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出访归来

  访日归来话友情
本报记者 高狄
访日归来已经一个多月了。日本友人的情谊,却久久不能忘怀。
记者曾经在伪满洲国建国大学读过书。伪建大是日本军国主义的产物,然而在那里读书的中日学生之间,相处很好。那时,中国同学偷着看马克思主义和其他违禁的书,有些日本同学发现了也装作没有看见,不去告密。这些日本同学大都是反对战争,反对军国主义的。中国同学因参加抗日活动被捕,有的日本同学到狱中探视。现在,伪建大的中国同学和日本同学之间,仍然时有来往。许多日本同学,像日中人材交流协会理事长林信太郎诸君,在积极从事日中友好的工作,奔波于日中两国之间。
也许是有这样一段缘由吧,我早就期待着有机会到日本访问。有几次就要成行了,由于工作变动,一直没有去成。这次,应日本外务省之邀,终于实现了夙愿。
在东京,中山外务大臣曾经问我:在日本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说:一是日本经济很发达;二是日本人民对中国很友好。
日本经济发达,人所共知。日本人民对中国很友好,与日本人民接触越多,感受越深。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40多年来,日本同学有的见过,多数没有见过。但同学们在东京和大阪聚会的时候,好像又回到了在一起读书的时光。大家从那时谁挨着谁睡,谈到现在从事什么职业。从那时谁长得什么模样,谈到现在谁老谁不显得老。谈过去,谈现在,谈中日人民友好的未来。谈到热烈之时,大家共同唱起了就学时常唱的《毕业之歌》:“萤光窗雪,积年累月……”
旧友重逢,当然高兴。就是新朋友,也有一见如故之感。我是新闻战线的“新兵”,与日本新闻界的朋友素不相识。但这次会见日本各大新闻单位的负责人,都谈得很融洽、亲切。
最使我感动的,是在一位日本友人家做客。
访问后期,拜会日本海部首相。当时日本国会正在开会审议政府预算,首相要出席回答议员的质询,实在是忙。在等待会见期间,我访问了家住横滨的米山登先生。
米山先生是《人民日报》的老朋友,多年来与报社的编辑、记者保持着友好交往,他曾赠送给本报东京记者站一辆汽车。他早年在北京读过书,现在经营一家销售汽车的公司,属中小企业家。他说,我是一名普通市民,对中国友好,并非有什么个人打算,只是希望中国尽快富强起来,希望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相处。他把北京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把中国人民当成自己的亲友。我同孙东民同志去他家时,他特意请早年也曾在北京读过书的三田满先生作陪。米山夫人亲手给我们做日本菜,还端上跟中国朋友学做的水饺款待。房间做了特别的布置,摆设了日本人家节日或待客时才有的象征吉祥的“偶人坛”,又在房内圣洁的“床之间”挂上了幅中国画,既有日本的风格,又有中国的韵味。主人还把他第三次率团访问中国时打的旗帜送给我。席间闲谈时,我随便提到我很喜欢日本民谣。过后,米山先生和他的儿子以及三田先生,不声不响地分头寻购了几盘日本民歌磁带,又深夜赶到东京,送到我们住处新大谷饭店。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有长达几千年友好的历史。两国人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客观存在的事实,任何人也否定不了,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毋庸讳言,中日两国也有一段不愉快的过去。这是极少数日本军国主义分子造成的,他们违人民愿望,逆历史潮流,所以必然失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日两国人民要十分珍惜今天的和平和友谊。日本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中国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两国友好合作,互补互助,对两国人民都是有利的。中日两国人民要永远友好,也一定能够永远友好。与日本朋友的交往,使我更加坚定了这个信念。这是我这次访日的最大收获。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出访归来

  泰国努力维护民族文化
本报记者 刘爱成
“维护文化就是维护国家”。泰国国王普密蓬曾这样号召全国人民保护和发扬传统的民族文化。一九八一年,泰国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宣布了五项政策,要求在全国人民中积极宣传维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在落实上述政策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泰国是个历史悠久的佛教国家,名胜古迹甚多。政府和人民把它们看作是民族的骄傲,给予精心的保护。
