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强农固本 治水为先
  程维高
在农业省份河南当省长,最大的困扰莫过于“水”。1987年7月,我一到任就遇上防汛,全省上下如临大敌,异常紧张。7月5日至8月28日,信阳地区连降5次暴雨,滚滚山洪,直泄平原,该区460万亩农田被淹没,5.4万间房屋被冲塌,61人被洪水夺去了生命。省委、省政府接连派出工作组帮助救灾。南涝未除,北、中部大旱又起,于是赶忙动员群众抗旱保秋。秋庄稼收下来,一直是抗旱,抗旱种麦,抗旱浇麦,过春节也不安宁。收了麦子,又是抗旱种秋,抗旱保苗……与此同时,工业和城市生活缺水的“告急”声也频频传来。
水的困扰,我过去感触不深。我长期在江苏搞工业和城市工作,那里江水滔滔,除汛期紧张一阵外,只要筹好资金,引汲得当,水似乎不是主要问题。河南的情形就大不相同了。这里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地带,降水受季风影响,年内、年际变化很大。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近800毫米,60%至70%集中在汛期,非汛期雨量稀少。枯水年与丰水年的降水量相差3至4倍。河南又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水系,西、南部为山区,山区向平原过渡地带很短,一旦遭遇暴雨,洪水峰高量大,平原河道宣泄不及,常常造成大面积洪涝灾害,危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雨季一过,河道内基流很小,大多数河沟断流,又呈旱象。因此,“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是河南自然环境的一个显著特点。
河南水的危机,还表现为水资源贫乏且分布很不均匀。全省年水资源总量为41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亩均占有水量仅为全国水平的1/6。北、中、东部农业用水主要靠浅层地下水。
由于长期超采,已造成8000多平方公里的大漏斗。西、南部水资源相对偏丰,占全省总量的70%,但多是山丘,水低地高,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为了兴治水利,建国40年来,河南历届政府和全省人民付出了艰巨劳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水利基础仍相当脆弱。全省现有大中型水库107座,其中35座属病险库,多数平原大中河道也亟待治理;不少水利工程配套不完善,维修管理差,破坏严重,效益衰减;过境水开发利用缓慢,引黄灌溉、补源面积近600万亩,年引水量30多亿立方米,不到过境黄河径流量的1/10;山丘区水土流失严重,尚有3万多平方公里需要治理。此外,工业和城乡生活用水逐年增加,水质污染问题日渐突出,全省仍有130万人吃水困难。
水的严峻现实,使我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到,水利不兴,农业不稳,整个经济建设也会受到制约。河南8200万人口,90%以上在农村,农民收入绝大部分来自农业,发展多种经营、乡镇企业也要靠农业提供积累。而农业要上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利这个基础。
农业推广优良品种也好,完善服务体系也好,增加物质投入也好,如果水利搞不好,缺乏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可能是花功夫越多,损失越大。
基于这种认识,近两年多来,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把水利作为一项重要基础建设来抓。大家表示,宁可在自己任期内搞不出什么显赫成绩,也要从河南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出发,下功夫、花本钱把水利这个基础打牢固。省财政在相当困难的情况下,1988年增加水利投资6000万元,1989年又在此基础上增加4000万元。
今后,每年增加的水利投资要稳定在一亿元以上,并对水利建设工程投资实行保值。市、地、县也都拿出地方财力5—10%用于水利建设。全省已有30多个县建立了水利开发基金。
