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柴可夫斯基和他的故居
  张孟仪
在莫斯科近郊克林城古老的公园里,一座天蓝色的角塔式两层楼房掩映在绿树丛中。门前那片湿润的草坪上点缀着洁白的小花,一切都显得那么幽静。络绎不绝的游人默默地沿着那条砾石小路向这幢古老的楼房走去。
房前挂着一块金属牌匾,上面写着:“彼·伊·柴可夫斯基”。靠下面还有一句话:“他不在家。”
是的,这位俄罗斯的伟大儿子,饮誉世界的音乐大师已有97年不在家了。1893年10月20日,当时在彼得堡流行的霍乱夺走了他的生命。现在他的故居已成为俄罗斯音乐文化的保护区,这里的一切至今仍牵动着许多人的心,仿佛每一件物品都闪现着这位作曲家的身影。
柴可夫斯基不仅是俄国的伟大作曲家,而且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民族和民主精神,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他的音乐就像大自然一样永存和经久不衰。为了纪念他对人类文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联合国宣布今年为柴可夫斯基年。
柴可夫斯基生前十分珍爱这座房子。他曾说过:“我简直不知道为何如此眷恋这个地方,以致于无法想象如果在别的地方将会是什么样。在这里我呆在家里的时间最多,可以非常舒展地散步……”的确,柴可夫斯基脑海中许多音乐形象都是当他独自与大自然在一起时产生的。就在客厅窗前的那张没有粉饰的桦木桌旁,他创作了被认为是他的交响曲创作顶峰的《第六交响曲》,完成了歌剧《黑桃皇后》、芭蕾舞剧《睡美人》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如今这里保存着作曲家的17万件文物和资料,包括他的手稿。这里的一切都按他生前的样子摆设着:墙上挂着他生前挚友和外国作曲家的照片;桌上放着他的笔记本;书柜里放着他喜爱的作家和诗人的作品集;在书本的字里行间留下了他阅读时所作的记号。在前厅的橱窗里陈列着作曲家用过的物品:几件西服、一条黑领带和燕尾服,礼帽手套和手杖,还有每天使用的银制餐具。这里的每一件物品都使人感到亲切、充实,更加深了人们对这位音乐大师的理解和爱戴之情。
客厅里那架钢琴被视为故居博物馆中最神圣的物品。每逢作曲家的诞辰和逝世日,人们都要打开钢琴,演奏他的不朽佳作。这已成为一种传统,但只有著名的、有成就的音乐家才能获得这种殊荣。
柴可夫斯基之所以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是因为他的音乐着重于内心刻画,富于表现力,能打开人们的心扉。他的歌剧抒情真挚、亲切有力又富悲剧性,不仅构思深刻,而且音乐语言也朴素易懂。
柴可夫斯基创新了芭蕾艺术。与其他一些古典作曲家所不同的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不仅是伴奏,而且确定着人物性格、情节和舞台气氛,揭示着剧情中的思想内容。像《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作品音乐感人,且富有内心情感和戏剧力量。不仅深为专业音乐工作者喜爱,而且也为广大群众所赞赏。从而大大地提高了音乐在舞剧中的地位。如果说格林卡是俄罗斯古典歌剧创始人的话,那么俄罗斯古典芭蕾舞创始人的桂冠对柴可夫斯基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我竭力使自己的音乐得到流传,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我的音乐,并从中得到安慰和力量”。作曲家的愿望已经实现。如今他的作品在世界乐坛和舞台上长盛不衰。每隔5年在莫斯科举行一次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国际音乐比赛。今年适逢比赛之年,世界各地的优秀音乐家将云集莫斯科演唱和演奏他的传世佳作。
当人们在作曲家曾经十分眷恋并潜心创作的房子里徘徊时,无不感到他依然存在。人们不能没有他的音乐,特别是在当代信息社会的急速生活节奏中,人们需要轻松,需要美的享受,也更加渴望这位伟大作曲家的音乐中所体现出的真诚、纯洁、善良等一切美好的东西变为现实。
  (附图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域外拾零

