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2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大科技振兴大农业
——记上海科技兴农展览会
本报记者 萧关根
不久前举办的上海科技兴农展览会提供了这样的信息:上海农业总产值中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2.4%,比国内平均水平高5%;到2000年,上海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要提高到50%,接近一些发达国家80年代的水平。
上海这个大城市有条件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综合开发农业资源,也就是人们说的依靠大科技振兴大农业。
走进上海市科技兴农展览会,仿佛进入了一座科学殿堂,听到的是一场激动人心的科技兴农交响乐。1000多项科技成果是由全市41个系统、269个单位提供的。除了农业系统以及直接与农业有关的单位外,许多研究开发机构、大专院校和企业,都在为科技兴农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上海农业科学院全力以赴为农业提供全面的技术服务,400多项成果多数已推广应用,在1985——1989年间,这些成果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每年有1亿元。现在,上海郊区良种覆盖率已达到80%以上。
在11所大专院校展出的85项科技成果中,上海农学院独占鳌头,他们的20项成果既先进又实用;复旦大学以其综合学科的优势,研究开发的成果带有基础研究的色彩。
上海市的科技兴农主要是围绕“米袋子”和“菜篮子”进行的。
首先是研究开发推广农副产品生产中的育种、引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土肥等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重视安排预期有较显著阶段效益的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如果前者是“雪中送炭”的话,那么,后者可以说是“锦上添花”。1984年以来,全市在解决“米袋子”、“菜篮子”方面已获得重大科技成果1300多项,其中许多成果获国家和市级奖励,不少成果已达到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或属国内首创,已有48%应用于生产。有800多万亩农作物实施模式化栽培、地膜育秧、配方施肥、病虫防治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年增产粮食7000万公斤以上。
目前,郊区千头猪场有450个,万羽蛋鸡场152个,98.6%的蔬菜田实现了喷灌。现在,上海1200多万人口的全部定量食油和50%左右的食用大米,是由郊县供应的。居民消费的猪、禽、蛋、鱼、牛奶等,大部分是郊区农民提供的。从今年5月起,上海已逐步试行、推广蔬菜销售“超级化”,市民在菜场买到的将是一包包整齐、干净的蔬菜,而且价格低于集市贸易价。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给孩子透明的童心
石家庄市菜市街小学少先队活动办得有声有色,获得了全国“最佳活动奖”和“全国创造杯奖”。
上图:大队辅导员阎月琴(右五),热爱音乐教学和辅导员工作,她的综合训练课在中国音乐教育研讨学术交流会上,还荣获了“优秀观摩奖”。这是她正在给孩子们讲故事。
下图:这是“唐老鸭摄影组”的同学们正在活动。范德元摄影报道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为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儿童组、全国妇联、北京儿童电影制片厂和北京市童装二厂,共同举办了表演形式新颖、充满情趣的儿童服装展示活动,参展服装150多种,增添了首都庆“六一”的节日气氛。
本报记者 王景仁摄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学校也有欢乐的童年
——沈阳铁路五小不留家庭作业减轻学生负担的调查
孟军 刘昕 铁育
铁路五小是沈阳市一所普通小学。为了把学生从过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这个小学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不留家庭作业,向课堂要质量,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好评,教学质量逐年提高,毕业考试成绩在沈阳市和平区49所小学中保持“五连冠”。
通过试点 解除顾虑
前几年铁五小也存在课堂讲的多、课外作业多、平时考试多、学生死背硬记多的“四多”现象。教师整天忙于批改作业和试卷,讲课无精力;学生写作业到深夜,听课无精神。
1984年7月,铁五小组成了以张秀金为校长的新的领导班子。这位从事小学教育工作达20多年的新校长,从来就认为用大量的课外作业压学生学习,是教育无方的表现。
这所学校的教师们也从实践中感到留大量家庭作业的弊端,可是,大家对不留作业又有许多顾虑,担心学习成绩下降。
为了解除教师的顾虑,校长决定先在3年级2班试点。班主任朱迎春教龄较长,留作业量一直很大,班级成绩处于中等。朱老师接受任务后,总结以往教训,不留家庭作业,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经过一年的实践,班级学习成绩不但没下降,而且有大幅度提高。在沈阳市和平区49所小学的统考中,这个班语文、算术的平均成绩为97.8分,居全区第一名。这对全校教师是一个很大震动,老师们感慨地说:“不留家庭作业,此路可行!”
