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2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政情背景

  美以关系跌入低谷
王士芳
一个时期来,美以两国一向亲密的“特殊”关系显出有点别扭。进入今年四、五两个月,这种别扭进而变为紧张。外电甚至宣称美以关系由里根政府时期的高峰跌进了低谷。
美以不和不久前已呈公开化。4月初,美国参院共和党领袖多尔在访问以色列时坦率地提出警告说,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将大大减少”。西方驻以外交官认为,多尔“所说的话是前所未有的”,“是在间接代表布什政府讲话”。以色列官方担心多尔这番话是否预示“曾经是不成问题的美国支持将发生根本变化”。
4月18日,以色列工党领导人佩雷斯第二次组阁进入紧张期,美国务院发言人恰在此时发表声明说,“现在需要有一个能对贝克国务卿的计划(即促进巴以对话)表示同意的以色列政府”。正当以色列两大派为组阁打得难解难分时,美国此举无疑是明确表态,支持佩雷斯组阁。观察家认为,在这两大派历次组阁斗争中像华盛顿这次公开表态实属罕见。第二天,以色列外交部立即作出反应声称:“目前,以色列正在进行新政府的组建,所以,人们期望另一个不管它是多么友好的国家不会对此进行干预”。语气不失平和,但不满之意是不言而喻的。西方通讯社更是直截了当,认为以色列是在指责美国干涉它的内政。
5月上旬,美国同阿拉伯国家协调行动,在联大草拟一项反对苏联犹太人移居以色列的决议。以色列外交部长阿伦斯在电台公开批评美国的行动将“鼓励阿拉伯国家攻击犹太人向以色列移居的权利”。阿伦斯还“采取不寻常的行动”(《国际先驱论坛报》语),专门召见美国大使,抗议美国同阿拉伯国家进行这种“合作”。他要求美国否决阿拉伯国家提案也遭拒绝。以色列分析家认为,美国的不同意是华盛顿被以色列拒绝“贝克计划”“所激起的愤怒反应的第一次具体表露”。西方舆论则指出,这“再次表明两国关系正在日益恶化”。
谁都知道,美以之间历来存在着一种紧密而又牢固的“特殊关系”。在里根政府期间,这种关系更形密切。但何以今日双方竟公开发生龃龉甚至愈益严重了呢?看来原因有两点。首先,美以在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上发生明显分歧。自布什执掌白宫和贝克出任国务卿后,美国对和平进程的态度变得积极起来,有意促使有关各方通过对话解决中东问题。及至去年下半年,东欧形势出现意料不到的剧变,波及东西方原来的战略格局和关系。处此背景下,美国急欲稳住有其重大战略利益但又动乱不已的中东,以便着力于应付迅速发展的东欧形势,所以,就提出推动巴以对话的“贝克计划”。但不料沙米尔不识时务,坚持巴勒斯坦代表团的人选须经以色列同意,反对东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居民和被以色列驱逐的有影响的巴勒斯坦人参加对话,致使“贝克计划”迟迟不能实现。前不久,美国通知沙米尔政府“不能把美国的钱用来同美国唱反调”,限期逼沙米尔对巴以对话作出答复,并以重新考虑和减少援助相威胁,明显表示出对沙米尔政府的“厌倦”。这是美国为什么于4月18日公开表态,支持佩雷斯组阁的原因。但华盛顿的愿望落了空,这也是从未有过的,因而使“美国和以色列的关系降到了最低点”(《华盛顿邮报》语)。
其次,美国不同意沙米尔政府在被占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安置苏联犹太人(华盛顿迄今不承认被占领土是以领土,主张归属问题需通过有关各方对话来解决),但后者却偏要蛮干,不能不使中东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和复杂化。据悉,早在去年11月,布什总统已向来访的沙米尔“抱怨”以色列在被占领土建新的定居点。但沙米尔未予认真对待。到了今年1月14日,沙米尔公然提出安置苏联犹太人的“大以色列”计划,遂使华盛顿愈加不安,担心“贝克计划”就此告吹。贝克随即向以色列发出警告:不能用美国的钱(4亿美元住房建设援助)在西岸和加沙地带兴建定居点,因这种活动是对“中东和平的障碍”。过了几天,布什也重申反对以色列在西岸或东耶路撒冷建立新定居点。美国的这种态度既为了不得罪阿拉伯世界,也为了表示对沙米尔政府的深刻不满,但却在特拉维夫引起轩然大波。而沙米尔把美国的警告当作耳边风,照样任命利库德集团中一位最狂热的定居点鼓吹者,负责新定居点的建设工程。目前,不仅已在被占领土兴建四个定居点,而且还在东耶路撒冷建造3000套安置苏联犹太人的新住房。这种同美国的想法相背的行径,加剧了美以的紧张关系。
