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看似寻常最奇崛
  ——汕头特区见闻之一
本报记者 计泓赓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曾经长期主管对外开放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去年再次到汕头经济特区视察时写下了这两句话。这是对汕头特区的精练概括。
四易春秋,当我不久前重访汕头特区时,发现它变了:昔日初具雏形的龙湖工业区,项目摆满了,正在向东边的珠池工业区延伸。荒滩兴起的广澳工业区,外商投资企业已开工,几家台商独资企业所生产的高档运动鞋,恰如厂里挂着的横匾所写:“亿万靴履畅五洲”。新建的可升降大型客机的汕头机场,直通京、沪、穗、海南、西安、沈阳等地,还可直飞香港、泰国、新加坡。广(州)梅(县)汕(头)铁路正在修建。长期苦于受交通制约的汕头特区,展翅翱翔了。
汕头特区一切都在变,而没有变的则是那种量力而行的求实精神。
半拉子工程,这里没有;不见效益的企业,很少很少;投资了而又撂荒的土地,也看不见。这里没有超前建设的楼堂馆所,1982年特区刚起步时接待贵宾的是唯一的龙湖宾馆,当年只是一座52间客房的3层楼,如今在它前面扩建起一座中外合资现代化的新龙湖宾馆,7层高,185间客房,300多床位,但仍是“唯一”的,经常宾客盈门,保持较高的住房率。当然,特区这几年也矗立起了几座气宇轩昂的大厦:28层的国际金融大厦,超过14层的工商行大厦、人行大厦、建设大厦等,基本是银行系统投资建设的。全部建成后也可接待不少宾客。
汕头特区创办人之一、特区管委会党委书记刘峰和特区管委会主任吴波都谈到,汕头特区开发建设拿国家的钱很少,累计15亿多元的基建投资中,国家给的贷款包括长期低息的1.4亿开发性贷款在内,仅占1/3不到,其余为自筹资金和引进的外资。刘峰说:“汕头特区力求速度、规模、效益三统一。办什么事都要按主客观条件来定。上项目,谁都希望上大的,快点上,可这要看有没有条件。如浮法玻璃生产,很先进,一开始我们就没有上,因为条件不够;商业楼宇、宾馆饭店和其他服务性项目建设,我们控制较严。就是工业通用厂房,前四五年我们也没有撒开手建,建成一个,就要收效一个,以致有点供不应求。这两年才少有储备。我们尽量注意效益,不使大把大把的钱在地下或地上丢荒。”
它的确是寻常中显奇崛,没有大起大落,忽热忽冷,稳稳当当地在办实事。开初,他们是大环境依托市区,小环境自身配套,以较少的投入,较快地形成投资环境。当特区发展到一定规模,有所积累,又非自己配套不可时,即着手兴建货运集装箱码头、特区燃油发电厂、水厂、水质净化厂等。即使在国务院批准汕头特区范围由1.6平方公里扩大至52.6平方公里后,他们也没有“大干快上”,盲目铺摊子,仍然坚持分期分片开发的原则。用他们的话来说,叫做“四个一片”: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资一片,获益一片。至今开发的面积为7.8平方公里,中央提出的三个不能急于求成:建设、改革、治理整顿不能急于求成,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特区建设8年,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为1∶1.17。
“栽柳不栽刺”,汕头特区领导谈了他们的体会。他们说:“栽柳,福荫后人;栽刺,后患无穷。”
量力而行并不是消极的,并不意味着可以慢吞吞。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他们是奋力拚搏的,因为这是特区希望之路,兴旺之路,如搞内向型经济,就失去了办特区的意义。1989年特区工业总产值为9.2亿元,其中出口产值为6.72亿元,占73%。吸引外资办“三资”企业,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方面。据最新统计,目前全区已批准签约的利用外资项目906项,其中“三资”企业283家。他们以出口为导向,把外资由开初劳动密集型引向技术密集型,注意引进规模大一点、档次高一点的项目。一种抗生素抗癌药品——注射用盐酸阿霉素,我国每年要进口100万瓶,特区鮀滨化学药业总公司和鮀滨制药厂与日本明治制果株式会社合作引进了阿霉素生产线,能以产顶进,每年可为国家节约外汇455万美元,今年4月即能试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汕港合资华达电子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收录机芯,国际抖?率一般在3.5%以下,他们则在3%以下,全部外销,去年创汇3000多万港元。中日港合资兴办的东京元件有限公司,主产彩电中周变压器,也全部外销。由于效益好,去年开业半年即扩大生产规模。他们还计划兴建一座工业村,增加电容器、磁粉、机壳等项目,逐步发展成配套的集团性电子企业。全区开业一年以上的74家“三资”企业,追加投资、扩大规模的占了一半。
