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法国舆论界赞扬我运载火箭发射卫星成功
中国跻身世界卫星发射市场
新华社巴黎4月8日电 法国舆论界今天指出,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4月7日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这对“中国在卫星工业方面的威望和商业前景都具有新的意义”。
法新社在今天播发的一条消息中说,这是中国第一次为外商将卫星送入同步轨道。这颗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跻身于迄今为止一直被美国和法国所垄断的卫星发射市场”。
消息还说,中国将会得到许多要求发射卫星的订单,因为其发射费用比阿丽亚娜公司的费用低一半。
根据同美国达成的协议,在1995年以前,按照竞争规定的价格,中国可发射9颗卫星。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莫桑比克加纳呼吁废除种族隔离制度
印度总统主张继续制裁南非
新华社阿克拉4月4日电 莫桑比克和加纳在今天签署的一份公报中,呼吁非洲人民为彻底铲除南非种族隔离制度而继续努力。
公报是在莫桑比克总统希萨诺对加纳进行3天国事访问的第2天签署的。公报要求南非当局采取措施,彻底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公报呼吁国际社会继续对南非实行制裁,同时增加对南非解放运动的支持。
公报还呼吁非统组织成员国向纳米比亚提供道义和物质的支持,以确保纳米比亚的独立成果。
希萨诺将在明天结束对加纳的访问。  新华社伦敦4月3日电 印度总统拉马斯瓦米·文卡塔拉曼今天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他举行的宴会上发表讲话说,必须继续制裁南非,直至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为止。
文卡塔拉曼正在英国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他说,南非释放曼德拉具有重大意义,但这还不是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
他在谈到印英两国关系时说,英国是印度最尊重的伙伴之一。“我们期待我们之间的经济关系得到发展”。
英国女王对这位来访的印度总统说,欧洲的变化不会改变英国和印度的友好合作关系。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美日贸易谈判有进展
本报记者 张亮
美日第四轮经济结构协商日前在华盛顿结束。经过历时四天的紧张谈判,美日两国终于在限定日期内就一项“临时报告”达成协议。双方都许诺将采取实际步骤,消除各自阻碍自由贸易和纠正两国贸易不平衡状况的结构性问题。此间舆论界称之为美日贸易谈判中的一大进展,但同时也提出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书面协议能否真正变成实际行动?
在“临时报告”中,美日两国都作出了多项承诺。日本保证加强其反对企业排它性活动的法律,增加对违反垄断法的企业的罚款;将开设大型零售商店所需时间由十年减为一年;增加政府在公共设施方面的投资;修改土地税收制度,以减低土地价格、进而刺激建筑业,放宽对外国投资的限制……就美国方面来说,它许诺削减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刺激个人储蓄和企业投资,降低资本费以及改善教育等等。
与此同时,美日两国还就卫星、超级电脑和通讯设备贸易达成协议,日本同意向美国开放市场。有关木材贸易的谈判也已取得进展。也就是说,美日之间的几个比较突出的贸易争端基本上得到解决。
美日经济结构协商是在美国的倡议下于去年秋季开始举行的。在布什政府看来,必须迫使日本在经济政策上动大手术,即消除其“结构性障碍”。日本也要求美国采取对等行动。据透露,日本向美国提出八十条建议,而美国向日本提出的建议则多达二百七十条。
