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要闻)
专栏:

关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若干问题
——在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情况交流座谈会上的讲话(1990年1月10日)
李瑞环
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情况交流座谈会,是中宣部、文化部在90年代第一春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新年伊始,把各地和有关部门的同志请来,交流贯彻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精神的有关情况,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文化艺术工作的重要论著,对前一时期的文化艺术工作进行总结,对今后的文化艺术工作做出部署,这是一个好的做法。在这个会议即将结束、全国话剧戏曲创作座谈会开始举行之际,我想就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问题讲几点意见。
当前我们全国人民正在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文化艺术工作作为一个重要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健康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反映他们的伟大实践,启迪他们追求新的理想,激励和鼓舞他们前进。这也是文化部门和文艺界同志们的共同愿望。
关于新时期的文化工作和文艺工作,今天我想着重地说一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问题,这是全党全社会关心瞩目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文化战线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由于文艺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由于你们这几个会议的重点是研究文艺工作,我想从繁荣文艺谈起,讲民族文化也较多地涉及民族文艺。大家知道,弘扬民族文化问题的范围非常广泛,内涵极为丰富,而且历来众说纷纭,不容易一下子讲清楚。我选择了20个有关的问题和同志们商榷,其中有些只是提出了问题,意见还很不成熟。如果能够以我的一孔之见,引起同志们的重视,大家都来探讨研究,并采取切实措施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那就是我的最大愿望了。一
(1)继续坚持一手抓“扫黄”一手抓繁荣文艺。
党中央从“扫黄”一开始,就把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提到文艺工作者面前。一个时期以来,随着西方腐朽文化的渗入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色情、淫秽的出版物和音像制品大量制作、传播,严重腐蚀了人们的心灵,毒化了社会空气,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大诱因。几个月来,在全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扫黄”已经取得很大成果,文化市场面貌明显改观。现在,“扫黄”和除“六害”的斗争正在深入进行,形势是好的。当务之急是,抓紧创作足够多的健康的精神产品,去占领文化市场和各种娱乐场所,占领人们的业余时间和精神空间。如果这项工作跟不上去,腐朽的东西就不可能被挤走,扫掉了的东西还会死灰复燃,卷土重来。应当看到,要创作大批健康有益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并不像查禁和收缴黄色的东西那样容易,而是要下更大的力量,动员组织文艺战线的全体同志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文艺战线的同志们要认清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自觉地担当起这个历史重任,不失时机地把这项工作抓起来,并尽快取得成效。
当然,我们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主要还不是“扫黄”。就文艺战线来讲,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是严重的,有些文章和作品违背四项基本原则,散布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怀疑和不信任情绪;有些人卷入了去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极少数人甚至站到
了党和人民的对立面。对于这种状况,文艺界的同志要有清醒的
认识,绝不可低估,更不能护短。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各级
党委在文艺战线开展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
化的教育和斗争,按照中央的政策和部署进行清查清理工作,已
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必须进一步把这项工作引向深入。与此同
时,必须大力推进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实践,用健康的、优秀的
文艺作品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以有效地缩小以至消除资产阶级
自由化在文艺领域的影响,巩固和扩大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
成果。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中央从一开始就提出要两手抓。实
践证明,这个方针是正确的,实行的效果是好的,受到了广大群
众的欢迎,今后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执行。
(2)充分发挥文艺对稳定社会和鼓舞人民的积极作用。
我们正在进行的治理整顿、深化改革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实现这个任务,一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二要振奋人们的精神。在稳定和鼓劲这两个方面,文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重要的作用。
繁荣文艺,既是稳定社会的一种手段,也是社会稳定的一个标志。天下和静在于民乐。努力使我们的舞台姹紫嫣红,使我们的屏幕绚丽多彩,使我们的书刊百花争艳,这种气氛本身就有利于造成和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制止动乱和平息在北京发生的反革命暴乱以来,我们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庆祝活动,抓了建国以来的巨大成就的宣传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工作,还要抓好春节期间的文化娱乐活动,这对于活跃气氛、疏解矛盾、理顺群众情绪已经发挥并将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当前,治理整顿已进入攻坚阶段。前一段时间治理整顿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一些影响经济稳定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而随着治理整顿的进展还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在这种形势面前,稳定是压倒一切的。而稳定经济、稳定政治、稳定社会,首先要稳定群众情绪。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生活中的困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同时要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千方百计地活跃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创造安定融洽的社会气氛。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一要以治理整顿的精神搞好各项文艺工作,把该办和可能办的事情办好,把该解决而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解决好,把该去掉的毛病坚决改掉;二要积极运用文艺方式,为稳定