汕头特区的创汇农业也有长足发展,去年烤鳗出口创汇1191万美元;引进二条速冻蔬菜生产线,把潮汕平原新鲜高档蔬菜速冻出口,平均每吨可创汇1000美元。在特区,一条以公司为出口“龙头”,种养基地、加工企业相配套的贸—工—农生产体系已经形成。由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尽管1989年特区基建投资和工农业总产值分别增长56%、67%(基数小也是个因素),它的日子仍比较好过,受国内市场影响较小,回旋余地较大,企业大都盈余,有积累,资金不太紧张。
不急于求成,但他们有紧迫感,仍在不断与其他经济特区比差距,找不足。吴波说,汕头特区的基础设施仍适应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特区企业的技术档次还不高,骨干项目和拳头产品还不多,正广招天下来客,在继续引进港澳资本的同时,盯住日本、台湾地区等重点客户,有计划、有选择引进调整产业结构、出口商品结构所需要的项目,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治理整顿中也还有不少薄弱环节,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管理等有待加强。看来,三个不能急于求成与应有的紧迫感并不矛盾。学会掌握发展经济的辩证法,再登新台阶,再创新水平,新的课题正摆在他们面前呢。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国家一级企业风采

  胜在不断争“一流”
 ——记常州柴油机厂
本报记者 孙健
1989年,常州柴油机厂取得的成绩令人瞩目:完成工业产值2.09亿元,实现利润304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8%和12%;自营出口柴油机3万余台,创汇1020万美元,成为江苏省机电和全国农机行业第一家出口创汇超千万美元的企业。
1985年5月武汉柴油机厂的“洋厂长”格里希来常柴厂参观,这位联邦德国的专家拿着小手电、放大镜、磁棒,对生产磁场仔细检查以后,感叹道:“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我是带着70多个问题准备来挑刺的,但看了工厂以后,问题全没了。”
已有77年历史的常柴,为何能饮誉海内外?
“治厂之本”——质量第一
企业立足靠产品,产品靠质量。企业的生存、发展、信誉和效益均植根于产品质量。常柴厂把这看作是立厂之本。
1987年10月,有关部门发现常柴的一台产品清洁度超差202毫克,202毫克杂灰聚在一起只有黄豆大,可在常柴人心目中,它份量却异乎寻常的重。厂长汪志钧宣布,立即停发包括他本人在内的33位领导人的浮动工资、月度奖金,直至清洁度指标恢复金牌标准为止,并发布了限期完成77个基建、技改项目的厂长“一号命令”。
全厂上下立即从整顿管理入手,改造整车工序,调整清洗工艺路线,增添清洗设备,对生产车间实行“定置管理”,改造厂区路面,实行人、物分流,绿化厂区,净化环境。为此,他们花了100多万元,奋战了上百个昼夜,彻底清除了影响产品清洁度的隐患。以后,上级多次到厂复查,他们的清洁度指标始终稳定在60毫克左右,大大低于138毫克的国优品标准。在第三次国家评选金质奖时,常柴厂获得免检的资格。1984年以来,这个厂共接受上级质量抽查154次,受检项目5530个,其中5528个高于国家优等品标准。
常柴厂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在处理企业经济效益上,质量第一,利润第二,靠产品质量赢得长久效益;在决定企业发展方针上,长远第一,眼前第二,不搞短期行为;在处理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上,坚持数量绝对服从质量,不放过微小的失误;在处理企业与用户的关系上,用户第一,企业第二,真心实意为用户提供优质产品、优质服务。
争雄国际市场
1979年至1983年,常柴厂先后有3位负责人在访问参观日本某公司时遭到对方的冷遇。这使他们强烈地感到,一个工厂没有一个叫得响、打得赢的产品,腰杆子就直不起来。他们经常用这一事例激发全厂职工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民族自尊心。
经过5年努力,S195柴油机的技术性能指标与日本“洋马”对比,取得了“七超三平一略差”的成绩。因此,他们的产品出口逐年增加,从而打破了日本厂家对东南亚市场的垄断。1984年后,该厂进一步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使燃料消耗率、可靠性、使用寿命等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进入国际名牌之列。