在前三轮谈判中,美日谈判代表各持己见,进展甚微。那么,最近这轮谈判为何能达成初步协议呢?首先,美日双方都有一种紧迫感。按照美方的说法,结构协商必须在今年四月中旬达成初步协议,七月签署最后协议,否则美国就会对日本采取报复行动,将日本输美产品的关税提高一倍。其次,美日政府对结构协商颇为关注。三月初布什总统与海部首相在棕榈泉仓促会晤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打破美日贸易谈判的僵局。此后,两国高级官员还多次会晤,在第四轮谈判开始之前海部首相还给布什总统打电话,表示了日本政府的积极态度,并派特使会晤布什。
可以说,“临时报告”是美日相互妥协的产物,但日本的让步多于美国,美国的许诺大多是“老调重弹”。日本之所以让步多是因为它担心美国的制裁,而严厉制裁必然严重影响日本的贸易出口乃至经济发展。然而,美国也不敢逼日本太甚,因为美国需要日本的大笔资金以弥补其财政亏空,况且美国工业还需要日本的高技术产品。另外,美日领导人都不愿看到贸易谈判破裂损害双边的政治和军事关系。
美日两国都承认,从“临时报告”到“最后报告”,双方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而且“临时报告”出台后,已在日本企业界引起批评和不满,海部政府面临强大压力。至于“最后报告”的效应将会如何,人们说法不一,因为消除结构性障碍并非易事。
                  (本报华盛顿四月六日电)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摩洛哥国王谴责将耶路撒冷犹太化
埃及协商会议反对改变耶路撒冷地位
新华社拉巴特4月7日电 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昨晚在这里举行的伊斯兰会议组织耶路撒冷委员会会议上,谴责将三大宗教的发祥地和穆斯林圣城耶路撒冷犹太化。
他说,以色列占领耶路撒冷是一个“地理、政治和战略错误”。他建议伊斯兰会议组织组成一个代表团,向国际舆论解释耶路撒冷问题。
同一天,伊斯兰会议组织秘书长哈米德·阿尔加比德对此向《撒哈拉和马格里布晨报》记者发表谈话强调,“面对苏联犹太人移居以色列和耶路撒冷圣城犹太化,伊斯兰世界应当组织起来,并磋商一项共同战略”。
马格里布伊斯兰事务部长也在同一天在这里结束的马格里布伊斯兰事务部长首次会议上谴责苏联犹太人大量移居阿拉伯被占领土和将耶路撒冷作为以色列首都的任何决定,并对巴勒斯坦人民的英勇起义斗争表示支持。
新华社开罗电 埃及最高协商性机构——协商会议,2日谴责任何单方面改变耶路撒冷合法地位的行动。
协商会议在一项声明中说,任何这类改变都将明目张胆地违反一切有关中东问题的国际决议,特别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
声明说,圣城耶路撒冷的东半部也是以色列于1967年中东战争中侵占的约旦河西岸的一部分。
协商会议还呼吁各国议会及有关各方通过对话和谈判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以保证冲突各方的权利,实现中东地区公正和平。
美国参议院3月22日通过了一项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的决议。美国参议院的决议受到阿拉伯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的谴责。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第83届各国议会联盟会议闭幕
下届会议今年10月在乌拉圭举行
新华社尼科西亚4月7日电 第83届各国议会联盟会议今天下午在塞浦路斯的尼科西亚国际会议中心闭幕。
这次为期7天的会议通过了有关反毒品走私、就业和职业培训、促进地中海地区的和平与安全等3项决议。
来自92个国家的议会代表和18个国际组织的数十名观察员出席了本届会议。
以符浩为团长的中国人大代表团也参加了会议。
会议决定,第84届各国议会联盟会议将于今年10月15日至20日在乌拉圭的埃斯特角举行。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向政府捐赠武器
新华社温得和克4月7日电 纳米比亚总统努乔马6日宣布,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已决定把它所有的武器捐赠给新独立的纳米比亚政府。
努乔马在一项声明中说,这些价值大约30亿美元的武器将用于装备即将成立的纳米比亚国民军。
他说,国防部长已接到命令,把这批武器从安哥拉和赞比亚全部运回纳米比亚。
据报道,这些武器包括火箭发射器、无后坐力炮、反装甲发射器、火箭和各种迫击炮等。
