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国家一级企业风采

  再现“英雄”本色
——记上海英雄金笔厂
本报记者 刘桂莲
确定新目标
50年代,英雄金笔厂的全体职工,曾掀起过“英雄赶派克”的热潮,并因此而蜚声中外。英雄笔在日本的销量,最高年份曾达到200万支。然而,到1979年,日本市场上,几乎一支英雄金笔也没有了。世界市场上,宝珠笔、圆珠笔、微孔墨水笔、纤维笔、多种用途的签字笔、记号笔、荧光笔、彩色水笔、脉动细芯活动铅笔、档案用笔、计算机和仪表特种专用笔……琳琅满目,千姿百态。这些70年代初兴起并迅速风靡世界的各式各样的笔,英雄金笔厂的许多人见也没见过。一向被人们看作书写工具的笔,向礼品化、装饰化发展,外型、功能不断变换。在疾变的笔世界面前,一直囿于自来水笔天地的英雄厂有些愕然了。
厂长赵松生,这位50年代毕业于上海财经学院、60年代又进修攻读轻工机械设计专业的双学历大学生,察觉到,在保持发展自来水笔领先的同时,开发第二产品,争上新品种,关系到金笔厂的生存。于是,他向全厂职工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英雄厂是个老厂,产品质量、品种、花色、经济效益都排在全国同行最前面。再同国内同行比,不能算本事!必须确立新的目标——追赶世界潮流。
实干创新
追赶,就要有比别人更大的干劲、更新的方法、更强的应变能力、更快的速度。“虚心好学,实干创新,不断赶超,为国争光”,正是英雄金笔厂把追赶目标变为现实的“英雄”精神。
总工程师王荣泉,30年前还是个二十几岁的青年。他记得十分清楚,“英雄赶派克”是在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的条件下实现的。当时一无资料,二无公开标准,全靠广大职工、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的团结协作。通过实物分析,一点一滴地测试,解决了技术上的难题,使英雄金笔的主要指标赶上了派克51型金笔,得到国内外的承认。追赶派克,鼓舞了全厂职工,大大提高了工人的技术水平。大家自力更生,研制出了许多制笔专用设备,完善了测试手段,使我国的制笔业摆脱了解放初期“生产无工艺,工艺靠手艺,质量无所依”的状态。在新时期,实现新目标依然要发扬这种精神。
首先,他们从各方面找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决心创新实干,缩小差距。根据世界制笔业发展的新趋势,英雄金笔厂在各种档次、品种上选择了具体追赶对象,确立了相应的措施:对宝珠笔、针管笔、纤维笔,这些我国过去不生产的笔,采取引进关键设备,自己生产配件的办法,使之迅速形成档次较高的生产能力;对水准不高、不符合国际标准的产品,采取同国外合资合作的办法,掌握先进技术,提高产品档次;对自来水笔这些目前生产水平已较高的产品,则参照国际标准自我完善。与此同时,他们又提出了争创产品质量第一流、工艺技术第一流、经营管理第一流、经济效益第一流的奋斗目标。他们把四个“第一流”,都以国际水平作参数具体化了,并制订措施,层层落实,建立起保障体系。
新的追赶目标、新的措施,把全厂职工充分动员起来。去年一年,职工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508条,取得直接经济效益700多万元。从1984年以来,英雄厂在追赶世界先进水平方面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产品从29个品种、50多个花色发展到89个品种,光自来水笔就有113个花色。现在,他们送入国际市场的,不仅有能与派克笔相媲美的英雄100号金笔、英雄50型高级铱金笔,还有针管形高级绘图笔、宝珠笔等多种笔;年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2。
“英雄”的宿愿
在世界市场上,同等的质量,为什么我国一打(12支)笔才能卖别人一支笔的价?有款式问题,也有牌誉问题。