搞出口需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更需要有为国争光的拚搏、牺牲精神。1986年,中国农机进出口总公司和国内的一家企业,在孟加拉国政府举行的1750台三缸柴油机国际招标中,战胜15个国家21家公司的竞争夺得头标。但是在即将成交的节骨眼上,国内那家企业发现此标技术难度大,要货时间急,提出无法完成这项任务。中国农机进出口公司当机立断,要求常柴厂承担这项任务。可常柴过去从未生产过这种型号的柴油机。然而,他们为维护国家的利益毅然挑起这付重担,背水一战,提前一个月出色地完成了我国农机出口史上这笔最大的贸易任务,产品质量一次通过国际公证机构的认可,为国家创汇250万美元。
常柴厂在国际市场上成了强有力的劲旅,原来冷落过常柴领导人的日本公司收敛起昔日的傲慢态度,不断派出代表团访问常柴厂,进行技术交流,并主动邀请厂长汪志钧访问他们的公司。
一流的队伍
厂以“质”为本,“质”以人为本。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职工队伍素质的竞争,只有造就一流的职工队伍,才能生产出一流的产品,才能成为一流的企业。这是常柴厂的“真经”。他们长期坚持不懈地运用各种形式培训职工,造就了一支过硬的队伍。
去年8月底,这个厂以储备产品185N柴油机参加孟加拉国招标,夺得出口9500台的头标,第一批9月底交货1000台。与此同时,他们得知孟加拉国要求每台附用一个与水泵配套的输出联接轴,图纸由孟方提供。条件虽严格,但价格比较有利。
9月6日,草图传回厂里,铸工车间工程师当天就画出了铸件图,三模工段当夜就赶制出木模具,第二天又浇出了模具毛坯。9月10日,崭新的模具就做了出来,待9月15日正式图纸传到时,一比较竟分毫不差。接下来,机修、工具车间接下这个非常任务,投入赶制联接轴的战斗。
这批出口柴油机比过去生产的复杂得多,而且1000台装配任务必须8天内完成,难度极大。但全厂奋斗拚搏,终于在9月30日将柴油机发运。货物如期运达吉大港,孟方极为满意,又续签了8500台的合同。常柴人就是这样,为了企业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利益,分秒必争,精益求精。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值得重视的饮料市场
本报记者 张锦力 夏珺
前几天,去朋友家作客,朋友从冰箱中拿出“雪碧”招待我们。晚上,客人们还未离去,就有两位腹痛、呕吐,被送进医院。一问方知,这些饮料是市面上降价处理的。
记者最近在对饮料市场的调查中得知,目前各种降价处理饮料中,95%的产品已超过保质期两三个月,有的甚至超期了一年。众所周知,“保质期”是指保证产品质量的有效期限。产品贮存时间超过了规定期限,各项质量指标便不再符合原有的正常标准。变质的饮料无疑会对饮用者的健康产生不同程度影响。
过热消费的苦果
80年代中期,中国饮料行业掀起了一股热浪。仅“六五”期间,全国就引进各类灌装生产线178条,形成135万吨的软饮料生产能力。
在不正常的消费刺激下,饮料生产以惊人的速度发展。1979—1988年的10年里,北京市的饮料产量增长了近30倍,平均每年增长幅度高达46.2%!
去年夏季,上海饮料空前热销,每人年均饮用量突破21公斤。然而有关部门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消费量是靠防暑饮料发放和各种名目的公款购买实现的。至于那些高档饮料,大约有一半是用于公家宴请。加强廉政建设、狠刹公费请客风后,靠公费购买撑起来的饮料热销转为滞销。北京有几大生产高档饮料的厂家曾一度出现了停产、开工不足的状况。
许多人认为,过期饮料是过热消费、公款消费留下的苦果。目前,一方面是高档饮料大量积压过期,一方面饮料厂仍在上马和引进。据《市场报》报道:今年沿海地区的一些饮料企业仍在大量进口易拉罐。据不完全统计,已签定进口空罐合同8.28亿只,比全国生产量还多38%,耗用外汇近亿美元。看来,饮料生产宏观失控的局面如不立即着手解决,过期饮料的苦果,还得“啃”下去。
管理部门的苦衷
饮料市场如此混乱,管理部门哪里去了?北京市食品工业办公室冷饮食品管理处的冯燮对记者说:“我们现在最头疼的问题,就是一些饮料企业不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就盲目上马。只见饮料投资少,收益大,又能安置待业人员,蜂拥而上都办饮料厂,有的绕过管理部门这道关,无照也生产。”
“为什么不取缔呢?”
“企业已经购置了设备,投入了资金,你再让它关闭,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所以,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基本上是可以得到批准的。”
据他介绍,虽然北京的饮料厂如此之多,但13家比较大的企业的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55%以上,仅北冰洋食品公司一家的产量就占全市生产总量的1/4。这些企业不仅饮料质量和卫生状况好,而且也便于管理。
“为什么不实行扶优限劣,通过市场竞争,走行业企业集团发展的道路呢?”