  极目神户人工岛
  肖荻
天津和神户是中日两国之间最早建立的一对友好城市。三月二十一日,随“燕京轮”来的中国天津客人被邀上“大和田丸”号,游览繁忙的神户港。闻名世界的人工岛尽收眼底……那风光绮丽、妙趣横生的农业公园、海洋博物馆、海滨水族园……各具魅力,尤其使人难忘的还是那人工岛。
第一人工岛蔚为壮观。从一九六六年起历经十五个春秋,人们从六甲山上移来八千多万立方米沙石,造成占总面积达四百三十六公顷的宝地,岛上不仅拥有大学城、留学生会馆、国际会议馆等高层建筑,还有六千五百多户居民在此休养生息。那十二个集装箱码头、十五个杂货码头附近更是轮船如织,神户港一年的吞吐量达一点六亿吨。
人们正在昼夜兼程地兴建的第二个人工岛,更是令人瞩目。一艘艘驳船从六甲山运来沙石,一架架卷扬机铁臂如林,正在大起大落地吊卸沙石。面对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蚂蚁搬泰山”和“精卫填海”的神话来,可如今这里却是历历在目的现实,到一九九二年,神户港将拥有比第一个人工岛更大的甲山人工岛,其总面积将达五百八十公顷。
与此相邻,比号称“海上长龙”赖户大桥更长的平成大桥也正在施工,其长度达十点三公里,计划八年后建成,届时神户与淡路岛之间的天堑将变为坦途。导游小姐说:神户还将有自己的机场。
参观完这几项令人叹为观止的浩大工程,我们问神户市长笹山幸俊先生:“兴建人工岛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笹山市长回答道:最难处理的是如何打好地基。为此,第一个人工岛投资达五千三百亿日元,第二个人工岛的兴建要投入更多资金。神户市政府曾向三十五个国家发行公债。他信心十足地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神户人民将坚定不移地向预定目标前进。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政府关心 老有所养
近年来,古巴老龄人口逐年增加,60岁以上的老人占古巴人口的12.8%,为妥善安排这些老人的生活和娱乐活动,古巴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建立了许多敬老院、老人之家。
去年1月,新建的塞利亚·桑切斯“老人之家”接待了第一批老人。现在,这里常住着80位老人,还有20多位老人白天到这里接受治疗,参加娱乐活动,晚上回家。这座老人乐园地处哈瓦那以东15公里的海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
这些白发公民在“老人之家”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这里有适合于老人的健身设施、游泳池等。院子里摆着许多安乐椅和桌子,老人们在此聊天,回忆往昔美好岁月,或饶有兴趣地下棋、打桥牌。身体较好的还可以出外走走,“老人之家”也经常组织他们到哈瓦那游览。为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工作人员为他们合理地安排饮食,定期为他们检查身体。政府还为他们配备了一辆救护车以供急需。许多老人认为“老人之家”是最理想的养老地,他们生活中最后的欢乐就在这里。
                        (光伟)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多功能采访车
美国记者罗贝尔特最近研制出一台别具一格的多功能采访汽车。这种车上装有多种电子设备,其中包括一台个人专用的电子计算机,一台电子打字机和一部可在2—80米波段上工作用的无线电台,这部电台能保证记者同美国全国及世界主要通讯社进行联系,此外,还有一套能够通过通信卫星在世界主要数据库查寻情报资料的接收发射专用设备。安装在车上的一台自动电子仪器可以随时指示出方向,并确定汽车所处的位置。
这种车以太阳能电池或蓄电池做为动力能源,具有行驶速度快、污染少等特点。罗贝尔特驾驶这种车外出采访十分方便,在野外写文章时,如果需要查寻某一方面资料,可以直接通过无线电话与各大图书馆和资料库联系。文章写好后可以直接存入到电子计算机内,可随时直接把文章发往编辑部。
                         (朱启)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有味的歌剧