广大农民群众踊跃投工投劳,采取“有偿转让机井使用权”、“以田代资”等形式,广泛集资办水利。去年我省虽是风调雨顺年份,但各地搞水利的劲头有增无减,全省水利建设无论是规模、进度,还是质量、实效,都是多年来最好的一年。
为了扎扎实实打好水利这个基础,我们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还确立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科学规划,长期奋斗”的水利建设指导思想,制定了《河南省水利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到本世纪末水利建设的奋斗目标。按照规划要求,我们在治水上要实行抗旱、防洪、除涝综合治理,建设、管理并重。
近期要抓好现有工程的完善、配套、提高,积极发展引黄灌溉、机井灌溉、库河引水灌溉,千方百计扩大旱涝保收田面积;保护生态环境,增加森林植被,统一管好用好水资源;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等。现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已下定决心,做到班子变规划不变,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为从根本上解决河南水利问题而努力奋斗。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国家一级企业风采

  绝处逢生
——沈阳冶炼厂勇闯国际市场纪实
本报记者 段心强
沈阳冶炼厂这一年来的变化令人一惊:
1988年底这个厂还为原料、资金、能源紧缺愁得没法,今年初却报出喜讯:1989年创利税1.08亿元,创历史最高纪录。怎样出现的这一变化?厂领导说:“是逼上国际市场后,走出了搞活大企业的路子。”
拥有1.6万职工的沈阳冶炼厂是国家重点企业。过去国家对他们实行“三包”:原料包进,产品包出,工资包发。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不能再躺在国家身上睡大觉了。沈阳冶炼厂,处在“三老”状况下:当地的有色金属矿是老矿,矿石品位低;冶炼厂是老厂,技术力量强,设备全;东北是老工业基地,75%的企业需要有色金属。冶炼能力强,矿石不足,这是矛盾,如何解决?厂长黄永敬认为,作为冶炼有色金属的排头兵,要敢于到国际市场去竞争,显一显社会主义企业的身手。
黄厂长和他的助手们,在沈阳市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多次与外商洽谈,终于在去年初,与跨国公司——马克瑞士等几家公司签订了进口23万吨精铜矿的合同,时间5年,有的是来料加工,有的卖铜还款,方式不一。
矿石有着落了,可随之而来的是客户的种种苛刻要求。精铜矿来料加工,人家要求回收率必须达到96—97%,达不到标准,按合同赔款。可各个环节存在着不少漏洞:精铜矿海运到大连,在港上风吹雨淋,会流失一部分;火车装卸,会抛撒一部分;厂里大手大脚,还可能损失一部分。为了堵住漏洞,这个厂下大力气强化管理。他们变在厂等货为一路接货:在大连设立海运办事处,租库房,对精铜矿精心保存;派人到车站联系,组织装车卸车;在厂内改革工艺,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派专人监督执行。由于措施得力,损耗减少,不仅达到回收率标准,而且每年节约标准煤3万多吨。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在冶炼厂人人都会说,可实际工作中,不少地方就是紧不起来。和外国人作生意后,全厂上下不得不算这样一笔帐:电解铜多在厂里积压一个月,按现在的生产量计算,就要被罚款2500到3000美元。
这笔帐清清楚楚表明了时间与金钱的关系,从而使大家的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一上班,个个精神头十足,谁也不让产品在自己手中耽误一分一秒。副厂长王宝安深有体会地说:“企业逼上国际市场后,就如同开进高速公路,慢了不行,只有坚持按要求的速度往前赶。”