冯燮苦笑着说,现在饮料市场上进行的是一场不公平的竞争。小厂自主权大,但企业素质差,偷工减料降低成本。他们可以通过惊人的让利吸引冷饮店和个体商贩,与国营大企业争市场。“我们‘食品办’只有几个人,即使天天出去抓、罚,也罚不过来。饮料市场需工商、税务、物价、食品、防疫各部门配合行动、综合治理。”
管理部门的第二个难题是:外埠饮料进京管理难。北京是首都,外埠饮料多以打进北京为荣。这给北京的冷饮食品管理部门带来了难题。饮料行业目前没有“国标”,以北京的“地标”要求外埠产品又不大合适。没有统一的质量要求,市场上质次价高的饮料就屡禁不止。目前,只能由卫生防疫部门复检卫生指标,不能从根本上维护消费者利益。
加强冷饮食品管理部门的力量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北京市共有19个区、县冷饮食品办公室,但大部分挂靠在副食品公司,既无编制,又无经费、车辆,人员设置处在不稳定状态,影响了管理工作的开展。他们呼吁有关领导部门能够多投入一点人力、物力、财力,切实加强管理部门的力量。
对策与建议
为此,有关部门呼吁:
——对现有冷饮行业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和整顿。优先发展大厂的优质产品,限制质量低劣的产品的生产,对不符合生产要求和市场需求的企业要限期进行技改和调整,达不到要求的要坚决关停并转。北京市从3月开始对各区、县所属饮料厂进行产前验收、重新核发生产许可证。
——加强行业管理。要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发展名优汽水产品浓缩液集中生产,通过横向联合、分散特许灌装的办法,逐步扩大优质名牌饮料的产量,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型企业汽水的质量问题。北京市已开始在房山区进行原浆定点生产厂家试点工作,对不具备配制原浆条件的厂家,实行强制性原浆定向销售。这样既能保证饮料质量,又可以使小厂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灌装设备的改造上,一举两得。
——尽快制定饮料的国家标准,各地都遵照标准生产,有关部门按标准进行管理。
——提高饮料生产厂厂长素质。可以通过开办学习班等办法,培训饮料厂厂长,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法制观念和专业知识水平。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沿山”旗更艳
  饶阳斌 张海生
早在五六十年代,福建邵武市沿山粮站就是全国粮食战线上的一面红旗。当时,这个站以“扎根生产,服务农业,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的精神而闻名全国,被人称为“沿山之路”。
近10多年来,这面老“红旗”色彩更鲜艳了,曾先后十多次受到国务院、商业部、省的嘉奖,连年被地、市评为先进单位。
(一)
这个粮站的干部职工牢固树立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思想,始终坚持“只有粮食生产的大好形势,才有粮食工作的大好形势”的观点。粮食由统购统销改为合同定购以后,他们没有坐在家里等收粮,而是自觉走出站门更周到地为农业服务。
他们把全乡13个村分成5片,实行“五定五包”,即定人、定点、定村、定任务、定奖惩,包合同签订、包“三挂钩”物资发放、包入库、包科技推广、包病虫害防治。1986年,乡里全面推广杂交稻,一时种子供应不足,粮站主动垫支一万元协助购买稻种,使全乡多种了杂交稻1000多亩,增产11万公斤。
(二)
这个粮站从1979年起年年盈利,条件变了,手中有了钱,但他们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的传统没有变,仍像50年代那样珍惜每一分钱、每一粒粮……
粮站每年要经营2000多万公斤粮食,可在粮站院里、仓库门口很难发现有撒落的粮粒。站内墙上挂有捡粮袋,职工们早已养成了随手捡粮的好习惯,发现地上有粮粒就拾起放入袋子。
老保管吴忠春,身上总别着补麻袋的针线。20年来,经他手补过的麻袋有上万条,可他没为此领过一分钱报酬。
粮站老主任、全国粮食系统劳动模范、现任党支部书记黄和仁告诉笔者,他们有一条原则,凡是自己能干的活,绝不雇外人干。从打扫卫生到仓库搬迁、装卸粮食、铺水泥地面,都是自己干。
前些年,站里要新建一座仓库,近处没有现成的空地,他们就自己动手在较远的地方开垦了4亩地,用这地与驻地村对换,为国家节约征地费3万多元。
去年5月,粮站翻盖一座门市部,旧房拆迁全部由本站职工自己干。建筑队领导颇有感触说:“我搞建筑20多年,从没见过像你们这样苦自己的。”
(三)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粮站工作量增加了,服务面扩大了,由过去只与127个生产队打交道,变成了与3310户农民直接打交道,从粮食定、议购合同的签订,到发放“三挂钩”物资、收粮,工作量增加了近30倍,但他们没有因此就降低服务质量,而总是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春播前,他们把粮食预购定金、化肥票、柴油票送到各家各户;收购期间,他们随时接待来卖粮的农民。
去冬的一天,仓库老保管员何治龙等几位职工冒着严寒连夜收粮,送走最后一个卖粮农民时已是早晨6点。
由于粮站坚持优质服务,当地农民卖粮的热情很高,粮站年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收购任务。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铁打的“立厂之本”
  李言
常州柴油机厂以质量第一为立厂之本,把企业的生存发展、信誉和效益,根植于质量之中,终于使产品荣获国家金奖,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好,物美价廉,就能赢得用户,打开市场;而长久保持高质量,就能巩固产品的销路,从而使企业在竞争中稳操胜券。如果目光短浅,局限于眼前利益,只在产品出名之前强调“质量第一”原则,产品获名牌称号之后,就转而只追求产量,企图多获利润,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造成企业“内伤”,影响名牌产品质量和信誉,甚至倒牌子,“热门货”变成“冷背货”。
