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5月14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世界采矿大会在京开幕
五十多个国家地区的二千五百多位代表出席
李鹏总理重申中国打开的大门绝不会再关上
本报北京五月十四日讯 记者杨贵兰报道:第十四届世界采矿大会今天下午四时三十分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国务院总理李鹏到会祝贺并致了开幕词。
李鹏总理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和采矿业是密切相关的。世界各国发展经济都离不开矿业。即使在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没有地矿产业作保障,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世界采矿大会荟萃世界各国的专家和学者,交流技术经验和科研成果,探讨地矿产业的发展趋势,互相启迪,彼此促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谈及中国的矿业情况时,李鹏总理说,中国是一个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产开发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政府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历来十分重视,坚持“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促进矿业科技发展”的方针。地矿产业的发展为我国的能源、交通、冶金、建材等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从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看,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仍然是比较薄弱的环节。为了保证国民经济能持续、稳定和协调的发展,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在今后十年内再翻一番的目标,我国地矿产业的科技水平和效益都需要有一个新的提高。
在谈到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合作关系时,李鹏总理说,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一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艰巨而繁重的建设任务。中国政府和人民热忱地致力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一方面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这是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李鹏总理重申:中国政府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将继续执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打开的大门绝不会再关上。中国愿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开展多种领域、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经济技术合作。
李鹏总理表示相信,第十四届世界采矿大会的召开和展览会的举办,不仅为中国的地矿工业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而且为增进各国和各地区地矿界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技术信息和经验的交流发挥积极作用。
第十四届世界采矿大会中国组委会主席洪戈和世界采矿大会组委会主席西扎克先生分别代表中国组委会和国际组委会在开幕式上讲了话。
世界采矿大会自一九五八年由波兰发起创建以来,已在十三个国家举办过十三次世界采矿大会及国际采矿设备和技术展览会。这次世界采矿大会是首次在我国召开、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来自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千五百多位代表出席了今天的开幕式。
又讯 十四日上午,国际采矿设备和技术展览会在国际展览中心开幕。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展览会写来“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促进矿业科技发展”的贺词。国务委员宋健为开幕式剪彩。参展的有来自二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四百多个公司,参展项目超过一千四百项,展示了国际采矿设备和技术的最新产品。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会见出席世界采矿大会主要成员
新华社北京5月14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鹏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出席第14届世界采矿大会开幕式的国际组委会主席西扎克、副主席菲特怀斯、范维唐、格雷宾契科夫和卡伯隆、秘书长莱伯格,苏联煤炭部部长、冶金部副部长、美国矿业局局长、蒙古矿山及地质部部长、印度矿业部国务秘书、中国赞助委员会和中国组委会成员以及有关部部长等中外来宾共90人。
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参加了会见。(附图片)
5月14日,第十四届世界采矿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新华社记者 汤孟宗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治山致富方针化为巨大物质力量
广东山区经济蓬勃发展
48个山区县去年国民经济收入比1985年增长近一倍
本报讯 据《南方日报》报道:广东省1985年冬提出的治山致富的战略方针,已使全省山区发生了巨大变化:昔日荒山秃岭长起了绿树。随着造林绿化和种养业的发展,一批山区县的落后面貌有了明显改变。1989年同1985年相比,全省48个山区县的国民经济收入增长了近一倍,农村人均收入增长6成多,达到640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东省山区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同平原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1985年底,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第一次山区工作会议,提出了“靠山吃山,吃山养山,治山致富”的建设山区的指导思想,并且作出了“五年种上树,十年绿化广东”的决定。由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各方通力协作,短短4年时间,全省共造林5080万亩,种果700万亩,封山育林4239万亩。至去年底止,全省宜林荒山已基本种上树。全省活立木蓄积量已从1984年的1.38亿立方米增加到去年的1.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1985年的27.7%上升到1989年的41%。
各地在治山致富的实践中,注意不断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进行农业深度开发。高州县从本县实际出发,以香蕉生产为“龙头”,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开发性农业搞得有声有色。1987年5月,省委、省政府在茂名市召开第二次山区工作会议,认真总结和推广高州等县经验,在全省山区进一步掀起了治山致富的热潮。许多山区县在山上作文章,实行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立体开发,综合经营,做到“山顶造林种树,山腰种果种竹,山脚种茶种药,山下养鱼放牧”,并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办起一批综合经营的生产基地。肇庆市9个山区县,近4年建起了松脂、南药、水果、桂树、竹子、木薯6大商品生产基地,使山地平均亩产值由1985年的12元提高到1989年的30多元。不少山区县通过统一规划,连片开发,办起了一大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名、优、特农副产品基地。开发性农业的兴起,加快了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1989年同1985年相比,全省48个山区县农业总产值增长41%,达到82亿元(1980年不变价,以下同)。
为了提高山区治理开发的经济效益,各地还合理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兴办了一批加工工业。广宁县根据竹子、木材、木薯、松脂、陶土资源丰富的特点,先后引进葡萄糖、彩色油墨、微粒板和印刷包装4条生产线,对农副产品和矿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去年该县以本地资源为主要原材料的产品发展到23种,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成,年增产值6800万元,税利1300多万元。为了鼓励山区合理开发利用本地资源,省委、省政府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推动了山区资源型工业的发展。至1989年,全省48个山区县的工业总产值达92.99亿元,比1985年增长一倍多;乡镇企业总收入达91.76亿元,增长220.73%。
《南方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占全省一半面积以上的广大山区,虽然也有较大发展,但大多数仍然比较贫穷落后。如果不能有效地帮助山区更快地发展经济,平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全省经济就不可能迅速发展。
评论员文章还指出:山区县的发展,有赖于各行各业和先富裕起来的平原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大力支持。为此,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富裕地区的镇筹集一部分资金,帮助山区发展经济,给山区人民“雪中送炭”,为早日改变山区面貌作出贡献。


