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2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大开眼界后的思索
——上海大学生参观重点工程随访录
解放日报记者 赵国城 解放日报通讯员 徐殷
几乎第一次亲眼目睹如此壮观的社会画卷,他们一路感慨:
·这里的党风太正了,各行各业都应该向重点工程学习;
·我们总以为社会已经沉闷到了极点,走出校园一看,竟还有如此热火朝天的场面;
·这是一次灵魂的震荡,我们又看到了前辈为我们树立的一个个路标,因
此更真切地懂得了自己的使命与选择。
当我们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社会实际的窗口之后,突然发现:大学生们也向我们敞开了他们的心灵之窗。   ——题记
由衷的赞叹
5月11日和12日两天,来自上海市交大、华师大、工大、二医大、建材学院、城建学院和复旦大学的40多名大学生、研究生代表,参观了为上海市民所瞩目的5个重点工程:已经建成的吴泾30万吨乙烯工程、永新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南浦大桥、槽宝路地铁车站和石洞口电厂二期工程。
风尘仆仆,行程数百公里。年轻的大学生们,几乎都是第一次亲眼目睹如此壮观的社会画卷;第一次亲身感受火热的生活气息。他们看一路,听一路;一路思考,一路感慨。
“真了不起!”“太有气派了!”“真是开眼界!”
在整个参观活动中,差不多每到一地都会听到一片惊叹之声。
的确,吴泾林立的塔罐,永新宛如白色兵舰的全封闭厂房,南浦那恰似擎天巨手的“H”型桥塔,石洞口刺破苍穹的240米烟囱以及深邃空阔的地铁车站,这一切本身就具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不论是谁,都会被它恢宏的气势和精美绝伦的风采所倾倒。更何况阅历不深的大学生呢。
然而,他们毕竟属于一个在思维上有着明显超前倾向的年龄组,天生喜欢思考社会与责任。因此,当他们看到足以信服的事实以后,惊叹的不光是重点工程外在的伟岸,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自己认识上的许多误区和诸多幼稚之处。
上海建材学院86级学生杨文平说:“以前有一个误会,老百姓总觉得国家把钱都用到盖高级宾馆、买高级轿车上去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传闻更是弄得人泄气。似乎到处是官僚主义,上上下下都有贪官污吏,不顾群众死活,群众怨声载道。一参观明白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这可不是听宣传听来的,是我们亲眼看见的事实。建一座南浦大桥要8.2亿,造地铁1号线要花30来个亿,石洞口电厂属能源建设,又是20多个亿;这不都是巨额投资么?市委、市政府确确实实为上海人民,为上海的发展办了许许多多好事、实事,钱用在刀刃上,功不可没呀!”
一些大学生曾经对中国能否坚持改革开放有疑虑,在参观活动中,许多人发现这也是一种幼稚的表现。
华东师范大学87级学生黄笑生的感受具有代表性。他是普陀区人民代表,比起其他同学有更多的接触了解社会的机会,但是参观了重点工程以后他觉得自己对社会的了解还是太少。他说:“都说上海‘老’了。今天,我充满自信地看到,上海这个老牌工业基地正在被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活力来源于改革开放。5个重点工程,没有一个不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南浦大桥工地,我眺望对岸的浦东,心里陡然升起一股冲动,我们正面对着真正的、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的大潮,唯一的选择不是怀疑,而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
重点工程建设者们的光辉业绩和传奇般的故事,给大学生们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并不断引发他们由衷的赞叹。在吴泾,当他们听到建设者们创造了“90·4”按时投产的“东方奇迹”、为此打睹的日本专家输了请客的事后,连声说:“好!够味!痛快!”在听说用一年四个月的时间拿下永新彩管工程(包括土建和流水线安装、试车),创造了令外国人侧目的“上海速度”时,一些同学又情不自禁地直呼:“中国人,好样的!”重点工程建设工地有个令人感奋的特点:工期只准提前,不准滞后。为此,人不分男女,官不分大小,哪怕局长、总工程师,关键时刻也卷起铺盖睡在工地。大学生们闻之无不感慨地说:“这里的党风太正了,各行各业都应该向重点工程学习。”
