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2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防污染注射器研制成功
一种可以反复消毒使用的防污染注射器不久前获得中国专利。
在当前艾滋病等传染病蔓延全球的情况下,如何防止因注射器引起的交叉感染,是医学界关注的一个问题。传统的注射器容易造成医源性感染;而一次性注射器价格昂贵、不易普及,废弃后的处理也比较麻烦。
新型的防污染注射器不增加生产成本,可供医务人员随意操作而不会污染注射器的无菌部分,从而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的发生。
发明人邓昌玉正忙于联系厂家投入批量生产。这位广州科技街中龙公司的工程师表示,这项发明的个人收益将捐献给中国预防控制艾滋病委员会。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类风湿病有了“克星”
高寒地区常见多发病——类风湿有了“克星”。哈尔滨市骨伤科医院中医师焦柏魁经过20余年的研究,最近探索出治疗此病的有效方法和药物。
类风湿多发于寒冷潮湿地带,东北地区发病率较高。这种病人过去治疗方法是靠激素类药物维持,病情严重可发生关节变形乃至瘫痪。焦大夫多年从事这个病症的临床及治疗研究工作,翻阅了大量中医药典,筛选了上百种中草药,从中选出对类风湿有明显疗效的药物制成风湿止痛散,经对2000例患者临床观察,有效率达90%。      
            (吴晓东)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为了大地的丰收
——“火炬计划”项目赤霉素工程在灵宝
本报记者 王锦鹄
“九二○”的魅力
“九二○”是个宝。它是赤霉素的俗称。北京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20年来从未间断赤霉素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对比试验表明,在小麦扬花期喷洒“九二○”溶液,单产可提高30%;施用于杂交水稻制种,产量成倍增加;对棉花、葡萄、柑桔、菠萝、山楂、苹果等也有明显增产效果。
近年来,“九二○”以其神奇功效,受到农民的青睐。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农村赤霉素使用量与日俱增。
然而,目前全国年产赤霉素不足40吨,与实际需要量的估计数150吨相比,还差70%。
赤霉素供不应求。
市面上,一小包(1克装)的零售价从块把钱已涨到2元多,最高的卖到5元多。
北农大年产赤霉素只有十几公斤,但收到的求购信函有几千封。有的农民坐火车、乘飞机来京求援,却只能卖给几克。
一些不法之徒见利忘义,他们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用伪劣品坑农害农,农民叫苦不迭。
面对这样的情景,北农大的专家教授们心绪难以平静。他们坐不住了,要为农民排忧解难,要为农业丰收多作贡献:为什么不能办一座赤霉素专业生产厂家,由北农大提供技术保证,并作为投资呢?
一份建议书送到了国家科委有关部门。建议与国家科委有关领导和专家们的想法不谋而合。1988年,赤霉素工程项目被正式列入“火炬计划”。
这年7月,河南省灵宝县豫西营养食品总厂得到了这一信息便跃跃欲试。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
三门峡市、灵宝县科委和营养食品总厂的领导冒着酷暑,几次上京请战。他们以真诚的事业心和潜在的竞争优势,打动了北京专家们的心。
经过专家实地考察和评估,决定投资1500万元,在灵宝筹建年产5到7吨的赤霉素专业厂——中联发酵厂,由国家科委中联公司、北京农大和豫西营养食品总厂联营。
科技兴农,一路绿灯
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听取了赤霉素工程项目汇报后指示,一定要把中联发酵厂办好,为我国农业作出贡献。
河南省省长程维高专程到灵宝视察赤霉素工程,并亲自批了用电指标,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为了让工程早日上马,国家科委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以最快速度拨来200万元专款;市、县农行为中联厂争取到100万元世界银行贷款;灵宝县寺上村农民以集资和贷款方式,帮助解决建厂资金400万元。
承担灵宝赤霉素工程设备研制任务的许昌化工机械厂、西安飞机制造公司等单位,发扬共产主义协作精神,克服困难,保证按期供货,在产品质量上从严要求。
土建工程开始。建设者们连续奋战126个日日夜夜,于1989年7月18日胜利竣工。与此同时,他们还完成了原营养食品生产线改建赤霉素生产线的任务,使中联厂年生产能力达到10吨,大大超过了原设计能力。
希望撒向田野
1989年9月,灵宝赤霉素工程试车投产。产品“宏农”牌赤霉素粉剂和乳剂的有效成分GA3含量分别达到85%和4%,质量完全符合设计要求。产品当年在湖北、河南等地国家科委扶贫点施用,都实现了丰产效果,受到农民群众的好评。山西、山东、湖南、安徽等省的农民纷纷到灵宝购买赤霉素,中联厂每天收到从全国各地发来的求购信函有三四十封。
这一封封充满殷切期望的信件,使中联厂全体职工受到莫大鼓舞。
厂长周春生告诉记者,今年一季度,他们已生产赤霉素1.8吨,但为了满足农民的需要,从4月份起把原来的营养食品生产全部停了,集中精力搞赤霉素,扩大产量。日前,他们的工作重点已转移到了销售服务上来,并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搞好赤霉素的推广使用。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医院改革着眼点:群众健康
——河北省邯郸地区医院纪事
本报记者 艾笑
医院改革的着眼点在哪里?河北省邯郸地区医院是如何处理的呢?
