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一位坚强而有作为的女性
——巴基斯坦人民党主席布托夫人
任毓骏
南亚政坛女杰
近20年来,南亚政坛女杰辈出。班达拉奈克夫人在斯里兰卡执政于前,英·甘地任印度总理于后。如今,南亚政坛最活跃的女性当数巴基斯坦的布托夫人母女。
努斯拉特·布托于1929年出生在一位祖籍伊朗的穆斯林富商家中,童年时代在印度的孟买和浦哪度过。1947年巴基斯坦宣布独立之前,努斯拉特举家迁居卡拉奇。这位富商之女自幼聪明能干,好学上进,父母便送她去英国留学。大学毕业后,努斯拉特热衷于社会活动,曾四处奔走为涌入卡拉奇的大量穆斯林难民筹款。她是好几家慈善机关的积极分子,还在巴基斯坦妇女准军事部队“国民卫队”当过女军官。
1951年,努斯拉特因志同道合而与阿里·布托结为伉俪。从此,两人共同奋斗在巴基斯坦政坛。努斯拉特全力支持布托的政治主张。1970年大选期间,她积极协助人民党和布托竞选。次年人民党执政后,她又积极组织妇女参加政治活动,扩大人民党的影响。1977年,她当选为国民议会议员,同年9月当选为人民党代主席。布托于1979年4月离世后,努斯拉特即被人民党中央委员会推举为终身主席。
巴基斯坦人民党在布托夫人母女的领导下,经过10年生聚,10年发展,在1988年举行的大选中,一举获胜,母女俩双双当选为国民议会议员。人们曾希望年近花甲的努斯拉特出任总理,但由于健康原因,人民党决定让年富力强的贝·布托出任总理,而努斯拉特担任高资部长,实为贝·布托的最高顾问。
历经磨难志不坠
对于一位女性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中年丧夫,老年丧子。不幸的是,布托夫人经受了这双重的痛苦。但凭着她坚强的信念和意志,她挺过来了。
努斯拉特与布托结婚后,夫唱妇随,感情甚笃。几年后,他们生育了两女两子,成为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随着后来人民党的日益强大,布托出任总理,布托家属在巴基斯坦显赫一时。
1977年,巴基斯坦发生政府更迭,阿里·布托被捕入狱。努斯拉特为争取释放布托而到处奔走呼吁,但未能挽狂澜于既倒。这对布托一家是最大的打击,美满幸福的一家人从此支离破碎。布托夫人为丈夫守了4个月零10天的不能见外人的丧期,从此身心憔悴,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但身为人民党终身主席的努斯拉特还要领导这个政党继续奋斗,她不得不和女儿共同挑起这一重担。人民党在1981年和其他八党组成“恢复民主运动”的联盟。就在这时,布托夫人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发烧,咳血,有时竟晕倒。军政府批准她出国治疗,人民党工作人员用轮椅把她送上飞机。由于在英国和西德及时得到治疗,她身上的癌病变才得到控制。
1985年7月,小儿子纳瓦兹·布托在法国遭到暗算,有人在他的食品中投放了剧毒。布托夫人亲眼目睹了爱子受害后的惨状,她的身心又受了一次沉重打击。尽管经受多次磨难,1988年巴基斯坦举行大选时,布托夫人还是飞返国内指导和协助贝·布托在大选中一举获胜。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去年11月李鹏总理正式访问巴基斯坦时,曾和夫人朱琳专门会见了布托夫人。布托夫人说,1964年巴航首航北京时,她曾率团访华,巴航是同中国通航的第一个非社会主义国家的航空公司。李鹏总理对她说,您开创了一个巴中友好交往的纪录。实际上,在巴中友好交往中,布托夫人还保持着这 些纪录:她是第一个访华的巴基斯坦政界妇女;在此之前,她已三次访华,是访华次数最多的巴基斯坦妇女;此次,则是她第一次以巴基斯坦人民党终身主席身份率团访华。
布托一家人和中国领导人特别是周恩来总理有着深厚的友谊,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巴时,当时身为外长的布托全程陪同并设家宴款待中国客人,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与布托一家人的合影已成为中巴友谊的象征。
1972年,布托先生和夫人决定,送他们的4个子女去中国度暑假,经受一次远离父母的锻炼。至今,贝·布托还经常回忆她们姐弟4人在中国爬长城时的欢乐情景。
