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重振南北对话的经济特别联大
  郭集思
今年4月23日至28日,联合国大会将在纽约召开第18次特别会议,讨论国际经济合作,尤其是重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问题。这将是1974年以来联合国召开的第5次经济特别联大,也是进入90年代之际第一次主要讨论南北问题的一次高级别国际会议。
本届经济特别联大是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结构性不平衡状况加剧、南北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背景下召开的。
80年代,发达国家保持了连续7年的经济增长,但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则是“失去发展的10年”。整个80年代,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仅为0.1%,比60年代的3.3%和70年代的2.4%大幅度下降。长期困扰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仍未缓解。据统计,1989—1990年,发展中国家债务总额已累积达1.29万亿美元。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流入不仅减少,甚至出现资金由穷国向富国大量倒流的现象。1982年以前5年,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净转移累计达1470亿美元,而自1983至1987年,资源净转移则变为负数,5年时间里由发展中国家向外倒流达850亿美元。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壁垒有增无减,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性保护主义措施不断增加。国际市场上大部分初级产品价格也持续疲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口收益减少,贸易条件恶化。国际利率长期居高不下。
在80年代里,超级大国之间军备竞赛和军事对抗有所缓和,和平解决地区冲突的势头也在加强。但这种态势并没有给国际经济关系特别是南北关系的改善带来福音。南北对话基本上仍处于僵局。尤其引人注目的是,80年代后半期,世界经济和国际经济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给南北关系注入了新的复杂因素。发达国家间区域一体化的势头进展很快。西欧酝酿于1992年建成统一大市场,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已经生效,亚太区域合作的步子也在加快。处于这三个区域之外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有可能被进一步排挤而走向“边际化”。
在8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为纠正它们之间在贸易和对外收支方面的严重失衡,加强了彼此的政策协调。在这过程中,发达国家很少考虑它们采取的政策给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削弱了发展中国家控制和支配本国发展进程的能力。近年来,发达国家还不顾发展中国家决定本国经济政策的主权和具体国情,加紧向它们推行私有化和市场经济等发展“模式”,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困难。
面对上述种种严峻的挑战,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加强团结协调,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增强集体自力更生能力的同时,迫切要求国际社会充分重视发展问题,呼吁发达国家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国际经济环境,以利于发展中国家恢复经济增长和发展。特别联大就是在它们的倡议和推动下召开的。
由于世界经济相互依存,发展中国家的境况继续恶化,不仅影响其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不利于包括发达国家的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并对世界政治环境的稳定形成潜在威胁。
近年来,联合国作为处理全球性普遍问题的唯一机构,在加强国际经济合作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至今,联合国已拟定在近两年内进行一系列有关发展与合作的重要活动。除这次经济特别联大以外,还有正在积极制定的《联合国第四个发展十年国际发展战略》,今年的第二届最不发达国家问题大会,明年的第八届贸易和发展大会以及将于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人们期待着本届经济特别联大能够成为一个良好的开端,为这些后续行动提供有益的指导准则,并逐步形成推动90年代南北合作的良好势头。
当然,在南北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历来存在许多严重分歧。人们希望国际社会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能够珍惜这个机会,采取建设性的合作态度,使这次特别联大能就90年代加强国际经济合作、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一重大问题达成协议,为对话和合作创造有利条件。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津巴布韦发展的十年
  施秀春
到今年4月,年轻的津巴布韦共和国在维护民族独立的道路上,已走过了10年的光辉历程。10年来,津巴布韦政府一直采取务实政策,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发展,在教育、医疗卫生和公共事业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因而,被公认为是黑非洲国家中少有的成功之例。
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的一个内陆国家,面积39万平方公里,人口940万,其中黑人占95%,欧洲白人、亚洲人及混血人占5%,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5%。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来自英国的欧洲白人大量涌入南部非洲这块富饶的土地。他们首先占据了这里的矿产业,随后又大规模地掠夺土地。直到独立之前,津巴布韦(当时国名是罗得西亚)的绝大部分工矿业和土地资源都掌握在欧洲白人手中。黑人被赶出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集中在贫瘠、偏远的“土著人保留地”里,从事他们的原始生产活动。他们当中的不少人被迫离开家乡,到白人农场或工厂里干活。独立前的津巴布韦与现在的南非一样,非洲黑人深受种族压迫和剥削之苦。
