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科技信箱

  厄尔尼诺
问:厄尔尼诺是如何形成的?
答:厄尔尼诺的形成,目前还是个未解之谜。一般都认为是局部的海洋扰动,即由于海面信风异常减弱,促使表面海水运动减慢,减少了下部海水上翻,促成海水升温。随着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家们又提出许多新的可能性:一是厄尔尼诺与海下地震有关。美国夏威夷大学地震学家丹尼尔·沃克发现,自从1964年以来,5次厄尔尼诺发生的时间,都与另一种周期现象相吻合,即在地球的两个移动板块之间的边界上发生的地震,沃克认为这大概是从地球内部散发的能量,以某种方式影响了地球表面的气象。二是厄尔尼诺与海水含盐量的变化有关。英国物理学家韦布在今年初完成历时3年的考察海型环球航行后说,含盐量较多的海水从南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引起超强的海流和旋涡,这些旋涡使水下海流偏离赤道,进一步提高了西太平洋的水温,这可能促使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三是厄尔尼诺与大气环流变化有关。中国上海天文台郑大伟认为,大气环流的变化是诱发地球自转年际变化和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斌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科技动态

  厄尔尼诺前兆现象令人关注
曲国斌
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厄尔尼诺现象,最近再次出现发生前的征兆,引起世界有关专家们的密切关注。
厄尔尼诺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的一种物理过程。它的基本特征是南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温异常地增高,海水水位上涨,并形成一股温暖海流向南移动,使原属冷水域的太平洋东部水域变成暖水域,结果导致海洋浮游生物和鱼类的大量死亡,并引起山洪海啸和暴风骤雨,造成拉美一些地区降雨过多,亚洲和非洲一些地区严重干旱。
因此,自80年代以来,研究和预测厄尔尼诺现象,便成为世界科学家们的一项重要课题。
日本气象局今年1月的观测结果表明,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温度高于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温度比往年高出0.5摄氏度外,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的海域水面温度,也比往年高出将近1摄氏度;接近海面的28摄氏度的暖水层比往年浅10米左右,这个暖水域现正向太平洋东部区域移动。美国海洋气象管理局最近也发出报告,自今年1月中旬开始,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时上涨15至30厘米;秘鲁太平洋水域的表面水温,比正常情况高出2摄氏度。日本的报纸认为,这些都是过去发生厄尔尼诺现象的前兆。与此同时,中国上海天文台郑大伟副研究员通过研究还发现,每次厄尔尼诺现象都发生在地球自转年际速率减慢的时期。美国天文学家丹尼斯·麦卡锡的测定证实,最近地球的自转速度确实有所减慢,其自转一周的时间比原来延长二千分之一秒。郑大伟根据自己的研究预测说,1990年到1991年间将再次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其强度要超过1986至1987年的水平。日本气象厅的调查结果也表明,1962年、1976年和1982年发生的三次厄尔尼诺,都是在观测后的一年内发生的。鉴于厄尔尼诺现象将要发生,美国、日本、秘鲁和哥伦比亚的水文气象学家,目前正在密切地注视太平洋的水温、水位和本国气候的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每隔3至4年发生一次,每次都发生在圣诞节前后。至于这种现象从何时开始出现,迄今尚无定论。美国斯坦福大学地质学家利萨·韦尔斯通过对秘鲁河谷沙漠地带的调查认为,厄尔尼诺现象可能至少在1万年前就出现了,而且强度增加了10至100倍。据记载,仅60年代以后地球上就发生过7次比较明显的厄尔尼诺现象。其中1982年5月至1983年9月间出现的厄尔尼诺现象,被认为是本世纪发生的规模最大、危害最严重的一次。有报道说,仅这一次就给人类造成数千人死亡和几十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厄尔尼诺除能引起各种自然灾害外,还能使人罹患各种疾病,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美国面临日本的太空竞争