院长杨学文认为:“改革,要把着眼点放在我们为之服务的全地区500多万人民的健康上,不能只在院内千名职工多增加点收入上打转转。”
他的主张,全院职工一致支持。
不靠提价搞创收
每年,国家给邯郸地区医院的拨款约80万元。这些经费只够全院职工年工资总额的2/3,靠这点钱医院怎么运转起来?
社会上流行的优先优价和专家门诊等易见效益的“医改”措施,邯郸地区医院一条都没采用。那些做法兴许在大城市适用,但杨学文考虑,地区医院毕竟是个基层医院,服务对象主要是广大并不富裕的农民,绝不能从这些患者身上搞创收。增加医院的收入,着眼点要放在院内挖潜和拓宽院外服务上。
在急诊科,他们创设了一套无事故、无纠纷、无差错的抢救措施,使每年的接诊量达2万多人次,抢救成功率都在90%以上;普通门诊,改8小时门诊为24小时全日门诊;诊治上,强调对患者负责。前年6月,妇产科收治了一位因子宫外翻严重感染的青年农妇。病人高烧不退,外翻的子宫长满绿霉。从病情看,最安全的措施是立即将子宫全切除。但医护人员首先想到的是患者初婚不久,切除子宫会给她带来终生痛苦,担风险采取了复杂的措施保住了子宫。这样的事数不胜数,使医院的信誉大大增高,病人都愿意上这所医院来看病。
在开展医护人员的业余服务方面,邯郸地区医院采取了有组织有领导的“集体行动”。医院筹措资金,在缺医少药的地方建了4个分院,除收治慢性病和病情不复杂的急性病人外,还选择有社会名望的民间特色医疗体联合办专科。如位于农林路的脉管炎专科分院,就吸引了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患者。
1985年邯郸地区医院的业务总收入还是360万元,1989年就达到了1300万元。这几年,没让国家增加1分钱,他们添置了近千万元的医疗诊断设备,建设了几千平方米的医疗用房和设施,为职工解决了1万平方米的宿舍,还使职工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医德永远是第一位
看病挂号、花钱买药、住院交押金,这本是长期以来大家都认可的制度。但病好后“不辞而别”的,每年总有发生。邯郸地区医院这种医疗费拖欠,“文革”以后至今累积已达50多万元。尽管如此,他们仍坚持先抢救后办手续,从没发生过不交钱就不给看病的事。
社会上一出现医德“滑坡”苗头,敏感的杨学文就在《邯郸日报》上登广告,征求全地区群众意见,并聘请院外监督员。
医护人员中严格要求自己、拒收感谢费的事情,在这所医院里是极其平常的。护士长苏洁发现一位病人经济条件较差,就主动捐赠40元钱和20斤粮票;医师陈振东除夕夜把家里煮好的第一锅饺子端到病房分给病人。
在该院和个体医师吴海江联合办的脉管炎专科分院,患者送来的颂扬医德医术的锦旗和匾额有几百件。有位叫赵海林的黑龙江伊春市工人,因工伤导致脉管炎。10余年来,国家为他花了20多万元,辗转于全国10多家著名医院,结果还是眼看着10来个脚趾、手指相继烂掉。入院时小伙子体重只剩了40公斤,疼得整夜哭喊。吴海江每隔一两个小时就到床边观察治疗一次,夜里也不例外。一个月后,小赵腐烂了10余年、露着白骨的伤口长出新肉,汤泼火燎般的疼痛也止住了。他逢人便说:“吴大夫为了我这个素昧平生的工人,整整一个月没回家,人都熬瘦了。我却一天天胖起来。”吴海江则表示:“我和国家医院联合办医,绝不能因为我而砸了医院的牌子。”
注重领导的带头作用
近10来年,这个医院没有职工要求调出的。首先是领导干部的自身的模范行为,增强了院内的凝聚力。56岁的杨学文是省内外知名的外科专家,院长的业务十分繁忙,但他规定自己每周必须做两个手术。由于他平易近人,经常是一周内要上六七次手术台,节假日、半夜三更常被找回手术室。不管折腾到多晚,第二天上班总是准时出现在医院。他的工作量高出一般人几倍,但从来只拿全院职工的平均奖。上行下效,全院职工对待工作的态度都以院长为榜样。
重视人才的培养是该院的另一个特点。自1986年初以来,院里一直把人才培养作为医院的百年大计和改革的重要内容来抓。近两年先后送出25人到省以上医院进修,14人脱产去高校学习,7人参加外语深造,还扩建了图书馆和资料室,并在院内建立了“科技进步奖”,奖励科研成果和优秀论文。1988年智力投资达20万元,1989年达到27万元。自1987年以来,邯郸地区医院年年有科研成果获全省科技进步奖。
医护人员都表示:“改革使我们感到了自身的价值,对自己发展前途也充满信心。所以,谁也不愿脱离这个环境。”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留学归来

  “我回国发挥的作用比在国外大”
——记西南交大周本宽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目前最年轻的教授,要数43岁的周本宽了。
1978年9月,周本宽考入西南交大攻读硕士学位,在陈大鹏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计算力学有限元法的研究。1980年9月,他赴联邦德国留学,在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继续从事有限元法的理论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