人们在观赏戏剧时,称某出戏“有味”,并非指字面上的意义。然而,近期英国国家歌剧院公演的歌剧《我爱三个橙》,可谓真正的有味。
导演罗伯特·琼斯为该剧设计了一种出味的产品,每位观众席上都安置了“气味格”,演出时,观众除能看到剧情场景、听到歌声外,还能嗅到橙子的香味及其它与剧情有关的气味。这种尝试,目前有扩大和推广的趋势,歌剧编导们现已开始研究:如何让歌剧《托斯卡》的庙宇场景发出焚香味,让《奥赛罗》的开幕暴风雨场景散出海水味,让《费加罗的婚礼》结尾出现花园里的芬芳味……当然,“有味的歌剧”也带来了涉嫌侵犯私人权利的问题,假如有人在欣赏节目时,不喜欢某种气味,他就只好捏住鼻子。因此,有人对此种尝试提出了非议。  
                         (肖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盗画大案为何增多
  陈封
3月18日凌晨,美国发生了一桩重大的艺术品盗窃案。两名盗贼化妆成警察制服了波士顿市私立戛德纳博物馆的看守人,剪断警铃线,从容不迫地在里面“工作”了两小时,拆卸了11幅古画的框架,用刀将画割下,并顺手拿了一个中国商代(公元前12世纪)的青铜器,然后驾车扬长而去。被偷盗的艺术珍品价值2亿多美元。
令人震惊的是被盗的油画中包括两位17世纪荷兰大画家伦勃朗和弗美尔的4幅杰作,其中以弗美尔的那幅稀世珍品《音乐会》最令美术界人士关心。估价为7000万美元的《音乐会》是弗美尔艺术巅峰时期的作品。他的存世遗作只有32幅,而且大都分散在私人收藏家手中。
盗窃名画和珍贵艺术品的案件近几年猛增。据纽约市国际艺术研究基金会统计,1988年登记的被盗艺术品为2.4万件,1989年至1990年2月便有3.2万件。该基金会的负责人说,古物和艺术品的价格疯涨是盗窃案增加的主要诱因。
绝大多数被窃的名画和古董都一去不返,越是著名的画或雕像越不敢轻易见人,成为不能再公开出售的商品。但过若干年后,可能有少数价格不高的作品在公开市场露面,因此就出现了地下艺术品市场,有“独占癖”的收藏家和贪便宜的鉴赏家便是这种黑市场的主顾,据说每年的交易金额在10亿至20亿美元之间。有些盗贼则把赃物偷运出国,那样较易脱手。例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盖蒂博物馆陈列的一尊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阿佛洛狄特女神雕像,就是意大利盗贼将雕像拆散偷运到美国再组装出售的。19世纪法国印象派创始人莫奈的《日出印象》名作,于1985年在巴黎玛摩坦博物馆被持枪盗贼劫去,一直下落不明。国际艺术品市场人士推测,此画可能已被某位日本收藏家从地下市场购去。
鉴于盗窃名家艺术作品的罪恶活动日趋猖獗,各国警察当局都加强了侦破力量。1988年荷兰两个博物馆先后被盗,其中有4幅梵高的作品,价值1亿美元以上,结果都被警察将原物追回。从已发生的案件看来,盗贼已由单干趋向组织化和国际化,他们背后有人遥控,其中可能有贩毒集团和黑社会头目,甚至还有心怀歹念的艺术品鉴定家和收藏家。
在波士顿戛德纳博物馆作案的两名盗贼,可能就是奉命按照“名单”行动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走进陈列意大利名画的展览厅,而该博物馆是以收藏意大利大师作品丰富而闻名于美国的。
盗贼的目的通常都是勒索赎金,赎金的数目大约相当于名画保险费的10%。由于名画价格飞涨,保险费相应提高,赎金也随之上升。但是戛德纳博物馆对它的展品过去只保了火险,没有多余的经费保盗窃险,所以眼下还不知道那批失物的命运如何。
最使人担心和痛恨的是,盗贼有时勒索赎金遭到拒绝,又担心赃物被警方发现,便将名画毁掉灭迹。有的即使物主付款将原物赎回,有些也已遭损坏而无法复原。因为窃贼作案时,往往是在惊慌忙乱中将画框拆除或将画割下卷成捆状以便携带,于是画面上数百年前所涂的油彩经过一番卷拆便成为粉粒剥落,使名画面目全非。例如1971年布鲁塞尔1个博物馆被窃,窃贼割取了几幅油画,其中包括1幅弗美尔的作品。他慌忙中将画卷起来乘出租车逃走,在车中他竟把那卷画当作坐垫,以至在赃物被查获后,那幅精美珍贵的画已严重受损。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火车站 申明河摄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科技动态

  探索宇宙奥秘迈出新步 哈勃望远镜将遨游太空
  梅绍华 何君臣