在首都曼谷,名胜古迹由于得到经常性的修缮维护,像瑰宝一样放射出绚丽的光彩。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大王宫、玉佛寺,金碧辉煌,光彩照人。除了像大王宫、玉佛寺等在曼谷的名胜古迹得到完好的保护外,还在全国各地有古迹的地方建立了历史公园,全面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
泰国政府每年拨出大量资金用于文物保护。为发掘、研究和修复文物古迹,健全和扩大专业技术队伍,泰国艺术厅已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十个文物保护分支机构,并将逐步扩大技术力量。政府还对地方官员进行业务集训,然后发给证件,授权他们负责对所在地的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并与警方合作,严格监视、防范和打击文物走私和破坏活动。艺术厅采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介经常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使他们懂得爱护文化遗产是爱国的表现。与此同时,艺术厅派出官员及专家,到有古迹的地方,结合现场实际,向当地群众传授文物保护的基本常识。政府还有目的地经常在一些历史公园举行各种纪念活动,并用现代化的声光表演,重现古城风貌。
“这些活动和措施激发了民众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艺术厅负责人向记者说。
泰国有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艺术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为保持和发扬优良传统,政府在人民中做了大量工作。除了利用新闻媒介进行宣传外,政府还采取了多种具体措施。
多建博物馆,以展示和颂扬传统文化。据介绍,目前全国已建立九个博物馆,并计划在每个府都建立博物馆。泰国国家博物馆官员介绍说,由于加强了历史文物的发掘和研究,博物馆不断增加新内容,对观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许多中小学经常组织学生来参观。师生们认为,这项活动不仅是活生生的历史课,也是有效的爱国主义的传统教育。
多设文化中心,向人们提供文化活动场地。政府在各地设立文化中心,活动频繁,经常为当地群众举行传统文艺演出。在曼谷的文化中心,每逢周末及学校放假,还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训练班,对学生进行业余辅导。
举办巡回艺术节,促进各地区人民传统文化交流。泰国的传统文化,各地特色不同。在各地轮流举行艺术节,通过文艺演出和手工艺品展出,开阔人们的眼界,并使不同特色和风格的传统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保持传统节日,继承民族风俗习惯。泰国传统节日很多。每逢这些节日,通常组织花车、古装戏和民族歌舞表演,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
“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抓青少年及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艺术厅另一位负责传统文化教育的官员说,“年轻一代是传统文化和道德的继承者,而他们也最容易受西方不健康东西的冲击。防止外界不良影响的最好办法是从小就对孩子们加强传统教育。”据他介绍,政府从小学开始就设传统文化课。目前许多大学都增设了艺术系。艺术厅还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十个艺术学院,以促进全国性传统文化教育。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民族文化像绚丽的花朵,普遍盛开在民众之中并吸引着无数外国游客,促进了泰国的经济繁荣。
(附图片)
泰国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图为帕塔雅市少年儿童在街头表演传统的迎宾舞。
本报记者 申明河摄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教育与培训

  联邦德国重视职业进修
近年来,联邦德国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劳动市场的变化,十分重视对在职人员进行职业培训。