一位研究生这样概括她的感受:“在我们的周围,游荡着太多的牢骚和敷衍,一些人正千方百计地奔向另一个世界,这使我感到很沮丧。但是,当我看到有千千万万的人在为祖国而献身、奋斗时,我又有了信心。在我们这块土地上,有着那样惊天动地的伟大实践,有着那样可亲可敬的伟大人民;悲观失望是没有理由的。”
深沉的反思
去年的这个时节,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曾经举着横幅,走出校园。
或许是历史的巧合。今天,当逐渐变得成熟起来的大学生们又一次走出校园的时候,思绪与话题总免不了对往事与历史的追忆。
“过去,我们太年轻了,对社会的了解太肤浅了。”这是许多人的共同感慨。
交通大学五系学生李文友说:“我们对国情缺乏了解,对社会又知之甚少。过去,很少有机会弥补这种先天不足,因而习惯于坐在斗室之中构想未来的蓝图。当学潮起来以后,我们不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天真地以为只要写几条标语,喊几句口号,就能‘救国救民’。结果仅仅宣泄了一腔盲目的激情,事情却走向反面,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差点误国误民。”
梅兵,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研究生并不忌讳谈论过去的幼稚。她说:“要是说,去年的这个时候没有上街游行,我相信那不是事实。我们许多人都认为,那一阵子真的没上街的不一定全是好学生,也许是一个冷漠的学生。不必回避这段历史,关键要承认我们的确太天真,当然,责任不全在我们。我们是被捧大的。老师捧,家长捧,亲戚朋友也捧,把我们捧到半空中,使我们常有江山非我不能指点的感觉,而实际上我们又并不了解江山的真面目。去年动乱过后,我们有过不服气,后来才逐渐明白应该回到地面上来,那才踏实。”
有一位同学告诉记者,“小时候看电影《大浪淘沙》,对波澜壮阔的大革命运动印象特别深刻,学潮那阵讲心里话,真以为‘大革命’来了,觉得心潮澎湃。那次冲动后我们消沉过。但是今天,我觉得自己又一次冲动起来。我们总以为社会已经沉闷到了极点,走出校园一看竟还有如此这般热火朝天的场面。这才是我们曾经盼望和寻找的真正的‘大革命’啊!”
在参观考察过程中,发生过这样一个插曲:有一位重点工程的建设者问:“去年的这个时候,你们有没有上街?可苦了我们哇!交通堵塞,许多人没法子,雇了私人摩托车带着铺盖卷索性睡到工地上。”场子里突然安静下来,一点声音也没有。稍顷,一片嗟叹懊悔之声。那位发出询问的同志后来又爽朗地说:“不过,全市所有在建的重点工程,工期一个也没有落下。”话音刚落,场内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一些学生对记者说,反思过去,开创未来,这是上海高校大学生将近一年来总结学潮经验教训的“八字方针”。反思是痛苦而又认真的;但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沉湎于期期艾艾的自我责备之中,各校的同学已经走出情绪的低谷。这无疑是令人欣慰的。
对责任与使命的再认识
成才,一个永恒的话题。
青年人希望自己成才,大学生尤其如此。但是,中国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成才之路,答案不尽相同。
江泽民总书记的五四讲话为知识分子指明了方向:深入实际,结合工农,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如果说,总书记的话拨开了大学生心头的迷雾,那么,两天的参观则给予他们最有说服力的实证。
所有重点工程工地,都活跃着一群优秀的知识分子。他们也曾经充满书生意气。在参观活动中,新老大学生一次次邂逅相遇。并没有刻意安排,只是因为担任业务骨干和领导工作的人,几乎清一色有大学文凭。一切都是信手拈来,惟其自然;心灵与心灵的撞击才闪烁出特别耀眼的火花。
一位女同学说:“是啊,当前辈人说当年参加孟良崮、淮海大战、或者第一颗原子弹、大庆石油会战的经历时,我们会羡慕,却不会脸红,因为生辰年月没赶上;要是让同龄人甚至我们的后人来述说他们的新传奇经历,那么,我们或许就会无地自容了。要避免这样的尴尬,就不能做一个匆匆的过客,更不能当袖手旁观的评论家。”
