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调整资金结构 挖掘资金潜力
朱田顺
在贯彻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和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方针中,应该抓紧解决资金的清理、调整、挖潜问题。这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措施之一。
资金问题的所在
目前资金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膨胀已经得到控制或基本得到控制,而投入的资金还没有完全解放出来。投资膨胀时已经投入的资金,有些已经变为设备、配件、建筑材料;伴随着投资膨胀诞生的一些建筑企业,还没有相应地收缩下来。有些地方在建筑方面,已经由投资热时候的乙方市场(即工程项目承包方)转变为甲方市场(即工程项目出包方)。过去是甲方求乙方,到处找乙方烧香叩头,现在甲方却翘尾巴了,甚至在资金有缺口、不落实的情况下,要求乙方带资承包或垫资承包。本来建筑企业的流动资金,属于工程施工中的辅助性资金,现在却变成为某些工程项目的主体资金。有些建筑企业即使素质差,但因为有资金,就可以战胜那些素质好的建筑企业。至于那些该下未下的工程项目,资金更腾不出来。
第二,企业超负债经营。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很少,贷款占流动资产的比重达80%以上,处于超负债经营状态。1983年,在国家财政有困难和金融市场还处于试点阶段的情况下,国务院作出了“企业流动资金由银行一家管”的规定。本来,由大部分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并提倡企业自补流动资金,应该有利于改变资金供给制。但是,现在看来,在经济过热,银行自主权很不健全,特别是计划、财政、银行三个部门的关系还没有理顺的情况下,“银行一家管”的提法,反而助长了资金供给制,也助长了经济过热。有些企业不计资金成本,不计投资风险,不计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的承受能力,宁肯超负债也要追求高速度。
第三,企业资金不实,水份不小。这些年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管理权限下放,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应该承认,由于宏观调控体系不够健全,承包前企业资产没有严格核实,在承包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以包代管”的现象。有些企业出现了资产不实、虚盈实亏或潜在亏损的问题。有些资产损失、呆帐、亏损、待摊费用等长期挂在帐上。主管部门和企业的利润承包了,地方财政也承包了,谁也不愿承担这部分烂帐损失,只好长期挂在流动资金帐上,因为流动资金是国家银行贷款,这块资金是属于“大公的”。目前各地企业流动资金的水份,多少不等,大约在5%—10%左右。估计全国企业流动资金总额约1万亿元左右,即使占5%,水份金额也有500亿元左右。这笔资金急需“抢救”,不能再吃大锅饭了。在固定资产方面,也有不实的因素,主要是还没有严格的固定资产保值制度。资产原值和现值落后于市场价格(包括进口设备的价格),许多企业摊提折旧和大修费用不足,影响设备更新。这实际是吃老本。
第四,资金分散,管理不善,助长资金流失。目前各地正在清查小金库,就已经清查出来的情况来看,小金库可以算是资金分散与流失的渠道,它助长了化公为私、化大公为小公,助长了违法乱纪行为,扩大了预算外资金,增加了违控开支。这些年,各地都采取了一些搞活经济的措施,如企业办第三产业、跨地区联营等,对搞活经济、增加收入起了积极作用。但也由于宏观控制不严,制度不健全,造成资金分散。过去一个企业在银行开立一个帐户,现在好些企业变为十几个甚至二十多个帐户,银行贷款随之相应增加。更大的资金分散是资金分配不符合产业政策。过去几年,有些地方追求小而全、高速度,银行奉命贷款,形成银行地方化倾向。在市场出现暂时疲软以来,有些地区从搞商品封锁转化为资金封锁,这也是有些地方清理“三角债”启动资金启而不动的原因之一。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其巨大的作用,但相当数量的企业盲目上马,重复建设,资金管理存在不少问题,急需加以解决。
资金调整的构想和措施
资金调整的总的方向就是落实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具体构想可以概括为“一纵一横两坚持”:
第一,按照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要求,进行资金的纵向调整。为保证当年国民经济有一定的发展速度,就应当安排足够的材料供应和产品收购的流动资金。同时,为保证国民经济有稳定的发展后劲,还应逐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贷款,包括新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无论流动资金或固定资产,都应分出挖掘潜力和新增资金两种来源所占比例。
第二,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进行资金的横向调整。这种调整,要着眼于加强农业和基础产业,调整加工工业,发挥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骨干作用,调整、整顿、改造、提高乡镇企业,清理公司和企业流动资金。要按产业、按地区、按产品、按企业订出调整计划,按照先收后贷、先减后增、先下后上的原则,落实到产业、产品和企业。只有从资金上落实,产业调整才能落实。资金应该充当扶优汰劣、奖新抑旧的手段。
第三,坚持全国市场统一,打破商品和资金的地区封锁,强化金融和信贷的集中性,促使市场由疲软走向活跃,支持适销对路商品的发展,进一步开辟新的就业门路。当然,强调资金适当集中,不是搞死,而是强调有正常秩序的活。
第四,坚持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治理整顿的一项重要内容。国民经济渡过困境,不能靠多发票子,而应主要靠挖掘资金潜力,坚持抽肥补瘦、截长补短、保急停缓、保优停劣、清仓利库,并继续进行存款和差别利率等改革。
为了实现以上“一纵一横两坚持”的资金调整构想,应采取若干相应的措施。首先,要改变由银行一家管理流动资金的办法,开辟更多的流动资金来源。实践证明,在实行地方财政包干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体制下,如果只有一条银行贷款的资金来源,很容易造成资产不实、利润不实,不能彻底解决资金供给制的问题。在1983年国务院关于由银行统一管理流动资金的决定中,虽然提出了由企业自己补充流动资金的办法,防止形成“一家管”变为“一家包”,但是由于目前企业自补流动资金的能力还很低,应强调中央和地方财政以及实行利润包干的主管部门都要担负补充企业流动资金的任务。这也是防止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的手段之一。其次,对现有流动资产和流动资金水份,应在分析责任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加以处理。再次,要采取清仓利库、物资交流的办法,逐步抽回停建基建工程、关停企业和企业残废物资的资金。第四,在资金调整中,要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对于开发新技术、引进新技术、发展进口替代产品,以及科学技术研究部门,应在资金供应和利率上予以优惠,在财务制度上应允许从销售收入或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基金。对于经济过热时确定而未完成的技术改造项目,应逐项加以审查,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处理。