第1版(要闻)
专栏:

  山东种足种好棉花
超额一百万亩完成春播计划
本报济南5月12日电 我国棉花主要产区山东省,今年又出现“重发棉花财”的好势头。到本月中旬,全省已播种春棉1800万亩,超额100万亩完成了春播计划。
山东省棉花产量占全国总产量1/4以上。今年,全省计划植棉2100万亩,产棉2200万担。
为了种足种好棉花,各地政府与棉农签订了植棉面积和交售数量的合同,把播种面积落实到了农户和地块。省政府和有关地、市、县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
各地大力推行麦棉套作、营养钵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等措施,努力扩大棉田面积。今年营养钵育苗移栽面积可达500万亩以上,地膜覆盖面积达300万亩,比去年分别增加了近200万亩和100多万亩。
山东省还抽调10万名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与广大棉农一起抓好棉花生产。      (贾建舟 于忠)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西完成早稻栽插任务
高产优质良种面积占80%
新华社南昌5月14日电 截至5月10日,江西省已栽插早稻2222.92万亩,基本完成了早稻插秧任务,开始进入田间管理。
据了解,今年春耕备耕以来,江西省各级政府组织近两万名干部,深入生产第一线,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农业部门组织了近万名农技人员下到基层,推动“丰收计划”的实施。全省高产、优质良种面积占整个早稻面积的80%以上,其中已栽插杂交早稻642万亩。
农户投入的增加是江西省春季农业生产的显著特点。全省一季度农户向农业投入的现金达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亿多元。化肥、农药和农膜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28%和80%。与此同时,省信用社一季度发放农业生产贷款5.6亿多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7%。


第1版(要闻)
专栏:

  云南小春作物稳夺丰收
收割过半预计增幅近二成
本报昆明5月14日电 记者钱江报道:眼下的云南农村,农民从南到北正在紧张收割黄熟的粮食。云南各地普遍重视粮食生产,措施得力,全省小春粮食作物一片丰收景象,目前收割面积已经过半,预计增产幅度将达17%以上,创10年来最高纪录。
云南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投入,今年仅省财政直接投入的农业基建资金就达1.15亿,比上年增加3575万元。全省农业基建投资比重由上年的7.1%增为8.3%,其中水利基建投资增加幅度更大。省级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经费则比上年增加40%。
领导重视农业,抓紧了就见效果。今年初,云南省组织两万余名科技干部深入农村完善生产服务系统,各种农用物资库存情况好,到位及时。
据统计,昆明、玉溪等9个地州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植保补助费,比上年增加了36.3%。
今年云南的小春粮食播种面积有所扩大,特别是小麦播种面积明显增加,规范化栽培面积达600万亩,比去年增加了130万亩。玉米地膜覆盖栽培面积和配方施肥面积都比丰收的去年明显增加。由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再加上雨水充沛,小春作物长势良好。
根据专家测算,今年全省小春粮食产量可达15.5亿公斤左右,增产幅度是10年来最大的。