局面和治理整顿贡献力量,满腔热情地歌颂人民群众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的英雄业绩和辉煌成就,鼓舞和坚定人们战胜困难的信心;三要通过创作大量健康优秀的文艺作
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愉悦和满
足,以保持社会气氛的和谐和社会生活的稳定;四要寓教于乐,
在各类文艺作品和文化活动中,大力发扬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
五种精神,即革命和拚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
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
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以激励人们振奋
起来,迎难而上。这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
形势下文艺工作者应当做出的贡献。
(3)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
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城乡绝大多数群众
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部分群众的生活正在向小康水平迈
进。富而思文,富而思乐,人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要求越来
越高、越来越迫切。这就向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多方面的需要,既是社会主义精神生
产的根本目的,也是文艺工作者负有的其他部门所不能替代的
职责。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文艺事业遵循毛泽东同志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中所阐述的文艺思想和邓
小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
务”的方向,在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在艺术表现力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小说、报告文学、诗歌、电影、电视剧、话剧、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摄影、曲艺、杂技、书法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一大批好作品。文艺事业对于促进思想解放,鼓励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都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作用。这些巨大成就是必须肯定的,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但也应该看到,与十年改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相适应、相匹配,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和伟大时代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还不是很多。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方面群众感到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许多文艺书刊又卖不出去,许多电影、戏剧卖不上座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这里面有社会风气和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但文艺战线本身也应该找一找原因。近几年来,国家花了大批资金兴建电台、电视台和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广大群众节衣缩食买了录音机、电视机,可是我们没能给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作品,这本身就是一种浪费,也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说到人民的需求,我还要特别讲一讲占全国人口一半的青少年的需求,他们是跨世纪的人,是二十一世纪的建设大军。能不能为他们提供丰富优质的精神食粮,这关系到几亿青少年能不能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前途和未来。我们的文艺工作者要以对社会、对历史的高度责任感,投身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崇高事业,努力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4)繁荣文艺是各级文化部门的中心任务。
邓小平同志指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就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成果”。从中央到地方,党政各级文化领导部门和领导干部都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全神贯注地致力于充分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他们为全社会提供足够数量的优质精神产品。陈云同志向评弹说书艺人提出,“出书、出人、走正路”,这个精神对整个文艺工作都是适用的。检验文艺领导工作是否有成绩以及成绩大小,根本标准就是看健康的社会主义的文艺是否繁荣。如果一个地方、一个部门长期出不了优秀作品,出不了杰出人才,甚至搞得群众没书看、没戏看,就如同搞得群众没粮吃、没菜吃一样,这样的领导不能说是称职的,也是不会取得广大群众的拥护与支持的。
文艺界确有一些原则问题需要分清是非,统一思想,否则就会影响团结,妨碍创作,就不能引导文艺事业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对于资产阶级自由化,必须进行严肃的批判;对于某些不同的思想认识问题,则主要应当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文学艺术的实践,在繁荣文艺的过程中逐步求得解决,求大同存小异。至于那种历史上长期积存下来的恩恩怨怨,各种各样的门户之见,许多都是无原则纠纷,不应该也不可能争出个我高你低和是非曲直来。领导者的责任是,引导大家以大局为重,把主要精力放在繁荣文艺事业上,认识一时统一不了的可以先放一放,让实践来做结论。在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前提下,总是能够找到共同点的。把工作停下来,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只能贻
误大事。我相信,同志们能够理解这一点,也会乐于这样做,并且会以自己卓越的工作为尽快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做出应有的成
绩。特别是面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党和人民对文艺工作的殷
切期待,希望同志们很快传来佳音,为全国人民展现一个文学艺术蓬勃繁荣、争奇斗妍的新局面。二