我国自来水笔产量占世界第一,年出口约3000万支,相当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产量的总和,从50年代开始大量出口,可是一直未能进世界名牌行列。
英雄壮志未酬。一种赶超世界名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正鞭策、激励着英雄厂的干部和工人。
世界上并没有衡量笔的统一标准。人们看重牌誉。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名牌就是标准。英雄厂盯住世界名牌:派克、高士、派力根、派罗德……决心把“英雄”也送入这个行列。
为了创名牌,1989年,他们引进了金属表面雕刻机、涂膜设备、直线刨光机。这些设备投入使用,增加了产品的花色品种,提高了档次。但是,引进只能帮助“赶”,“超”却更需要创新,于是,他们大胆使用我国自己制造的自动化专业设备,使自来水笔笔尖的制作水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他们与制笔研究所合作研制成功微孔笔头,打破了日本对新型笔头的垄断。在表面装饰上,他们扬民族工艺之长,采用了颇具特色的景泰蓝、彩漆、手工雕刻等工艺,受到客户的欢迎。其中50蛇皮笔一问世,便引起了国际同行们的注意。美国高士公司一位销售副总裁,对英雄金笔厂的同行说:“我们刚想用牛皮包覆工艺,万万想不到,你们的蛇皮包覆工艺已经先出来了。”
“我们的英雄笔,也要像我国的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项目一样,在国际上叫得响。”
29岁的黄永昌副厂长说的这番话,可以说是老一代“英雄”人的宿愿,同样也是新一代“英雄”人的追求!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彩电降价以后……
本报记者 王彦田 皮树义
从3月15日起,国家调整了彩电的特别消费税和价格:降低特别消费税税额,取消征收的国产化发展基金,调整基价。这样产地零售价加上特别消费税,不同规格的彩电降低幅度从400元到50元不等。
一个多月来,彩电市场销售如何?
各地汇集来的信息不容乐观。北京、上海、成都、西安、哈尔滨、济南、武汉等城市的彩电市场很不景气,一些大商场在刚降价的几天里,售出的彩电寥寥无几。全国彩电仍大量积压,疲软的彩电市场没有回升。
3月22日、4月12日,记者两次来到北京市百货大楼。彩电柜台有些冷清,顾客不多,买者更少。一个月中,多时一天能卖上十几台,少时只有几台。记者在柜台前注意到,有的顾客仔细看看价签,摇摇头,说也没降价啊,转身就走;有的顾客则干脆说,别着急买,还得降!
据一些工商企业反映,目前,许多消费者存在着没降价的疑问和继续等待降价的心理。
何以至此?一些工商企业人士做了分析:
——元旦、春节期间,国家原定的彩电价格虽然没有变动,但各地市场迫于彩电大量积压,采用让利、优惠甚至公开降价等形式销售彩电,实际价格早已下降到这次国家降价的水平,有的甚至比这次降价的幅度还大。有人说这次降价是对彩电实际价格的追认,不足以刺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一些消费者本以为这次降价是在元旦、春节前实际价格基础上再下降,而不明确是在1988年2月彩电特别消费税和国产化发展基金出台时的定价水平上下降,所以发出了“没降价”的疑问。
——去年年底,传出今年国家将对彩电“限产保价”,价格不变的消息。有的新闻媒介也发表文章鼓励大家买彩电。元旦、春节期间,彩电销售回升。一些消费者在经过近一年的观望后,等待降价的心理已经减弱。可是,没隔几天,又宣布降价,消费者“买涨不买落”的心理又增强了,继续等待观望。一些消费者本来就认为彩电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必需品,而不是高消费品,不宜征收消费税,这次降低消费税使这种认识得到认同,认为国家肯定会再次调低、甚至取消消费税,因而不急于购买。北京一家大商店的电讯部经理说:老百姓心里有杆秤。他会算计,什么样的价格能接受,什么样的价格不能接受,并不总是买涨不买落。
如何看待彩电降价后的市场波动?今年彩电市场趋势如何?
