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2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牵引油龙的巨人之魂
——看电视剧《龙魂》
彭加瑾
《龙魂》这题目对于这部作品来说,也许是显得大了一些。要在篇幅有限的作品里,写出千百万牵引油龙的石油工人的灵魂,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我仍然要赞赏艺术家高远的立意与博大的追求。何况,“龙魂”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可以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予以捕捉和展示的。即使是一鳞一爪,如果它与通体相连,那么,人们也可以从中窥见龙的精神与灵魂。艺术的力量常常可以突破题材的限制与时空的束缚。它可以通过形象的独特性与概括力,抵达人物灵魂的深处,从而产生感人的魅力。
六集电视连续剧《龙魂》(辽宁人艺电视剧部、辽河石油勘探局油建一公司、勘探局有线电视台联合录制,编剧俞智先,导演吕绍连、董明礼)正是依据着这样的认识而展开作品的描述的。这是一部反映油建工人生活的电视剧,它突破了以往工业题材创作中仅仅围绕着生产过程来描写人物思想冲突的模式。它从油建工人独特而普遍的矛盾入手,把生产与生活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写人的性格冲突,写人的精神情感,写人的心灵的成长变化。这样,“龙魂”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理念,抽象而凝固的概括。它被个性化了,被血肉化了,被情感化了,也就是被艺术化了。
我们无法忘却这里的几个主要人物。他们的酸甜苦辣,都凝聚着油建工人特有的悲欢;他们的成长变化,都折射着时代前进的身影。
大队长王一峰和爱人向华的矛盾是发人深思的。这位有胆有识的创业者,繁忙而紧张的工作使他无法顾念家庭。他不仅很少体贴妻子在后方独力支撑的艰辛,甚至把向华无奈中的请求视为“娇”气。这不能不导致他们间的情感危机,最终使他生出撕心裂肺般的悔恨。
向华是一位秀慧坚韧的女性。她爱一峰,长年来默默承受着家庭全部重负。可是当她预感到自己即将双目失明,请求一峰陪她去医院看一次病的愿望落空,并再次受到误解的时候,她不能不考虑另一种生活……
不能说这里没有是非与个人的责任,也不能说这里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但这都是油建工人“分居”的生活实际带来的。作品描绘这一切,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他们工作上无私奉献的前提与背景。它让我们看到了“龙魂”中的另一个侧面:他们不但奉献着智慧、体力、青春、年华;也奉献着家庭与爱情。
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老山东”这一形象。这位干了一辈子油建的老工人,是那样质朴,那样纯真,那样无私,像工地上的峻岭厚土一般。他有自己的家,但那只是难得一回的家。他真正的家就是油建工地。老伴来探亲,他还埋怨“为啥不告诉我一声”。而实际上,这对老夫妻却爱得那么诚挚与深沉。长年的劳累使他身患疾病,可他从来不放在心上。最终,他牺牲在了工作岗位上,把自己的整个生命,都熔化在千里管道、百丈井架之中。
这一形象的魅力,来自他的独特性与概括力。他由平凡显示伟大,由朴实而通往崇高,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龙魂”的历史。一个着墨不多的形象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其中自然有艺术家的功劳;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生活经验所提供的有力参照。如果没有实际生活中那数不清的“老山东”的动人事迹,我们的欣赏心理便可能无由展开那联想的翅膀。
《龙魂》不是完美之作,但它无疑是艺术家拥抱火热的斗争生活的产物,是艺术家献给民族脊梁们的一曲赞歌。我们有理由欢迎它!


第8版(副刊)
专栏:

  音符中流动着深情
——苏联依尔库茨克州音乐剧院演出观感
曾遂今
苏联依尔库茨克州国立音乐剧院室内乐团在北京海淀剧院举行的音乐会,给首都人民带来了苏联依尔库茨克人民友好的问候,并表达了苏联人民对中国人民多年来的深情厚谊。团员们训练有素的音乐表演以及整体协调默契的演出曲目,给首都音乐观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编制不大的弦乐队,演出了世界古今著名作曲家的轻音乐曲,从亨德尔的《帕莎卡利亚》、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到哈恰图良的《马刀舞》、帕德列夫斯基的《探戈》;从勃拉姆斯的《第一匈牙利舞曲》到卡日拉耶夫的《谐谑曲》。弦乐队员们以坚实的艺术功底和熟练的演奏技巧,适应着古典和近现代作曲家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构思,体现着不同时代特定的社会环境制约下作曲家的艺术趣味和社会风俗。每一个乐队队员充分地认识到自己所担任的声部在整个音响织体中所具备的功能和承担的作用,因此他们在处理自己演出声部的音乐性格和内容上得心应手。演奏《谐谑曲》时,在连续进行的跳动型快弓中,队员们注意到了节奏、音准、音色的要求以及弓、弦撞击的力度对比,把作品内涵的诙谐、明快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乐队队员们所表现出的艺术修养,是与指挥、俄罗斯功勋演员列夫·卡萨波夫的严谨和艺术创造分不开的。
钢琴家、俄罗斯功勋演员米哈依尔·克莱茵为我们演奏了《钢琴弦乐幻想曲》(罗乌)、《托卡塔》(哈恰图良);首席男高音歌唱家克里木·沙玛林,首席女高音歌唱家、俄罗斯功勋演员纳塔利娅·哥罗维娜为我们演唱了俄罗斯民歌和苏联近现代作曲家的声乐作品。当他们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时,全场观众和着热烈的掌声,唱起了这支脍炙人口、象征和平友谊的歌曲。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弘扬民族文化的新成果
——读《古文鉴赏大辞典》
时安
在各类中国古典文学的欣赏性辞典纷纷印行于坊间时,浙江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了由徐中玉教授为主编,顾易生、吴熊和齐森华三教授为副主编的《古文鉴赏大辞典》,在众多的同类辞典中,这本辞典可以说后来居上了。
这本辞典不同于同类辞典的一个显著特色在“大”。全书收目上溯《尚书·无逸》下迄民国烈士林觉民《与妻书》,凡468篇。不仅历代脍炙人口的大家名篇尽数在握,而且还包括了一般读者不太熟悉的《无逸》和一般散文选本不收的《浮生六记》。前者展示了中国散文源头的浑朴苍茫,后者虽不乏小说的某些特征,被不少人乃至文学史家当作小说对待,但毕竟散文气息更浓重些,可以看到散文与小说兼类、过渡的痕迹,将其收入是有眼光的做法。而收入钟嗣成《录鬼薄序》、宋史《张顺张贵传》等较冷僻的作品,则更是独具慧眼。前者张扬戏曲地位的气势,后者弘扬民族正气的力度,都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价值。这样,读者就可以从一个相当宏观的角度鸟瞰中国散文发展三千年历史长河呼啸前行的种种风光:先秦诸子、《史》《汉》华章、唐宋八家、晚明小品、桐城湘乡,爱国志、儿女情、山水流韵、田园风光,扑面而来,大有如行山阴道上美不胜收之感。
辞典之大还在它的附录。除了每篇原著后附有历代评家深有心得的精评外,附录提供“作家小传专集要介”、“古文总集简介”、“文体知识概说”、“文章流派述略”、“名家论文类辑”、“古文工具书举要”、“古文名句索引”、“篇目笔划索引”等八种材料。其中“论文类辑”和“集评”从大量典籍中披砂沥金,有些材料数十年未见刊行,不仅普通读者,就是一般研究者也未必有机会全见过,弥足珍贵,既为欣赏启开扇扇窗棂,也为研究提供种种线索。
这部《古文鉴赏大辞典》着眼于民族文化的积累与弘扬,无论从编选到装帧都表现着一种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和对于祖国优秀文化的挚爱之心。本书撰者几乎包括了全国著名的古文研究专家学者,九二高龄的著名学者朱东润先生不仅亲自撰稿,逝世前犹写信关注着辞典的编写出版。主编徐中玉教授尽管年逾古稀,工作繁忙,坚持不做挂名主编,从整体构想、篇目选定,乃至校样审读,都事必躬亲和编委通力合作,将完整的构思深入到每一个环节,保证了辞典的质量。


第8版(副刊)
专栏:

  宋步云艺术陈列馆成立
著名画家宋步云艺术陈列馆最近在他的故乡山东省潍坊市成立。方毅同志为陈列馆题名。宋步云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从事艺术活动迄今已六十余年。他以精湛的中国画、水彩画、油画创作驰名,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参展并为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陈列馆将陈列宋先生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   (高宣)