需要探讨的几个理论问题
为了调整好资金结构,有三个理论问题值得探讨:
第一,关于理顺计划、财政、银行三个部门的关系问题。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一条很重要的经验,也是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本质上应该是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而按照辩证法,社会主义经济受着多种矛盾的制约,由于国内或国际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它也是波浪式前进的。我们的任务是尽可能不使它大起大落,而使它围绕着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轴心波动。这种波动不是惊涛骇浪,而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就要协调地运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三大经济杠杆。国外有些经济学家称这三者为国民经济的“三条腿”。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这三大经济杠杆应成为国民经济的自动的推进器、稳定器,而计划部门则应成为这三大政策自动的、综合平衡的协调机构。财政和银行都应服从和服务于产业政策和综合平衡计划。目前我国除城乡信用社是集体金融机构外,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都是国家金融机构;而计划和财政都有中央和地方两种体制。这就要求地方计划和财政部门加强对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的协调工作,当两种利益发生矛盾时,应服从中央利益。银行系统则应在执行中央货币政策和信贷计划时,更好地为地方的产业调整和发展服务。
第二,在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中,企业和政府或有关主管部门签订承包合同之前,应进行一次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清产核资。对于挂在帐面上的呆帐、亏损、废品、残品和积压物资等,应列出逐年消化办法和计划。企业在承包过程中应保证利润的真实性,国家也应为企业创造这方面的条件(如允许提留一定的风险准备金等)。无论固定资产或流动资产,都应划清国家资本(即国投资金)、本企业自补资本(包括企业用发展基金投入的技术改造资金和流动资金)、其他公有制企业投资(包括国营和集体经营)、外商投资、金融市场或本企业职工集资(股票形式)等。可以试验把各类资本换算为公股股票和私股股票,股票应按期分红,以利于资本保值和鼓励企业自补资金,防止短期行为。
第三,加强实物资金管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融交易和商品交易逐步分离,资金形态逐步划分为实物资金(包括土地、厂房、设备、商品存货、材料和部件储备、半成品等)、证券资金(这类资金又分为两类:一类叫做资本证券,如股票、债券等;另一类叫做货币证券,如支票、本票、汇票等)、电子资金(包括电子货币传输、信用卡等)、货币资金(包括纸币、硬币)等。各种资金形态都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归根结蒂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易是决定因素,因而实物资金也是各种资金形态的决定因素,它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加强实物资金管理是资金管理的首要内容。近几年清查出来的一些投机倒把案件,许多是钻了企业实物资金管理薄弱的空子。一批商品已经成交,没有提货就加价转卖,甚至多次易主;大批粮食已经购入,但颗粒没有入库就加价转卖;只是代表有购货权或出入口商品权的凭证就可卖钱,无须实物证明,这些教训应该引以为戒。至于资产水份之所以长期挂帐,更是实物资金管理薄弱的表现。本来清产核资是我国资金管理的优良传统之一,但有些企业把它丢掉了,或者没有制度化。年年搞财政大检查,年年发现实物资金不实,这无疑跟忽视实物资金管理有关。诚然,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也应发展多样化的资金形态,但社会主义经济更应重视实物资金管理,挖掘实物资金潜力。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稳定政治的核心是建设好我们的党
陈野苹
稳定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我认为关键是稳定政治,而稳定政治的核心问题,是稳定我们的党,真正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更成熟、更坚强、更富有战斗力的工人阶级先锋队,使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和作风上达到高度统一、高度纯洁,从而达到高度团结一致,成为牢不可破的一个战斗整体。
当前,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早在1980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人民的团结,社会的安定,民主的发展,国家的统一,都要靠党的领导。小平同志针对当时极少数人进行煽动和闹事的严重事实再三指出,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继续巩固还是遭到破坏,是经济调整成败的关键。最近几年,小平同志又多次谈到稳定大局的问题。其所以这样重要,道理很明白,因为没有政治的稳定,就不可能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就不可能出现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局面,改革开放的政策就不可能得到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全国各族人民就不可能过上安宁的日子,人民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精神生活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政治动乱,社会不安定,即使有再好的方针政策也实施不了,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功。对这一点,我们的各级干部、每个共产党员都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当前,怎样来加强我们党的建设呢?我想着重谈四点:
第一,要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理论统一全党的思想和行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治党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小平同志多次提醒全党同志,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这些年党的建设中的一个严重教训,就是放松和忽视了党的思想建设,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坚持不一贯。我们可以这样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改革中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始终注意用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全党,武装全体干部,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不让它横流泛滥,就不会出现去年那么大的政治风波。活生生的事实教育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用党的基本路线、用四项基本原则去统一全党的思想。这项工作抓好了,党的团结、全国的安定团结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现在在思想建设上要抓紧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澄清被资产阶级自由化逆流搅乱了的问题,这叫正本清源。我们现在提倡艰苦奋斗、埋头苦干,有的事情要少说多做,有的甚至只做不说,唯有在意识形态上的问题,我认为要多说多做,就是要多做宣传工作,多做实际的教育工作。
第二,要切实建设好领导班子,使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按照小平同志的建党思想,党的组织路线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是培养选拔好各级领导班子的接班人,也就是领导权掌握在什么人手里的问题。这既是一个十分迫切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取得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成功,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而且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会不会改变颜色的大问题。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不久,小平同志就及时告诫全党,我们今后配备领导班子,要选那些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斗争中经得起考验的人;要选那些党性强,能团结人,不信邪的人;要选那些艰苦朴素,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风正派的人;要选那些努力工作,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有魄力,有实际经验,能够办事的人。对于那些政治品质不好,思想体系是反马克思主义的人,统统不能进领导班子。当前,要认真搞好干部考察工作。这次干部考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把这项工作真正做好了,就能为中国的稳定,为四个现代化的实现,从组织上提供可靠的保证。
第三,要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为此专门作了一个决定。在执政的条件下,我们党处在和平的环境,由于受到“吹捧的袭击”、“物质的引诱”、“功利的追求”、“权力的滥用”以及国外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等消极方面的影响,党内确实存在着严重脱离群众的危险。近几年,少数人以权谋私、弄权渎职、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以及不少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主观主义的工作作风,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确实有失败的危险。我们一定要下大决心,动员各方面力量,坚持不懈地惩治腐败,搞好廉政建设。惩治腐败,一定要严,一定要坚决,决不可手软。只要长期不懈地抓下去,就一定能取得实效。
第四,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现在全国有300万个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了,整个党才会有坚强的战斗力。这些年来,我们一些地方的领导机关对基层党组织抓得不够得力,特别是对农村党组织抓得不够。目前,农村、工厂、商店、街道、学校、机关都有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有的瘫痪半瘫痪;也有一部分党员不合格或不那么合格,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去年以来,各地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正在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各级都选派了一些干部下基层,调查研究,帮助整顿后进支部,有的已经初见成效,但还要作艰苦的努力。这里,我想要强调一点的是,所有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都要增强组织纪律性,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头遵守党纪国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发展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本文是作者在本报召开的学习政府工作报告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关于区域经济和区域经济学的讨论