美国将把一颗目前世界上最复杂的哈勃太空望远镜送入轨道。宇航员在离地球610公里的上空从美国航天飞机机舱施放一颗13米长,10吨重,体积约有一辆14轮拖车大小的望远镜。科学家们认为这是自400年前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天体以来,天文学上又一个令人惊奇的望远装置,将揭开人类宇宙探索新的一页。
在运行3个月后,这个望远镜的超抛光镜面、摄像机和其它仪器将陆续把一系列以前从未见过的离地球万亿公里远的星球的图像和数据流稳定地送到地面观察站。
哈勃太空望远镜是由美国和欧洲空间局的专家共同研究出来的。之所以这样命名,是为了纪念美国已故的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哈勃是河外天文学和宇宙膨胀理论创始人之一。这个望远镜耗资15亿美元,估计每年维修费用也要花上2亿美元。它可在轨道上运行15年。
科学家们希望它将帮助回答许多生命科学的难题。如宇宙的大小和年龄,黑洞现象的新资料。还有一个最大的谜,地球上的生命是否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
在美国戈达德太空中心,科学家们检测了哈勃望远镜超敏感的探测力,它的能力等于从华盛顿观察到1.6万公里外的悉尼的一只萤火虫。哈勃太空望远镜能够探测出比地面望远镜还微弱数十倍的光线,相当于在地球上看清月球上2节手电筒的闪光。它的清晰度比目前地面望远镜高10倍。
美国航空局的爱德华·韦勒说一个地面望远镜能看清一颗10亿光年的恒星,而哈勃太空望远镜能看到100亿光年远的恒星,可让科学家们看清宇宙间还未成熟的恒星,因为它们的年龄也得100亿到200亿年之间。更令人吃惊的发现是,由于这个望远镜能看到从万亿公里远的天体上发射光时的情况,因此它能让科学家知道光在到达地球前是什么样的情形。例如光从太阳到地球约需8分钟,有了哈勃太空望远镜,科学家们就会知道光刚从太阳发射的情况。
最近获悉,美国推迟发射,人们翘首在望。哈勃太空望远镜是目前探索宇宙奥秘的极重要的工具,预计它将会有许多惊人的发现。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科技与社会

  防止外国病虫害侵入国内
——日本植物检疫的成就和问题
  张遵雄
植物检疫的目的主要是防止国外农作物病虫害传入,保护本国农林牧业生产安全。日本植物检疫已有70多年的历史,检疫管理体制渐趋完善,法规配套,执法较严,检验和处理手段较为先进,从而在防止国外植物危险性病虫害传入,保护本国农林牧业生产安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是当前植物检疫开展得较好的国家之一。
检疫管理体系健全 日本农林水产省主管全国植检工作,负责制定和监督执行植检法规和政策。日本自1914年制订《输出入植物取缔法》,开始实施植物检疫,随后逐步完善。1950年制定了《植物防疫法》,并相继制订了配套的检疫操作和处理规程等,使植检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全国植检人数746人(其中技术人员640人,占85.8%),人员少,效率高。此外,重视在职人员培训工作,在横滨设有全国培训中心,进行短期轮训,不断提高全国植检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病虫传入防线较严 为了防止病虫传入,第一道防线设置在出口国的产地,日本对部分进口农产品,派遣植检人员到出口国产地现场检验和监督处理,把进口农产品的病虫害拒之于日本国门外;第二道防线设置在日本进口口岸,对大多数植物和植物产品,主要是在口岸加强检验,必要时进行杀虫灭菌消毒处理,把好关卡;第三道防线为对漏网传入的危险性病虫,早期发现,消灭在初发阶段,以防扩散。日本至今成功地防止了地中海实蝇、苹果蠹蛾、小麦瘿蚊和烟草霜霉病等世界性危险病虫害的侵入。对少数传入的病虫害,如甘薯小象甲和柑桔根线虫病,是侵入后早期发现,紧急防除而根绝的成功事例之一。