(5)繁荣文艺必须注意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尽管随着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交往的增加,文化的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会越来越频繁;但从总体上来说,一个国家的文化,仍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当我们提出繁荣文艺的时候,应该同时提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近几年来,在我国文化战线上,围绕着民族文化问题的论争,实质上包含着重大的思想政治斗争。全盘否定民族文化,宣扬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是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所主张的“全盘西化论”的一部分。在当前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弘扬民族文化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的兴衰,而且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西方垄断资产阶级“和平演变”的攻势,弘扬民族文化是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发扬爱国主义精神,顶住一切外来压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弘扬民族文化又是沟通海峡两岸的桥梁,是加深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相互理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力量。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文化艺术离不开人民的生活、习惯、思想、感情。而各民族人民语言不同,历史发展不同,地理环境各异,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态有别,所以,文化艺术总是有一个民族形式、民族风格的问题。相对来说,文化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是比较强的,许多古典的东西,甚至可以保持几百年、几千年,后人还是继承它、喜欢它。这是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一个带规律性的共同现象。提起俄罗斯民族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普希金的诗歌和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提起日尔曼民族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歌德、海涅的诗歌、剧作和贝多芬的音乐;提起意大利民族文化,人们就会想到但丁的《神曲》和达·芬奇的绘画。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是民族生活、劳动、斗争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的创造,是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又是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它构成了维系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是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要实现文艺的繁荣,必须注重研究和继承民族文化的特点、风格及其优秀遗产。在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在急剧的现代化过程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必然会有许多新的变化,但是决不能忽视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的研究。丢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自身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损失。
(6)大力弘扬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博大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既包括悠久的古代文化,也包括近代和现代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极其
重要的地位。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源远流长。我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
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我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很早就有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许多重要的农作物都是中华的先民最早从野生植物培育而成的,在公元六世纪就
有了完整的农耕理论著述。在春秋时期就炼出了生铁,早于欧洲
很多年。我们的祖先有举世闻名的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
大发明,并且是第一个将指南针用于航海的国家。在观天测地方
面,我们的祖先也创造过奇迹。我国至今还保留着世界上最早最
丰富的古代天象记录资料,在春秋时期就发现并记录了后来以
哈雷命名的彗星,早在战国时期就编制出了恒星表。在公元132
年我国就发明了地震仪,开始了人类使用仪器观测地震的历史。
我们的祖先不仅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曾经遥遥领先于世界,
而且在文化思想领域也有许多成就居于世界前列。早在周朝,我
国便产生了文学巨著《诗经》。中国的戏曲艺术也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歌舞发展起来的戏曲——元杂剧是中国古典戏曲的高峰。著名的剧作家关汉卿活动的时代比世界著名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要早三百年。
二是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内容极其丰富,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史学、教育、哲学、道德、宗教等方面的理论、思想,还包括科技成就、文艺创作、文物古迹和民风民俗等等。在上述许多领域,我们的祖先都曾分别达到过当时世界水平的巅峰。我国的文学艺术,就其作品的丰富、成就的辉煌和名家的众多来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以诗歌为例,继《诗经》、《楚辞》之后,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递相继承又各有创新。就小说而论,《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聊斋志异》等文学巨著更是闻名世界。我国古代的美术,不仅有《韩熙载夜宴图》、《清明上河图》这样的杰作和诸多画派名家留下的大量艺术珍品,还有敦煌、麦积山、云冈、龙门四大石窟和秦陵兵马俑这样堪称世界奇观的地上地下的绘画雕塑宝藏。我国古代的学术,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经过千百年的繁衍和发展,有些已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其中尽管有封建性的糟粕,但也有不少值得吸取的精华。
三是影响深远。我们的民族文化是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起了不可取代的巨大作用,有着超越时代的深远影响。而刻苦耐劳,酷爱自由,不畏强暴,英勇奋斗,从不屈服于外来压迫的民族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民族屡经曲折磨难,甚至几临倾覆厄运,却一次再一次地衰而复兴,蹶而复振,转危为安,巍然屹立。在当今世界上,凡是炎黄子孙,不管走到什么地方,只要他良知未泯,都不能不为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而感到骄傲。
中华民族文化对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自不待言,若干领域的学术思想成就也丰富了世界思想文化宝库。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教育思想、军事理论等,在当今的世界上仍然具有不衰的魅力。
总之,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份极其丰厚、极其珍贵的文化宝藏。我们要为后代留下点什么?这的确是个严肃的问题。我们应该珍惜、保护和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否则,不仅愧对我们的伟大祖先,也愧对我们的后世子孙。
(7)批判对待民族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在对待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问题上,“五四”以来就存在着不同的态度和主张。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批判地继承,这是唯一正确的主张。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对这种正确主张作了透彻的阐述。他多次强调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明确指出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同时,他又指出,对待历史遗产,要给以批判的总结,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毛泽东同志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有极深的造诣,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加以灵活地运用。他的讲演和论著对祖国语言、历史典故、诗词语汇的运用自如和赋予新意,是众所周知的。