贾光伟
最近,日本政府为在全球范围乃至外层空间加强其航天技术开发的竞争能力,决定对下一代卫星CS—4实行“保护”政策。日本的这一举动触怒了美国,致使日、美贸易谈判破裂。美国将在六月作出决定是否采取措施,对日本实行贸易报复。
近十年来,日本在许多高科技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在航空航天工业,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日本起步较晚,在一定程度上还需依赖美国、西欧等国。随着太空竞争日趋激烈,航天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成为发达国家激烈争夺的重要市场。这种危机感和紧迫感促使日本加速向太空迈进的步伐。一九八七年五月,日本发表了“走向宇宙开发的新时代”的重点报告,宣称争取在二十一世纪成为“宇宙大国”。间组、大成建设和清水建设等主要公司率先提出“宇宙开发政策大纲实施方案”。清水建设同日商岩井、三菱重工、三菱电机等七家公司设立委员会,拟定“太平洋太空港构想”,一方面谋求独立发展,另一方面在自己经验不足、资源缺乏的领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日本于一九八六至一九八七年间开始研制的H—1型火箭就是在美国的协助下完成的,它使日本在火箭生产方面向国产化迈进了一大步。
今年以来,日本进行了一系列卫星发射实验。一月二十四日,在鹿儿岛发射场,采用M3S—2型火箭发射了命名为缪斯—A的科学卫星,成为日本第一颗绕月卫星。这次发射使日本成为世界上继美、苏之后第三个向月球发射航天器的国家。二月份又第一次成功地用一枚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在这之后,日本还将进行一系列的无人驾驶飞行计划,包括登月和探测火星的大气层。日本为在太空争一席之地,拟在一九九二年进行全部自制的H—2火箭发射实验,为一九九五年用它发射不载人的“希望号”航天飞机作准备。一九九八年向“自由号”国际空间站发射独自开发的“日本实验舱”。
但是,总体来说,日本的航空工业仍处在初级阶段,虽然它在卫星、火箭技术方面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在建立空间站、各种轨道基础设施以及航天飞机等更高层次的航天技术领域还远远地落在其他航天工业先进国家之后。另外,宇宙开发需要大量投资,政府的预算基本上决定着宇宙开发的规模和速度。美国、西欧等国都在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太空实验活动。而日本宇宙开发的财政预算约十亿七千万美元,仅为美国的十分之一。就目前其发展状况来看,日本还无法摆脱对美国的技术依赖。
七十年代后期,美日贸易摩擦日趋尖锐,美国对向日本转让技术的戒心增强。美国在向日本输出技术的同时,对其技术的核心部分加以保密,致使日本无法吸收、消化和改进。且日本政府本身对发展航天工业缺乏远大抱负。因此,日本实现其跨入世界航天工业先进行列的宏伟目标还需作一番艰苦的努力。
尽管如此,美国对悄然兴起的日本航天工业忧心忡忡,唯恐在未来的太空竞争中,日本摆脱对它的依赖,跻身于世界航天工业先进国之列。专家们预言,日本最终将成为太空大国之一。现在,美国人愈来愈感到又一科技优势正在受到来自东方的威胁。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莫扎特死因之谜
16世纪伟大的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莫扎特因贫病交加死于1791年冬,享年仅35岁。逝世的当天,他的遗体就在雨雪交加中被人抬到维也纳郊外圣马尔克斯贫民墓地掩埋了。不知何故,他的妻子和朋友们都没有去送葬。后人对他患何病致死及埋葬的确实地点都不得而知。
过了51年(1842),一个挖坟坑的人在那个贫民墓地掘出一个骷髅头,然后把它当作礼品送给了一个名叫雅各布·海特尔的艺术家。艺术家的哥哥是解剖学教授,对骷髅头本身及其来历进行了研究,认为很有可能是莫扎特的颅骨。又经过50多年,这个骷髅头于1901年被辗转带到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保存起来了。