国家、地方、工会、政党为在职人员设立了许多进修学习的机构,如各企业自办的职业学校、业余大学、私立函授机构等。国家以资助的方式鼓励人们参加职业进修。据统计,企业界每年为职工进修拨款100多亿马克。职工进修一般利用业余时间,少部分人要脱产培训。目前,全国在职培训人员约400万,他们中有研究、管理、生产等人员。培训班主要分三种:1,提高技术业务水平的培训。比如组织年轻电工、电子和软件设计工程师学习微机技术和程序结构;为涉外的推销员、安装维修人员开设英语班和为外籍工人增设德语课。也就是说,不论从事哪一种行业的人都有进修机会。一张文凭定终身的现象在联邦德国已不存在,在职人员必须终身学习,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胜任本职工作。2,为升迁提拔职务而进修深造。作为一个好的公司经理,不仅需要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的规范。因此,进修者除了学习理论知识,还轮流担任业务员、科室领导、车间主任、经理等各种角色,以体验企业内部的管理业务。据3/4参加进修学习的学员反映,他们确实在进修之后改善了职务地位。3,适应劳动市场的供求变化,使部分人员进行改行职业培训。电子计算机、机器人、激光和生物工程等在联邦德国已广泛使用,手工技术大多已被淘汰,因此许多人不得不进行改行培训。据统计,联邦德国已有30多万人进行了改行培训。在西德,不少人在其一生中多次更换职业。改行培训能使他们更易找到新的工作并减少专业人员的短缺。
联邦德国资源贫乏,战后几十年能在一片废墟上建成今天的发达国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注重提高人的素质,从而保证了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及其国际竞争能力。  徐步青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外国经济动向

  喜忧参半的苏日经济关系
胡锡进
最近两年,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和苏联亚太地区政策的调整,苏日经济关系有所改善。
1988年,两国贸易总额达59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去年以来,双方签订了环境保护协定、贸易支付协定,并延长了苏日远东沿海贸易协定。为进一步扩大两国经济合作领域,苏联向日方提出了可转作民用的军事技术清单,日本还接待了苏联经济调查访日团。目前日本在苏联水产、石化、服务业等许多领域投资活跃,一些重大项目颇为引人注目,如日本的三洋电机公司、日商岩井公司、东洋工程公司已同苏方签订合同,向苏出口生产电冰箱用的压缩机成套设备,总额约180亿日元。这是日本企业迄今同苏达成的最大一笔成套设备合同。另几家日本公司也同苏方签订合同,在莫斯科建立一家有620套客房的豪华合资饭店。
然而,在两国经济关系出现改善的同时,忧虑依然存在。据非正式统计,两国去年的贸易总额没有继续增长。就日本来说,近年来对苏贸易额仅占其外贸总额的1.5%。
众所周知,北方领土问题一直是苏日政治、经济关系难有较大发展的症结所在。长期以来,日本坚持“政经不可分”的方针。苏联则一直强调“苏日之间不存在领土问题”的立场。近年来苏方虽在措辞上有所改变,间接承认了领土问题的存在,但在原则立场上没有松动,总想绕开这个问题发展两国关系。
自去年11月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雅科夫列夫访日以来,围绕着两国对北方领土问题和经济关系的态度,世界舆论颇为关注。雅科夫列夫提出的解决北方领土问题的“第三种道路”被普遍理解为苏联谋求妥协的试探气球。今年1月,自民党前干事长安倍晋太郎访苏时,表示在解决日苏间困难问题的同时,其他领域的交流也要均衡扩大,并提出扩大经济、文化和人员等方面交流的8项具体建议。安倍的这一姿态也被舆论界视为日本对苏联试探气球的积极反映,即日本将不再拘泥于“政经不可分”的方针。然而在这之后,两国官员又都反复重申了各自的原则立场。今年4月9日,苏《真理报》刊登该报记者采访自民党干事长小泽一郎的消息说,小泽表示日本准备修改“政经不可分”的方针。第二天他便受到质问。因而小泽立即否定《真理报》的报道。紧接着《真理报》也作出反应,表示苏联决不会“在领土要求面前投降”。这一切,无疑给人们乐观的猜测后面打上了许多问号。
目前,舆论界普遍将解决北方领土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明年苏联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日本之行上。
除北方领土问题外,苏联外贸产品结构的调整、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和日元汇率的变化等因素也会对促进苏日经济关系产生影响。
在对日经济合作中,苏联希望能以远东地区为中心。为此,苏联正积极改善该地区的交通、通讯条件,提高该地区人员的生产、经营素质。这对恢复日本企业界曾因资源需求减缓以及对投资环境不满而一度降低的投资兴趣十分有益。目前,日本一些大公司已在苏联远东地区开设了常驻办事处,探索在那里进行和扩大投资的可能性。
此外,苏美关系的走向,苏联与欧共体日益扩大的经济合作等因素也对苏日经济关系不无一定影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