对待民族文化的错误态度,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毫无批判地兼收并蓄,食古不化;另一种是全面否定民族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鼓吹“全盘西化”。“五四”之后,就有所谓“充分西化”、“一心一意的西化”的主张。在三十年代的中西文化大讨论中,有人更明确提出中国的出路就是从文化到经济到政治都要“全盘西化”。这种主张是对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的贬低和否定,当时就遭到有力的批驳。毛泽东同志早在1940年就明确指出“所谓
‘全盘西化’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宣告了这种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论”的破产。
最近几年来,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鼓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方励之、刘晓波和《河殇》的作者等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头面人物,把中华民族的文化说成
“已经夭亡了”,“孕育不了新的文化”,是只能走向“自杀”的“黄土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只有“愚昧和落后”,主张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这些诋毁民族文化、歪曲民族历史的所谓“文化主张”,是与他们在经济上要照搬西方的私有制、在政治上要照搬西方的多党制的主张相一致的,是为他们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目的服务的。一些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所谓“文化精英”,在去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成了“动乱精英”。在反革命暴乱破产后,他们中的一些人叛国出逃,从民族虚无主义走向了卖国主义。这个事实,最清楚不过地说明,鼓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是个文化问题,而且是个政治问题;不仅是个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个对待现实的态度问题。这种思潮在政治上、思想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对此不可低估。一个时期以来,在一些人心目中,似乎中国什么都不行,一切都是外国的好,言必称西洋,张口骂祖宗,崇洋媚外、丧失国格人格的丑恶现象时有发生。深入批判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不但关系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而且关系到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我们民族尊严,关系到引导人们坚持什么方向乃至于中国走什么道路的大问题。
(8)重视和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是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大国家的锐利武器。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我们共产党人,一切奋斗的目标,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同样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但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而且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
一定的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我们讨论中国文化问题,不能忘记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即我们的民族形式与社会主义内容相结合的新文化。就其本质和主体上说,它应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表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生活和时代风貌,揭示现实社会关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应该是体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的。这种新文化必然是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为根据的,反转过来又给予政治、经济以伟大的影响和作用。如果不能建成这种新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就不可能真正完成。
列宁说过:“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认为是这样,那完全是胡说。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的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现实是历史的发展,是历史长河的一定阶段。现代文明无一不是在已有的物质和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一定要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深入地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
自“五四”以来,我们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新文化运动即新民主主义的文化革命运动是卓有成就的。新中国成立四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的进展。特别是在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以后,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又有重要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非常艰巨、非常复杂而又非解决不可的任务。究竟怎样实现民族形式与社会主义内容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新文化各门学科和各个领域的内容、构架、体系、发展趋势及其相互关系究竟应当是怎样的,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实践和探索的重大课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团结奋斗,经过一代和几代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就一定能够发扬光大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建立起无愧于先人和当今时代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三