3年后,他回到西南交大。1986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1989年12月,他又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近年来西南交大唯一被连续两次破格晋升的人。
有限元法在国际力学界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学科,它专门利用计算机解决复杂的工程力学问题,被广泛地应用在宇航、核工程等一系列尖端技术领域。为了掌握这个学科的最新进展情况,在国际著名有限元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华裔学者卞学鐄教授的大力支持下,西南交大于1983年10月正式成立了有限元与计算分析研究室,陈大鹏教授被任命为研究室主任。刚刚留学归来的周本宽担当了陈大鹏教授的研究助手。
在陈大鹏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周本宽开始了新的艰难而又曲折的征程。
他一头扎进了研究室的建设,一边搞教学,一边搞科研。为了早出成果,他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时天都亮了,他还在埋头苦干。
6年多来,他先后为研究生开出6门课程,自己动手编写了4门课程的讲义。担任副教授以后,他完成了28篇科研论文,其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有7篇,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重视与好评。1988年,在美国召开的国际工程与科学大会上,他的论文《杂交/混合有限元的自适应网格加密》被选定为特邀报告。会后,美国洛克希德导弹与飞机公司、以色列高等理工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和学者,都一再希望与西南交大进行合作研究。
他作为第二主研人参加研究的“杂交/混合有限元”科研项目,还获得了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周本宽在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同时,还多次深入到一些大型厂矿企业,运用自己丰富的知识,现场解决一系列重大的技术难题。
由他主持的东方锅炉厂为发展60万千瓦机组所进行的锅筒温度场和弹塑性应力分析工作,以及他为某工业集团在东方公司开展的东方电站管道应力分析和修改设计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受到厂方的好评。
周本宽说:“我回国这条路的确是走对了。我回国以后发挥的作用,要比在国外大得多。在这里我还要衷心感谢我的指导教师陈大鹏教授,他的确是一位好老师。他亲自为我制定进修计划,指定必读文章,明确攻关目标,还常常把他收集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供给我学习。为帮我写好论文,他也倾注了不少心血,有几篇送到国际会议上交流的文章都是他亲自推荐的。特别令人难忘的是,他不但在业务上严格要求我,在政治上对我也十分关心。他曾多次对我说,希望你能争取加入共产党。3年留学使我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东西,看到了差距,树立了信心。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深深认识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是对头的,向国外选派留学生的政策也是正确的。我庆幸自己赶上了一个好时期。”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雪中送炭更紧迫
周庆
“给学校建设当地最漂亮的房子!”不少地方提出了关心、支持教育的响亮口号。
“改造危房!”一些学校向社会发出紧急呼吁。
这两种呼声,可以说是围绕中小学校舍改造的两种向往。是锦上添花?是雪中送炭?各地情况不同,发展不平衡,不可一概而论。
凡有条件的地方,应该给学校建设当地最漂亮的房子。相信大家会举双手赞成。
凡一时还没有条件这样做的地方,应该先把改造危房作为当务之急。校有危房,人心不安。每当风雨交加的时候,人们最揪心的,就是尚在危房中读书的孩子们了。
问题并不到此为止。
有条件给学校盖出当地最漂亮的房子,还有一个设计是否科学、盖出的房子是否合用的问题。如果飞檐长长,回廊深深,美则美矣,岂不影响采光?如果门洞如满月,情趣虽然有了,但下课后孩子们一拥而出,又难免不绊倒几个。个别地方甚至有这样的事例,好不容易集资盖起了新校舍,却因建筑队无证施工、偷工减料,搬进去不久就演出了屋倒人亡的惨剧。所以,好心要办成好事,还要把求实放在首位。国家有关部门已花大力气制定了不同地区校舍建设标准,各地不妨在建房时参考。