氯碱总厂(吴泾30万吨乙烯工程)党委办公室主任王逸清告诉来访的大学生,厂里有位洋博士,担任着值班长,被大伙尊称为“最小的干部,最大的工人”。话音刚落,场子立刻传来交头接耳的声音。显然,话题触动了敏感的神经。过了一会儿,大约有人理清了思路,便发问:“让大学生下基层是不是政策的硬性规定?”王逸清也是大学生,67届本科毕业。他很懂得提问所包含的心态。自从去年动乱以后,的确有人担心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会变。他的回答虽含蓄却很有针对性:“首先是实际工作的需要,其次也是自我成才的需要。”又有人问:“什么时候能让那位‘洋博士’上来?”这一回王逸清笑了,显然有同学把下基层工作看为一种惩罚,误会了。他答道:“也是看需要。说不定有一天会需要洋博士当总工程师,当厂长、经理;也说不定需要他一辈子在基层。其间有个人尽其才的问题,但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气氛越来越活跃。有人问:“你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计算机控制中心的周波答:“从我们的体会看,工厂最欢迎有实干精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而最不欢迎夸夸其谈、眼高手低的人。”许多人若有所思,颔首赞同。
类似的热烈场面,在南浦大桥工程指挥部也出现过。高级工程师、大桥建设公司副经理姜守苍手执教鞭,向大学生讲解大桥模型,可老是“跑题”。他说大学生一定要到实践中去增长才干,尤其是工科大学生,脱离生产劳动第一线,留恋书斋、办公室,很少成就了大气候。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办公室的徐元祥同志也忍不住插话。他是本次参观活动的组织者之一,所有参观场所的安排联络均由他负责,很得大学生们敬重。他说:“大学生毕业后踏上社会,有两件事要记住,第一要肯吃苦。要深入实际,吃不起苦不行。第二不能把书丢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他们说得那么直率、质朴,却不由人不肃然起敬。这是前辈对自己的殷殷期望啊!
几乎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心弦真的被拨动了。当大家最后在石洞口电厂的小食堂里一起座谈时,许多人争先恐后,动了真情。
交大能源系学生、《益友》报副主编周道洪说:“我现在真正体会到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传统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奉献’二字。我们是肩负着跨世纪重任的大学生,必须从现在起振奋精神,用自己的出色行动去撞响新世纪的大门。”
华师大自然辩证法研究生张冬松说:“五月的大学校园已经有过两次激动人心的震荡。一次是江总书记的五四讲话,言辞恳切,读来振奋。许多同学放下思想包袱,一扫心头沉郁之气。另一次是开发浦东的战略决策,令人神往,催人奋进,大学生们都希望在浦东开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说明心态是积极向上的。我以为,对我们这些学生代表来说,今天是第三次震荡,一种充实的、灵魂的震荡。我们第一次直观地了解时代的风貌,又看到了前辈为我们树立的一个个路标,因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真切地懂得自己的使命与选择。”
华东师大黄笑生同学认为,大学生要了解社会,社会也需要了解大学生。大学生迫切需要重塑自己的形象,必须完成三个转变:其一,角色意识的转变。要淡化“精英”意识,增强“学生意识”,做群众的小学生。其二,爱国意识的转变。将空洞忧国、盲目救国转变为热情爱国、积极建国。其三,座标意识的转变。要把“蜗居”大学城转变为投身社会实践。
交通大学李文友同学将众多同学的感受概括为两句话:思想上做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事业上做一个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几个意味深长的诘问
在参观考察行将结束之际,大学生们再一次显露出他们那种敢想、敢说的朝气。不少同学提出了问题。有问领导的,也有自我诘问的。
诘问之一:为什么不早一点、多组织一点类似的活动?上海的重点工程不是今天才有的,遗憾的是直到今天才有幸一睹它的风采。过去总是批评大学生对社会缺乏真切的了解,这当然不错;但是去年的学潮之前,有谁提供过接触社会的机会?学潮之后这类补课也不太及时。为什么有那么多同学珍视这次考察活动,有些同学甚至放弃了学分考试,没能参加的同学则大为羡慕;因为我们面临的都是“第一次”。
诘问之二:两天的参观考察终究是走马观花式的,然而许多人认为比组织几次学习、听几场报告的效果好得多。这是为什么?是什么使我们有那么多的感触,心弦是怎么被拨动的?这些问题值得搞宣传教育的同志研究一番。
诘问之三:社会实践是多方面的,大学生需要的营养也是多成分的。假如让我们看五个不成功的、甚至很糟的工程,我们会怎么想?无精打采,神情沮丧?这样的工程生活中肯定有,假如我们仅仅能受到成功的鼓舞,而不能从失败中砥砺斗志,那会不会是另一种“缺钙症”?