(9)积极借鉴一切对我有用的外来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绝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尤其是在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排斥外来文化,在文化上把自己封闭起来,只会延缓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积极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中一切对我有用的东西,是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我国历史上,汉、唐时代既是吸收外来文化最为积极最有气魄的时代,同时也是民族主体意识高扬、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五四”以来,以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为代表的革命作家和进步作家,都最善于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同时又都对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吸收外来文化的气魄应该更大一点,更要有世界眼光。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不管是第三世界的还是发达国家的,不管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现代的,凡是人类创造的积极的精神财富,凡属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凡属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优秀艺术表现形式,我们都要积极地了解、介绍、学习、借鉴。
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目的不是用它来取代本民族的文化,而是为了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因此,借鉴外来文化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实践,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要根据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我国民族文化的需要加以检验和考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分析、鉴别、选择和改造,做到“洋为中用”。把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弘扬起来,使我们的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基础,才会增强我们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对外开放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我们在研究和吸收外来文化方面有了很大的拓展。中外文化交流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内容之广、信息传递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使人们特别是文化工作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活跃了思想,使我国文艺的内容、题材、样式、表现技巧和创作方法更加丰富多样,对我国文化设施和艺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几年来,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混乱现象。在翻译、出版、评介外来文化艺术作品和进口音像制品方面,不加选择、粗制滥造、盲目吹捧的作法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存在着,更严重的是有些人利用开放之机,极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政治观,鼓吹腐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助长了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清理和改变。
伟大的中华民族应该而且可以对世界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要做到这一点,只能靠努力创造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点,已经为无数的事实所证明。
(10)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并不是要搞复古主义。历史文化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同任何事物一样,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具有两重性。建立在小农生产基础上的封建文化的狭隘性和保守性,诸如鄙视劳动、宗法观念、家长作风、因循守旧、封建迷信、男尊女卑等等,曾经是导致我国社会长期停滞的思想根源之一。因此,对历史文化遗产绝不应不分良莠,兼收并蓄,而应当批判地继承,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是为了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
对待民族文化遗产,必须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就其所处的历史条件去分析它进步与否,而不能用今天的标准苛求历史和前人。苛求势必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文革”时期,林彪、“四人帮”把民族文化遗产一概斥之为“四旧”,横加扫荡,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这种沉痛的历史教训是应当永远牢牢记取的。
还应当看到,文化遗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的许多方面并不是为某一个阶级、某一个时代所独有的,也不只是为某一个阶级、某一个时代所利用的。我们既要看到文化遗产的阶级性、时代性,又要重视它的继承性和借鉴性。我们的先辈在治理国家、修养品德、成就事业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他们提出的许多警句格言,至今仍然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其中有些东西一旦赋予新意,便可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
对于前人已经创造的民族文化成果,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要以新的思想和新的艺术手段,进行必要的整理和加工,进行新的研究和阐述,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这是我们应尽的历史责任。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举几个小例子,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从戏剧的改稿,到电影的拍摄,到交响诗的创作,成就是公认的,国际上也有影响。再如《玉堂春》,是一出群众喜爱的戏,如果把前面嫖院一段去掉,只剩下起解和会审,就会好得多。还有的戏文唱词,稍改动几个字,也会更加确切、增色。当然,这种加工、整理要采取很谨慎的态度,不能损害、减弱原有的艺术成就。但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还不仅仅在于对前人已经创造的东西进行整理、加工和研究。更重要地是要利用民族传统文化的种种艺术形式和艺术经验,去反映新的生活,表现新的思想,创作有民族形式和社会主义内容的新作品。而作品内容的创新,又必然要求艺术形式的创新。这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的更重要的含义和任务。“五四”以来新文艺创作的主流,就是这样做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更是大大提高了这样做的自觉性。
总之,只有继承前人的优秀文化成果,又反映新的历史要求,进行新的创造,今人才能放出自己的光彩。超越前人才能无愧于前人,才能增添新的东西遗留给后人。这是历史进步的规律,是文化发展的规律。
(11)着力讴歌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
