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一日雷锋”和“一生雷锋”
汪抗
近来,全国又一次出现了学习雷锋的热潮。从形式上看,其盛况超过了20多年前的学雷锋运动。20多年前,还没有经过“文化大革命”,大家都不知道什么“红海洋”,当时更没有收录机,因此,尽管好人好事不少,但却没有现在这种声势。当然,我并不反对有健康内容的形式,更不反对人们利用假日走上街头为别人做好事;恰恰相反,看到学雷锋的热潮又涌上中华大地,是由衷高兴的。正如一支别的什么歌里唱的:我们和雷锋“已经分别得太久太久”,怎能不产生一种故人重逢时的喜悦。
毛泽东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做“一日雷锋”,的确并不太难,比如,有些不是把时间当作知识、当作生命,而是把时间当作金钱的人;有些不是把自己看作公仆,而是把自己看作老爷的干部;有些不是把顾客视为“上帝”,而是把顾客视为“魔鬼”的售货员、服务员等等,不也能随大流地涌向街头吗?我想,要使这些同志能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多少年如一日地做好自己的工作,那就很不容易,至少要比当“一日雷锋”难得多。当然,在众多的“一日雷锋”中,很多同志都是很不错的,他们不仅在学雷锋的那天走上街头,义务为群众服务,而且平时也是兢兢业业地为人民服务。其中有些同志就是我们身边的雷锋,如果我们不满足于当“一日雷锋”的话,就应该随时随地向这些身边的雷锋学习,使自己也成为别人身边的雷锋。
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跬步。”学习雷锋,可以从做“一日雷锋”开始,但并不能就此而止。“行百里者,半九十”,不用说半途而废,就是学了九成,停止了,也不能说是学到了家。我们不能满足于当“一日雷锋”,也不能满足于当“一月雷锋”、“一年雷锋”,而必须下决心当“一生雷锋”。所以说,学雷锋既容易,又很难。说容易,因为一号召就有成千上万的人上街做好事;说很难,是因为要学一辈子而不能摆摆样子、走走过场,更不能今日学雷锋、明天做坏事。用毛泽东的话说:“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
希望今天的“一日雷锋”都能变成“一生雷锋”。这也许太难太难了,但这恐怕就是号召学雷锋的意义所在吧!


第8版(副刊)
专栏:

  冬园春声
徐柏容
天津没有什么名胜景观可供游览。有之,也许就是水上公园吧。
50年代,从春到夏的每个星期天,我几乎都是和妻子、女儿一起在水上公园度过的。我们总是避开游人云集之处,走向深幽的僻静处,躺在草地上读书、休息。但渐渐地,这种僻静角落越来越难找了。水上公园从此便给我留下一个定势的印象: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到处是人看人。
妻子去世后,十几年中我就再没去过水上公园。近几年来,也只是在不得不陪外地来的亲友时去过有限几次,去时仍都是春天或夏天,因此,对水上公园的印象,依然如故。
偶然的机缘,使我在一个三九严冬的上午,走向了水上公园。
一进园门,我就感到一点也没有我印象中水上公园的气氛,竟然看不见一个游人,只有一个穿红大衣的年轻姑娘,骑辆自行车,从斜叉道上穿出前行。这一点鲜艳的色彩,像蝴蝶似地飘飞而去了。湖上远处,似乎有三五个人在溜冰,像天空几只飞翔的小鸟,给这静寂的园中以一点动感。然而,这仅有的一点动感,和那一闪而去的红衣身影一样,似乎并不能打破园中的冷寂,相反倒给人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原来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的印象与眼前园空无人、寂寂静静的景象形成了两个极端的反差,似乎水上公园也显得更广更大了。哦,几十年来我以为已认识了的水上公园,原来不过只是认识了它的“一毛”、“一色”而已!
冬日水上公园的冷寂感,似乎还不仅来自少了游人,而且还少了别的什么东西。凝神一看,才发现是失落了那一片翠绿。园中的花和柳树什么的,不仅是“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了,而且是无花无叶,光秃秃的只剩下枯枝,像一副副骨架子,在寒风中萧瑟。
但我毕竟注意到园中还剩有一点翠色,这唯一的翠色留在塔松的树身上。虽然它也已“翠色和烟老”了,凝成沉甸甸的墨绿墨绿,比起春日、夏天的弱柳碧草、似锦繁花来,很不起眼,但却成为冬日水上公园残留下仅有的一点阳春烟景痕迹了。此时此刻,也像对水上公园的认识一样,对我自以为早就懂得的、二千年前孔子慨叹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似乎也多懂得点什么内涵了。
毕竟还有塔松,可为我对水上公园的记忆作证。但除了这点残痕外,记忆中的水上公园哪去了?
呵!这时,却有一阵稚嫩的歌声传来,好像是几个孩子在讴歌青春:那么欢快,那么自信,那么无忧无虑……
我没有看见这些给冬日公园带来姹紫嫣红的孩子。但他们的歌声却给我的心头也带来了姹紫嫣红。使我忽然想起也是二千年前的老子说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是呵,高下荣辱,苦乐悲欢,都从来不是浮在水面的泡沫呵!“大直若诎,道固委蛇”,激流总是潜在水的深处。这寂寥冷漠的冬日水上公园,不正孕育着春日的花团锦簇与夏日的丰林茂草么!不正是在为这花团锦簇、丰林茂草养精蓄锐么!
那么,没有冬日的水上公园,不也就没有春日、夏日的水上公园吗!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李欣及其《老声新弹》
刘甲
李欣,又名胡昭衡。他自称是“万金油”干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种领域的业务均曾涉阅。正如罗竹风在本书序言中所说:“这样的坚实的生活铺垫,必然使李欣的经验丰富多样。”
作者又是文艺战线上的一个老兵。30年代已从事文艺创作,小说、散文曾发表于天津大公报、北京晨报等报刊,《乡居杂记》曾被沈从文先生推荐选入赵家璧主编的《1937年二十人所选短篇佳作集》。抗日战争时,小说《新与旧》曾获晋绥抗日根据地《七七七文艺奖》。
60年代初期,作者第一部杂文集《老生常谈》出版,在读者中颇有影响。“文革”开始,该书被“打”成“《燕山夜话》式大毒草”;拨乱反正后,天津日报、内蒙古日报、《杂文界》均以较大篇幅选登书中多篇杂文,再飨读者。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再版了陆定一同志为之作序的《老生常谈》。
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刚刚出版的《老声新弹》是《老生常谈》的姊妹卷。由于时代变化,形势迁异,作者已由壮年进入老年,遂有“老声(生)新弹(谈)”之曲。所作均属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感而发的议论。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我反对‘谈来谈去老一套,脱离实际,人云亦云’;我赞成‘只要讲话有道理,又是有的放矢,即使三反四复,也能治病救人,也不算老一套’。”“道理可以常青,话可以经常新颖有力,只要说得恰如其分,恰合时机,切中要害,就能使人受到某些启发,就能帮助人解决某些问题。”从中可以看出两书在文体血气上一脉相承的关系,察知《老声新弹》之名的由来,体得本书“济世益人”的写作初衷。
但“新弹”又有明显的新特色。作者在《后记》中说:“时代有变化,有的放矢的老声曲调也必有变化。适时应势,我只能老声新弹,推陈出新。即使是优良传统老调,也必须而且尽可能赋以适应时代需要、符合人民需要的新意,根据新的情势褒贬扬抑,取舍破立。”作者虽已年逾75,但社会活动面还相当广泛而且紧张。作新事者必有新弹。正是:老而弥坚,老声持之原已不易;奋而向前,新弹续自老声尤难。