1985年,“不留家庭作业”的改革在全校铺开。
课堂教学“节节清”
讲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在备课上,学校提出“四个精心”:1、精心钻研大纲和教材,明确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2、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做到精讲多练、及时巩固;3、精心设计习题,做到梯度、密度合理;4、精心设计板书、教具,做到纲目清楚、直观形象。此外,还坚持了两项独特的备课制度:一是集体备课,试讲评议。即在个人备课基础上,一人试讲、众人评议,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二是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领导调讲。即,校长或教导主任单独请个别教师试讲。试讲不合格不能进课堂。
提高课堂效率是减轻学生课余负担的保证。他们的课堂教学颇有特色:一是选择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期讲授新课,也就是在学生注意力集中、情绪高涨的那段时间里,及时导入新课;二是练习密度大,无论高、中、低年级,每节课都有1/2或2/3以上时间进行课堂练习。练习的形式生动活泼:有口答、笔答、小组讨论,且含有游戏和竞赛的性质。
每节课下课前都有几分钟做质量验收题,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被学校称做“节节清”。如果有个别学生没有当堂消化,教师就利用下午自习时间进行个别辅导,使之当日消化,做到“校内清”。该校还改革了考试制度,取消了期中考试,而进行单元复习,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牢固,做到“段段清”。
多彩的课外活动
不留家庭作业,为孩子们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以使学生参加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目前,有一半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球类、棋类、田径、声乐、美术、书法等22个活动小组。学校还选送一部分学生参加市、区科技馆、少年宫、业余体校的活动。其余的学生参加班级的“兴趣小组”,朗读、讲故事、做手工。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学校还建立了适合儿童参加的劳动基地。放学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学琴、作画、练摄影、写文章,帮助父母做家务,参加社会有益活动。
全校没有违纪生、常旷生、流失生,学雷锋做好事的则层出不穷。
学生的身体素质在逐年提高。近两年来近视率下降了5%,多发病也减少了。参加各类体育比赛都取得好成绩。小足球队获沈阳市和平区第一名。
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也得到了发展。近两年来,获得分局(区)、铁路局(市)、部(省)以至国家级荣誉证书的学生有367名,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6%。其中有9名学生的美术作品被选送到日本、挪威等国展出,有104名学生获全国小学生“希望杯”硬笔书法比赛优秀证书。(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我只为孩子们做了一件事”
——访小儿呼吸疾病专家张梓荆教授
王艳玲
“六一”前夕,慕名采访张梓荆教授的我,在这位眉发花白的老人面前打开了笔记本。
“我只为孩子们做了一件事,没什么可谈的。”他淡淡地说。
“一件事!”我几乎惊叫起来。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要知道:他的研究成果,可使我国农村小儿肺炎从第一位死因降至第五位。连参加这项成果鉴定会的联合国驻华高级官员、公共卫生专家帕克博士都说:“这是发展中国家同类研究里最成功的一项,是中国急性呼吸道感染研究的里程碑。”
“好吧!那就请您谈谈,当年您是怎样选定小儿肺炎这个攻关项目的?”
“很简单:因为肺炎当时是我国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哦!那是难忘的1958年,腺病毒肺炎在我国北方暴发流行,北京市内医院住满了肺炎患儿,每4个孩子中就有一个不治身亡。在病房里,每当我听到一对对夫妇为夭折的骨肉失声痛哭时,心里真是犹如刀割……”
“就是要啃硬骨头!”