我们提倡弘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并不是不要注意反映现实生活,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我们的文艺必须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满腔热情地歌颂一切社会主义的美好事物,激励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去。不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丝毫不意味着文艺可以偏离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对我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对我国人民在建国四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十年来所取得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对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总趋势,我们都应当充分发挥文艺的多种功能加以表现和歌颂。而这种社会主义的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只有通过为当代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加以表现,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真正成为人民的文艺。
在文艺创作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生活和时代精神方面,不是没有什么东西可写,而是写得还不够。现实生活中有着无比丰富的题材、主题在等待作家、艺术家们去反映去表现,一切有志气的作家、艺术家在这里都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创造才能。我们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到社会实践中去,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人民的生活和工作,劳动和创造,欢乐和苦恼,从火热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用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艺作品,去真实而深刻地再现社会主义新人的内心世界及其英雄业绩,创作出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表现新时期创业者的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宽阔眼界和求实精神。我们已经有许多文艺工作者这样做了,希望有更多的文艺工作者也这样做。
(12)必须面向人民大众。
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他们需要通过文艺来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获得美的享受。因此,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既是文艺的方向,也是文艺的目的。对于健康的作品来说,看的人越多,它的社会效益就越大。而要真正做到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就必须具有民族形式、民族风格。很难设想,缺乏民族特色的作品会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会具有长久的魅力。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应当下功夫研究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和欣赏习惯,大力创作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我国有11亿人口,绝大多数在农村,面向人民大众,要特别注意面向农村。对于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所需要、所喜闻乐见的,包括海峡两岸骨肉同胞和海外侨胞所需要、所喜闻乐见的,我们都有责任积极地加以挖掘、整理、加工、创作、表演和传播。
民族的文艺,是最易于普及的文艺,因而也是大众的文艺。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文艺的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是不可分割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有着天然的联系。要重视并组织好群众性的自娱自乐文化活动,因为群众既是我们的服务对象,又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动力。他们自编自演、自拉自唱,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既活跃了文化生活,配合了生产和工作,又能产生出很多好作品,培养出很多艺术人才,既推动了民族文化的普及,又为民族文化的提高提供了土壤。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需求,也一定会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对民族文化的鉴赏水平提高了,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推动民族文化向前发展。好比懂戏的人多了,唱戏的就难唱了,非得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不可。我们相信,随着弘扬民族文化活动的普及和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必将为我们民族文化的艺术宝库增添新的光彩,必将有许许多多新的创造。
(13)全面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双百”方针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方针。文艺创作是一种独特而复杂的创造性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工作者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才能。每个文艺工作者的个人认识、修养和实践总是有一定的局限,其作品也总有一个提高的过程,既不可能丝毫不出差错,也不可能一下子臻于完美。特别是对中青年文艺工作者更应当允许他们有这样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努力为文艺工作者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团结、奋进的环境。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和贯彻了“双百”方针,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就繁荣兴旺,生气勃勃;什么时候放弃或背离了“双百”方针,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就枯萎凋零,冷冷清清。十年动乱中,“十亿人民八个戏”的历史教训,必须引以为戒。
坚持“双百”方针,既是繁荣文艺的需要,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客观需要。这几年来一些外来文化形式,如芭蕾舞、交响乐和迪斯科等,已被许多人所喜爱,应当继续给予鼓励和扶持,使之更加健康蓬勃地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万紫千红、丰富多彩的,是熔众多民族文化于一炉、汇各家精粹于一体的百花园。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优势。我们要重视这个特点,发扬这个优势,放手开展创作竞赛和学术争鸣,使各兄弟民族的文化艺术在社会主义的大花园中奇葩竞放,争辉斗艳,各显风采。
实践证明,坚持“双百”方针,重要的是把握住以下几条:第一,要开展同志式的讨论和竞赛。在政治上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各种风格、各个流派、各种观点,都允许存在,允许自由竞赛和自由讨论,允许批评也允许反批评,不打棍子,不扣帽子。要勇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这应当成为文艺工作的正常秩序。第二,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一切文艺作品的优劣要经过实践检验,由人民群众来评判是非,裁定高下,不能由少数人凭个人好恶和需要说了算。第三,要把握好“二为”和“双百”的辩证关系。“二为”是我国文艺发展的总目标和方向,“双百”是实现
“二为”的必由之路。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不能离开“双百”谈“二为”,也不能离开“二为”谈“双百”。第四,要尊重文艺的特点和规律。领导者应和文艺工作者保持密切的联系,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防止简单粗暴地对待文艺家的艺术创造。
