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2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中苏经贸合作发展迅速
刘宝荣
1989年5月,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首脑在北京会晤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中苏经贸关系自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众所周知,中苏经贸关系有过一段不平坦的经历。进入80年代特别是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中苏两国政府为两国经贸合作的长期稳定与发展作了大量工作,相继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科技合作协定,关于成立中苏经济、贸易、科技合作混合委员会的协定,关于在中国建设和改造工业项目的协定,1986—1990年中苏5年长期贸易协定及关于建立合资企业及其活动原则的协定等。这些协定为两国经贸的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两国发展边境、地方经贸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
80年代,两国贸易额增长迅速,1981—1988年,中苏贸易额累计达220亿瑞士法郎,是70年代两国贸易额总和的两倍多。目前,苏联是我国第5大贸易伙伴。中苏边境贸易自1983年恢复以来,发展速度超过政府协定贸易。1987年增长6.2倍。1988年双方签订的进出口贸易合同金额近11亿瑞士法郎,当年完成5亿多,除商品交换外,双方还开展了来料加工、来样加工、合作生产、合资经营、承包工程、提供劳务等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
目前中苏经贸合作主要在三个层次上同步进行,即政府协定项下的经贸合作和各部门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双方地方间的合作;边境城镇间的合作。这三个层次构成了中苏经贸合作的总体。
当然,目前双方经贸关系所达到的水平与其潜力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中苏有关方面专家认为,两国经贸合作潜力较大,主要表现在:
1、两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互补,市场潜力大。苏联每年需要进口大量轻纺产品、食品及日用工业品等,而这正是中国出口的优势。中国商品在苏联受到普遍欢迎。但中国商品在苏联进口中所占份额很小。1988年中国对苏出口总额为10.05亿卢布,只占苏联进口总额的1.5%,占轻纺、日用工业品等进口的4.9%。苏联市场吸收中国商品的潜力还很大。
中国市场吸收苏联商品的潜力也比较大。苏联的原材料产品,我们需要。苏联的机械产品也有其特点和长处。我国不少省区对苏联机械产品有兴趣。根据1990年政府间协议,苏方向中方提供的货物中,一半以上为机械设备产品。
2、发展边境、地方经贸合作潜力大。中苏两国是近邻,拥有很长的共同边界线。毗邻地区有很大的互补性和依存性,这是发展边境、地方经贸合作的客观条件。同时,为加速区域开发,毗邻省区人民对发展经贸合作也有着强烈的愿望和要求。
3、苏联决定加速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为发展中苏经贸合作提供了机遇。
4、两国对外经贸体制的改革有利于经贸合作的发展。两国的对外经贸体制都在从过去的中央垄断经营向分散经营过渡,为多层次、多渠道地发展经贸联系创造了条件。
中苏经贸合作有较大的潜力和广阔前景。但要开发这些潜力,还须解决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首先改革传统的贸易方式和支付方式问题。中苏贸易一直采取政府协定的贸易方式和划拨清算、互不支付现汇的结算方式,统称为政府协定记帐贸易。它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产物。这种贸易方式曾为发展中苏经贸关系起过重要作用,将来也还会作为一种贸易方式继续存在。但单一记帐贸易已无法适应中苏两国现行的对外经贸体制,制约着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
其次,中苏互供商品主要是通过铁路运输实现的,目前,已不能适应两国贸易迅速发展的需要,制约经贸合作的发展。
第三,边境、地方经贸合作的支付问题。中苏边境、地方间的经济技术、劳务合作是以商品补偿贸易来兑现的。1989年4月以来,苏联政府对原材料及品种繁多的消费品出口实行严格的许可证管理。苏方一些公司、企业由于出口货源不足而无法履约,造成中方一些公司出现大量顺差,影响了边境、地方经贸合作的发展。
最后,在边境地方经贸合作中,还应进一步改善商品结构、提高互供商品的质量等等。
这些问题是能逐步解决的,中苏经贸合作有条件也有可能获得全面深入地发展。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地震成因新说和防震