锦上添花固可贺,雪中送炭更紧迫。没有条件为学校新盖最漂亮的房子,首先应加固、修缮危房,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们能在安全的教室里上课。如果因为一无钱、二无物,就放弃努力,延宕时日,一旦危房倒塌,责任者就成了不可原谅的罪人。如果本有能力加固危房,或嫌善小而不为,或想以存在危房为由多向上级要点钱,非等到可以一鸣惊人时才动手,这种侥幸心理更是有害。
国家从1980年提出“校校无危房”的要求以来,许多地方为实现这个目标作了极大努力,成绩也是巨大的。近两三年进展尤为明显,有的省已基本消除校舍危房,有的省危房比例降到1%左右。就全国而言,中小学校舍危房的比例,由1980年的17%下降到1989年的4.4%。然而,这4.4%仍是一个令人产生负债感的数字,要消灭它决非易事。它不仅意味着全国中小学校舍的危房约有3000万平方米,而且其中的大多数分布在边远、贫困地区,那里的群众有的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此外,各地一些土木结构、竹木结构和多年的老房,也在风雨侵蚀下一批批变成危房,这也是危房比例下降不快的重要原因。
要实现“校校无危房”,无疑有它的艰巨性。凡校舍有危房的地区,消除危房应是第一位的任务。领导同志不仅应该有一双警惕的眼睛,一副清醒的头脑,还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舆论界在赞美给学校修建了当地最漂亮的房子时,不可忘记呼吁全社会:解决危房更紧迫。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校园有支科研生力军
王孟陵 马望星
国防科技大学在研制“七五”期间的重大科技项目——系统工程教学模拟系统时,有200多名学生投入了研制工作,他们完成了100多万汉字输入和大量的程序编译。如今操作这个系统的也是清一色的学生。既出人才又出成果,国防科技大学注重发挥学生在科研中的作用算是走对了路。
这所大学发挥学生在科研中的生力军作用是从研制一台大型计算机的工作中受到启示的。当时这项研制工作十分繁重,而人手又非常少,学校就安排了150名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研制工作。这些学生进入“角色”后,结合自己的专业,承担了5万多条软件程序的分析、设计、编码和部分硬件工作,使整个任务比预定的时间提前一年完成。
校领导意识到校园内潜在的科研力量是雄厚的,毕业班的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有1600余名,这些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学校将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以及各层次学生的勤工俭学同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每年都安排1000多名各层次的学生参加“真枪实弹”的科研工作。
为了使这项工作能够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将学生参加科研列入正常的培养计划,与成绩评定、免试推荐为硕士博士研究生、选拔优异生、评选奖学金等挂钩,并规定学生论文选题必须和学校所承担的科研任务相结合。学校每年都要结合科研为学生提供500多个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课题,而且将大量的程序编制、图纸绘制、资料查阅、设备调试等辅助性的科研工作交给学生承担,给他们提供一个广阔的用武之地。
学校还设立了学生科研成果的评选制度。这些措施和办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加科研的积极性。
电子计算机系的数百名学生人人踊跃参加科研,从1981年以来,先后有800多名学生参加和完成了200多项科研课题。
四系研制一项新型的雷达识别系统,是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系领导将大部分任务交给了20多名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来承担,并组成了几个攻关小组,分别由硕士生张伟、博士生郁文贤等担任攻关组长。这些年轻人不负领导和导师的重望,奋力拚搏,攻克了高速信息处理等10多个技术难题,并围绕这一课题先后发表了学术论文18篇,其中在国外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15篇。
就读于计算机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孙成政、张晨曦具有较深的理论根底。学校为了给他们压担子,将一项高难度的研究课题交给他们,并作为重点课题加以扶持,使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一些国外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孙成政博士围绕这一研究先后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8篇有独特见解的学术论文,获得了“霍英东教育基金奖”,并被国际知名学者邀请,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讲课,指导2名博士生。