据悉,纳米比亚国民军目前正在组建之中。肯尼亚军事专家正在训练500名纳米比亚军事人员,50名英国军官也在这里帮助筹建纳米比亚国民军指挥机构。
据估计,纳米比亚国民军将由4个旅组成,大约3000人。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黎巴嫩国防部长访问叙利亚
通报黎巴嫩局势最新发展
新华社大马士革4月7日电 黎巴嫩国防部长曼苏尔今天抵达这里,同叙利亚官员就黎巴嫩局势的最新发展举行会谈。
据黎巴嫩代表团一位人士透露,曼苏尔将向叙利亚官员通报他最近同黎巴嫩总统赫拉维和黎巴嫩力量领导人盖亚盖亚接触的结果,以及双方就黎巴嫩政府军进驻贝鲁特东区帮助制止基督教内部冲突达成协议的细节。
黎巴嫩力量民兵同基督教强硬派领导人奥恩的部队自今年1月30日以来,为争夺基督教派地盘的控制权一直在进行军事对抗。盖亚盖亚3日宣布,他承认黎巴嫩议会去年就停止黎内战达成的塔伊夫民族和解协议,并准备将手下的一部分武装交给去年10月成立的黎巴嫩民族和解政府领导。
但是盖亚盖亚拒绝了赫拉维提出的解除黎巴嫩力量民兵武装的要求。他说,只有黎巴嫩各派民兵力量全部解除武装,总统的这一要求才能实现。
奥恩一直反对接受塔伊夫协议,拒绝承认赫拉维为合法总统。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萨达姆总统说伊拥有保卫家园的权利
如以色列使用核武器袭击
伊拉克将用化学武器回击
新华社巴格达4月7日电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今天在一项声明中拒绝了美国总统布什提出的不要使用化学武器的要求。
萨达姆说:“我认为,这是伊拉克人民保卫自己和家园的合法权利。”
萨达姆2日曾警告说,如果以色列用核武器袭击伊拉克,伊拉克将使用化学武器进行回击。
布什3日对萨达姆2日的讲话进行了指责,并强烈要求伊拉克放弃使用化学武器的打算。布什说,现在不是使中东地区紧张关系加剧的时候。
萨达姆在今天的声明中重申,以色列拥有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阿拉伯人也有权拥有同样的武器。
萨达姆说,正是因为美国帮助以色列占领巴勒斯坦领土,才加剧了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西方七国财长会议在巴黎结束
重申继续协调经济和货币政策
本报巴黎4月8日电 记者张启华报道:昨天,联邦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美国等七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以及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在巴黎举行一天会议,就当前西方的财政金融和经济政策问题交换了看法。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日元危机和两个德国货币统一问题,据透露,会议没有达成任何具体的协议。
会后发表的公报认为,近期来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正朝着较可靠的方向发展。它重申,各国有必要就宏观经济和结构政策的调整进行紧密的协调,以求达到持久的、低通货膨胀的发展目标。会议认为,对目前存在的通货膨胀现象应该保持警惕。一些尚有财政赤字的国家要减少公共开支,增加个人储蓄。对有贸易顺差的国家则应刺激国内市场的需求,以缩小外贸的不平衡。会议公报表明,西方国家对东欧一些国家走市场经济道路极感兴趣,准备通过双边和多边的援助推动这一变革。会议还认为两个德国实行经济、货币联盟,有助于改善世界经济的增长,在欧洲减少外部的不平衡。
近几个月来,日元大幅度贬值并给其它货币造成影响,使西方国家感到经济协调和金融市场的合作更为紧迫了。此间舆论对这次会议的成果持低调的态度,有人甚至说这不过是一次“例行公事”的会议。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欧共体要求美取消超级301条款
新华社布鲁塞尔4月6日电 欧洲共同体人士6日说,共同体已再次要求美国取消其综合贸易法中的“超级301条款”。
上周,美国政府公布了它认为实行不正当贸易做法的国家和地区的名单。根据“超级301条款”,美国可以对这些国家和地区采取单方面制裁。