小儿腺病毒肺炎为我国所特有,来势凶险,死亡率高。他翻遍了国内外所有的教科书和有关文献,发现对这种肺炎的记载寥寥无几、研究甚少,既没有诊断标准,也没有治疗方法。
为了搞清腺病毒肺炎的诊断标准,他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观察,记录患儿的病情变化。无论是白天、黑夜,无论是工作日、节假日,只要有危重病人,他必到抢救现场。1962年,他发表了我国第一篇系统论述重症腺病毒肺炎的症候学的文章,中华儿科学会据此制定出腺病毒肺炎的诊断标准。
腺病毒肺炎的诊断标准明确了,但是,国内外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他和同事们曾试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试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筛选过几种抗病毒药物,也无效!试用过马血清治疗,仍然无效!绞尽脑汁,找不到一种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这又是一块“硬骨头”。
他只好另辟蹊径,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在脱产一年半学习中医的基础上,他向中医专家请教,请老中医到病房指导或会诊。他一头钻进浩如烟海的古籍医典,一边钻研,一边实践,一晃就是10来年。其间,他带领儿科研究所的医务人员,观察、治疗了几千例肺炎患儿,终于总结出一套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肺炎的经验,成为以后全国小儿肺炎辩证治疗常规的基础。后来,首都儿科研究所又制成了特异、敏感、纯度高的免疫血清,提供全国各儿科单位应用。
功夫不负苦心人,到了60年代末,住院肺炎患儿的病死率由原来的25%下降到5%左右。1980年,他被聘为世界卫生组织急性呼吸道感染顾问组顾问。
走向广袤城乡
张教授明白,对于病,“防”比“治”更重要。一个宏大的群体水平预防的构想,在他不倦的研究中渐渐形成。
1979年以后,他和他的同事们在我国城乡进行儿童急性呼吸道流行病学的监测和调查研究,为时7年,取得了我国第一批资料。1986年,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资助下,在张梓荆教授的主持下,首都儿科研究所与国内6个医学院校协作,在全国有代表性的6个示范县的30万人群中推行儿童肺炎的防治工作。
这位年逾花甲的老教授更忙碌了。
他在带研究生、看门诊、查房、主编期刊的同时,去广西、吉林、山西、湖北、江苏、四川等省,亲临一线指导科研工作,先后完成5个科研课题,建立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呼吸道感染流行病学监测和预防的管理方法,获得1989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卫生部决定,从1990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一科研成果。
张教授还有一个30年如一日的工作时间表,他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当人们开始上白班的时候,他已经工作4个小时了。他爱人也埋怨说:“30多年来,除了陪外宾,他没有进过影院、公园,也没有逛过商场,脑子里没有节假日、星期天的概念。”
他牺牲了个人的享受,换取了千万个儿童的健康。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中外儿童的乐园
——访北京市第一幼儿园
柏生 晓亮
初夏,我们来到北京市第一幼儿园访问。幼儿园坐落在北京东城区狭窄的汪芝麻胡同。两位衣着朴素的园长,与我们一起漫步在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庭院里。
这座中西结合式的园舍,有假山、喷泉、小小游泳池以及各式各样的儿童娱乐设施和玩具,灿烂的阳光照到正在嬉戏的孩子们脸上,荡秋千的、爬滑梯的、坐转椅的,唱的、跳的,一片欢乐的情景。
穿过一条小径,我们来到缀满绘画的长廊,看到了中外孩子们精美的小艺术品。许多外国小朋友画的中国图画,如果不看名字,真猜不出是出自哪国孩子之手。园长说,近10多年来,园里除接受中国幼儿外,还接收了苏联、美国、朝鲜、日本、意大利、墨西哥、柬埔寨、坦桑尼亚、科威特等75个国家的1900多名儿童入园,受到了各国朋友们的赞誉。
教室里,小班的老师在教孩子们说歌谣,孩子们的声音清脆悦耳:“天安门,高又大,红红的墙,琉璃瓦,8盏灯笼闪红光,毛主席画像中间挂,我们大家热爱他。”听起来非常有趣。中班的孩子们正在听老师讲中国美丽的河流山川,讲怎样才能成为诚实、有礼貌和勤奋学习的孩子。大班冯惠燕老师启发儿童用自己简单的形象思维画画。有的孩子画了雷锋叔叔,还讲述了自己所画故事的内容。
在这些活动中,那些不同肤色、不同国度、不同种族的孩子们,也接受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同时,中国孩子们也能学到一些简单的外国语言。
园长告诉我们,外国孩子入园,语言不通是第一障碍。“我们采用专人辅导、从简到繁、循循善诱、加强直观、反复实践的方法来教他们,并用手语结合图片训练、散步中观察学习、游戏及唱歌中练习等方法,给外国孩子尽量多的、且又自然活泼的练习中文的机会。由于方法得当,外国孩子学习中文的速度非常快,一般半年以内就比较熟练了。”
有一次老师带小朋友们游览颐和园,坦桑尼亚的毛尔小朋友体力不够,老师把毛尔抱在怀里一同游玩。毛尔深深地爱上了老师和小朋友,他常说:“我是一个黑皮肤的中国孩子!”