重视和提高产品质量不仅关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我国进一步进入国际市场的大局。
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产品质量的竞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产品日益增多,但大多销往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为数不多,有些进入西方市场的产品沦为“地摊货”,获利甚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某些产品的质量还不过硬。
有人指出,近代经济飞速发展的日本,就是把质量作为经济腾飞之翼。这个分析有道理,值得我国工业战线借鉴。
常州柴油机厂可贵之处,在于牵住了产品质量这个“牛鼻子”,并把“质量第一”当作铁打的原则。他们在胜利面前,赞扬声中,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处理数量与质量关系时,坚持把质量放在首位;在处理质量与效益的矛盾时,还是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因而他们能长盛不衰。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农村人物志

  “仙境”一凡人
——记蓬莱县大皂许家村农民许化明
  吴德宝
人称蓬莱是仙境。山东省蓬莱县马格庄镇大皂许家村农民许化明却是“仙境”中的一位凡人。上初中打球时他摔坏了脊椎骨,从此再也没能直起腰来。
虽然他人残了,志可没减。1985年,许化明自筹资金建起一处水产品和肉食鸡冷藏加工厂。招工时,他公布的条件挺怪:身强力壮的不收,家庭富裕的不要,专要有残疾的、生财无门路的。有的还是他登门请来的。50多人,在他的带领下干起来,每人每月能挣150元。消息传出,邻村一些类似情况的人,也要求到他厂里干活。加工厂容纳不下,许化明就指导他们饲养肉食鸡,赊给雏鸡,垫付饲料款,定期送饲料上门,无偿提供饲养技术,使这些人年收入都在2500元以上。
经过5年的苦心经营,许化明的加工厂已发展成拥有百万元固定资产的私营企业。人富了,但他不饮酒、不喝茶、不请客的老习惯却半点没改,企业的绝大部分收入都花在村里的建设上。他捐款40万元为村里建起了一座全省一流的幼儿园,拿出13万元为村里安装了程控电话、闭路电视、广播喇叭,投资14万元改建校舍,修整街道,购买发电机组,给家家户户安上了自来水。
去年6月,许化明又承包了村里无人爱种的150亩土地,主动包揽了全村每年10万公斤粮食的交售任务。
在投资6万元用以改善灌溉、耕作条件的基础上,他最近又投资20多万元购置了联合收割机、玉米精播机、履带拖拉机等,并打算再承包250亩土地,为当地农业机械化带个好头。
许化明为集体、为群众做了这么多好事,却从不挂在嘴上。没人在跟前时,他总爱小声哼唱那支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无锡市郊区河埒乡协民村农民与港商合资兴办的美丽都大酒店,以优质服务广招宾客,去年接待外宾4万多人次,最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三星级饭店。
右图为饭店夜景。
下图为饭店经理、农民企业家华惠清(中)在向工作人员了解情况。
金乐锦摄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首都有辆“39”
本报记者 罗同松
在首都穿梭如织的公共汽车中,101路上那辆挂着“共青号”的车特别惹人注目。老乘客们一看见它就亲切地喊道:“‘39’来了!”许多人甚至叫得出司售人员的名字:许雪冰、万四滨、王金萍、李路、赵文、王金霞。
一片友爱的天地
这辆车编号为“4339”。别看只有30平方米,司售人员可把它看作创造和谐环境的天地。他们认为,公共汽车应该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地方,而司售人员应该做榜样。
去年10月的一天,一位中年男子手抱孩子,肩背包袱,艰难地挤在人群中想上车。李路见状,赶忙离开售票台走下车去,亲切地说:“慢点,不要紧。别挤着孩子。”边说边将孩子接过来抱上车,请别的乘客让了座。车启动后,李路见孩子吵闹,便递过一个玩具熊,逗着孩子说:“乖,跟阿姨坐车多好玩呀!”一位乘客对李路说:“看着你那热乎劲儿,我还以为抱孩子的乘客是你亲人哩!”李路说:“本来嘛,车上每一位乘客都是我的亲人呀!”
和李路一样,其他几位售票员都把乘客当亲人。一位老太太要上车,王金霞见她腿脚不灵便,便走下车去笑着说:“您慢点,可别摔了!”她将老太太扶上车坐下,问明老太太的到达站后安慰说:“待会儿下车您别急,我扶您下车!”一位女青年脸色煞白,赵文知道她晕车,便将她拉到窗口透风处,亲切地和她拉家常,减轻她晕车的痛苦。因此一些乘客在意见簿上写评语,赞扬“39”车是个“团结和睦的新天地”,“在这里可以体味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将“自我价值”融于党的事业中
“39”车的全程票是0.15元。如果仅看这一点,谁也不认为售票员能创造多大价值。然而,车队队长张志衍、田建国却经常提醒售票员们:在城市建设中,公共交通车是“先行官”,要保障千百万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王金萍当售票员已10年。她曾以《我爱这一行》为题,在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作过演讲:“我看到乘客匆匆忙忙上下车,便想到他们是去为‘四化’做贡献,所以要好好为他们服务,让他们安全、正点、愉快地到岗。”有一个女孩,每天早上人流高峰时乘“39”去学校,上车困难。王金萍总是伸手拉女孩上车。4年多,天天如此。有位男子见“39”到站了,急着跑步赶来。王金萍通过扩音器招呼:“您慢点,不要跑,我们等您!”不巧,那男子的手提包掉在地上,书、笔记本、尺子、铅笔等撒了一地。王金萍安慰他说:“别急,我们等你。后面还有一本书,都捡起来!”那男子上车后,连说“谢谢,谢谢!”他说他要去参加一项工程论证会,生怕误了时间。有个乘客说:“你这项工程里边有‘39’工作人员一份功劳啊!”