沈阳冶炼厂虽然一直把产品质量当成大事来抓,但罗卜快了不洗泥的事也时有发生。出口的电解铜往往因包装不好,在装运中出现破损,造成客商拒收;有的客户还对电解铜表面不光滑提出意见。这些问题都影响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路。一次次的信息反馈使他们警醒,他们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产品质量。过去供热不稳定,造成电解铜表面不光,现在改为专线供热,稳定温度,使表层改观。在包装上,他们采取两条措施:包装带由窄变宽,加大压力,尽量减少车船的装卸损失;为防万一,在大连海运办事处逐包检查,对破损的进行第二次包装。改进以后,客商非常满意。香港一位客商还发来电传:“你们的产品我们全要了。”
沈阳冶炼厂的胃口越来越大。他们不满足只购买外国的矿石,对澳大利亚的铜矿考查后,与这个国家的民萃德公司联合创办了南太平洋矿产资源有限公司,要建立选矿厂,年产4—5万吨精铜矿,然后运到国内冶炼,可以大大提高经济效益。我国镍资源不多,而需求量日益增加,他们得知新西兰有建镍冶炼厂的有利条件,便与新西兰合作,建起了镍冶炼厂。他们还从芬兰引进无氧铜杆生产线,利用自己生产的电解铜加工无氧铜杆……
人们看到沈阳冶炼厂迈出坚实的步伐,预料它有可能成为国际上有影响的大企业。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大家来谈“水”

  大循环的“烟幕”
  孟庆谦
水——汽——水的空间无休止的变态运动,常常“喜怒无常”,然而,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往往被大循环的“烟幕”所蒙蔽,产生种种错误的认识。在水危机已经日益显露的今天,展现一下大循环带来的问题,也许能为我们重新认识“水”提供一点思路。
大循环,这种千年万年的自然现象,给历史长河中的人们以及所有的生物,提供了延续、繁殖的条件。规律不可违背。于是一些人躺在规律的巨轮上,居“循环”而欠思水危。他们认为,古往今来,水、汽循环是大自然的必然,雨水是老天爷的“恩赐”,人类无须争取,也能满足对水的需要。显然,这种大循环现象,像是一层模糊不清的“烟幕”,阻碍了人们在水的认识上的深化,不同程度地淡化了人们节水惜水意识。
笔者生在农村,长在基层,十几年的所见所闻使我深深感到,这种大循环的“烟幕”和老天爷恩赐的观念对普通老百姓影响尤为突出。
记得70年代初,山东莒县大旱,地里花生叶卷曲,地瓜沟也裂了一指多宽的缝。那时学生也配合老农抗旱。然而就在这当口,一些人认为:“天总是会下雨的,千年万年过来了,人不照样生存?”“循环”现象在影响着人们兴水抗旱的决心。
我国的水利建设解放后就大规模地展开了,现在水浇地面积已达7.2亿亩。尽管取得巨大成绩,但就我国15亿亩耕地来说,靠天吃饭的面积仍占一半多。如果人们能一直十分注意对水的珍惜和利用,也许天上的大量雨水就不会白白流入大海。
再一点是,大自然的阴晴风雨都有它的韵律和周期。从历史到现在,地表上旱涝的信息年年都有,这是循环降水的不平衡。韵律的存在加上这种不平衡,给我们满足水的需要带来了麻烦。这难道不是事实吗?但我们对此往往重视不够。
再说,地球上的人口越来越多,耗水的工业厂家越来越多……这样的前提就决定了全社会消耗水量越来越多。
山东省莒县,解放初仅有几家小作坊,纯工业用水几乎是零。而现在纯用工业水的就有近百家。说人口,解放时全县50万多一点,现在突破百万大关。不仅食用水增了一倍,而且洗、刷、冲等用水也增了一倍。如果说全国那就更惊人了。然而,人们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却不那么深刻。
很显然,要解决水危机,先得人有“危机”感,而人有“危机”感,重要的在于教育。我们应当坚持不懈地对各阶层人士,上到老年人,下到小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水的科学知识教育,使人们对水有正确的认识,培养起全民族的惜水、爱水良好习惯,真正按科学办事。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群雄相争勇者胜
  辛言
国家一级企业的荣誉,人人称羡。然而荣誉的得来,却十分不易,既要付出大量的心血,有时还要担几分风险。沈阳冶炼厂努力提高企业素质,勇闯国际市场的事迹,令人感奋。
如果沈阳冶炼厂当初不勇闯国际市场,依旧躺在国家身上睡大觉,恐怕现在还在因原料短缺而裹足不前;如果沈阳冶炼厂从来就不缺原料,恐怕至今还是安于现状,也不可能拚出眼下这么高的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进口矿石,而后加工出口,这招棋虽有风险,却收到了一石双鸟的效果,既解了原料短缺之急,又锻炼了自身的本领。由此可悟出一个道理:有竞争,有风险,对企业并非是坏事;太安逸,对企业未必是好事。