提高检疫处理水平 为了更好地对病虫害进行检疫,日本还编制了检验、鉴定和防除需要的资料以及图片等手册。在检疫管理中,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传递信息和资料储存。利用软X光射线装置透视检查种子内潜伏害虫。对侵入的害虫,利用外激素引诱剂进行早期诱捕监测。如对地中海和墨西哥的实蝇、苹果蠹蛾等,全国共设置了3189个诱捕器。关于植物病害的检验和鉴定,采用接种、培养技术检测、血清学检测、电镜、电泳、荧光反应和噬菌体检验等方法。引入的种子和苗木,先要在检疫苗圃内进行隔离栽培检疫,合格的方可引入种植。对大批量进口的粮食、饲料、水果等农产品,港口配有先进的大型灭虫处理设施,具有循环熏蒸设备的圆筒仓和熏蒸库。植物防疫所设有调查研究部(系),收集国外病虫新动态,开展检疫性病虫的鉴定技术、生物学特性、危险性、适应性分析和防除研究等。
植物检疫面临新的挑战 植物检疫每年虽截获和处理了绝大部分的病虫,但一些新的适应性强的病虫时常乘口岸检验稍有疏漏之隙侵入。例如,美国白蛾、稻水象甲、温室白粉虱、黄瓜绿班驳花叶病毒病和苹果黑星病等,已传入日本,并扩散为害。近年来,随着日本经济国际化,进口植物和植物产品的数量增加和品种多样化,种质资源交流的频繁,国际间人员往来的增多,使来自世界各地病虫害传入日本的机会也在增加。此外,运输的快速和大型化发展趋势,对植检工作也提出了快速、准确和多样化的要求,植物检疫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西德一家医疗器械公司研制出新型麻醉机,它把手术中麻醉所需各种仪器设备融为一体,有效地保证麻醉的成功。图为手术中使用麻醉机情况。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世界面临旅游热潮
  马铁英
本世纪的最后10年,全球旅游业收入极有可能超过当今世界上的第一产品石油的收入,而跃居为世界第一产业。这是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出版发行的刊物《世界发展》杂志,近期以《旅游革命》为题发表的专题预测。
世界旅游组织新任秘书长安东尼奥·萨维尼亚克最近在对该杂志记者的一次谈话中也指出,从现在起到2000年,旅游业将成为发展中国家人民就业的一个新的重要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每16人中就将有一个要在旅游行业中就业。旅游业将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产业。他还认为,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确实算得上是一场“特定的革命”。
《世界发展》杂志的这篇文章在列举了一些国家发展旅游业的情况后指出,在全世界,旅游业给各国政府带来的财政收入可达1160亿美元。据预测,在今后的10年,旅游业至少还应该再增长40%。这一目标的实现,要靠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积极努力,在完成旅游发展计划的同时,注重培训旅游和宾馆业的专门工作人员,以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求。古巴政府已经为旅游业制订发展规划,保证到2000年,可使接待旅客的旅游客容量增加两倍,使之一跃而成为全国第一产业。印度也不甘示弱,制订一项计划,目标是使其宾馆客房占有率翻一番,同时培训25万名熟练的宾馆服务人员。
该文章的编者劳埃德·加里森认为,人们应该给予旅游业这一特殊形式的产业以足够的重视,要保护旅游胜地,要把旅游业办成高质量的旅游业,而非以往那种毫无生气的旅游业。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有识之士,都在认真思考这样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我们的国家可不要错过2000年旅游业经济飞跃的这班车。他们在思索,自己的国家,究竟有哪些潜在的旅游资源?他们一致认为,世界各国,尽管起点不同,条件不同,特点不同,但都面临着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大潮流。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美国通讯

  美国一九九○年人口普查及其难题
本报记者 张启昕
美国一九九○年人口普查已经开始。四月一日前,美国居民都要把人口普查表格填好,寄回商务部的人口普查局。