车队团支部书记王玉荣常对在“39”车上工作的团支部副书记赵文、团员王金霞说:“我们共青团员和青年,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和党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看到平凡工作的价值!”因此,“39”的司售员把开车、售票看成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有天清晨,前边一辆公共汽车坏在两个车站之间。一般来说,后边的车可以不管。但是,司机许雪冰将车停下来,招呼售票员打开车门,让急着赶路上班的乘客上车。有时停站上客后车已启动,司机万四滨见前边有人跑过来要上车,他也立即停下,尽量把方便让给乘客。这些事情虽然微不足道,但其意义不可低估。正如一位姓杨的乘客在“意见簿”中写的:“共产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也要通过与人民群众有着切身利益的各种服务行业体现出来。‘39’车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群众感受到的是司售人员的深情,说的却是共产党、社会主义的好话!”
愿乘客理解他们
乘客坐一次车,从头到尾顶多几十分钟,司售员一坐,便是8个小时。那车厢里,夏天如蒸笼,冬天似冰窟,吃不能及时,呕气是常事。因此,司售员们犯胃病的多,得关节炎的多,得心血管病的多,得传染病的机会也多。然而,“39”的司售员却说:我们的困难再大是小事,让乘客们心情舒畅到达工作、学习岗位是大事。车子每次从总站开出,在前门售票台的售票员总要充满激情地致欢迎词:“乘客们,你们好!欢迎大家乘坐我们101路4339号车……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天里一切如愿。”武警战士董青松在“意见簿”上写道:“这一阵又一阵亲切的声音,抚慰着每一位乘客的心。”然而,乘客们却不曾想到,售票员是饿着肚子在广播。他们早上6时上班,要到9时才能吃上早饭!
李路家住通县,孩子才一岁半,许多事情需要她这当妈妈的安排。可是,她每天早上必须在4点半钟起床,步行、乘车一个半小时,6点钟赶到车队上班。她没有怨言,只是一心想为乘客服务好。有时休息日,她把爱人拉上“39”当乘客,让爱人对自己的工作提批评。
赵文也住通县,上下班路上得消耗3小时。她原定去年9月结婚,由于当时车队人手少,为了不误乘客,便主动推迟了婚期。
去年,司机许雪冰的儿子不幸病死,他只倒休两天,忍着悲痛运送乘客!
车到总站后,党支部书记王淑美、工会主席龙加玉和团支部书记王玉荣常常帮着擦玻璃、扫地板,尽量让乘客舒适愉快。
个别乘客不文明,当众欺侮售票员。坚持做到“一人能称百人心”的“39”车售票员总是以笑相待,顶多默不作声。实在忍不住了,只好下班后跑回家去“撒”火气。每遇这种情况,他们的父母或丈夫便好言相劝,为之逗乐;再要不行,便避其锋芒,处处让着他们。当过售票员和司机的党支部书记王淑美说:“司售人员一定得有个好家庭,好配偶,要不真得里外受气。”因此,她和工会主席龙加玉经常家访,争取家属们对司售人员的支持。
绝大多数乘客十分理解、尊重司售员。仅从去年9月至今年2月,乘客写信、打电话、向报社写表扬稿和在“意见簿”上写赞语共500多条,热情称颂了“39”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啦咕河记住他
  ——记年轻的党员、村民委员会主任刘建民
  张志刚 王智君
黑龙江省汤原县太平川乡兴隆村东侧有一条小河,名叫啦咕河。北国之冬,清澈的河水在冰层下缓缓地流淌,向人们诉说着一个村干部的故事。
1986年春,26岁的共产党员刘建民被村民一致推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农民习惯称之为村长。
刘建民和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佘光明对父老乡亲表示:“大伙信得过我俩,我俩一定干出样子,为全村父老办实事。”
兴隆村的东大洼子和北大洼子共计1200亩土地,每年内涝严重,粮食收获无几。
1987年,也就是刘建民担任兴隆村村长的第二年,他和村干部带领全村农民修排水壕。经过春秋两季的施工,让人头疼的涝洼塘变成了米粮仓。1988年和1989年,全村增产粮食100万公斤,人均收入从以前的370元增加到550元。
兴隆村地表离水层30多米。人们吃水夏季用盆接雨水,冬天化雪水,雪吃光了就到啦咕河刨河套冰化水。刘建民和村支书佘光明决定不靠国家,安装自来水。此举感动了县水利部门,投资8000元。自来水沟快挖好了,剩下一段最难的,刘建民不顾家庭困难,干了半个月。刘建民被凉水泡得患上了肾炎,小便失常,直尿裤子,他一声不吭。爱人知道后,心疼他的身体,直落眼泪。
1988年12月17日,全村200多农户的水龙头哗哗流出清澈的泉水,全村一片欢腾!