第1版(要闻)
专栏:

  北京紧急防治麦蚜
本报北京5月14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北京从今日起陆续出动8架飞机,紧急给京郊六县区的小麦喷洒农药,防治麦蚜,虫口夺粮。
据北京市植保总站有关负责人透露,5月11日、13日,京郊农田连续出现两次麦蚜迁入高峰,其迁入量超过麦蚜大发生的1986年。来自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说明,5月中旬气温偏高,雨量偏少,蚜量还会增加。为此,市有关部门决定立即用飞机给京郊6县区的167万亩小麦喷洒农药,防治麦蚜。植保部门提醒有关放蜂的单位和个人,提前采取安全措施,避免蜜蜂中毒。


第1版(要闻)
专栏:

  郑拓彬会见台湾贸易投资考察团时说
欢迎台胞到大陆经商投资
希望海峡两岸尽快直接通商双向合作
据新华社北京5月14日电 (记者张毅)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郑拓彬,今天上午在会见台湾大陆贸易投资商务考察团全体成员时说,欢迎台湾工商业者到大陆经商投资,大陆也愿意到台湾投资设厂、承包工程。
郑拓彬说,海峡两岸的经贸合作,是建立在相互受益的基础上的。我们欢迎台湾朋友到大陆经商投资,也很高兴看到台湾朋友发财、赚钱,事业发展。他说,台湾同大陆的贸易和投资额都还很少,海峡两岸这么大一个中国,贸易额只有30多亿美元,太少了。两岸贸易的潜力很大,投资也一样。这两年投资增长很快,去年一年台湾同胞对大陆的投资达到5.5亿美元,超过过去几年的总和。我们不仅欢迎台湾朋友到沿海投资,也欢迎到内地投资,特别欢迎到偏僻的地区、空白的地方去投资,经贸部会尽量创造条件,为台胞到大陆投资经商提供便利。郑拓彬希望考察团的全体朋友发挥各自的力量,促进海峡两岸双向直接贸易、直接投资、直接通航的早日实现。这些问题解决了,对和平统一中国有利,对海峡两岸的企业也有利。


第1版(要闻)
专栏:

  兰考群众的思念
——写在焦裕禄逝世26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李杰 李而亮
5月14日,是兰考人民难以忘怀的日子。
26年前的这一天,他们送走了自己敬爱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
城关乡梁孙庄78岁的梁大娘几天前就和儿子儿媳商量好了,14日那天再去看一下焦书记。提起20多年前的情景,梁大娘终生难忘:1963年寒冬的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梁大娘一家蜷窝在后墙洞开的小草屋里,丈夫患病卧床不起,13岁的儿子冻得嗷嗷直哭。这时,满身是雪的焦书记进来了,看到他们一家的情景,深情地说:“这样的屋子怎能过冬?”接着问身边的村干部:“堵起屋后墙得多少钱?”村干部回答:“打土垒10块钱就够了。”焦书记立即从口袋掏出10元钱交给村干部,又拍拍民兵连长的肩膀说:“任务就交给你了”。如今,梁大娘一家住上三间大瓦房,正屋摆着电视机、缝纫机,老人家身板子硬硬朗朗。家里来客,总要提起焦书记。
城关乡宋庄村有一片泡桐林,树干粗得两个人才抱得过来,可村干部和群众都舍不得砍伐。“那是焦书记亲手栽下的”,魏善民老人说:“看到泡桐林,就像又看到了当年焦书记”。1963年的夏天,兰考县整整下了72天的雨,地里庄里都淌了水。焦书记拄着棍子,踏着泥水,一村一村地查看,让村干部仔细检查各家各户,不要让屋倒压伤了人,不能让困难户断了粮。大雨一停,他就指挥安排栽种防护林。
沿公路前往东坝头乡,两边林木成网、水渠纵横,饱满壮实的麦穗迎风摇曳。谁能相信,这里原来竟是一片“大风能卷走小孩”、“种一葫芦收两瓢”的沙荒盐碱地。说到焦书记带领大家“贴膏药”改造沙荒地,张庄村、朱庵村、南北庄村的老人至今还十分感慨。张庄63岁的老人尤梦昌记得很清楚:为治理沙荒盐碱,干部群众也想过办法,可几次失败就泄了气。焦书记一边背个水葫芦,一边背个挎包,从南走到北,又从东赶到西,哪里风大就往哪里钻,竟在一个用淤泥覆盖、风刮不走的坟头上发现了窍门。他启发大家说:“你们这里靠着黄河,每人一个早上翻上几个‘坟’,大家一齐动手,就可以把沙荒治住了。”这法子还真灵,没多久,东坝头乡的大部分沙丘都变成了良田。
说起焦裕禄,群众很自然把话题引到如今的干部身上。大家忘不了这些年来,各级干部贯彻落实党的政策,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的辛劳。城关乡杨山寨、余寨村,过去是有名的要饭村,现在人均收入超千元。群众直夸“十年动乱”后第一任县委书记刁文,说他像当年的焦裕禄一样,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
直性子的兰考农民,最愿意将身边的干部与焦书记作比较。他们对极少数干部的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过去焦书记是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送米送钱到家来,可现在有的干部只是催交粮款的时候才进家门。”
“焦书记那时下乡都是步行、骑车,现在有的干部下乡,可不下田头,不看庄稼,那农村的事咋能明白了?”
“有的干部下基层,到乡里就住下了,说住农家怕添麻烦。俺就不嫌这个麻烦,住在家里才亲热,才说得上心里话。”
“焦书记那时都事先调查,摸准了再说,说了就办。现在有的干部说得多,做得少,光给俺们开空头支票。”
兰考的群众思念焦裕禄,更希望身边多一些焦裕禄式的干部,期望焦裕禄精神在兰考大地永不磨灭。


第1版(要闻)
专栏:

  本溪观音阁水库全面开工
中日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本溪观音阁水库于5月10日全面开工。观音阁水库位于辽宁东部山区,距本溪市40公里的太子河上游干流上,建设工期计划为5年,库容量为21.68亿立方米。竣工后每年可向本溪、辽阳、鞍山、营口4城市提供7.58亿立方米用水。    
  (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

  内蒙古旗县所在地自来水化
内蒙古自治区71个旗(县)所在城镇全部安装上自来水厂设备,使这里的110万居民饮上甘甜卫生的自来水,成为我国实现县城所在地全部自来水化的第一个省区。      (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

  四川用工业废水生产沼气
四川省利用酒厂、糖厂排放的废水生产沼气,现已形成年产沼气900万立方米的能力。目前,这一技术已在全省推广。酒厂排出的废液,是生产工业沼气最好的原料。四川有液化酒生产企业110多个,每年排放高浓度废液600多万吨。目前,全省已建起8个工业沼气站。 
     (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

  胶济复线二期工程加紧施工
国家“七五”重点建设项目——胶济铁路复线正在加紧施工。目前,一期工程济南至蓝村段334公里铁路复线已开通运营;二期工程蓝村至青岛四方段44公里铁路复线可望年底开通使用。预计工程全部竣工并实现全线牵引机车“内燃化”后,胶济铁路上下行通过能力将分别比1984年提高2.7倍和2.4倍。  


第1版(要闻)
专栏:

5月14日,第十四届世界采矿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
新华社记者 汤孟宗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安徽省砀山县副县长、农艺师王钦孔(中)任职6年来,挤出时间带领科技人员深入果园刻苦攻关,先后获得6项国家级或省级重大科研成果奖。全县水果年产量达1.23亿公斤,成为闻名的水果之乡。
新华社记者 于杰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