诘问之四:当我们看到重点工程的磅礴气势时都由衷地有一种自豪感。这一点不错。但是我们是不是还该有一种沉重感呢?在中国的土地上终于有了这样伟大的工程是我们的成就,可我们毕竟不能忘记这一切几乎都是引进的。我们和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现在地球缩小了,我们除了自夸神州,还应放眼全球。假如缺少这一点忧患意识,我们怎么能成为一个清醒的爱国主义者呢?
诘问本身不必评说,答案其实也很明白。只是我们忽然感到,他们真的成熟起来。当我们责怪他们对社会缺乏了解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并不完整地了解他们啊。
列宁说过,谁赢得了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那么,今天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原载《解放日报》,本报有删节)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在如皋县,随着一项技术成果——空心锭花式纺捻机的投产,带来了令人振奋的经济效益:主体厂产值利税猛增,周围数十家企业相继受益……
  花式线的启示
吴逸 施锦品
江苏省如皋县染织厂高级工程师王连贵发明的“空心锭多功能花式纺捻机”,自1988年12月投产以来,源源不断地“吐”出各种造型独特、色彩缤纷的花式线。用这些花式线开发的装饰布,图案千姿百态,极富浪漫色彩,一投放市场就吸引了无数惊喜的目光。订货单从各地飞来,厂里开足马力,织机昼夜不停,还是供不应求。
“请务必支援我们50万米!”一位成都客商缠住贾厂长,开口就要500万元的货。“有多少,我们‘吃’多少……”北京一家商场经理的“胃口”更大。连美国加州新色外贸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也不远万里,赶到了这个苏北小县,要求与该厂合资经营。
在传统产业中,凡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经济结构中的技术含量都比较低。因而,借助高技术增值快、效益高的优势对其进行改造,无疑是一着“好棋”。
当初,他们曾面临两种选择:一是直接引进国外的纺捻设备,二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自主开发。如皋染织厂选择了后者。
他们基于这样的考虑:8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进口了花式纺捻机100多台。这类进口机,一台就是数十万美元。我们总不能只买“蛋”不养“鸡”!更何况,引进设备后,许多关键技术仍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在软件开发上必然受制于人。染织厂领导说,“引进是需要的,但引进不是最终目的,它应为最终的自主开发服务。”
科学的决策奠定了这台新型纺捻机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的发明金奖的基础。与传统的环锭纺相比,它可将生产花式线所需的7道工序合为一次完成,工效提高10倍以上。最可喜的是,由于采用了微机控制,软件又掌握在自己手中,可根据市场需要,及时开发各类新品。去年初,港商急需一种技术要求较高的氨纶包芯纱,染织厂几天之内就试纺成功,令港商大吃一惊。
如皋染织厂的高效益由此而来。到今年3月底为止,新一代纺捻机已生产出100多种花式线45吨。去年,全厂产值、外贸收购额分别增长了14.18%、48%,利润增长1倍。今年1至3月,产值、利润比去年同期又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外贸收购额翻了一番。
过去,有些科技成果一旦通过鉴定便束之高阁,成为纪念性的“样品”、“展品”。而如皋染织厂的领导早在该成果通过鉴定之时,就落实了“横向联合上规模,纵向拓展求深度”的开发措施。