不久前,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在河南安阳市召开了成立大会暨首次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围绕区域经济研究的意义、主要内容和近期发展方向,90年代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的抉择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与会代表指出,区域经济研究,对于自然、经济、社会人文条件差异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我国有重要意义。从全局看,认识、重视区域差异,是避免政策贯彻执行时出现“一刀切”、取得良好政策效应的保证;更是协调不同类型地区之间的关系,实现区际经济的优化组合,保证国民经济协调、高效益发展的基础。从地方这个局部看,区域经济研究,可以为不同类型地区,在实现全国经济发展总目标的进程中,从自身条件与特点出发,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区域经济的发展今后应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由对策研究入手,同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从下述几方面展拓:
①经济区位规律和有计划商品经济下经济布局的运行机制;
②区域组织、区域结构、区际分工、区际贸易和要素流动;
③地区国民经济核算和区域经济诊断;
④区域成长和发展理论;
⑤区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⑥布局政策和区域政策,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体系。
近期研究重点应围绕90年代特别是“八五”计划时期,我国经济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模式选择和实施方案进行攻关研究。为此,需要对新中国建立4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布局与区域经济的演变、布局政策与区域政策的效应作出翔实分析,准确判明当前经济布局与区域经济的总态势、存在问题及其深层原因。      
             (陈栋生)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召开提高行政效率问题研讨会
鞍山市政府办公厅“马上就办”的经验引起各地广泛的关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于四月十日至十二日在鞍山市召开了以提高行政效率为主题的研讨会,重点结合“马上就办”的经验,就当前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一、要努力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政府行政机关与人民群众接触最广泛、最直接,效率低必然脱离群众,影响政府形象。因此,提高行政效率是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密切同群众联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二、提高行政效率必须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动力。“马上就办”不只是一种工作制度,而主要是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廉政才能稳定,勤政才有希望”。学习鞍山市“马上就办”的经验,主要是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三、提高行政效率必须树立现代行政管理的新观念。四、提高行政效率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责任制和考核制。五、提高行政效率必须提高人员素质和激励人的积极性。六、提高行政效率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各项措施。与会同志强调,学习推广一种好经验,切忌“一阵风”,搞形式,一定要扎扎实实、深入持久地抓下去。           
    (郭宝平)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
五月下旬举办学哲学研讨班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将于今年5月下旬在北戴河举办《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纲要与当前国内外形势》研讨班,主要专题由邢贲思、王正萍、杨培新、何建章、赵凤歧、陈先达、王锐生、高光、陆学艺等专家学者讲授。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努力恢复和发展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论群众路线》出版
本书由中共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委员会编辑,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辑录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和江泽民同志的有关下基层蹲点、调查研究、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论述,书末并附有人民日报1990年2月15日的社论《到基层去》和3月13日社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信用导论》出版
王加春著《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信用导论》最近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本书结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信用实践,以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与货币银行学理论为指导,着重论述了投资信贷经营、投资信贷管理及投资信贷的宏观调节诸问题,并对银行信用进入投资领域的理论依据、投资贷款的宏观数量界限、贷款结构与投资效益、能否用通货膨胀方式扩大投资信贷规模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华石)


第6版(理论研究)
专栏:

  《日本可以说“不”》一书出版
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翻译的《日本可以说“不”》一书,已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      
          (樊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