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21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一号岗哨
在列宁墓的入口处站立着持枪的哨兵。这里是苏联国家重要岗位——一号岗哨。
每天,无论是来自苏联辽阔国土的各族人民、还是来自世界各国的不同肤色的劳动人民,他们来到莫斯科后会不约而同地走向这里——红场——列宁陵墓,怀着深深的敬仰之情瞻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创造者、无产阶级的领袖和导师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守卫列宁陵墓的班哨由3人组成:班长和2名卫兵,一小时更换一次。每过一小时,在寂静声中都能听到从克里姆林宫斯巴斯基大门走出的换班哨兵那有力的步伐声。这时所有停留在红场的人们会奔向列宁陵墓,亲眼目睹这一庄严的换岗仪式。人们无不赞叹哨兵换岗的精神姿态,他们的队列步伐准确无误,步调一致,整齐划一。在陵墓门前换班哨兵停下,随着咔嚓几声响,手中的枪以统一的姿式紧贴在腿边……就在这时,在静静的红场上,在陵墓上空响起了克里姆林宫钟楼的宏亮的自鸣钟声:哨兵正式换岗。
在过去的66年里曾有7000多名哨兵守卫在列宁陵墓前和水晶棺旁。
1924年1月27日,当列宁的战友们将放有列宁遗体的水晶棺送进陵墓时,第一批哨兵开始守卫这被命名为一号哨的国家岗位。哀悼的那天,在陵墓旁站岗的是红军学员格里戈里·科布洛夫和阿尔雪季·卡什金。他俩就像国家重要岗位上其他许多哨兵一样,后来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奔赴前线,勇猛杀敌。
如果将所有在一号哨站过岗的哨兵召集起来,他们就会以当时见证人的身份讲述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他们告诉说,在1924年6月18日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前夕,许多国家的老革命者们云集在列宁墓旁。在此,加里宁说道,“伊里奇逝世了,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强大的武器——他的遗训,留下了忠于他未竟事业的千百万军队”。
哨兵们还讲述了一件事。1924年8月1日,在庄严的乐曲声中,弹痕累累的巴黎公社最后一个营的一面红旗被送到了列宁陵墓,被安放在列宁的水晶棺上。这是巴黎无产阶级革命者送给莫斯科工人的礼物。将这一宝贵的遗物送到莫斯科时,保存该遗物的巴黎第20区的共产主义者们宣誓,将不遗余力地捍卫俄国革命和全世界无产者的胜利。
1941年11月7日,从列宁墓奔向前线的军事阅兵的参加者们,以列宁的名义投入了保卫祖国的神圣战斗。以列宁的名义,他们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希特勒法西斯分子。1945年6月24日,在红场举行胜利阅兵。在胜利者们的第一排横队里走着以前的一号哨的卫兵——苏联英雄弗拉基米尔·鲍里索夫、瓦西里·布特科夫等。在胜利的鼓声伴奏下,200面被消灭的希特勒兵团和各级部队的旗子抛在这里,就好像胜利的苏军将士们向列宁报告,他们光荣地完成了他的关于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遗训。
现在,一号岗哨的卫兵们以前辈们、前线英雄们为榜样,发奋学习,遵照列宁的嘱咐刻苦钻研军事。哨兵们引以自豪的是国家给予了他们崇高的信任——成为苏联最受人尊敬的哨兵。苏联士兵阿列克谢耶夫和雷别尔,长得十分相象,一样的个头,同样强壮的体格,都长有一双深蓝色的眼睛,如同孪生兄弟一样。阿列克谢耶夫出生在车里雅宾斯克,毕业于铁路学校,是一名电气机车司机的助手。雷别尔生长在爱沙尼亚的金吉谢普城,入伍前是列宁集体农庄的拖拉机手。他俩在部队里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刚入伍时,”——雷别尔用略带乡音的俄语说,——“我在信中高兴地告诉父母,我站在了列宁墓大门旁的岗位上。起初他们当然不信。为了搞清事实,过了几天母亲真的来到了这里——莫斯科。她从火车站直奔红场。怎么就这么巧,好像她就知道,那天正好是我的岗。我们母子二人在列宁墓旁相见了,尽管母亲不好意思地说:‘真是你呀,儿子。’但可以看到她那嘴角微微带笑,眼睛里分明是流露出祝贺的神色”。这时我心里说:“妈妈,现在你见到事实了吧!”她笑了。之后,雷别尔的母亲见到了指挥官,她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流着泪说:“我的儿子怎么这么幸运,要知道在家里他还是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可现在竟成了列宁的卫士。”
的确,一号哨的卫兵们大多是普通的小伙子,是昨天的联合收割机手、车工、学生。总之,他们都是普通的苏军一兵,不寻常的是他们的服役、他们要守护好国家的重要岗哨,让世代人民能够永远瞻仰革命的导师列宁!