美国指责共同体保持过高的关税,在公共采购方面实行不公平的政策,对造船、采煤和飞机制造业给予政府补贴。
共同体委员会认为,一切贸易争端都应在“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范围内予以解决,而要使“乌拉圭回合”达成最后协议则必须取消“超级301条款”。
委员会打算不久将发表一份报告,揭露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伊朗法国谈判解决贷款争端
新华社德黑兰4月3日电 伊朗和法国今天同意成立3个工作委员会,讨论解决两国间高达10亿美元的贷款争端。
这项协议是伊朗负责欧美事务的副外长马哈茂德·瓦艾齐和来访的法国对外关系部秘书长弗朗索瓦·舍尔,在这里举行的一次会议上达成的。双方都希望解决16年前遗留下来的伊朗对法国的贷款争端。
1974年,伊朗曾为法国原子能委员会提供10亿美元贷款。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后,伊朗单方面取消了同法国企业的合同。法方为了索取赔偿,一直拒不归还伊朗的贷款。直到1988年,法国虽然开始分两期支付伊朗6.3亿美元,但是双方仍然对欠款数额持不同意见。
从去年9月起,两国已开始就法国还款问题举行了定期的会谈。法国上诉法院3月8日否决了巴黎法院作出的伊朗应赔偿法国公司25亿美元的裁决。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巴黎将纪念戴高乐将军百年诞辰
新华社巴黎4月5日电 法国巴黎市长雅克·希拉克今天宣布,巴黎将在今年举办各种活动,纪念戴高乐将军诞辰100周年。
戴高乐将军生于1890年11月22日,一生为法国的民族解放和独立而英勇斗争。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在伦敦发表演说,号召全体法国人民拿起武器,抵抗德国法西斯的侵略。
希拉克市长指出,为纪念戴高乐将军诞辰100周年和“6·18宣言”50周年,巴黎市将举办各种庆祝活动,其中包括举办以戴高乐将军生平为主题的戏剧节、电影节和图片展览等。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南斯拉夫对外经济关系形势进一步好转
本报贝尔格莱德4月4日电 记者严正报道:南斯拉夫对外经济关系部副部长博·约瓦诺维奇今天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南斯拉夫对外经济关系形势进一步好转,这是南经济改革和稳定的可靠支柱。
据约瓦诺维奇公布的数字,今年前3个月南出口增长21%,进口增长36%。3月份出口对进口的抵偿率为88%,加上旅游等外汇收入,国家外汇收支顺差约15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到75亿美元,短期外债减少1.96亿美元,偿还外债本金1亿美元。去年,南斯拉夫与外商签订了581个在南投资的协议,投资总金额为6亿西德马克。今年前3个月又与外商签订了在南投资4亿西德马克的共538个新协议。在这1119个协议中,混合企业占758个,外商独资企业214个,外商向社会所有制企业投资的为147个。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震惊北欧的海上惨祸
本报记者 顾耀铭
4月7日凌晨2时许,丹麦客轮“斯堪的纳维亚之星”号正在挪威、瑞典和丹麦之间的斯卡格拉克海峡,朝着腓德烈港航行。
这天是星期六,船上乘客不少,一部分人睡在底层甲板自己的小汽车内。乘客多为挪威人,其中不少是去丹麦欢度复活节的孩子和老人。海上风平浪静,人们正在熟睡中。突然有人闻到浓烈的烟呛味。谁也没想到,北欧地区有史以来最惨重的海难已经临头。
闻到烟味的人警觉地推开客舱门,只见过道里烟雾弥漫,人们在惊慌中尖叫着,抱着孩子,拉着老人拚命往外冲。狭窄的过道顿时乱作一团。奇怪的是,船上警报系统全部失灵。
人们好不容易冲到甲板,但不知道去何处找救生背心。救生艇很快挤满了人,但谁也不懂得怎样把艇放下海。好不容易把艇放下去了,发动机却又无法启动。一个星期前才集结在一起的船员们,有的讲西班牙语,有的讲葡萄牙语、丹麦语。由于语言不通,再加上指挥通讯系统中断,船员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船失火后,没有按国际规定立即发出紧急求救信号,只是向挪威海岸通讯中心发了一份普通电报。奥斯陆的救援中心接到电报后,立即派直升机前往营救,并呼吁出事地点附近的船只赶往救援。瑞典、丹麦、苏联等国的十多艘船一齐朝着失火的船驶去。