第8版(副刊)
专栏:

  永远是青春
郭小聪
一切都在变化。
如今到母校去得穿过密密匝匝的楼群,打各种公司的招牌下经过,东南角上的臭水坑已经被填平辟做汽车场,影剧院也成了近邻,日日夜夜热闹非凡……可是多少年来学校不是立在一片田野上吗?那些疏落的农户和坑洼的土路都哪儿去了呢?当已经做了父母的校友回到这里,简直不能相信。
消失了的一切总是活在各自的记忆中——跳过小路上一个个积雨的水洼,兴冲冲赶来报到,那是2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记得东操场上荒草没膝。大家都觉得很新鲜很兴奋,可找到教室后又羞怯起来。“进来呀,进来呀”,老师微笑着立在门口,用手拍拍一个个小脑瓜,那时我们顶高的也就到他的胸前……6年以后,等我们离去时,我们已经像成人那样高大,可以去做工务农了,开始被叫做“小张”、“小李”……
这就是中学时代,人生中最富于变化也最为纯洁的一个时期——“数学”代替了“算术”;开始悄悄地写日记;愈来愈爱说“理想”这个词;忽然对周围更广大的世界发生了兴趣,甚至,连男女生之间的接触也微妙起来……一个人可以为生活厄运抱怨终生,但永远会怀念他的中学时代。
母校的确是一个充满着圣洁气息的场所。无论世事怎样多变,生活怎么荒唐,这里永远启人心智,永远教人向上,永远尽可能多地给孩子们带来爱与善。
不管多少年以后,我在街头或者公共汽车上碰到母校老师,我都会怀着一种深沉的敬意。这时,成年人的生活体验也许淡化了往昔的偶像,但是教师作为普通人的完美形象,他们的尊严、慈爱和敬业精神……却更为血肉丰满地清晰起来。教师的工作天然就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他们创造的价值是不能简单用工资来计算的,正像他们付出的心血绝不局限于8小时。一些当时看来最寻常不过的细节,一个慈爱的笑,一句打动心弦的话,一次表扬,一回家访,一本作业上的几行鼓励的批语,甚至一顿斥责……都可能奇迹般地唤醒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推动他去寻找自己人生中的最好归宿。并且,从此以后,这样一些片断就会珍藏起来,变成一些很美好的故事,时时讲给爱人听,讲给孩子听……
当多年以后我们重聚母校,带着怀旧之情四下打量,是的,一切都在变化,但唯有青春永驻。
永远是那些稚气未脱的面容;永远有活泼轻快的身影;永远会传来男孩子们的打闹声和女孩子们的嬉笑声;足球场上的球赛永远不会结束;各种墙报板报永远抄满格言警句;喧闹与寂静永远像潮汐一样分明……挟着一叠作业本的老师正走在树荫下,炎夏的蝉鸣声一如往日;高中楼和初中楼被修葺一新,可仍然是那些熟悉的窗和门;上课铃声又响起了,走廊上很快空无一人……一年一度的入学典礼,一年一度的依依惜别,孩子们进校时还不懂事,离校时却已经成长为一个公民……这就是我们的母校,流年似水而又绿树长青,她的永恒活力既植根于传统荣誉感,又在现代精神中时时更新。
假如上天再给我一个机会,让我的人生从中学时代重新开始,我当然会很珍惜,很仔细……假如不能,那么年轻的校友们,趁你们还生活在这里,珍惜吧,爱她吧,明天也许很好,而今天弥足珍贵……


第8版(副刊)
专栏:

前不久,新加坡中华书学协会主办了中国书法家周志高的作品展。左为参展的行书作品“山静竹生韵,池清兰自香”。(王)


第8版(副刊)
专栏:

某高层住宅里不时传出的奇怪声响,牵动了同楼几个儿童的好奇心,从而引出了不法商贩的险恶,和农村童工的辛酸……。内蒙电影厂蒙古族女导演乌尔萨娜新拍成的儿童故事片《怪音》,抓住儿童心理、儿童情趣,在悬念的逐次展示中,较好地表现了时代生活的一个方面。(文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