当然,并不是要企业都去铤而走险。“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没有一定的实力,不从实际出发权衡利弊短长,贸然行事,是要摔跟头的。我们所提倡的,是企业在任何时候,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不能丧失志气。只要有这股志气,克服困难的办法总是可以找到的。尽管可能要付出更大的艰辛,但是,经过锻炼,克服困难,提高了企业的适应能力,企业就能再上一层台阶。这正是我们要向国家一级企业学习的地方。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要有这种胸怀
水利建设,有些项目能立竿见影,当年见效,但也有相当部分在几年之后才能发挥效益。对于几年一任的领导者来说,要不要下本钱、花大力去抓这类基础建设,确实是个严峻的考验。
中原之地河南,经常苦于水患。领导者提出,宁可在任上做不出什么显赫的成绩,也要把水利建设基础打好。这很值得称道,这是对人民负责的表现。
为政者,政绩显赫不显赫,并不完全看一时一事。如果不为人民的长远利益着想,急功近利,即使能取得一时功效,也难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相反,如果抱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为今后经济更好地发展去打基础,虽然成绩一时不那么显赫,但最终会得到历史和人民的承认。更何况,搞好水利基础建设本身,谁又能说不是显赫的成绩呢?
共产党人没有一己的私利,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是我们为政的宗旨。相信,河南省“强农固本,治水为先”的想法和做法,将会得到愈来愈多的人响应。——编者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浓浓的南国春意
 ——汕头特区见闻之二
本报记者 计泓赓
南国春来早。汕头经济特区外商独资企业透出的春天气息,浓浓的。老板们侃侃地谈着他们事业的发展。显然,他们感到自己投资的选择没有错,他们这步棋走对了。
汕头特区已批准成立的外商独资企业有108家,占全区“三资”企业的38%。我访问了几位独资企业的老板,有旧识,也有新交。
陈老板的宏图
从名片看,陈锡谦的头衔可真多。一张不够,又递给我第二张。他是锦龙织染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来特区办厂已经6年了。第一张名片印有他在汕头特区和香港7家公司的头衔。第二张名片则表明他在来华投资者中的身份:中国和广东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理事,汕头特区和汕头市外商投资协会副会长。
“陈先生,您在这儿办厂,满意不满意?”我问。
“不满意?我就不会扩大投资。”他是个爽快人,摊开一张图纸兴奋地介绍道:“1984年我来特区龙湖工业区租房办起的锦龙织染制衣公司,是我走的第一步。其实那时仅仅是制衣,注册时我所以冠上‘织染’两字,就是想在办成功之后再走第二步。这图是我在珠池工业区走第二步的设想。你看,这左边是搞5层楼的炼染厂,现在已建成投产;右边是6层高的制衣厂,将来在龙湖区的厂子要全部搬过去;横上方是12层高的印花厂,旁边还有职工游泳池,共占地2.5万平方米。香港地皮贵,人工贵,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发展。”
锦龙公司做的主要是高档真丝服装,设备技术先进。光制衣加炼染,陈老板已投资1000万美元。现有职工1000人,产品全部外销美、日、西欧。有人说,意大利的丝绸最好,陈锡谦不以为然,他说:“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丝绸是中国著名的传统产品。中国丝绸高档货不是不能做,而是工艺、设备、管理没跟上。我原是这里普宁人,在香港做过12年丝绸生意。意大利拿我国好的白坯绸去加工,价钱比我贵3倍。我回来办厂不光是为了赚钱,也是想为中国人争口气。我引进的炼染、制衣设备相当先进,我要不惜工本达到质量第一流,追上意大利!”