早在半个多月前,普查工作人员按门牌号码已把人口普查表寄给各户填写,这份表格内容广泛,但一般人只需回答十四个有关个人和居住状况的比较简单的问题,只有百分之十七的住户被要求回答包括收入、教育和其他细节的复杂的问题。这次十年一度的普查涉及全国一点零六亿住户、二点五亿人,工作量大,是联邦政府文职机构所承担的一项大工程,普查将采用包括扫描分类、电脑绘制城镇分区街道图等最新科技。预计普查工作将耗资二十六亿美元。
从事普查的工作人员总共有四十二点五万人,他们除了处理普查表格外,还将登门拜访,实地调查。普查局估计,大约百分之七十八的住户会把人口普查表寄回,对于未寄回表格的家庭,普查局将在四月最后一周派出三十万普查员逐户造访。
人口普查是一项基本的国情调查,但在美国,由于涉及到政治和社会问题,普查工作遇到的难题不小。
人口普查的结果将涉及重新划分国会选区,还涉及几百亿联邦补助经费的重新分配,不免引起各州政治方面的争斗。
如何普查无家可归者人口是个不小的问题。美国有多少无家可归者,他们住在哪里,需要社会给予什么帮助,这些问题在美国一直是个谜。近年来不少关于无家可归者的说法差别悬殊,有的说只有二十五万人,有的说有三百万人。这次普查局准备把这部分人列入人口统计,但普查的难度不小。三月二十日深夜至二十一日清晨,普查局在全国出动一点五万名普查员,突击上街清点无家可归者。他们在全国各城市的二点二万个地点进行清点,先到无家可归者的“收容所”以及他们常住的低价旅馆,然后又到机场、车站、桥头、公园等公共场所。但美国的这个阶层是行踪不定的流浪汉,经过一夜清点,就连普查局的人员也承认,只能有个概数,不可能把每个人都统计清楚。同情无家可归者的团体对这种普查更持异议,他们形象地比拟说,要统计无家可归者之难犹如清点海滩上的沙粒。他们担心普查不实,低估无家可归者人数,从而缩小这一社会问题的严重性。
出于各种原因,还有一部分人口不愿填写或不愿如实填写普查表。《纽约时报》举例说,穷人就对普查抱有戒心。譬如纽约市布朗克斯区有一家四口住户,六十多岁的父亲同其儿子、儿媳和一个不足周岁的孙女同住在一套由政府补助的公寓套间里,他们就不愿让外人知道他们的生活状况。如果他们泄露儿子和儿媳另有收入,那么或者房租上升,或者失去住房补助。虽然普查局申明各户普查表的内容不对外公开,但许多人对普查都有“恐惧、不信任的心理”。正因为这样,过去的普查少统计人口的现象普遍,特别是在大城市里更是如此。
                     (本报华盛顿电)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核电是有生命力的能源
  李鹰翔
“发展核电有益于环境保护,在未来满足能源需求中将起重要作用。任何减少核电的想法,将使全世界丧失一种有生命力的能源资源。”这是最近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的第七次太平洋区域核能会议上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
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美国三哩岛核电站和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影响,世界上不时有一些舆论,对核电发展前景表示疑虑。这次有13个国家和地区245名核科技工业专家参加的区域核能会议,对核能作了充分肯定。会议以“关于20世纪90年代的核技术挑战”为主题,对核电发展现状和前景、先进反应堆的研究和开发、核燃料循环的新技术、同位素在工业、农业、医学的应用、核辐射安全防护和核废料处置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会议表明,核电在本世纪90年代和下世纪,不但不会停止发展,而且必将持续向前推进。
由著名核专家、理事长姜圣阶率领的中国核学会代表团参加会议,并在会上发表了关于中国核电建设和核技术开发等方面的6篇论文。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陈锋博的文章指出:中国能源生产增长很快,但能源供应不足,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从能源需求和能源资源的平衡出发,中国必须发展核电。与会各国核科技工业专家对中国发展核电的方针,表示赞赏和支持。
会议期间,海峡两岸的核科技工业专家友好会见,切磋技术。台湾核学界将于1992年举办第8届太平洋区域核能会议,双方就台湾核能组织名称问题达成了一致协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