗顿队,今天抵达北京,明晚将与中国奥林匹克队交锋。
今天下午,主客两队教练、队员们相见,并接受了记者采访。埃弗顿队领队卡特透露,他的队伍刚刚踢完英格兰足球甲级队联赛,获第六名。主教练哈维说,中英两国足球风格不同,这会使比赛更有意思。埃弗顿队擅长用长传和442阵式作战,但也会灵活变换其他打法。
多年来,英格兰甲级职业足球队访华还没有输过一场,埃弗顿队此次决心保持这一纪录。但是,中国奥林匹克队队长范志毅告诉他的对手,中国队不会让客人轻易取得明晚的胜利。
据悉,明晚比赛的胜者将获得NEC杯,如果双方在90分钟踢平,将互射点球决出胜负。


第3版(综合)
专栏:亚运漫笔

  另一种“一天一个样”
潘璠
“亚运漫笔”前载《一天一个样》,盛赞了亚运村的建设成就,使人很受鼓舞。然而,笔者见到另一种“一天一个样”,却使人忧虑。
离亚运村不远的北三环路某车站附近,绿地上尽是废弃的包装物和果皮,让人看着很不舒服。所幸的是,几天后的一个星期天,成群结队的中学生开进绿地,将脏物一扫而光。不料笔者再次经过此地,又看到了如未打扫前的景象。如此一天一个样,在亚运会期间外宾见到会作何感想呢?
组委会的官员们曾表示:亚运会“硬件”不成问题,令人担心的是“软件”。在“硬件”一天一个样的同时,“软件”也要一天好似一天。这就需要广大公民都增强亚运意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共同创造一个适应于亚运会的良好社会环境。亚运会来的都是客,我们是东道主,就要尽主人的义务。倘若自己家里来了客人,谁愿意以乱糟糟的环境而待之呢?况且,总不能老是有些人乱丢乱扔,而让中学生和其他义务劳动者在后边打扫吧!我们某些同胞存在不讲卫生和公德的陋习本来就应该改一改了!这事要靠大家来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