7日晚11时左右,这艘船被拖进瑞典的吕塞契耳港。船舱内仍然浓烟滚滚,消防队员已发现70多具尸体。船尾的客舱和停放汽车的甲板被烧得连消防队员都无法进入。糟糕的是,一式两份的乘客名单竟没有一份留在岸上,船上究竟有多少乘客无法查清。船出事后,被直升机和船只救出的旅客究竟有多少,也没个确切数字。因此船舱内是否还有幸存者,有多少人跳海了,都是一笔糊涂账。
幸运脱险的乘客登陆后都处于极度恐慌之中。他们根据支离破碎的回忆向记者叙述脱险经过,对船上糟透了的安全措施和船员临危惊慌失措提出了强烈批评。
船长在给挪威救援中心的报告中,一口咬定船上安全设施符合国际标准,船员是受过训练的,造成火灾的原因是有人纵火。他的理由是在15分钟内船舱先后两次失火。第一次被扑灭,第二次未能控制住,终成惨祸。
斯堪的纳维亚海员协会主席发表谈话认为,丹麦船运公司应对这场灾难负全部责任。这艘注册巴拿马的客轮是一个星期前被丹麦船运公司租用的,船上安全条件很差,船员来自不同国家,语言不通。
海难发生后,在一些国家海运界引起了强烈反应。有人指责说,一些船主只顾赢利,通过在外国注册,悬挂外国国旗,即挂“方便旗”的做法,而不顾安全。北欧15个海员工会已联合发表声明,要求禁止挂“方便旗”的船只进入斯堪的纳维亚港口。            
  (本报斯德哥尔摩4月7日电)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蒙古公布关于游行集会的规定
新华社乌兰巴托4月8日电 蒙古《真理报》今天刊登了蒙古大人民呼拉尔主席关于在城镇街道广场举行游行集会规定的命令。
命令说,蒙古公民可以参加由国家、政党和群众团体组织的、目的在于发展和巩固国家机构、符合劳动人民利益的游行集会,实施宪法规定的举行游行集会的权利。
命令说,游行集会要提前7天向当地政府申请。有下列任何一个目的的游行集会均为不合法,不予批准:背离宪法,有害于各国人民的友谊和蒙古人民的团结,威胁国家和居民的安全,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破坏居民的安宁和国家群众团体的正常工作等。命令说,居民、政党和群众团体不允许借用国家和其他组织的名义举行游行集会。游行集会时要防止损害居民健康、损害国家和个人的财产、历史文物等行为,不许使用武器。游行集会如违反法律和破坏社会秩序,将根据刑事法加以处治。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美法庭裁决波因德克斯特有罪
新华社华盛顿4月7日电(记者何大隆)美国联邦特别法庭今天作出裁决,宣布前总统里根的国家安全事务顾问波因德克斯特在“伊朗门”案件中犯有阻碍国会调查、对国会说谎和销毁政府文件等5项罪行。但被告律师表示不服裁决,将进行上诉。
联邦特别法庭对波因德克斯特案件的开庭审理是3月5日开始的。被告律师争辩说,波因德克斯特在1985年至1986年期间发生的“伊朗门”事件中的所作所为是执行里根总统的指示,并非“擅自行事”,在事件败露后的所作所为也系“奉命行事”,以“保护上司”,这些都有白宫文件和里根的日记为证。
然而,里根行使他所享有的“行政特权”拒绝交出有关日记,并在录相作证中以“回想不起来了”或“记不清了”等借口,规避一切要害问题。因此被告律师认为法庭的裁决不公。
法庭对波因德克斯特的最后审判将于6月11日进行,他可能被判长达25年的徒刑和125万美元的罚款。
“伊朗门”事件是“水门事件”后美国政界的最大丑闻。经过3年又4个月、耗资2000万美元的调查,对9名被告的审理工作至此已基本结束。然而“伊朗门”案件似了未了,里根总统1985年至1986年期间是否知道或批准手下官员向伊朗秘密出售军火,以换取伊朗释放被扣在中东的美国人质,而后又将出售军火所得资金转而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的活动,以及事情败露后,里根总统是否曾指示手下官员隐瞒实情,欺骗国会,至今仍是个疑团。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缅甸一渡轮沉没三十人丧生
据缅甸之声电台八日广播,一艘载有二百四十一名乘客的双层渡轮六日下午在缅甸南部省份德林达依的吉安河中遇狂风倾覆沉没,三十人淹死,一百八十六人失踪。
渡轮失事后,军人、村民和医务人员迅速赶赴现场进行营救工作,到八日为止已救出二十五人。
这艘渡轮是在从毛淡棉镇到炯多镇的定期航运中行驶到高本镇附近时失事的。