自1980年独立那天起,新政府就宣布了要解决非洲黑人农民重新获得土地的问题。农民分得土地的计划在实施中虽然困难不少,但津巴布韦政府一直以此为既定基本国策,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广大黑人逐步获得土地之后,生产热情很高。经过政府扶植,一些黑人个体农民已跨入小农场主之列,这样的农场一般都有耕地100余公顷,机械化程度较高,对农业发展贡献较大。同时,政府保护白人大农场,使它们的生产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正是由于这种稳妥的农业政策,津巴布韦成为非洲少数几个粮食出口国之一。为了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津巴布韦政府还举办合作社事业。据统计,自1980年以来共成立了1800个合作社,其中的1100个坚持下来并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据说,西姆凯集体农业合作社于1980年初建时一无所有,现在这个42户农民组成的合作社拥有1760公顷土地和70万津元的资产。为了进一步完善合作社的管理,提高生产效益,津巴布韦政府正在总结成功的经验。
津巴布韦的工业以食品加工业和纺织业为主,门类不齐全。一些简单的日常用品如纽扣也需进口。同时,工业部门大都是由欧美大型跨国公司所创立,或由当地白人经营,技术上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外的母公司或白人专业技术人员。但津巴布韦的工业产品中不乏具有国际水准的优质产品,尤其是食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因此政府并不急于实行国有化,而是鼓励国内外私人企业在津投资。1989年5月,公布的新的投资法为私人投资提供了多种优惠政策,同年7月,政府成立了津巴布韦投资中心,负责办理私人投资的审批手续。它能在90天之内对于私人企业的投资项目作出答复,其中包括所有必要的官方批件。同年,津政府加入了世界银行的“多边投资担保署”。政府还将进一步放宽贸易管制并降低利率。国家领导人希望靠求实的经济政策在不久的将来跻身于新兴工业化国家之列。
经济上的发展靠的是政治上的稳定。穆加贝领导的执政党成功地与以恩科莫为首的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合并,从而消除了国家分裂的潜在危险。津巴布韦政治上的稳定已给这个国家带来10年的发展。人们有理由相信,在穆加贝总统求实稳健政策的领导下,津巴布韦的民族经济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外国经济动向

  东西德马克兑换风波
  刘鋆
四月五日,民主德国各地群众纷纷抗议西德方面打算实行二比一的东西德马克兑换比价。德累斯顿、哈雷、马格德堡、莱比锡等地的人们呼吁:不能在牺牲民主德国公民利益的基础上成立货币联盟。
人们记得,三月的最后一天,西德联邦银行理事会透露一项新的计划:建议在东西德马克以二比一的比例兑换的基础上,同意与民主德国建立货币联盟。
与此同时,西德总理科尔也否认他在民德大选前所作的东西德马克按一比一兑换的许诺。
西德联邦银行理事会的这项计划具体是指存款不超过两千东德马克的民德人可持这笔款额按一比一比价兑换,民德人的工资、养老金及大宗存款只能按二比一兑换。
然而,民德人清清楚楚记得,不久前,科尔曾亲临马格德堡市教堂广场作的竞选许诺:民德人可以在五千东德马克内以一比一兑换西德马克。
西德方面在东西德马克兑换比价问题上改变态度,在民主德国引起强烈反响。民德一些党派纷纷指责科尔食言。《新德意志报》派出记者就此问题曾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采访了过往行人,被采访者有汽车司机、暖气管安装工、教师、退休者等人,他们都对科尔食言表示气愤。多年来,民德实行的一直是低物价,高补贴政策,有各种名目的社会福利补贴;随着各种补贴逐步取消,食品、房租、交通等费用都面临涨价。人们担心,“按二比一兑换比例,所得收入仅够吃饭。”科尔变卦,普通公民大失所望,强烈感到自己受了欺骗和愚弄。民主德国新政府的总理、基民盟议会党团主席德梅齐埃也认为:西德没有充分理由改变大选前的承诺。
围绕两德马克兑换率的问题,在西德朝野也是争执纷纭。包括外长根舍在内的不少政界人士主张直接以东德马克兑换西德马克。但西德财政部长魏格尔和经济部长豪斯曼则支持西德联邦银行的这项新计划。
他们认为,对等的兑换率将迫使西德投放更多的西德马克,会引起通货膨胀等一系列连锁反应。西德《明镜》周刊四月二日公布一项调查报告,几乎有三分之二的西德人在民意测验中表示反对一比一的兑换比率,认为西德付出的代价太大,很可能导致西德增加税收。
但是,由于民德把全面实行一比一兑换率作为成立货币联盟先决条件,相当一些分析家担心民德人接受不了西德中央银行的新计划。西德外长根舍等人也担心东德马克的贬值将成为“政治炸药”。
西柏林德国经济研究所所长霍夫曼认为,如果民德与西德马克以二比一汇率兑换,民德雇员将生活在“联邦共和国的社会救济水平之下”。尽管科尔在四月二日宣布,还没有就兑换率问题作出决定,并将同民德的新政府仔细研究西德中央银行的新计划,但这场风波无疑已给两德建立货币联盟计划罩上了一层阴云。可以预料,围绕建立货币联盟问题,两德将继续谈判,谋求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但仍将出现激烈的交锋,道路不会是平坦的。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瑞士丝绸市场活跃
  龚一平
瑞士在国际丝绸贸易中起着显著的作用,欧洲直接或间接进口的丝绸约有70%都是瑞士商人经手的。据消息表明,尽管国际市场丝绸价格波动,生丝短缺,但瑞士丝绸工业势头良好,高水准的设计和高质量的绸缎服装,保持了出口声誉。瑞士丝绸市场十分活跃。
瑞士绸缎零售业务进展良好,一些大的绸缎零售商,如苏黎世的格利德公司主要经营由法国、意大利和本国加工的绸缎。丝绸贸易界人士表示,如果发展中国家生产的丝绸品种花色能够符合当地的要求,也可以找到销路。目前,瑞士的人均丝绸消费量在欧洲居前茅。丝绸服装销售的增长,促使染色绸缎和印花绸销售增加。年龄在18—30岁的年轻消费者都喜欢天然纤维的服装。因此预计瑞士的丝绸消费仍有可能呈增加趋势。
中国的丝绸在瑞士占重要地位。瑞士进口的生丝80%来自中国,其余部分由巴西供应。进口的绸缎中国货占一半,其它来自意大利、联邦德国、法国及其它国家。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图为蒙古的自由市场一角。每逢周末人们就纷纷前往选购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新华社记者 高秋福摄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莫桑比克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这是首都马普托郊区的一片农田。这里的农民不仅种玉米等粮食作物和各种经济作物,而且还经营家禽饲养业,成为莫桑比克农村多种经营搞得好的一个样板,被人们称为“绿区”。      本报记者 徐德文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