萧老板的工业“城”
63岁的溢兴实业公司董事长萧玉科,比4年前我初见他时显得更年轻了。他是最早的投资者之一,刚来特区登上高大宽敞、明亮通风的通用厂房时,不禁脱口赞道:“噉样规格的厂房在香港系好难揾嘅!(广州话:好难找的。)”这位当年在汕头做草鞋,当过童工和小伙计的老板,60年代到香港在斗室内搞塑料电镀首饰起家,深感在香港寸金之地已舒展不开,听说家乡办起了特区,就回来投资办厂。他们生产的塑料电镀首饰有1200多种,主销欧美,以美国最多,1年外销额达1000多万港元。车间里,那一堆堆光彩夺目的珠玑,色泽各异:金灿灿、银闪闪、象牙黄、玫瑰紫、翡翠绿、白如玉……不光色泽诱人,而且造型别致奇巧,是女士们的心爱之物。原来,当今首饰已不光用来显示自己高贵身份,更讲究什么服装佩戴什么首饰,一个人不可能有许多价值连城而又千变万化的新潮首饰,这真假难辨、便宜精致的塑料电镀首饰便应运而生。正在雕刻机旁做模具的萧老板的二女婿说:“我们不是每年而是每季都要设计几十个模具,可以拼出很多款式,供客户选样。首饰无定型,全靠你的心思并参考别人的佳品。”工厂现有300多工人,外加工点也有三四百人。心灵手巧的潮汕姑娘、媳妇,可以在家里串首饰,这已成为她们的一项家庭副业。
家乡的广阔天地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使萧老板“发”啦。他已不满足于租房办厂,他在特区外充公村未来水陆交通枢纽附近,买下22亩地,筹资盖起溢兴工业“城”。特区管委会宣传部的同志对我说:“有眼光的外商都盯住这里哪,因为特区正在向东发展。”
郑老板的配套厂
紧邻特区的潮州凤溪镇,是全国8大陶瓷基地之一,著名的南国瓷乡,主产工艺美术瓷。全镇40家镇办陶瓷厂、360家村办陶瓷厂,不少向特区外商独资企业华达宝陶瓷制作厂供应白坯瓷。1986年我初见华达宝的老板郑士楷时,他只租用特区一层2000平方米左右的通用厂房,雇了200多工人。如今他们的厂房已扩大至6层共1.3万多平方米,工人也增至1500多。去年的政治风波后,他又与特区合资兴办了建华陶瓷厂,引进以液化石油汽为燃料的锅炉式窑炉,生产高档白坯,既干净又省料。我记得,这位来自澳门的潮汕籍老板,在我初访时还有点牢骚,这回听不见了。他说:“在这里办厂,我满意的是可以利用潮州丰富的陶土资源,这里又有传统的彩绘技术,劳力多,培训3个月便能上手。”他还有更满意的事呢。他在凤溪镇又独资办起了一家生产高档白坯瓷的厂,占地4亩,安装4条先进的烧窑生产线,同样也是全部烧石油汽。一座漂亮的现代化厂房已经落成,再过一两个月即可生产,给古老的南国瓷乡披上了时代的色彩。
“不要怕人家赚钱”
三位老板尽管行业不同,共同点是都在滚雪球,扩大投资,扩大生产,由租用厂房发展到自建厂房,由单家工厂发展到自办工业“城”,由中间性生产发展到配套生产。花香蝶自来,地灵草木盛。汕头特区“三资”企业办得好的远不止这三家,说明特区的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吸引力在不断增大。
“这样岂不是钱都让外商赚去了吗?”有人担心。汕头特区一位老领导倪克屏说:“不要怕人家赚钱,从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来讲,我们并不吃亏。他们来这里投资感到满意,尝到了甜头,就不会把钱都拿走,就会放心地在这里扩大投资。至于税收管理上的一些问题,实践中会得到合理解决的。”潮州凤溪镇的领导认为,华达宝厂引进的技术设备,第一次打破了烧窑用草用木柴的老传统,烧草只能烧出低温瓷,烧油才能烧出优质的高温白坯瓷,才能有出口的竞争力,在技术上是一次飞跃,可以带动全镇的陶瓷生产,开拓人们的视野,当然,还可增加镇上的收入和就业人数。