何崇元
地震学家们预测,今年,地球的许多地方在进入地震平静期,但有的地区却在迈进地震的活动期。我国幅员辽阔,因此,应当继续增强防震意识。
就目前的科学水平而言,地震和瘟疫、洪水一样,仍然是人类难以抵御的天灾。据地震学家的统计,全球每年平均发生5.6万次有感地震,其中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则多达140次。本世纪以来,全世界已有100多万人死于地震,仅1988年,就有3万人在地震中遇难。
多少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地震的成因。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地震是地球板块之间的相互运动造成的。主要有两大地震带:一是太平洋板块向周围大陆板块俯冲形成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二是印度和阿拉伯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所形成的欧亚横贯地震带。但是,这种观点近年来受到了挑战。
据报道,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学者们,最近用地壳结构不均匀的新观点解释了地震的发生。他们认为,地壳实际上是不均匀的,它在不断振动,同时还受到太阳能、地球内部热能和构造运动的作用,由此导致岩层受到挤压和变形,发生断裂、破坏和位移,造成了地震。美国有的科学家提出的地震成因新论点则认为,岩石晶体的变化才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大气压力的改变以及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也可能诱发地震。地震的成因究竟是什么,还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索。
为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提高地震预报能力是很重要的。多数科学家认为,强烈地震发生前,存在各种各样的前兆,如地表变形和倾斜,上下移动,地面大面积升温,夜晚天空光度增强,地磁和地层导电率,地下水的水位和水质,土中气体等地震前的变化。只要准确捕捉这些信息,地震是有希望预测的。1975年,我国辽宁海城地震的预报成功,在国际上曾赢得极高的声誉。目前,日本在全国设立了许多强震预测网点,以东海岸为对象的海洋地震监测仪更是遍布各地,气象厅负责综合分析各地提供的信息,24小时进行监测。政府还制订了“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如能实施,地震监测人员将及时发出地震预报和警报。
为提高地震预报能力,科学家们作了许多工作。去年,苏联公布的348项发明中,有30项是用于预测地震的。不久前,苏联科学家又建议政府拨款3亿卢布在地震区建立监测站。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贝特罗教授则主张,决策人员在灾害发生前,应更多地听取地震学家们的意见。另外,各国的地震学家们正致力于增加国际合作,准备建立一个国际地震研究机构试验场地和信息系统网,以加强全球的地震监测工作。
世界上许多地震多发国家都重视防震宣传,经常在居民中开展防震知识教育,上专门课,发演习警报,张贴宣传画。美国旧金山是地震多发区,在这里连电话簿上也印有如何躲避地震伤害的文字。据报道,去年这里发生地震时,许多人并没有惊慌失措。相反,在那些忽视防震教育的地方,一旦发生地震,损失则会很大。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是减少伤亡的有效经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一位专家指出,“造成伤亡的是建筑物,而不是地震。”苏联亚美尼亚地震的伤亡严重,主要原因就是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差。但旧金山地震时,摩天大楼尽管摆动厉害,有时摆幅达二三英尺,却安然无恙。现在,科学家们已设计出各种结构的防震系统,尝试在建筑物同地基之间用橡皮和铅制支承底座隔开。还有报道说,专家们已设计出一种传感器和计算机组成的网络,地震发生时,传感器将振动信息传递给计算机,计算机发出指令,进行调节,使大楼向振动的相反方向移动。大楼就可以保住或减少损失。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装配线的新发展
王如君
装配线是便于机器、设备和工人在生产中实现连续工作的装置。任何企业或工厂,谁掌握了最为先进的装配线,谁就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赢得更为众多的顾客。最近,有报道说,日本几家企业发明了新一代装配线,它的产品规格不一,合乎顾客“口味”,有人把它称之为装配线历史上的一次突破性发展。