前述种种表明,美以关系跌入今日之低潮亦非一日之寒。当前,“美国的目标是要保持一个平静的中东”(路透社语),故不论以色列下届内阁由谁领导,只要它违背华盛顿的这一中心目标,那么,改善美以紧张关系的可能性即使不好说没有,也是相当微弱的。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不可思议的中国人”
——记杭州杂技团访阿根廷演出
本报记者 李志明
阿根廷最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索佛维奇有一套节目叫做“酒吧间的辩论”,收视率很高。5月初的一天晚上,观众惊奇地看到索佛维奇的酒吧里来了一批不同寻常的中国人,他们身着鲜艳的丝绸衫裤,翻筋斗、竖蜻蜓,把一块丝绒毯踢得溜溜转。索佛维奇这样介绍道:这是中国的杂技演员,是些“不可思议的中国人。”
中国杭州杂技团在金秋时节来到布宜诺斯艾利斯访问演出,“不可思议的中国人”是演出代理商皮亚公司为这个团拟定的“艺名”。从5月5日到13日,12场演出场场精彩,观众的一致评价是:果然“不可思议”!阿根廷观众对中国杂技并不陌生,他们喜爱中国杂技的精巧、惊险、和谐。杭州杂技团的节目则另有一种江南水乡的韵味。开场节目绸吊,演员们在天蓝色的绸带间上下盘旋,既表达了力与美的统一,又似乎在告诉人们,他们来自丝绸之乡。杭州多产绸伞,女魔术师踏着舞蹈节拍,“无中生有”,变出大大小小数十把五彩缤纷的阳伞,撒满了整个舞台,犹如假日里西子湖畔的绚丽景象,硬气功表现的阳刚之气更令阿根廷的中国功夫迷们惊喜叫绝……
月亮公园体育馆是布市最大的文艺表演场地,美国冰上舞蹈、苏联大马戏团都曾在这里演出。因为座位多,演出商们都知道,租用这个场地是要有一点勇气的。但是皮亚公司毫不犹豫地选定了这个场子,因为他们对中国杂技充满信心。观众的踊跃证明他们眼力不错。阿根廷的观众是最热情的。演员们一上场便被热烈友好的气氛包围。通常一场文艺演出都有高潮,然而看中国杂技演员在这里的演出却很难区分何时是高潮,因为每一个节目引起的掌声与喝采都是同样热烈,每一个节目从头至尾,观众们对演员的每一次亮相,每一个动作变换,都报以热烈的掌声。老作家科尔顿看了演出后说,观众的反应不仅是因为表演实在精彩,还因为阿根廷人民喜欢中国人。
在杨尚昆主席访问阿根廷前夕,中国的文化使者来到这里献艺,又一次表现了两国人民之间的情谊。阿根廷参议院临时(执行)议长爱德华多·梅内姆带着孩子们来看演出,他说,加强文化交流是发展阿中两国之间友好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杭州杂技团还要去拉美其他近10个国家巡回演出,“不可思议的中国人”将通过他们的绝技把中国人民的情谊撒遍拉丁美洲。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加速人才“阿曼化”
刘元培
在阿曼苏丹国,过去人们只从事农牧渔业、商业和传统的手工业。一九七○年卡布斯国王执政以后,石油资源得到开采,经济突飞猛进,各行各业需要大量劳力和工程技术人才。但由于本国劳力不足,人才缺乏,大量的外国劳工和工程技术人员便蜂拥而至。据有关部门统计,在阿曼民用服务行业中,外籍人占三分之一,在私营企业中,外籍人员由一九七二年的一万四千五百人,增加到一九八五年的七万五千人。
近年来,国家重视人才的“阿曼化”,控制外籍劳工流入阿曼。卡布斯国王在一次讲话中强调说:“在一切阿曼人能够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从事的领域内,要依靠本国人,决不依赖外国人。”在阿曼各报章杂志里,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甚至在全国协商会议上,人们经常就人才“阿曼化”问题展开讨论,发表看法。他们一致认为,人才“阿曼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长期政策,要加速培养和使用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阿曼人,逐步取代现有的外籍人员。各部门纷纷制定计划,为在本单位实现人员“阿曼化”而努力。