                 (据新华社)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民德决定实行总统制
新华社柏林4月5日电 5日在这里举行的民主德国第10届人民议院第1次会议,一致同意撤消国务委员会机构和废除国务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并决定设立总统制。
据报道,这次会议对民主德国宪法作了修改和补充。在一项新条款中规定,新总统选举前,由人民议院主席团和人民议院主席分别代行国务委员会和国务委员会主席的职权。
国务委员会是1960年设立的。根据1968年4月民主德国宪法规定,国务委员会主席为国家元首,对外代表国家,任期5年。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菲叛军抢出在押政变领导人
八日凌晨,逍遥法外的菲律宾叛军士兵袭击了马尼拉监狱,救出涉嫌领导一九八九年十二月第六次未遂政变的比利·比比特和另外四名刑事犯。
这一事件是在菲律宾武装部队参谋长德贝利亚揭露叛军士兵准备抢出各处在押的政变领导人的阴谋后数小时发生的。比利·比比特是有名的政变领导人霍纳桑在军事学校的同学,他被指控盗用国家钱财和武器支持政变。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日社会党全国大会闭幕
日本社会党第五十五届全国大会(即全国代表大会),五日在通过一项旨在实现国民联合政权、全面推行党内改革的大会宣言后闭幕。
这份大会宣言说,日本社会党将为把本党建设成具有掌握政权能力的政党而奋斗。要在人材、政策、行动方针、组织、财政等方面大胆推行党内改革,以争取结束自民党长期单独执政的局面,实现政权交替。
土井多贺子在本届大会上再次当选为该党委员长。她在大会闭幕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社会党今后还将继续与各在野党合作,为实现国民联合政权而努力。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奥地利总理访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联邦政府总理马尔科维奇六日同正在南斯拉夫访问的奥地利总理弗拉尼茨基举行会谈,双方认为南斯拉夫和奥地利的合作进入一个新阶段,奥地利可望更多地向南斯拉夫投资。弗拉尼茨基是第二次访南。两国总理着重讨论了加强双边合作和促进南斯拉夫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之间的合作。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斐济新西兰呼吁改善关系
据新西兰电台五日晚广播,斐济和新西兰双方五日共同呼吁改善两国关系。
斐、新两国关系因斐济一九八七年两次军事政变而一度紧张。这项呼吁是斐济临时总理卡米塞塞·马拉和新西兰前外长拉塞尔·马歇尔共同作出的。马歇尔作为新西兰总理的外交特使正在对斐济进行为期五天的访问。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访伊拉克
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七日抵达巴格达,并立即同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举行会谈。
穆巴拉克此行的目的尚未透露。据报道,他带有美国总统布什给侯赛因的一封信件,此信涉及以色列和伊拉克的紧张关系问题。埃及驻伊拉克使馆官员说,穆巴拉克将就双边关系和地区性问题同萨达姆举行会谈。埃及、伊拉克、约旦和阿拉伯也门都是阿拉伯合作委员会的成员国。
   


第4版(国际新闻)
专栏:

  朝鲜代表团访问英国
以朝鲜劳动党中央国际事业部部长、最高人民会议外事委员会副主席金勇舜为团长的朝鲜代表团七日结束了对英国的四天访问。
访问期间,代表团会见了英国工党的一些议员和各界人士。金勇舜在六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希望朝鲜和英国的关系能够得到改善。
代表团是应英国的一个群众组织和一批工党议员的邀请来访的。这是朝鲜第一个访问英国的政治性代表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