             (跃平 秀丽 编译)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极北之国”的瑰宝
——维格兰雕塑公园
吴迎春
在奥斯陆市郊,坐落着一个规模宏大的“露天博物馆”。挪威的历史文物和现代文化,在这里放出灿烂的异彩,这就是“极北之国”的瑰宝——维格兰雕塑公园。公园占地80公顷,园内陈列着近200组共600多尊人物雕像。它充分表现了挪威人特有的匠心和智慧。
园中作品分为圆雕和浮雕,圆雕为镂空雕刻,完全立体,可四面欣赏;浮雕在平面上雕刻,没有镂空,形象凸起。不论是圆雕还是浮雕,浑厚简朴,线条粗犷,协调对称,形象生动,风格浑然一体。
雕塑以人生为题材,其中很多是表现人类生活的。在公园入口处不远,我们看到一组青铜雕塑,这58尊裸体塑像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男的体格健美,女的婀娜多姿,孩童天真活泼,老人沉稳慈祥。他们神情不一,各司其事,有的在谈情说爱,有的在翩翩起舞,有的在雀跃欢呼,还有父母在管教孩子……人的喜怒哀乐,千姿百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一处栏杆两旁的雕像《愤怒的男孩》和《微笑的女孩》,形成鲜明对照,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现实生活的孩童心态得到高度提炼和表露,很多小游客在此驻足、摄影留念。
园中的作品在本世纪初期以后陆续面世。而公园于1924年开建,1943年落成后,挪威政府将雕塑品陈列其间供人免费观赏。园中没有碑文记述,据说作者也未透露过创造这些作品的主题和内涵。所以,对这些作品的理解,仁者智者,各持所见。有一组雕塑很引人注意。这是一组造型别致的喷泉雕塑,耸立在一个长方形的水池中央,4个昂首挺胸的巨人,正奋力向上托举一个硕大的水盆,盆中泉水四溢,不断流下,形成瀑布,把力士们裹在里面。这水象征财富,盆有点像中国神话中的聚宝盆,它沉重地压在人们的身上,隐含生活的艰辛。作品创作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劳工大众茹苦含辛劳作的年代,所以有人认为这组作品正是反映了当年的挪威社会景况。
园中雕塑的创作者名叫古斯塔夫·维格兰(1861—1943),是挪威著名的雕塑家。但他早年家境贫寒,备受熬煎,想学雕刻无缘。后离家出走,执著追求雕塑艺术,锲而不舍,终成大器。这数百件作品正是他半生心血的结晶。其中《生命柱》(见图)被认为是他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它重达270吨,高约17米,是雕塑公园中最高大的艺术品;上面雕刻着121个人像,每个人像几乎和真人一样大小,他们扭曲叠攀直至顶端,布满柱面。为了雕刻这根石柱,维格兰在山上采石之后,花了1年多时间运到奥斯陆,石头立起之后,他和两名石匠整整雕刻了14年。
在公园后面,还有一组名为《生命之轮》的雕像,4个大人和3个小孩头脚相连,形成一个大圆轮,表现着人由生到死的过程,生而死,死而生,一代又一代,颇具哲理。
置身于雕塑公园之中,昂首仰视,蓝天白云,艺术雕塑,错落其间,这一立体的大自然艺术图景使人遐想联翩。我们似乎也听到了维格兰“叮叮当当”地凿石声。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世界杯足球赛向人们走来
胡锡进
经过30多个月的外围“厮杀”,24支进军罗马决战的足球劲旅已经最后产生。那个象征着国际足球最高荣誉的奖杯也已摆放在罗马德尔拉沃罗国家银行的保险柜里,等待着6月骄阳下新的得主。