(14)民族文化要不断地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文化的发展历来与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现代科学技术必然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为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以电影、电视为例,这是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起来后新兴的艺术样式,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对于古建筑的保护、修复,古籍的珍藏、复制,古代文物的发掘、保存,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今后,我们必须根据需要和可能,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各种现代科技手段运用起来,特别是在舞台设计、剧场建筑和演出设施上,逐步采用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现代音响技术、现代建筑材料等科技成果,以丰富和提高民族艺术的表现能力。
民族文化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既要积极、又要谨慎。吸收现代科技手段,是为了更好地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的特色,而不是削弱它、冲淡它、破坏它。要使二者科学地结合起来,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和欢迎。比如京剧就是姓“京”,不管运用什么现代科技手段,都必须以不破坏它的艺术特色为准绳。如果周仓拿着盒子炮、关公拿着报话机,岂不叫人笑掉大牙。
现代科技运用于民族文化,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很多方面,既有资金问题,又有技术问题,既有文化部门的问题,也有非文化部门的问题。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要不断关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和信息,科技部门和其他有关方面也应根据文化工作的实际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创造各种条件,帮助文化部门使用最新科技成果,使民族文化放出新的光彩。

(15)要造成重视民族文化的舆论环境。
针对近几年来民族虚无主义的思潮,各种舆论单位和文化机关,要切实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报纸、电台、电视台和有关刊物、出版部门要采取开辟专栏、举办专题讲座和各种笔会,以及出版专著、辞典和系列丛书等多种方式,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特别是
“五四”以来的中国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的光荣传统。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介绍和评论,加强对在发展民族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卓越人物的报道和评介。
要充分利用各种民族节日,开展弘扬民族文化活动。这些民族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藏历新年、泼水节、古尔邦节等等,历史悠久,群众性强,具有浓重的民族特色,都是民族文化的强大载体。要通过正确的引导,组织好节日的各种群众性民俗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搞得红火热闹,把民族节日办成检阅民族文化成果、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盛会。
要紧密结合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容。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教育,把国情教育和形势教育,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革命优良传统教育结合起来,并注意更多地采用民族文化活动形式,使我们的思想教育更加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更好地体现寓教于乐的精神,达到热爱民族文化和昂扬民族志气的目的。
要经常举办全国和地方的戏曲、曲艺和民族歌剧、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的调演、比赛和展览。通过这些活动发现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推动民族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同时,还要有计划地举办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话剧、电影、电视剧的调演和集中播映,并组织专家和群众开展评选工作,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要大力进行表彰,对于贡献突出的创作和演出人员要给予物质奖励,有的还要授予不同级别的荣誉称号,以便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社会风尚。
(16)要从儿童和青少年抓起。
弘扬民族文化,树立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一个长期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这项工作必须从幼儿园和小学校抓起,实行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对儿童和青少年分阶段依次递进地进行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教育。
第一,要编写各种读物。我国历史上表现刻苦好学、聪明智慧、品德高尚的故事很多,民族英雄、志士仁人、文豪学者和能工巧匠,人才辈出,各领风骚,还有“自古英雄出少年”的种种传说,这些对青少年都很有教育意义。要把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编写成各种通俗读物,制作一批音像制品和动画片,以多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形式,向青少年进行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教育。同时,有关部门还要对现在使用的大、中、小学的课本作必要的调整,在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科目中加重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教学内容。
第二,要逐步创造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环境。如:在城乡建设中,对房屋设计、桥梁建造,以及工厂、学校、机关、公园与其他公共场所的布置和装修,特别是修建青少年文化宫、科学园地等活动中心,要在实用、经济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注意表现民族特色,有些还可以民族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作为雕塑和壁画的内容,使青少年从小就在民族文化环境和氛围之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和教育。
第三,要组织青少年积极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文化知识竞赛,进行以历史题材为主的作文比赛和民族艺术评比,参加各种民族文艺演出,观摩民族艺术表演,参加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庆典活动,参观游览名胜古迹,等等。
总之,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的民族主体意识和民族文化修养,使他们不仅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道德品格,塑造与形成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
(17)要有个总体规划。