中国电子器材公司总经理洪增高认为,从长远看,降低消费税对彩电销售将起到积极作用。预计经过一段波动,消费者逐渐认识到彩电价格已基本稳定,消费心理逐渐恢复平衡,不再等待观望,销售会逐步回升。但从上半年看,疲软局面还会延续,预计下半年将会走出低谷。除了消费心理转变这个因素外,国家已决定采取的启动市场的措施将会显示出作用,加之今年彩电生产量减少,限制彩电进口,下半年又逢亚运会、国庆节,估计销量会上升。
我国彩电潜在市场很大。据统计,到1989年底,全国每百户彩电拥有量为:城镇51.47台,农村3.63台。每年全国有近1000万对青年结婚,许多人要添置彩电。据上海市最近对500户市民的抽样调查,到3月底,每百户已拥有彩电70台,但仍有9%的户打算年内买彩电,有5%的户原打算立即买,现在想再等等看。我国彩电市场远未饱和,彩电又是人民群众文化娱乐、了解新闻、增长知识的重要工具,只要真正按价值规律办事,适时适度调节市场,积极开拓市场,目前彩电大量积压的状况将会得到改变。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花钱“买”得“寸金田”
——界牌镇十年开垦旧宅基地千亩为良田
石开西 姜国成
花钱“买”田?有人不信。可江苏省丹阳市界牌镇农民这样干了,获地颇广,近10年就增加土地1100亩,被专家称为“苏南人的新创造”。
在苏南这块“寸金地”上再生出土地来,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自然,现有的农田是不能抻大的,于是界牌人拓荒造田的目光便落到了百姓久居的旧村庄上来。
千百年来百姓祖居的自然村占地确实不是个小数字,几户、十几户就是一个小村落,再加上家前屋后栽的树木、竹林,以及村庄周围挖的沟塘,一个小村占地面积少则十几亩,多则几十亩。这样,耕地逐年减少,至1978年,界牌镇人均只有0.7亩地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部分富裕农民开始改旧房建新房,拆平房砌楼房。镇、村干部乘势统一规划,帮助农户建新居民点。这样做,80%的农户乐意,尤其是住厌老村庄的青年人更高兴,就是那些老人们的心也渐渐“活”了。新村里有新装的自来水,公路又通到家门口,道路两边树成行,还有老少喜欢的文化活动室哩!
政府的意志与群众的意愿一旦合拍,土地居然就“长”了出来。
近10年来该镇每年都有旧村庄消失,新村舍拔起。全镇原有460个自然村,现已搬掉200多个,移地建起新农村48个。这其中,镇、村给搬迁农户只是少许补贴,瓦房每间补80元,草房40元,而用于腾出的旧宅地造田的费用则更多些。副镇长孟明芳介绍:造一亩田要花1000元,其中推土机工资费用400元、人力平整土地150元、农田配套200元、开出的生地每亩补贴肥料费150元,等等。
“这样干,合算吗?”
最近,我们在笆山村向村党支部书记陈腊宝提及这个问题。他笑眯眯地回答:“花钱造田,合算!”他指着1986年第4村民组利用高垄旧宅基地造的那百亩桑园说,现在这个村民组几乎每家每年都要养上两张半种纸的蚕,年净收入1000元,两年就还了本。1987年这个村造的50亩田,种的稻麦亩产超过了1吨。这样干,群众都支持。陈支书又领我们去看新开垦出的一块田。在田边他告诉我们:“为了这方田60亩,村民们一直干到腊月二十八,现在春暖花开,等地面一干,全村劳力全上阵,挖渠打埂搞配套”。
岁岁年年不断。界牌镇人已把“造田”当作一项重要的农业工程。难怪刚离任的原界牌镇的党委书记戴正林敢在我们面前夸口:界牌这10年增人千口,增地千亩,因此赢得了“三个不减”,即人均占粮、人均交粮、人均占地不减。保持了土地、人口、粮食的平衡。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发扬“英雄精神”
留连
英雄金笔厂把他们的企业精神称为“英雄精神”,具体讲,就是“虚心好学,实干创新,不断赶超,为国争光”。
几十年来,他们以这种精神,治理企业,激励职工,产生出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使企业不断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他们还是凭着这种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使产品品种迅速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企业效益、管理水平日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振奋精神,可以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英雄金笔厂发展的实践再次证明了这个道理。这对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干创新,为国争光,这些我国工人阶级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非但不会因时光的流逝和境况的变化而过时,而且在现在以至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会更加显示出特殊的光彩。
一个企业有无精神,还表现在对自己产品、企业的声誉是否珍惜。英雄金笔厂卧薪尝胆,终于使“英雄”重现光彩的奋斗过程,给企业经营者一面镜子:创名牌,成大器,靠踏踏实实,艰苦奋斗!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企业家画廊

  “铁面”厂长赵云聚
张岸涛
8年前还内亏外欠50万元、职工嚷着要砸锅分铁各奔前程的山西省闻喜水泥厂,如今可“抖”起来了!年产值增加5倍,利润增加25倍,职工平均收入增长3倍,固定资产总值增长3.2倍。也许有人认为这并不新鲜。可是在建材行业最难过的1989年,这个厂居然没“栽跟头”,照样红火: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15.6%,上交利税增加47.9%。这就不能不让人心服口服了。