第8版(副刊)
专栏:世纪风

  大城市与小村庄
曹世钦
有的时候,沉思默想也是一种乐趣。
那天,窗外飘着雪,我坐在屋里翻看全国地图,地图上只有大中城市、县城和重要村镇,那许许多多小村在全国地图上是找不到的,于是,我在沉思默想中又去了我曾去过的那些小村,那些四季景色不同,人欢马叫,朝气蓬勃的小村。
最令我思念的是塞上那些小村,它们远离京津大城市,可是那里的人却常常提起京津来,这个说:“我逛过北京王府井。”那个说:“你逛过天津劝业场吗?我就逛过。”要么就指着一件衣服说:“嗯,瞧呀,大城市里的时髦服装。”尽管能听到这样的议论,从村东数到村西,真正到过京津两市的人毕竟不多。
别看很多人没到过京津两市,可是他们对京津的感情是很浓很深的,我在几个不同的小村里就听到过这样的话:“俺们在小村里植树造林,你们在大城里少受风沙。”
乍一听,这两句话很简单,回味起来又觉得很深刻。因为它道出了社会主义时代的小村庄与大城市的亲密关系。
我被这样的话感动了。像是被饱含情感的诗句震撼着心灵一样,我记住了,还常常咀嚼回味。尤其到了春天,北方的风卷起沙尘漫天飞舞,这时候我就越发想到了塞上那些小村和小村里的人们,几十年来,他们年年植树造林,绿色林带不断成长起来,高低远近,一行一排,宛若一队队身着绿装的“战士”。我也仿佛看到了林带与风沙的搏斗,其森然雄伟的形象,恰似勇士们在疆场上拍马舞刀的形象。从西伯利亚刮来的风沙,该有多少被缚在绿色“战士”的脚下,风停后人们看见,每个绿色“战士”都穿上了一双沙棉窝。想想看,这对于京津两大城市有着多大的益处呢?
没走出过大城市的人,没去过塞上那些小村的人,很少有机会感受到那些小村为大城市在各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更少能感受到小村里的人们对大城市的感情,那是一种纯朴剀切的极其可贵的感情。这种感情,只从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那样常见的程式里是感受不到的。
我常常想,久居大城市的人,都有一种幸福感,一种快乐感,而这种幸福和快乐,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这多种因素之中就包括了那些小村为大城市所做出的贡献。我又觉得只这样想还不够,需要再往深处挖,那就是许许多多小村里的许许多多的人们,心里总惦记着为大城市做些有益的事情,他们的美好心愿与美好行动,让我们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思想起来,觉得这就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更让我们不能不称赞他们的功绩,然而,他们的功绩远远超过了我们的称赞。
每当这样沉思的时候,也有苦恼袭上心头。比方说,我想用一首短诗或者一幅小画,把小村里人们的美好情感表现出来,苦思不成,真有“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的那种苦恼。于是,也只好在沉思中再到那些小村里“旅行”一次,感受一次,再领受到那里人们美好感情的冲击,从中获得回味的甘芳。


第8版(副刊)
专栏:

  山乡邮递员
沈前祥
凭两只脚踩动自行车
踩天涯成为咫尺
后轮追赶前轮
成月亮和太阳的关系
夜与白天旋转
旋转你为晨报、晚报、日报
你用邮路捆住大山
难怪山拒绝不了日月覆盖
你将邮路甩过江河
涉激流你把自己当成桥梁
车轮很圆,你送书信
使好多家人团圆
你是亲人,走向了所有人家
路程再长不及你情长
听车铃声不断响
就有了与亲人对话声……
难怪你总愿意早出晚归
你是太阳月亮
轮番在山乡明亮出现……


第8版(副刊)
专栏:诗画配

边关的守卫者
袁学军 摄影 李春华 配诗难以承受这样的注视这刚毅而又深远的目光清辉缀上睫毛的露珠柔情绽出云鬓的玉兰只在梦中回报一个甜甜的笑靥让卫士遐想橄榄林里的风中那玫瑰 那蔷薇还有一抹五色的彩虹流溢出安琪儿的歌
安琪儿的心静谧的愿望凝固了空气沟通的情波震惊着坚冰于是构成永恒构成了平和的佳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