在入园的外国孩子中,要数日本孩子最多,由于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文化、生活、习惯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能较快习惯幼儿园的生活。
担负启蒙教育的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中刻下深深的印痕,往往能伴随他们一生。所以这里的老师都严格要求自己。
园长范俊清,今年54岁,1956年从北京幼师毕业后就一心扑在幼教事业上,30多年来一直保持全勤,是园里的好带头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两次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副园长李立青老师,已是人到中年,从1962年来到“一幼”,20多年间,除了坚持正常教学外,还用业余时间编写了200多个儿童歌舞、游戏、童话剧,寓教于乐,从中启发孩子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品德。23岁的蒋岚,从小在“一幼”长大,中学毕业后她又回到“一幼”任教。当年她受到良好熏陶,现在她也特别热爱孩子们,就像当年的老师们爱她一样,她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又献给了“一幼”。
当我们走出园门,耳边还萦绕着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和清脆悦耳的歌声。
多么可爱、幸福的金色童年啊!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节日里,校园忽然扩大了
——山西师大第二届文化节侧记
李宁太
5月6日至13日,山西师大4000多名师生怀着激动和喜悦的心情欢度该校第二届文化节。在这“师大人自己的节日”里,学术报告、知识竞赛、文体活动、展览等4大系列共50多项活动,使师生员工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流连忘返,感奋不已。许多学生说,文化节期间,我们忽然感到校园扩大了,时间缩短了,生活充实了,精力不够用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
6日上午,以歌舞方队比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节开幕式进行了4个小时。历史系发挥专业优势,以独特新颖的构思,向全校师生生动再现了中国革命的不同历史画面。观众席上,除了掌声外鸦雀无声。酷爱摄影的赵正林同学跑过去争抢镜头,但他的眼睛早已被泪水模糊了。当鲜花和彩扇簇拥着用红绸带编织的五角星,背后竖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巨幅标语的造型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入夜,师大校园被五色彩灯装点得颇有节日气氛。灯光球场正在进行的篮球表演赛精彩引人,电教中心的文学名著电视剧展播也极受欢迎,但更多的人还是结伴拥进了大礼堂。这里正在放映《甲午风云》。作为文化节期间“中国近代史题材电影回顾展”的题材之一,这部当年红极一时黑白片仍然受到大学生的热烈欢迎。
在“中国近代史展览”大厅,摩肩接踵的参观者在照片前驻足良久。“看着照片上的累累白骨,丧权辱国的条约、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我们心头涌起一股爱国主义的热流……希望这个展览永久开放。”在展览留言簿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留言。
闭馆时间过了,还有一位女同学在认真抄写展览的文字说明。她请看门的贾师傅原谅她:家里来电报了,晚上她要回家,恐怕返校后再也看不到这个展览了。
未来教师不寻常
本届文化节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把爱国主义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同学们当教师的荣誉感,激发同学们为争做优秀教师而拚搏的热情和干劲。因此,“未来教师技能大赛”特别引人注目,各系都进行了充分准备和选拔,并派出强手参加角逐。
大赛采用板书、演讲、现场问答3种形式。经过激烈竞争,地理系8802班团支部书记韩灵同学荣获第一。她的钢笔字曾在全校硬笔书法比赛中获奖;她是学校普通话协会会员,演讲声情并茂,扣人心弦;即兴问答时她从容自信,凭借作团支部工作的经验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对评委的提问对答如流。她对记者说:“我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努力做一名优秀教师。”
心海涟漪不平静
刚从美国回来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陈宗群先生是第二次参加山西师大文化节了。作为应邀讲学的首都1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艺术家之一,他对记者讲,现在传统文化艺术不被重视,你们重视了,说明你们是有远见和责任心的。学校为他安排了一个下午的报告时间,和同学们接触的时间不多。为了少一些遗憾,陈老压缩了自己的报告,专门空出时间回答同学们的提问:美国大学生究竟怎样学习和生活?如何才能学好音乐,当一名称职的好老师……
文化节的帷幕徐徐闭合了,但在山西师大的许多地方,在教室、在宿舍、在马路上、在饭厅里,同学们谈论的还是文化节,向往的还是文化节,文化节在广大学生的心海里击起的涟漪至今不能平息。数学系一名男同学说:“我以前觉得考上师大真窝囊,荒废了好多时光。文化节期间看了青年教师科研成果展览,受到很大鼓舞。好在我还有两年多时间,加倍努力还能迎头赶上。”中文系赵春平说:“文化节期间,广大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受教育者,效果比开会学习强多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