你问这是什么原因?那就听我说说这个厂的“铁面”厂长、山西省劳动模范赵云聚吧。
赵云聚刚走马上任时,闻喜水泥厂可不是如今这个样,由于产品质量低,仓库里满登登的,管理乱、人心散,厂子眼看要垮了。就在这节骨眼上,赵云聚挑起了厂长重担。咱不详说他如何大刀阔斧地改革管理体制、层层落实承包制,也不细讲他如何抓设备改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单说说他铁下脸来,狠抓产品质量的事。
搞企业的都明白,产品的竞争,主要是质量的竞争。赵厂长常说: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只有质量过硬,产品才会畅销不衰,否则,企业就缺乏竞争力,更谈不上经济效益。为此,厂里成立了以厂长赵云聚挂帅的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设有计量员、质量值班员,各车间都配备了质量工艺员。
厂里以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素质来保证产品的高质量,近几年,这个300人的小厂,每年用于职工培训的钱都在万元左右。现在,全厂已有经济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28名。赵厂长不仅要求职工定期学习,而且规定要定期考核技术,不合格的就调换工种,绝不迁就。
在质量问题上,有人说赵厂长专和自己“过不去”。
他对厂里原来的规章制度做了充实和修订,制订出了一系列严于国优标准的内控指标、工作指标、技术指标和计量管理办法。厂里严格规定:不合标准的原料,不准进厂;不合格的半成品,不得流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严禁出厂。这些规章制度都汇编成册,发到了各科室、车间、班组。如果有谁说不知道,那赵厂长可饶不了你。
赵厂长订规章制度认真,执行起来也毫不含糊。
一次,厂里发现装袋的200吨水泥没达到要求的标号。有人提出下不为例,袋都装好了,就发货吧,不然损失太大。赵厂长却说:既然是生产425号水泥的工厂,就决不能出售低于此标号的水泥。他立即决定全部拆装返回生产线重制。
1989年6月,立窑车间水泥熟料质量出了问题,赵云聚毫不客气,按照有关规定罚款1500元,当月兑现。开始有人认为,立窑车间是厂内多年的先进单位,为厂子翻身立下了汗马功劳,应照顾点情面。但赵云聚怎么也不松口。
他严肃地说:国有国法,厂有厂规,如果照此下去,都不注意质量问题,那我们这个厂就要砸锅了。
正是因为有了一整套“铁”的质量管理措施,再加上“铁”的执行官,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保持连续8年出厂水泥合格率、富裕强度合格率均达100%,连续6年在省同行业检验中被评为“产品质量优胜单位”。1988年他们的425号水泥还被评为省优质产品。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天台“三农”见闻录
陈崎嵘
前一段,我随工作组到浙江天台县丽泽乡,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活动,其间,就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农”问题我搞了较深入的调查。下面是我的一些见闻和一些感受及想法。
    一
农民目前有“四喜”:
一喜自主。即无论是种地、还是经营,都自己有权作主。
二喜自由。农民冲破了土地和区域的限制,汇进了新的产业洪流之中。丽泽全乡约有2/3以上的劳力闲时外出,北到太阳岛,南下海南岛。
三喜发展快。除传统的种养殖业外,家庭加工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都迅猛发展。农民人均收入中,非农业收入已占一半左右。尤其乡镇企业,1989年丽泽乡乡镇企业总产值已超过5000万元,相当于解放初天台全县工业产值的13倍。
四喜生活大改善。在诸多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房屋。农民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一层嫌闷气,二层嫌土气,三层不稀奇,四层才神气。”诚然,有关人士及县、乡干部对建房热喜忧参半,但在农民看来,祖祖辈辈的夙愿现在开始实现了。
    二
住久了,笔者也看到了目前农村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听到了农民和干部的牢骚、抱怨。
一怕政策多变。农民中仍普遍存在着怕变心理,有一种不稳定感。有段时间,一些地方因风闻又要“归大堆”而抢伐承包山林。还有的私人企业要求乡里接收,转为集体企业。
二怨种田蚀本。据笔者调查,农副产品的平议价差十分悬殊,粮食与其他商品相比,价格上的不合理更为明显。农民反映说,每公斤议价化肥卖到一元二三角,议价钾氨磷卖到40多元一公斤。农民种田是高投入、低产出,做的是蚀本生意。比较效益低,是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怨农资紧缺。平价化肥平均每亩只能得到十来公斤,而实际需要量是40—50公斤。农药更是紧缺,常常是用瓶盖分的。农民既幽默又尖刻地说,供应的化肥、农药还没有味精、白糖多。
四怨“命脉”不畅。现在大多在吃前些年水利建设的老本。群众要求兴修水利的呼声很高。中央重提注重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后,有的地方舍本求末,摆花架子;有的没有体现谁出力谁得益的原则。这都挫伤了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
五怨负担过重。现在农村各种各样的罚款、摊派,真是名目繁多,不胜枚举。我们粗略一算,大约有几十种,光拖拉机的各种税、费便有10多样。这些税、费中有合理的,但有相当一部分是随心订出来的。