1988年9月17日,布托夫人从伦敦回国,9月30日,她即出席了中国驻卡拉奇总领馆的国庆招待会。第二天,布托夫人又从卡拉奇乘飞机赶到伊斯兰堡参加了中国驻巴使馆的国庆招待会。
去年李鹏总理访巴时,布托夫人曾希望今年能率团访华。春花烂漫的5月,她的愿望实现了。她的访问无疑将为巴中友谊谱写新的篇章。
(附图片)
1964年周总理、陈毅副总理访巴时与布托一家合影:右二为布托夫人,左四为布托小姐。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国际音乐比赛琐谈
肖勇
引人瞩目的第九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订于六月中旬在莫斯科揭幕,该项赛事四年一度,乃世界公认的高水平乐赛之一。
关于国际音乐比赛的历史,起码可追溯到十八世纪。一七八一年,意大利作曲家和钢琴家克莱曼蒂访问维也纳,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为分出克莱曼蒂与莫扎特孰优孰劣,下令二人举行演奏比赛,结果平分秋色。于此之前,德国的亨德尔与意大利的斯卡拉蒂、德国的巴赫与法国的马尔香,也有过类似的交手,这些都算得上“古已有之”的事例吧。
音乐比赛属于艺术比赛,与体育竞技比赛有很大不同。田径中的百米赛,你跑十秒六,他跑十秒七,你是胜者。但音乐艺术虽说有优劣高低之分,却无法用数字来加以计量,评委们对选手的技巧、音乐表现力、艺术个性进行裁判,其标准不是绝对客观的。法国大作曲家拉威尔曾几次在“罗马奖”竞争中落选,一九八○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发生的“波格丽琪风波”(因对选手打分不公导致一评委辞职),据说这类事几乎所有国际音乐比赛都免不了,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国际音乐比赛尽管由头、背景有所不同,但举办者的主旨有一点是相同的——鼓励和扶持年轻人,为他们成长提供机会,因而各项赛事均有报名年龄限制,选手最高年龄线一般在三十岁至三十五岁之间。对比赛优胜者来说,获奖标志着自己具有相当强的实力(或潜力),并不意味功成名就,每个清醒的优胜者都晓得,艺术道路是漫长的,比赛中的“第一名”与实际水平的“第一”不能划等号。
当然,优胜者除了可得到丰厚的奖金外,还能获得展示才华、锻炼提高的条件。如康德拉辛国际指挥比赛第一名,可执棒荷兰各大乐团;帕格尼尼小提琴赛头奖荣膺者,可享用“琴王之琴”举行独奏会;“玛丽亚·卡拉斯国际声乐大赛”冠军,可在希腊国家歌剧院唱主角等。
现代西方国家,音乐日趋商品化,音乐家也是商品,经营音乐演出的公司和经理,不可能一一去音乐厅物色人才,所以越来越借助国际比赛及有关评论。某选手若一朝荣登奖台,即身价倍增,上门签约者便纷至沓来。
时下,世界各地举办的国际性音乐比赛,五花八门,数以百计,影响参差不齐。公认水准高的重要乐事,除上面已提及的五个,还有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瑞士)、伊丽莎白王妃国际音乐比赛(比利时)、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法国)、朴茨茅斯弦乐四重奏比赛(英国)、凡·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美国)、皮尔皇太子作曲比赛(摩纳哥)、巴赫国际比赛(民德)、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西德)、悉尼国际钢琴比赛(澳大利亚)、东京国际音乐比赛(日本)、索非亚青年歌剧演唱比赛(保加利亚)、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芬兰)、亚历山大国际吉它比赛(意大利)、路易斯·西加利博士国际音乐比赛(智利),等等。负责协调各项赛事的国际音乐比赛联盟,总部设在日内瓦。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蚰蜒当美食
一天,美国加州一家饭馆经理李奇曼先生突生奇念:既然蜗牛、蚂蚱眼下都成了不少西方人的盘中餐,那么胖乎乎的蚰蜒也许也能当作美食。此君说干就干,烹制出第一盘“油炸蚰蜒”,果然香脆鲜美而受美食家击节赞赏。此后此君一发不可收,又设计了清蒸蚰蜒、蚰蜒三鲜等10余种“蚰蜒菜”并获得成功。也是在他的发起下,蒙得利奥举办了首届“蚰蜒烹调赛”,高手们纷纷上台献技,推出五花八门的“蚰蜒菜”。在本届(第10届)大赛上,甚至出现了诸如蚰蜒马丁尼酒、蚰蜒果冻、蚰蜒蛋糕、蚰蜒酱等奇特的食品。此外,比赛的内容已不限于烹调,而增添了蚰蜒赛跑、捉蚰蜒比赛等新项。不过最吸引人的首推“蚰蜒选美会”——一个个肥硕的“超级蚰蜒”身着紫色小披风,陈列在小小玻璃柜内供人观摩,最后光荣夺魁者则被置于紫色大软垫上“游街示众”。