近年来学校先后有400余名学生参加研制的103项科研成果获得了部委以上科研成果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900多篇学术论文。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藏医藏药的新发展
章华
藏医藏药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浩瀚的医学文献,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大力支持藏医藏药的发展工作。
他们组织了一批经验丰富的老藏医,先后整理出版了20多种、上万册藏药古籍。其中,用藏汉、藏英文出版的以图画形式形象生动地描绘古代藏医典籍内容的《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有较高的教学、科研、临床价值,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该区完成了《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的编写,出版了藏医《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等几十种藏医教材和著作。
受国家卫生部委托,西藏自治区还组织力量制订了《全国藏医院工作条例》、《藏医病历规范》、《藏医护理操作规程》,并对西藏产的1000多种药用植物的名称科属、药理成分、功能作用、用法用量等作了定性定量的科学分析,使藏医药走上了标准化、科学化的轨道。
藏医医疗科研人员在临床治疗和药物研制方面取得了一批瞩目的成果。用藏药治疗萎缩性胃炎,获卫生部颁发的医疗科研奖;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藏成药“珍珠七十味”,连续两次获国家医药银牌奖。藏药剂型从单一的丸药增加了散剂、针剂和糖浆。
全区藏医药机构由1958年的3家诊疗所和1所规模很小的医院,发展到区、地、县藏医院10所,制药厂3家,藏医学院1所,71个县医院设有藏医科,藏医医务人员达1700多名。
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自治区藏医院,拥有170多张床位,门诊部设有10多个科室,附属有藏医研究所、天文历算研究所和制药厂。这所医院在医治高血压、心脏病、脑溢血、胃溃疡等一些慢性病方面成绩突出。全院年诊治病人最高达26万人次,对藏族农牧民和城市居民基本实行免费医疗。
藏医藏药的继承发展工作受到国际上的重视与关注。每年都有大批国外专家学者到西藏考察藏医药,英、美、民主德国等国还引进了藏医藏药,意大利派出的两名留学生已在西藏学习结业归国。
日本与西藏将以藏西医结合联合开展肝病的诊治研究。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灭杀毙”——高效低毒农药
1988年9月,在广州市郊的一个蔬菜生产基地,北京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副所长吴钜文教授选择了一大片抗性菜区,做“当今世界四大王牌菊酯农药对比试验”。这四大王牌,指的是美国的“天王星”、英国的“功夫”、日本的“灭扫利”和中国的“灭杀毙”。
2个月的严格试验完成后,中国的“灭杀毙”对蔬菜的杀虫效果居于首位。
中国科学院等10余个单位提出的鉴定报告指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灭杀毙”适用于果树、蔬菜、森林、棉花和除水稻以外的粮油作物灭虫灭螨。它的击倒力强,兑水4000倍可使柑桔卷叶蛾5分钟的死亡率达100%;兑水7000倍可使森林松毛虫35分钟的死亡率达100%;兑水5000倍能使苹果食心虫100%死亡,还能使棉铃虫的死亡率达96%。这种农药对人畜是完全安全的。
“灭杀毙”是38岁的山东胶州人台震林发明的,并获得了国家专利。近2年来,“灭杀毙”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和东南亚许多国家、地区使用,节约农药费用8439万元,增产带来的效益达58亿元。
                       (李秀华)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彝族青年吉木克打自谋职业致富后,捐款5万元为石一村兴建一所学校。图为吉木克打(中)在捐赠仪式上请主管教育的县长签字。辛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