六怨土地难管。有的农户把家庭经营看成是分户单干,把承包田视为自留地,碰不得。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以为,除了前几年对农业重视不够和忽视了对农民的教育之外,农村改革政策和措施的不配套、不完善,宣传上存在着片面性,是重要原因。第一,我们在大面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忽视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在抗御自然灾害、集中农业投放、为农业提供服务等方面所具有的优越性。同时,我们对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靠天吃饭成分多等注意不够。现在不少村成为“三无”村:集体一无厂、二无场、三无房。这种“赤膊村”占天台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2%。在这种村,“集体经济没有实力,社会服务没有能力,公益事业没有财力,干部说话没有气力。”严重影响了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农村工作的开展。第二,改革政策不够配套。比如土地承包时,集体必要的公益事业建设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村镇建设用地,农户之间人口变动调剂用地等,都没有留出余地。因此,造成今日农民既怕变、又想变的矛盾心理。第三,在宣传农村改革时,只讲改革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不讲改革的尝试性和不断完善的必然性;只宣传改革的成果,不讲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使农民误认为农村改革可以一步到位。
    三
如何深化农村改革?笔者认为,我们不能期望农村改革年年有新招式,天天有大动作,目前要做的工作是:稳定、完善、深化。
稳定,就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笔者深深感到,党在农村各项现行的方针政策在主导方面是适合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的思想觉悟的,不必要变,也不应该变。我们不要过高地估计农村的富裕程度,“规模经营”的提法要适当,使农民对党的农村政策有一种连续感、稳定感和信任感。针对不少农民对农村改革政策的疑虑,笔者认为有必要明确或重申党在农村的各项现行方针政策不变。这样的重申和宣传对于稳定人心,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大有益处的。
完善,主要是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一篇大文章,我们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因此,当再次提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时,既要把发展集体经济提到巩固公有制、坚持社会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又要与重新“归大堆”划清界限,防止和避免简单的回归。我们现在要发展的集体经济,应当是一种新型的集体经济,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以服务农户为目的,以制度为特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应当因地制宜,从本乡、本村的实际出发,不可能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模式。但从实践看,发展之路一般有这么几条:第一,是开发性农业,开发利用荒山、溪滩、水面;第二,是落实林牧工副渔各业承包;第三,是靠乡级企业带动,以乡带村,以大带小;第四,是扶植专业户,由专业户演变发展为村级经济;第五,是建立完善三项制度,即农业承包上交积累制度、义务工劳动积累制度和农业发展基金制度。
深化,就是寻找农村第二次腾飞的启动力,调动农民投入的积极性。中国农村第二次腾飞的启动力是农民自身,农民应当成为投入的主体。当然,这种投入既有精神的,又有物质的。我们应通过政策手段和教育手段,把中国农村所具有的三大优势,即传统的政治优势,有效的集体优势,丰富的人力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用中国农民所具有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搞好农业基础建设,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靠农民自身的积累,优化农业生产的环境;用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双层经营的服务体系来弥补农业生产条件的不足;用丰富的高质量的劳动力来弥补机械化、现代化的欠缺,实行精耕细作,提高粮食单产。去冬今春,各级党政领导发动农民大修水利的事实证明,中国农民中的确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和积极性,问题在于我们各级领导指导思想上的明确和工作指导上的得当。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积极支持亚运村工程建设,自1987年以来已向该工程拨付资金18亿元,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图为该行驻场组的同志在康乐宫施工现场办公。 陈伟摄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