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1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金马”人物特写征文

  一个纺织女工的剪影
王俊清
她普通,平凡。如果不是细心的女伴们关切的询问,也许至今人们还窥不到她命运里的辛酸、坎坷,还不知道终日默默无语与机车为伴的身影里叠印着那么多滚烫的阳光。她是山城的女儿,纺织女工群体雕像中不引人注目的一座,可是那一串串浸透汗水的足迹,还是深深镶嵌在早春的大地上。
她刚进厂的时候,还无法习惯那繁忙的操作、嘈杂的环境,有时候,也真想脱下白围裙,一走了之。可说来也怪,随着色泽鲜艳的毛毯从手边一点点涌出,心里头也悄悄淌出几丝喜悦、几片欣慰。毕竟,柔软、丰厚的毛毯里多了她的温热、她的祝福。
她腼腆、内向,话儿都装在心里。多少次,她早早走进车间;多少回,她晚晚走出厂门,心里最大的愿望是把宝贵的生命时光融进色彩编织的世界。挂麻线,她讲究又快又准;取纬管,她一溜儿小跑。她不是不知道累,她就是愿意多干一会儿。她不比别人更聪慧,也不比别人更灵巧,可是她肯动脑筋,肯搭工夫。一有空闲,就琢磨操作门径,探究机车性能,虽然免不了急一头热汗,弄一身油污,但奇迹也在这日积月累中出现了。机车出故障,维修工一时顾不上,她能操起工具自己动手修理。无论哪辆机车到了她手里,都得心应手,产量、质量突飞猛进。
她是女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恋爱,结婚。有了需要惦念的丈夫,有了需要照顾的公婆,有了襁褓中的婴儿。她是挡车工。夜夜梦里依旧离不开金梭飞舞,彩瀑流泻。那一次,她感冒了,起不来床。可想到车间里紧张的劳动,她就忘了病痛,强撑着起身赶到厂里,干满一个中班。
她多想永远拥有温暖的臂弯,多想留住往日的甜馨,可是,家庭的小船还是在感情的礁石上搁浅了。独自抱着孩子,她步入更为艰难的人生旅程。
她为难。孩子患肺炎住医院的当晚,正赶上她的夜班。她是妈妈,割舍不下病痛折磨中的孩子;她是女儿,不忍心再劳累帮她忙了一天满脸疲惫的母亲。她真想多停留一会儿,可是车间里挡车工人手少,她抽不出身。狠狠心,把热吻留给烧得通红的小脸蛋儿,将内疚留给慈祥的老母亲,扭头奔向通往厂区的道路。
她忘不了,不解世事的孩子趴在她腿上说:“妈妈,求求你,别去上班了。”直说得她心发软,眼发热,张了张口,咬了咬唇,紧紧抱起孩子堵住自己满脸满脸的泪水。孩子刚两岁,还不懂。她怎能不去上班呢?工厂里有她扯不断的沸腾生活。那长长的纱线该记得:从进厂到现在的几年里,除了法院调解婚姻纠纷时不得不请的一次事假外,从未见她再缺勤!
她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就是觉得个人事小,厂里事大,上岗顶班,不能糊弄一天。一次机车出故障,梭子飞出来打在她肚子上,疼得在地上直打滚。可是,稍稍休息一会儿,她又扶着机车站起来。受伤的部位足足疼了半个多月,她的机车也是半个多月一天没停。
她不曾刻意留心过,27岁的女性是该像花的饱满、艳丽,还是该像草的顽强、秀美。她只是毫无怨尤地向工厂、社会悄悄付出自己的年华。她年年当先进,月月受嘉奖。就说1989年度吧,市场疲软、企业艰难,她还是创出了出勤率100%、毛毯产量1545.9条、超产245.9条、提前两个月跨入90年代的优异成绩。
她是厂标兵,市劳动模范。她说她没想过这么多荣誉,她说她只是在尽一个挡车工的本份。她是谁?在河北张家口市第三毛纺织厂二织车间,人们都知道。她叫郭玉兰。
            (作者单位:张家口市第三毛纺织厂)


第8版(副刊)
专栏:

  《南泥湾》的启示
艾克恩
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的《南泥湾》传唱将近半个世纪,仍久唱不衰。这首歌唱出了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
1943年,延安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延安文艺界在毛主席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指引下,组成80多人的劳军团和秧歌队,赴南泥湾劳军。编排节目过程中,鲁艺学员贺敬之赶写一出《挑花篮》的歌舞。节目的歌词,又经鲁艺教员马可谱曲,作为慰问演出的一个节目。
3月15日,三五九旅旅部召开了拥军大会。文艺界同志们演出的旱船、推车、狮舞、快板等文艺节目,博得阵阵掌声,尤以反映南泥湾巨变的《挑花篮》吸引人。当唱到“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咱们走向前,鲜花送模范”时,在座的三五九旅全体官兵顿时沸腾起来。从此,“花篮的花儿香”的悠扬歌声和“三五九旅是模范”的风范力量,超越时空,传向远方。
当时只有18岁的贺敬之永远忘不了在南泥湾烧木炭的情景:这里山林遮日、荆棘丛生、杳无人烟、野鸡成群,住草棚、喝苦水、吃野菜。尤其晚上“睡觉睡不好,蚊子到处咬,伸手抓一把,不知有多少”。那年25岁的马可先后两次到了南泥湾,同样留下强烈的印象和亲身的感受。正如他说,看到八路军战士响应党的号召,把荒芜不堪的土山沟变成富饶秀丽的米粮仓,面对这一幅幅又新又美的图画,这改造山河的劳动气息和创造精神,使得我们格外的头脑清新、耳目聪明起来。
两位作者将群众歌曲的革命激情与抒情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南泥湾》的抒情性,恰好就在于高扬革命浪潮中的主旋律,淳朴,向上,健康,乐观,通过“花篮的花儿香……鲜花送模范”的悠扬歌声,完美地抒发了革命队伍里崇高而壮美的革命友情、战斗豪情、官兵之情、军民之情。
《南泥湾》曲调堪称为马可的上乘之作。短短几句,却凝聚了他一生与群众风雨同舟的非凡经历,与抗日救亡运动紧密相连的深切感受,与民族民间音乐结下的不解之缘。
周恩来同志一向对传统革命歌曲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尤其喜欢《南泥湾》,常常问演员:“你会唱《南泥湾》吗?”而且边问边踏着节拍哼唱起来。他说,他一听《南泥湾》,就想起了延安,就把他带回到延安。
今天我们重唱《南泥湾》,就应像周总理那样不忘南泥湾,不忘“老延安”。


第8版(副刊)
专栏:

  人类灵魂的深刻揭示者
居其宏
150年前的5月7日,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诞生了。150年来,他的不朽的乐章早已传遍全世界,影响了亿万人,成为人类文化最为辉煌的财富之一,曾慰藉过多少受伤害的心灵,又曾使多少人在萎顿中振作起来。
柴科夫斯基所处的时代,是他的祖国俄罗斯正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三世的残暴统治下呻吟的时代。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巨大痛苦的柴科夫斯基,和一切善良正直的人一样愤世疾俗,忧国忧民。但是,由于沙俄时代旧式知识分子的固有弱点,曾经做过沙皇政府九等文官的柴科夫斯基没有、也不可能找到根治那个时代绝症的良药。这就使他陷入深刻的精神危机和巨大的失望之中;这种精神危机加上生活上的种种困扰,而变得更加深重,并极大地影响了他后期作品的面貌和深度。
其实,柴科夫斯基的天性是明朗乐观的,因此他崇拜伟大的莫扎特,把他称为“阳光灿烂的天才”。他的早期作品洋溢着灿烂明媚的抒情性,充满生命的欢乐与激情,憧憬光明与理想。然而,严酷的现实厄运像铁蹄一般无情地碾碎了他的梦,并且毫不犹豫地闯入了他的后期作品中,成为他的后三部交响曲、歌剧《奥涅金》和《黑桃皇后》里某些既难以捉摸又无法排解的悲剧基因。于是,在光明、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它们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发生了碰撞、扭结、冲突,而最后结局常常是命运的不可抗拒和死亡的凯旋。
这种冲突以及由此而起的悲剧性体验是19世纪下半叶俄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然而作为音响抒情诗人的柴科夫斯基,他不像同时代的一些俄国作曲家那样善于通过重大主题和重要事件的描写来表现那个时代的普遍情绪,而是把自己当作作品的抒情主人公,用第一人称直接向人们袒露心灵,倾诉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思索与苦恼,抒发他对世界的诘问、困惑和愤懑。由于他的艺术家的观察力与感受力特别敏锐,因此他的作品的情感容量特别深厚,哲理含量特别深邃;这一切又加上他的大师的笔触和巨匠的技巧,因此他对爱与恨、生与死、光明与黑暗、欢乐与痛苦等等这些人生基本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便具有了极大的概括性和典型性,成为那个时代悲剧灵魂之最有代表性的揭示和震撼人心的抒咏。
为了纪念这位乐坛巨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今年定为“柴科夫斯基年”。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准备举行各种活动,来展现柴科夫斯基对人类文化的贡献。柴科夫斯基的作品曾对我国近现代的音乐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不知有多少音乐家是在柴科夫斯基艺术光芒的沐浴下才认识了音乐的价值。《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这三大舞剧音乐,早为我国听众所熟知,一听到《天鹅湖》的旋律,人们就会想起柴可夫斯基这个名字。在5、6、7三个月,我国将举办“柴科夫斯基作品系列音乐会”,由李德伦、汤沐海、韩中杰等著名指挥家执棒指挥。我相信,听众将从柴科夫斯基留下的经典之作中,再度领略他那耀眼的光彩。