政治上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港澳客商中不少人是爱国爱家乡的,去年的政治风波后很多人都没有走。去年6月8日,萧玉科还在特区庆祝开工5周年呢。台湾独资昌泰制鞋公司不光自己扩大生产,还带来了3家。这样的辐射作用不正是越大越好吗?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农村人物志

  优秀农电工赵士阳
  卞勇 姜绪德 陈懋铭
赵士阳是江苏省宿迁市龙河乡电管站站长,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电工。
1976年,乡里决定办电,赵士阳辞去了电影放映员的差事,到乡电站当站长。刚建站,只他一人,房无半间,钱无分文。为了让乡亲们早日用上电,他不辞劳苦,跑遍全乡18个村子,实地勘察规划。他向乡政府提出了集资办电,谁受益、谁负担的建议,又走东村,串西庄,一家一户地做工作,筹到20万元资金,拉起了全乡第一条22公里长的高压线路。材料不够,赵士阳把家中准备盖房的木料拿出来顶上。秦圩村离乡政府10多公里,300多户农民搞家庭副业,在昏暗的油灯下扎“笼头”,手常被铁丝扎破,产品质量差,工效低。赵士阳同村民一起,冒着酷暑干了14天,把电线拉到了秦圩村。
苦心经营十多年,赵士阳的电管站现在已经有了24名农电工,他们为全乡架设了上百公里线路,立杆1100多根,让4000多农户用上了电灯;还建起了18座电灌站,解决了3.8万亩农田的机电排灌问题。1986年3月,经省、市、县三级主管部门验收,龙河乡被评为江苏省两个用电标准乡之一,也是苏北第一个用电标准乡。
赵士阳办电为农民,总是想方设法减轻乡亲们的负担。全乡24名农电工的工资,一年要几万元。为了不增加农民负担,他四处奔走贷款办起了电器材料厂,以工养电,以电支农。全乡农电工的工资、电工器材购置费以及公共电力设施维修费,全部由电器材料厂包下来。赵士阳还用办厂的盈余资金,为乡里建了一座35千伏的变电所,先后给烈军属、五保户、中小学和贫困村贴补20多万元。
赵士阳办电有方,管电更是一丝不苟。1987年农灌用电高峰期,全乡动力加工实行避峰让电。他的父亲违反规定在机面坊磨面。赵士阳发现后按规定罚了款。一次,大芦村群众反映当月用电费猛增。他连夜带6名电工去检查,发现有个村干部在家“偷”电搞加工。赵士阳当即拆线停电,并罚款250元。
赵士阳经常教育站里的农电工不能以电谋私。他对自己要求则更严。一次,他为一个村办砖瓦厂安装设备,由于精打细算,省下1万多元材料费。村主任十分感激,给他送去500元酬金。赵士阳一分也没收。前年底,乡政府和县供电局按规定奖励赵士阳6000元,他全部交公,作了电器材料厂的生产资金和职工福利基金。自当站长以来,赵士阳先后拒收钱物50余次,金额达1.3万元。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应该这么做。”
1987年,水利电力部授予他“全国优秀农电工”的光荣称号。去年底,他领导的乡电管站又被能源部命名为“全国优秀乡电管站”。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饺子状元”林延芬
山东城阳食品加工厂青年女工林延芬,连续多年被省外贸局评为先进生产者。去年,她用手工包出的出口水饺、小笼包等面食品总重量达18吨,创全厂最高纪录,被誉为“饺子状元”。      张利摄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革命老黄牛”董克新
国营晨星无线电器材厂质量标兵、北京市劳动模范董克新,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产量比平均水平高一倍,产品合格率多年保持在99%以上,创国内同行业最高水平,被誉为“革命老黄牛”。
杨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