像刘建民这样能干的青年想让自己的小家庭富起来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刘建民家却很穷,两间低矮、潮湿的茅草房,就连窗玻璃都是小玻璃条拼凑的,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只有几床破旧的被子。
1987年,刘建民靠贷款买了一台小四轮胶轮拖拉机,两年中,他家的车成了公车,哪求哪到,最后一算帐不但没挣到一点钱,还白搭了300多元油钱。
刘建民当村长之后帮助过多少人,做过多少好事,谁也说不清。人们只知道困难户的承包田里有他的足迹;五保户家中经常有他的身影;哪里的活最脏最重,哪里工作最艰苦,他就在哪里出现。谁家有了困难都愿去找他,而他也是最愿帮助他们、最能帮助他们的人。
1989年11月20日,是刘建民老父亲的生日。远在辽宁省工作的弟弟也回来了。刘建民想,平时对家里照顾得不够,母亲去世得早,老父亲又当爹又当妈,养大他们哥五个不容易。今天得为老人多敬几杯,也和难得见面的弟弟说说知心话。
白天,他为本村农民张学绪打了一天场,晚上7点多钟才拖着疲乏的身体回到家里,还没端起饭碗,村民张学法耷拉着脑袋走进来。
刘建民记得,全村就只剩张学法一家没打场了,知道张学法难张这个嘴。没容张学法开口,刘建民就告诉他连夜给他打场。
心里有事,刘建民扒拉一口饭就让爱人烧热水启车,爱人赌气地说:“你长心了吗?他那次把你打个茄皮子色,你还帮他打场?”
刘建民没和爱人多说,自己动起手来,抱柴禾烧水启动了四轮车,径直开到张学法的场院。
宁静的乡村之夜,只有刘建民为打全村最后一铺场开动的小四轮“突突”声。
万万没有想到,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由于天黑,场铺得不平,黄豆托堆,垫翻了小四轮,刘建民被重重地压在车下,方向盘撞在了刘建民的胸部。
张学法跺着脚说:“村长啊,我对不起你,我打过你,你还帮我打场。让我替你去死吧。”
村里的贫困户刘金玉坐在刘建民身边的雪地上,眼泪巴哒巴哒流下,从怀里拿出一个酒壶,点燃一支烟放在刘建民的头前,哽咽着说:“村长啊,你这些年没少帮我,也没吃过我家一顿饭。你喝我一口酒,抽我一根烟吧。好人就这么死了?这恩我咋报哇……”
11月26日,是刘建民死后的第7天,民间习俗这天要为死去的亲人烧纸祭奠。这天早晨,刘建民的家人来到亲人的葬地,看到村里30多个非亲非故的农民在给刘建民烧化纸钱,搬来一块块冻土块筑起一个大坟包,用他们认为最隆重的方式寄托对刘村长的哀思。
1989年12月12日,中共汤原县委下发文件,号召全县共产党员向刘建民学习。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人民军队永远忠于党
——学习《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军队政治工作的若干问题》
  郑言实
解放军总政治部去年年底召开了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形成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军队政治工作的若干问题》的会议纪要(下称《纪要》)。中共中央已将这个《纪要》批转全党,同时印发了杨白冰同志对《纪要》的说明。
这个《纪要》,是在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经历了建国40年来最严重的政治斗争、国际形势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和动荡之后,从长远战略的高度思考过去、思考未来,集中领导和群众智慧所产生的重要成果,是继1987年中央军委《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之后,在新形势下加强军队政治建设的又一纲领性文件。
《纪要》十分鲜明地提出:大力加强政治建设,保证军队在政治上永远合格
其核心思想,是军队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始终不渝地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忠于人民。围绕这个主题精神,《纪要》提出了5条基本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自觉地同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在任何情况下,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任何情况下,都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部队的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胜利完成保卫国家安全与稳定的光荣任务。从这些要求可以看出,军队在政治上永远合格,内涵丰富,标准很高,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纪要》确立的主题和提出的基本要求,有着充分的客观依据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国际形势总的发展趋势并没有改变。但值得关注的是,国际反动势力加紧了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加紧了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渗透和颠覆。要保证社会主义中国永不改变颜色,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肩负的历史使命十分重大。新时期军队建设也面临着新的国内情况。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使军队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发生了战略性转变,各项工作从临战状态转入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和平时期建设轨道。这两大变化,对军队如何利用有利条件和时机抓紧进行现代化建设,同时有效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和干扰,始终保持正确方向,保持我军的政治本色,提出了新的考验。
去年春夏之交那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告诫我们,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坚强柱石,也是敌对势力妄图颠覆社会主义的巨大障碍。据此,《纪要》十分严肃地提出,军队要经得起反“和平演变”斗争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和平环境的考验,就必须把加强政治建设作为长期的根本任务,努力做到在政治上永远合格。这个符合客观逻辑的结论,正确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保持人民军队性质,保持新时期军队建设正确方向这个重大问题。其深刻性和创见性,对全党同志反思在去年那场风波中的经验教训,思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思考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历史责任,都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是无产阶级的军队。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创建人民军队的初期就提出,我军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夺取政权的斗争实践,充分证明这些理论原则的正确性、科学性;建国后巩固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平息反革命暴乱的斗争实践,也都一再提醒我们坚持这些原则的极端重要性。《纪要》抓住这个生死攸关的重大原则问题,旗帜鲜明地重申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提出了保证军队在政治上永远合格的重大任务。只有努力实现这个要求,才能保证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永不变质,保证军队战斗力的全面提高,保证我军全面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成为抵御侵略、巩固国防、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主权完整的钢铁长城;成为粉碎“和平演变”阴谋、捍卫国家政权、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柱石。