第8版(副刊)
专栏:

  在黄土地上生长
——梁斌和黄胄的画
刘光人
正在北京举办的《梁庄二梁兄弟画展》,展出的是作家梁斌和画家黄胄的绘画作品。他们都出生在河北蠡县梁家庄,是同族兄弟。他们的画都是在母亲的黄土地上生长起来的。
梁斌的画来自发生过高、蠡暴动的家乡,来自燃烧过抗日烽火的太行山,来自雁翎队出没的白洋淀,来自南下的途中和大江南北。
梁斌喜欢画荷。他曾五进白洋淀。在那里他走进了荷花的世界,晨雾蒙蒙中在绿色荷叶上不断滚动的水珠,在日光下亭亭玉立的花朵,使他如入画中。一想起这些景色,他常常感叹:“永远不忘冀中农民,吃了他们多少小米!永远不忘白洋淀的渔民,坐了他们多少次渔船!”几十多年后,他带着深深的感情画了《朝雾蒙蒙图》、《映日荷花别样红》、《千年难忘的白洋淀》等以荷花为题材的作品,以及着色山水画《白洋淀之秋》、焦墨山水画《白洋淀之歌》。
在战争年代,梁斌三上太行山。他对以华北抗日根据地而著名的这块土地,他对这里的山山水水坡上坡下错落有致的山村,有着像故乡一样的恋情,最近由于学习了焦墨山水的技法,才画出了《阜平大黑山》、《娘娘宫小景》、《牛棚村小景》和分局党校所在地《史家寨》。
梁斌还画葡萄、牡丹、竹、藤等常见花卉及儿时所熟悉的瓜棚、豆架、井台。
梁斌少时曾习研石涛画法,参加革命后,主要是搞写作。他写《红旗谱》五易其稿,50年代末患病,遵医嘱写字作画,已有30来年。他旁取扬州八家技法,但一扫前人荒古高寒、满纸牢骚的气质,尽露豪爽、清新、生机盎然的美好意境。  
黄胄在梁家庄度过童年,7岁时随母去西北,他少年时期即开始作画,拜师赵望云。1949年春参军,在新疆、甘肃、青海地区有广泛和深入的生活基础,并踏遍了西藏高原、大江南北、南海诸岛。
黄胄的画有浓重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他把素描融合于中国画的笔墨中,创造了以泼墨写意与工笔重彩相结合的画法,使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浑然一体。他善于画人物,擅长组织重大主题、人物众多的大场面。同时,他又把各种动物画得十分传神,他的雄鹰、鸡、骏马、骆驼画得很有气派,而水墨毛驴,更被称为世上一绝。他给毛驴以美好的寓意和动人的情趣,这是前人没有达到过的境界。
黄胄还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品鉴定家、收藏家,也是一位艺术活动家和组织者。1980年他和李可染、蔡若虹、叶浅予组织创办了中国画研究院;最近又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拚搏精神,创建炎黄艺术馆,为繁荣民族艺术作出了贡献。
(附图片)
舞蹈(国画) 黄胄
非鲤鱼不能跳龙门(国画) 梁斌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国电影之窗”
由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中国电影文化发展中心和北京长城饭店联合主办的,旨在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国电影之窗”,日前在长城饭店拉开帷幕。“中国电影之窗”将不定期地在长城饭店为在京外国朋友放映我国新拍成的影片,并举办中国著名导演个人回顾展,和各种风格的影片回顾展。


第8版(副刊)
专栏:

澳大利亚著名钢琴家罗杰·伍德沃德最近专程来我国,参加“柴科夫斯基作品系列音乐会”。伍德沃德的演奏技巧出众,情感激扬,对作品有深刻的领会和独到的见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