他们与县纺机厂携手合作,制定了花式纺捻机批量生产的最佳方案。4月底,4台经过再度改进的纺捻机已投入试运行。年底之前,还将有6台加入这一“大合唱”的行列。
应用开发的“接力棒”,也在染织厂面料设计队伍中传递着。他们充分运用新一代纺捻机开发新品迅速的优势,巧妙构思,锐意创新,设计出了200多种系列化的花式线装饰布,赢来了用户的一片赞誉。眼光挑剔的北京亚运村采购员跑遍了沿海大城市,最后还是在这里选中了最为满意的沙发面料。
在应用开发的过程中,如皋染织厂先后联合的14家纺织企业中,没有一家不是“吃饱开足”,没有一家不盈利。白蒲镇纺织厂原已亏损,从染织厂接到装饰布任务后很快出现生机,去年获利13万元。可见,抓好高技术成果的应用开发,不仅能提高产品的档次、质量,带领产品结构向高层次转移,还能以其特有的增值效益和辐射效益,对中小企业发生积极带动作用。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农妇喜爱的夜校
访乐清县蒙阳镇农民夜校
徐斌
听说浙江省乐清县蒙阳镇办起了一所农民夜校,二三十名农村妇女当上了读书认字的小学生,笔者慕名前去采访。
“水稻”,“水稻——”
“棉花”,“棉花——”
“……”
循声上楼,走进那间由居室改成的教室,只见20来个妇女分排坐开。一块又薄又小的黑板前,站着一位年轻的姑娘。
她指着黑板上的字领读着:
“水稻、棉花、花生,
金黄的稻谷望不到边,
雪白的棉花堆成山。”
这些妇女学生们都坐在很小的竹椅木凳上,面前横着一块块木头门板,门板上放着一本本旧的、甚至是破烂不堪的小学课本(拿起来一看,是五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一册),旁边摊着大方格练字本,上面写着一个个工整的与不工整的铅笔字。
年轻老师叫胡阿洁,今年19岁,初中毕业生。
这些婶婶阿姨学生们并不叫她“胡老师”,仍喊她“阿洁”。
阿洁老师说,夜校办起刚3个星期,荷盛、彭桥两村的30名妇女参加了学习。每周6天,每天上课两小时,从不停课。
本来考虑到农活忙,准备在“双抢”大忙时放农忙假,可学生们一致反对,也就取消了。
这些自称是“老学生”的妈妈甚至奶奶们基本都是文盲、半文盲。
现在,她们用每月8元的学费换来了识字读书的宝贵机会,不愿再放过一节课。有时阿洁老师因事不来,她们会找到她家里,帮她料理完了事情,再拖她来夜校上课。
我提出让她们继续上课,我要为她们拍张照片。谁知,一听说拍照,她们一下子喧闹开了,有的连连摇手,有的竟快步逃出了教室。
原来她们都觉得难为情:这么大年纪,还在学这个,拍了照叫人家看到了多不好意思。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能早期诊断疾病的探测治疗仪
谁都愿意有病早知道。陕西省汉中市华汉新技术研究所研制的家用多功能疾病探测治疗仪对一些疾病就有早期诊断和自我治疗功能,去年12月6日获得国家专利。
这个小巧、廉价的仪器通过耳穴在几分钟内就可探测出人体内脏器官及其它部位的早期病变;对人体骨折及早期妊娠亦可进行检查。
它还能对胆结石、气管炎、坐骨神经、白内障及消化系统等数十种疾病进行自动选穴治疗;对头痛、牙痛、胆囊炎、痛经的止痛效果也十分满意。(林荣强)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蒋南翔纪念文集》面世
5月份,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我国青年运动的著名领导者蒋南翔逝世两周年之际,清华大学编辑出版了《蒋南翔纪念文集》。邓小平为《文集》题写了书名。陈云、彭真、聂荣臻、李鹏、姚依林、王震、薄一波、宋任穷、胡乔木等为《文集》题辞。《文集》共收录67篇蒋南翔生前友好和学生们撰写的纪念文章,从不同的侧面描绘了他战斗的一生。《文集》同时收录了20多幅蒋南翔当年陪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工作的历史照片。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留学归来