准备一饱眼福和准备大赚一笔的意大利人都已经迫不及待了。尽管一些足球场的整修还在加紧进行,但比赛门票早已开始出售;作为本届世界杯赛的吉祥物被印在各种衬衫、提包、笔记本、日历卡上;广告商和公司老板们为足球赛加紧谈生意;许多家庭的日历上被圈了圈,标示着重大比赛的日期。从去年12月,比赛的分组抽签一揭晓,足球评论家们便忙碌起来。孰胜孰败,西短东长,甚至谁的手气好,谁的手气背,都让他们说遍了。
现在,最紧张要算那24支足球劲旅了,它们都认为自己是肩负着民族重托的球队。对他们来说,世界大赛的号角已经吹响。
近几个月来,热身赛在世界各地频频举行。3月28日这天,欧洲竟举行了7场,11支有资格进军罗马的足球队同时亮相,罗马大赛仿佛在整个欧洲提前拉开了架式。热身赛中成绩最好的巴西队自己下定决心要捧回奖杯。为了今年的世界杯赛,巴西队做了充分的准备,新老队员的热情空前高涨。去年他们刚刚摘取了美洲杯赛的桂冠,这次世界杯决赛小组抽签的运气又不错,对他们来说形势确实可喜。然而,同样的决心亦存在于其它队,阿根廷队、意大利队、苏联队、联邦德国队、荷兰队等都在摩拳擦掌,力争胜利班师。所以有人说今年的罗马大赛肯定将是一场恶战。绿茵场上,风云多变,狭路相逢,究竟鹿死谁手,还要看各队的勇气和运气。
世界各地的球迷将云集罗马。意大利许多饭店的房间已经预订一空,不得不挂出“6月客满”的牌子。然而令意大利人担心的是,蜂拥而来的球迷中夹杂着一些不甘心老老实实看球的寻衅滋事之徒,这帮被称为足球流氓的球迷正在蠢蠢欲动。他们在足球赛中屡屡闹事,人们记忆犹新。为防止出现设菲尔德球场事件一类的不测,意大利当局将采取一系列严格措施,如保证球场不留站位,一座一人,球场不许卖烈性饮料,所有饮料都必须用软包装等。此外,意大利警察总部已同各国警方取得联系,英国球迷订购决赛门票必须经过英国足球协会核对批准。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海外游踪

  几内亚的“新娘面纱”
非洲西部的几内亚境内多山,山中多瀑布,“新娘面纱”瀑布就是其中之一。
离着好远,就看见一丝白线若隐若现地挂在青绿的山间。
循着水声走近,只见一条宽约3米的瀑布从十几米高的悬崖顶上飘下来,水幕很薄,像一幅半透明的柔曼的白纱,轻盈盈地落到下边的岩石上,溅起少许水花,连水声也是轻轻的,好像在低声吟唱。几条青藤顺崖而下,水沿着藤条淌下来,阳光一照,好像几根银链垂在半空。瀑下一泓清潭,潭水明澈透底。沿着潭边长满青苔的小石径走到瀑布侧面去看,又如一团白雾笼罩在崖边横生侧出的青枝绿叶四周,迷迷蒙蒙的。从贴近石壁的地方仰观瀑布,只见一面水帘从天而降,细碎的水珠飘飘洒洒,微拂着游人的脸,一丝轻爽的凉意传遍全身,真有点“沾衣欲湿杏花雨”的情境。石径旁,茂盛的竹丛昂首挺立,登上几级石径,右边有一个巨大的石头平台,上面搭起一座茅草篷,有桌椅供游人在此小憩。青山壁立,白瀑高悬,绿树环绕,草木葱茏,不时有斑鸠、黄雀鸣叫飞掠,小松鼠拖着长长的尾巴在树枝上跳跃,偶而可以看见猴子躲藏在林间。身在此中,一种超凡脱俗之感怎能不油然而生。
几内亚也有大瀑布,在我国援建的金康水电站附近就有一个。
此处的大瀑布有几十米宽的水头,似脱缰野马,咆哮着狂奔而来,冲到断崖处,猛地翻滚着跌落下去,发出震人心魄的轰鸣。撞击产生的水粒,又从几十米深的崖底升腾起来,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闪出一道绚丽的彩虹。如果说这大瀑布是强健无比的大哥,那“新娘面纱”就是纤细灵秀的小妹;前者是雄壮激昂的交响乐,后者则是轻松明快的小夜曲,蕴含着无穷的奇妙遐想和美好憧憬。
其实,这个小瀑布的本名叫“玛丽之帆”,“新娘面纱”是中国人赠给它的雅号。不过,见过它的人都说,新起的“新娘面纱”这名字才更贴切,更传神,更富诗意,更有感情色彩呢。
                 (冀京生)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列宁在《真理报》编辑部同工人通讯员谈话
(版画)[苏联]瓦西里耶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