蒙得利奥的“蚰蜒热”使热心捕捉蚰蜒者与年俱增,虫害也因此而大为减轻,果农、菜农对此颇感欣慰。至于说到此虫的真正滋味,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像田螺肉,有人说如虾米,但大多数食客则坦率地表示:虽然蚰蜒也许具有“独特风味”,但一想到它那“丑恶嘴脸”,胃口起码会减去一半。唐若水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伦敦公共汽车公司明令禁止午餐饮酒
英国最大的公共汽车公司——伦敦公共汽车公司最近作出决定,将该公司禁酒的范围扩大到全体两万名职工。
过去,这家公司只对司机、售票员和机械师禁酒,而今,坐办公室的3000名职员亦包括在内,禁止他们午餐时饮酒,即使是只喝一杯,也不许可。
公司的这一决定意味着任何人工作时饮酒都是违反纪律的,这可能导致他被解雇。总经理认为,新的决定将使13个分公司都提高工作效率。因为以往常因职工午餐饮酒过度而给公司造成损失。
前不久,英国官方公布的一份调查指出,酗酒每年给英国企业造成的损失在17亿英镑以上。有人认为该公司的禁酒决定可能与此有关。
孟宪谟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街头奇遇“机器人”
李龙添
苏黎世果然漂亮。利马河静静地穿过市中心,旧式尖屋顶建筑倚立在山坡上,街道整洁,空气清新。这里听不见现代化城市那种车水马龙的喧嚣和来去匆匆行人的嘈杂,也看不到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和烟囱林立的工厂。人们在城里的大小胡同中漫步,在利马河畔观赏水面上成双成对嬉戏的鸳鸯,依在苏黎世湖边的栏杆上,眺望碧波荡漾的湖水和远处白雪皑皑的山峦。明媚如画的湖光山色使人心旷神怡。偶尔街头有一两个弹唱吉它或在地上用五彩颜色涂画的艺人,路过行人愿者扔给一两个硬币而去,并没有驻足围观和看热闹的人。
正当我们在大街上信步而行时,发现前面一座大厦的广场上聚集着一群人,我们也好奇地凑上前去观看。原来,在广场中央立着一个白色圆柱形底座,底座上矗立着一个和真人一样大小的机器人。这个机器人全身镀金,就连头发、嘴唇、鼻孔和眼珠子也是金色。它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机器人左腿后蹬,右腿前弓,左肘弯曲,右臂前伸,一副坚毅、冷峻的神态。机器人站在底座上,身体一动也不动,唯有它那双明眸和那双胳膊在缓慢地、机械地转动,好像在打太极拳。观众无不称赞设计制造者的先进技术和精湛工艺。
大概募捐是欧洲人的习惯,观众中不时地有人往机器人前面的塑料桶中扔硬币。当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在父母的鼓励下走上前去投硬币时,机器人突然从底座上跳下来。这一突如其来的动作,吓得孩子哭着往回跑,围观的人群也“哇”的一声惊叫后退了好几步。人们顿时糊涂了:这是机器人还是真人?机器人跳到地上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姿势(见图)。但是,它的双手向前伸,像是在乞讨。在父母的帮助下,刚才那个男孩又恢复了勇气,慢慢地向机器人走去。机器人也一步一步地向孩子走来,最后接过了孩子手上的钱,和孩子握手,轻轻地拍打孩子的脸蛋……刚才人们还在猜,是制造商在为机器人做广告还是慈善机构利用机器人搞募捐?现在围观的人终于明白了,于是纷纷解囊相助。
这个奇遇使我头天晚上的兴奋心情一下子冷却了许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正在把机器变成“人”,赋予它智能,让它代替人去做各种危险、繁重、人们自身难以胜任的工作,让它为人类服务。想不到在高福利的发达国家,竟有活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把自己装扮成“机器人”。如果机器人真能思维,也许会感到悲哀。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