以弘扬民族文化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涉及的方面很多,需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协调合作,共同来办。这就必须通盘考虑,逐级作出规划,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制定规划中要特别注意反映本地区的实际。要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密切联系起来,同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不论是文化部门,包括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卫生、体育、文物、图书馆、博物馆等,还是其他部门如城市建设、交通运输、农林水利、商业外贸等,以及厂矿、农村等基层单位,在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发展规划的时候,都要考虑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要注意规划与计划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要求,制定出每年实施规划的计划。比如,对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改编和革新,古籍的整理、出版和发行,各民族民间口头文学的记录和加工,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利用,等等,都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力所能及的原则,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目标。文化建设计划要像完成经济建设计划一样,确保按期完成。
(18)要研究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要从财力、物力上给以必要的支持。一是要合理调剂使用现有的文化投资。现在文化建设资金比较紧张,国家限于财力不可能一下子拿出很多钱,只能在统筹兼顾的原则下,各级都从文化经费中尽可能挤出一些钱来用于民族文化建设。二是要在税收方面采取倾斜政策。对于发展健康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包括发展民族文化事业,要给予支持鼓励,对这些方面的优秀精神产品的出版、发行、演出、播映、展出所得的收入,在征税时要实行低税率,有的还要减税和免税,而对那些文化学术价值不大的畅销书和演出活动所得的收入实行较高的税率,努力以丰补歉,不让创作、演出健康优秀作品的单位和个人在经济上吃亏。三是研究和改进现有的分配政策。要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根据国家财力的可能,逐步改变各类文艺人员收入不够合理的状况。对为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和繁荣民族文化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尖子人才,要在工资以及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厚待遇。四是要提倡勤俭办文化事业,努力做到少花钱多办事,不花钱也办事。近几年来,我们在文化事业中一方面经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现象,特别是一些质量低劣的电影片,耗资巨大,却无法公演。在这些方面紧一紧,就能办很多有益的事情。
(19)要建设一支庞大的民族文化工作者队伍。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文化工作者,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的根本措施,也是当前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包括办好各种文化艺术院校,培养和造就各方面的专门人才。要重视发挥老专家、老艺人的作用,搞好传帮带。对于自学成才的民族文化工作者,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各展其长。对于流散于社会的民间艺人,要给予关心和扶持,帮助他们提高水平,充分发挥他们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积极作用。
要提倡民族文化工作者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文艺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深入生活,增加生活积累,努力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提倡文化工作者特别是专业人员,认真学习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养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潜心创作和苦练基本功的风气,不断提高民族文化修养和业务水平。
这里我还要讲一讲加强文艺队伍的团结问题。我们的民族文化工作者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都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因此,加强团结,形成合力,就尤为重要。民族文化有各种门类、各种流派,各有师承,各有所长。弘扬民族文化是包括所有门类、流派的共同提高,大家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作为民族文化工作者更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民族大业为重,具有宽阔的胸怀,容人的雅量,从狭隘的小圈圈中解脱出来,摒弃那些疙疙瘩瘩的事情,一切向前看,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大目标下团结起来,齐心协力,为民族文化事业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0)要加强党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工作的领导。
这个问题要摆上领导的议事日程,并有专人分工负责,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大事来抓。要定期研究讨论,及时督促检查。要加强文化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工作,从政治上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自觉地坚持“二为”方向,遇事提前打个招呼,使他们的思想能够跟上形势的发展;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帮助文化工作者解决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文化工作者的知心朋友,经常和他们沟通思想,把广大文化工作者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组织他们为人民提供更多更美的精神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同志们,我们中华民族的发展,处在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从本世纪中叶到下世纪中叶,我们要用一百年的时间,艰苦奋斗,摆脱贫穷和落后,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基本实现现代化。四十年时间已经过去了,我们有巨大的成绩和经验,也有许多曲折和教训。我们已经跨入了九十年代。九十年代这十年是关键的一步,这一步走好了,就能为下个世纪的顺利发展打好基础。经济建设是这样,文化建设也是这样。还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在评美国白皮书的一篇文章里提出了复兴伟大的中国人民文化的任务。《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赋予这个复兴以新的强大生机和活力;这个复兴,将创造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今天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问题,就是在这样的历史高度和思想高度上提出来的。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去夺取中华民族文化更加辉煌的未来。让我们振奋起来,团结起来,行动起来,共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而努力奋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