本世纪初,美国“汽车大王”福特一反陈规,首次推出T型汽车生产线,开使用装配线从事大量生产之先河。当时,小汽车只是为富人造的,因为价格十分昂贵,一般人只能望车兴叹。福特为了赢得更为众多的普通顾客,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发明了T型车生产线,T型车价格便宜,而且使用生产线后能大量生产。随着福特的成功,许多厂家争相效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要求不断提高,过去由同一“模子”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已不能适应顾客的口味。为满足顾客新的要求,世界许多国家的企业和厂家都在设计和制造新一代装配线。日本已捷足先登。日本一家自行车行已开始启用一种新型装配线。在这种装配线上,工作人员、机器人和电脑联合工作,按顾客的要求和爱好生产自行车。据说,这种装配线可以制造出很多种有不同特点的自行车。顾客可以在多种型号中任意选购。自行车有199种不同的颜色,自行车横梁上的文字也有6种不同的写法,至于车闸和轮胎的种类就更多了,而价格比老式自行车只贵一倍。
该自行车行的新型装配线既可大规模生产,又可保证质量。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已开始引进同类型的装配线,在一条生产线上可以制造出3种型号、100多种具有不同特点的小汽车。推销商先从顾客那里收到定货要求,把信息传回到销售总部,然后销售总部再把信息传到制造厂家,最后制造厂家按顾客的要求进行生产。产品的各种不同规格由机器人根据电脑程序的指令来完成。
这种新一代装配线虽然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但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除日本之外,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已在着手研究。有关专家认为,这种装配线目前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在不久的将来可望获得长足发展。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世情小议

  西欧又起文身风
销声匿迹近半个世纪的文身,近些年在西欧一些国家中大有风靡之势。炎热季节一到,袒胸露背的多了,特别是年轻人的前胸后背和胳膊上常常露出美人鱼、海马、仙鹤等刺花图案,一个个招摇过市,显出不无得意的神色。
对于新兴起的文身风潮,人们的态度各不相同。一些人默默地予以谴责,一些人冷眼旁观,也有一些人趋之若鹜、纷纷找文身馆为自己刺上所喜爱的图案。因此,文身馆、文身公司应运而生,而且生意红火。鹿特丹有一家国际驰名的文身馆,随时可以订做彩色刺花。荷兰首都专为海员建造的著名的圣尼古拉教堂日见冷清,与它为邻的两个文身馆却天天顾客盈门。
历史上的文身曾被认为是防病祛灾的良策,也是标明地位身份或某一集团成员资格的符号,今日西欧的文身大多则是追求所谓的美观。不过也有些人以切身体会承认,文身招来了许多麻烦:常常受到一些人的嘲弄,在寻找工作或租房时增添了不少障碍。
八十年代,艾滋病的发现引起人们一阵恐慌。西欧各国卫生部门担心文身成为艾滋病得以传染的一个途径,因而对文身用具进行定期检查,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对文身者进行普查。在有效的监督检查下,任何同文身有关的事故都会被大众传播工具广为宣传,因而各文身馆格外小心谨慎。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女子对文身兴趣的不断增加,男子独霸文身天下的局面已一去不复返。有关材料表明,如今西方文身队伍中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四十是女性。
                   毛子成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日本流行“归宅恐惧症”
一种被称为“归宅恐惧症”的新型流行病正在日本蔓延。这种病主要是由于生活负担过重、精神长期紧张、压抑,继而导致家庭不和睦所造成的。
日本职工平均每人每年收入可达4.2万美元,但他们的生活并不舒适。80%的日本工人认为他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艰难;有一些人不能享受生活乐趣。其主要原因是工作时间长、税收高、房租贵,雇员升职、提薪机会少,他们因此而沉默少言、郁郁寡欢、食而无味、夜难成眠。一些年轻人在近年的“时兴化”、“高级化”的超前消费浪潮中,变得今朝有酒今朝醉,沉溺于眼前的享乐之中,结果,许多人负债累累。
家庭,本来是个良好的避风港。在外失意的丈夫们回到家里,可消除不佳的情绪,一享亲情的温暖。可惜他们的妻子、儿女对他们反而唠唠叨叨,苦闷的丈夫们变得焦虑不安,时间一长,他们把家庭视作畏途,害怕回家受家人的指责、挖苦和讽刺,大多喜欢留连在外,以躲避使他们厌烦和恐惧的家庭。
                 (寿川)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苏联基辅巴当电焊研究所发明的宇宙电焊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图为电焊技术员在进行太空电焊实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