国家特别注重教育队伍的“阿曼化”,为此已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先计划在今后十年内,实现小学教师全部“阿曼化”。为了培养工农商各业人才,在首都马斯喀特建立了一所工业技术学校,在苏哈尔市也有一所工业学校。另外还有一所农业学校和商业中专。除此以外,在全国设有九所职业培训中心。
阿曼中央银行下设发展银行、农渔业银行和住房银行等,它提出了银行业工作人员“阿曼化”计划。为了培养本国职员,建立了阿曼银行学校。
阿曼石油发展公司现有职工四千五百多人,阿曼人占百分之五十六。为了培养本国工程技术人员,过去公司派人出国学习培训,现在公司自己设立了培训中心,举办训练班,就地培养人才,力争在二○○○年前,阿曼人的比率提高到百分之九十。
电台和电视台过去外籍工作人员较多。近年来,在人员“阿曼化”方面也作出巨大努力,经常举办培训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电台工作人员中百分之九十五是阿曼人,电视台的阿曼工作人员占百分之九十,有的部门达到百分之百。
(上图为阿曼卡布斯大学的学生在上课)(附图片)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环球科技

  智利提高器官移植技术水平
进入80年代以来,智利医学界器官移植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如今,智利可以成功地进行肾、心脏、肝、骨髓、角膜以至治疗帕金森症(震颤性麻痹)的脑移植手术,在发展中国家中名列前茅。
1968年,智利华金·阿吉雷医院首次成功地进行肾移植手术。近6年来,在智利大小15家医院已做过上千例这类手术,其中利用死者的肾成功率达84%,用健康人的肾成功率为95%,手术后生存两年以上的病人占95%,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智利在治疗心脏病方面紧追世界水平。它开展的第一例心脏手术是在1958年。1970年智利第一例冠状动脉手术和心脏移植获得成功。在70年代,世界上一些心外科技术领先的国家因未能很好解决手术后的排他性问题,技术上没有重大进展。1980年有几个国家研制出抗排他性的药物,智利外科专家及时吸收了他们的经验,开始了自己的试验。从那时以来,智利已做了5例心脏移植手术。世界上接受心脏移植的人70%能多活5年,其中50—60%能活10年,智利已达到这一水平。智利的医院有条件每月做一起心脏移植手术,财政部对经济困难的病人提供特别资助。此外,近3年来,圣地亚哥军医院还进行了4例肝移植手术。
智利已建立角膜库,对角膜的获取和分配进行协调。如今,全国每年移植角膜100多例。骨髓的移植智利也取得显著的成绩。经过6年的准备工作,1988年1月由温贝托大夫主持,为一位患严重白血病的26岁妇女做了骨髓移植手术,至今病人感觉良好。后来在同一家医院又有7人接受了这一手术。目前用的是别人捐出的骨髓,计划将来直接采用病人自己的骨髓。世界上从1965年首例骨髓移植以来,估计已有1万人接受了这种治疗。在拉丁美洲只有智利、巴西和乌拉圭3国能做这一手术。
智利每年新增1500名帕金森症患者。从1987年开始,智利天主教大学的医院采用移植骨髓到大脑的办法治疗帕金森症,首次表明大脑外的人体细胞组织能对接受移植者产生良好的效果。智利已经做过25例这类手术,其中1/3疗效显著,脑功能恢复达90%。
为了推动移植外科技术的进步,也为从事这一工作的职业者提供法律保护,1982年智利颁布了关于使用人体器官的法律。一些专家指出,法律明确了“大脑死亡”的概念,认为当人的大脑停止发挥功能时,从整体来说就算人已死亡,这对移植器官是极为重要的,而过去的概念是只有人的心脏停止跳动时才算死亡,在这种状况下,已无法移植和使用器官。此外,这项法律还规定,捐献器官应是免费的,不能进行器官买卖。  
           (管彦忠 编译)
(附图片)
左图为智利一所医院正在进行人体器官移植手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