  “祖国最有用武之地”
——记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晓明教授
徐江善 常玉礼
瞧模样也就20多岁,实际年龄三十有二。李晓明如此年轻,却已跻身教授行列。
“心情愉快,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儿。”李晓明微笑着说。
“说心里话,回国两年多的最大感触是:真正干事业,还是祖国最有用武之地。”
1982年李晓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以优异成绩先后获得史蒂文斯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被该校聘为教师。他的聪明才智赢得了师生的赞誉。1987年,他荣获美国史蒂文斯理工学院杰出助教称号。
听说他回国了,哈工大的领导对他能否回母校工作确实心中无数。
小李是湖北省沙市人,爱人也在湖北。家乡的湖光山色珍藏着他许多美好的记忆。
他到北京、上海走访考察了10多家高校和科研部门,有的答应安排他的妻子工作,有的许诺报到即可得到住房。
考察末站是哈工大。计算机系要建立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按规定,必须有一名从国外学成归来的博士方可批准建站。
一道道寄托厚望的目光投向李晓明。高寒地区的寒冷化作阵阵暖流,涌遍他的周身。他决定在这儿建功立业。
进站后,李晓明将全部心身投入科研和教学之中。他与有关人员紧密配合,拟方案、搞论证,与老教授商讨,与年轻同行切磋,教学、科研硕果累累。
他在人工智能和新一代计算机结构研究领域创造性地开展了研究工作,成功地实现了专家系统程序设计语言OPS5的软件移植,这项成果被国家科委作为863计划阶段成果之一;他主持的推理加速部件研制使专家系统硬件运行效率成倍提高;他参加研制的多机系统填补了我国计算机领域的一项空白。
仅仅两年,伴随着一系列科研成果的还有20篇学术论文和新的学术思想——“数值协处理器指令集的重定义”概念问世。
记者问:“以你的才华,在国外是否发展更快、成就更大?”略为沉吟,李晓明回答:“我的心情一直很舒畅,就我而论,在国外未必会取得这么多的成绩。我在美国大学教过一年书,继续留在那里,不外乎还是教书,搞科研大都是给别人当助手。在国内则不同,科研可以挑大梁、唱主角,实践的机会比国外多了,成果自然就多。尤其是哈工大有一批以事业为重、无私奉献、爱护青年的老教师和领导。”
李晓明满怀深情地讲起一件件小事——
学校从国外引进超级微机,验收工作责任重大。李仲荣教授热情推荐李晓明以技术负责人身份主持验收,还推荐他出席国际青年计算机学术研讨会。郭福顺教授是全国高校教材编委会编委,他主动要求退下来,要李晓明接班。
李晓明的博士后生涯结束了。他已回绝了北京一家条件优越的科研单位的邀请,决定继续留在哈工大工作。他递给记者一份博士后出站工作总结报告,在“感受”一节他写道:一切有志青年都可以在祖国这个广阔舞台上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中医治疗脊髓空洞有方
长春中医学院阎洪臣教授运用祖国医学“肾主骨生髓”的理论,提出用补肾填髓的方法治疗脊髓空洞症,4年中治疗400多例患者。
1989年,阎洪臣和他的研究小组又研究出更加完善的新药“益髓冲剂”系列方剂,经对6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观察,有明显疗效。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北京市职业教育10年成果展览”5月21日至31日在132中举行。图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孙起孟(右四)、雷洁琼(右一)在展览会上观摩烹饪专业学生表演刻西瓜。
袁博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