最近,萨尔茨堡大学的古生物化石专家哥特弗莱德·蒂奇教授对这个颅骨作了仔细观察,并参考有关历史记载,确证它属于一个25岁至40岁之间,身材瘦小而头颅较大的男子,颅腔容积为1585立方厘米。这些特征和莫扎特生前由一位女画家给他画的肖像颇相吻合。
关于莫扎特的死因,一直众说纷纭。蒂奇教授在考证莫扎特骷髅头时还发现颅骨从太阳穴至头顶有1条不很明显的裂痕。这条长约7.2厘米的裂痕至少经过1年时间才愈合,因为颅骨内部尚留有血迹。这个伤口很可能就是使莫扎特中年猝死的主要原因。蒂奇教授还查出莫扎特在1790年5月曾向友人说他经常头痛和牙痛的史料记载,并找到了意大利诗人达·蓬特在1791年8月写给朋友的信中说莫扎特常感到头晕。因此,蒂奇教授认为莫扎特极可能是由于血肿后遗症加上传染病而死的。有人正在拍摄一部关于莫扎特的死因之谜的纪录影片,预计明年公演。
             陈封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荷兰用计算机监视河流污染情况
荷兰国家水利管理局已安装了一套计算机系统,它能连续检查莱茵河和默兹河的污染程度。这种系统叫阿奎阿拉姆,如果这两条河中的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规定的含量,该系统就会发出报警信号。
莱茵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它把有毒的混浊废水(特别是化学排放物)排入北海,这些东西是在这条河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西德和荷兰时由沿岸的公司排放的。在鹿特丹,这条河每年产生1000万立方米淤泥。这些淤泥已遭到严重污染,不能倾倒海洋中,而是必须存放在专门的堆存处。
阿奎阿拉姆使用若干计算机采集各种仪器的信息,这些仪器用于测量水质。沿着这条河流的350公里支流设有12个观测站,其中有7个站安装了这种仪器。这些仪器都和阿奎阿拉姆相连,它们根据矿物和化学品含量、含氧量、温度和酸度等一系列污染指示参数进行常规测量。这些计算机采集到这些数据后,再把它们反馈入设在国家水利管理局的办公室里的一台中央计算机。当测量的数据超过了某个观测站的规定临界值时,就触发该观测站的报警器发出警报信号。这个站的负责管理人员必须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20分钟)报告已收到了警报信号,要不然这个报警器就转向该站附近的另一个站发出报警信号,要求采取行动。这套系统能定期检查测量仪器的精度,还能把警报信号转接到已经下班的工作人员家中的电话机上。这位负责人必须先确定一次警报是可靠的,然后给抗污染科学家打电话,让他们采取他们所能实施的措施。
科边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袖珍复印机
西德金费尔公司最近推出一种长约12厘米、宽10厘米、厚不到5厘米、重量只有500克左右的袖珍复印机,颇受用户青睐。这种微型复印机体内装有一个小电瓶,充电8小时后可工作24个小时。袖珍复印机操作十分方便,装上复印卷纸后,按下电源开关,把复印机一侧的曝光带对准需要复印的材料扫一遍,所需资料的复印件即自动吐出。
          (柯)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大熊猫的福音
——人工促使竹子早开花结籽
印度马斯卡伦哈斯等三位科学家第一次用人工方法促使竹子早开花结籽,突破了竹子漫长的生长周期,可望改良品种。培育新竹林,给濒临绝种的大熊猫带来了福音。
马斯卡伦哈斯和其他两名科学家在印度普恩国家化学实验室里,把两种不同竹子的小切枝泡在试管中,加入促使植物生长的荷尔蒙、椰汁和其他营养剂调成的培养液,几周后,几英寸高的竹株就开出直径大约半英寸的花,与自然条件下长成的竹子开的花一样。大约两周后,培养基因的200棵竹株,有60%结了很饱满的子实,而在自然生长的情况下,这些竹子要经过大约30年,长到30—60米高后,才会开花。
这里的植物学家对这项新成就很重视,他们认为利用该项新技术可以培育生长速度快、具有抵抗病害能力、更坚硬、用途更大的竹子新品种,也可以在竹子大批死亡的地区,迅速培养出新竹林。
中国甘、陕、川等省是大熊猫的故乡,近些年,这里的箭竹产量正在剧减,新竹若能培育成功,无疑会给大熊猫的生存繁衍带来希望。 
   刘开宸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右图为伦敦南部克罗伊登区费尔查德小学两个英国儿童在学中文。一位来自中国南京的女教师指导他们写汉字。
(原载英国《泰晤士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