对如何实现这个要求,《纪要》作出了明确回答。其主要方面是:
第一,突出强调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在理论原则上,回答了党领导军队同国家领导军队的根本一致性,有力地批驳了极少数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在党、国家、军队关系上散布的谬论。在制度规定上,《纪要》对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制度,集中起来加以重申。同时,根据反渗透斗争的需要,对防止其他政治势力插手或影响军队,作出了新的明确规定。在加强军队党的建设上,《纪要》从提高党员素质到加强党组织建设;从严格党的政治纪律到按照“学习、团结、廉洁、求实”的要求加强部队党委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都作了很好的阐述。这些,不仅适应了新形势下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党和军队建设的理论。
第二,突出强调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
十年改革风风雨雨,始终存在着四项基本原则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对立和斗争。这种斗争必将贯穿于改革开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全过程。要保证人民军队在这一复杂的历史过程中永不迷失方向,就必须把增强干部战士政治上的坚定性作为军队政治思想建设的第一位任务。《纪要》深入分析了军队政治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充分考虑到四项基本原则同资产阶级自由化对立和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号召在全军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再学习、再教育,坚持抵制和清除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提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三,突出强调抓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反腐蚀斗争
应当看到,我们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国内外敌对势力同我们的较量,更多地、更经常地表现在争夺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上。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也是很深刻的。《纪要》从保证军队在政治上永远合格的战略高度,把抓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反腐蚀斗争、巩固部队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作为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提出来,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思想文化建设既是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又为加强政治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和提供必要条件;反对腐朽思想的侵蚀是一项长期任务,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反腐蚀斗争更要打好主动仗;在思想道德建设上,军队应成为全社会的先进群体,必须坚持高标准,按照“四有”目标培养人,提倡无私奉献精神;既要严厉查禁精神毒品,坚决堵塞腐朽思想文化流入部队的渠道,更要着眼建设,丰富干部战士的精神生活;军队的文艺出版工作,一定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方向,毫不动摇地以宣传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主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四,突出强调部队领导权必须掌握在真正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
《纪要》认真总结了这些年部队选拔培养干部的经验教训,结合当前的政治斗争实践,在重申贯彻干部“四化”方针的同时,强调一定要注重从政治上选拔、培养干部,使枪杆子真正掌握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忠于人民的人手里。如果不是这样地看问题,在贯彻干部“四化”方针中放松或忽视革命化这个首要条件,我们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
《纪要》认真吸取我们同“左”右两种倾向斗争的历史经验,在全篇立论的基调上坚持两点论,把政治工作的党性原则同科学的求实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加强政治建设同抓好部队全面建设、贯彻战斗力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通篇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精神。作为加强军队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纪要》根据当前政治气候的复杂性,提出解决的许多重大问题都具有很强的政治原则性。特别是在防止国内外敌对势力搞“和平演变”、反对和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方面,树起了鲜明的旗帜。同时,在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时,十分注意同过去“政治挂帅”、“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等“左”的一套做法划清界线。
回顾我军政治工作历史上几次很有影响的会议,都是根据当时的形势任务,抓住一个主题,分析解决问题,推动了政治工作的发展。这次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鲜明地提出了加强政治建设,保证军队在政治上永远合格的主题,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必将对军队政治建设以至全党的政治思想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第七个工作日
  马乃营
星期天,是人们的休息日。而在江苏省徐州市卫生系统,很多医务人员都知道:星期天,是市卫生局党委书记王和盛的“接待日”。从1978年到现在,他在这一天倾听群众意见,帮助知识分子解决困难,已坚持了12年。
1978年10月,王和盛来到卫生局任党委书记。他给自己定了一条制度,除了坚持全天的接待制度外,只要不出差、开会,每个星期日的上午,他都到局机关办公室,约请干部、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谈心,接待来访。卫生系统的干部群众,即使在上街买菜的路上,也可以拐进局机关和他谈上几句,诉诉衷肠。
每个人都有个性,谈心亦如此。有的慢声细语、有的火气冲天,出言不逊。王和盛认为:这些同志在单位里有不顺心的事,或是受了点委屈,鼓足了勇气来找上级,要发泄一番,这是可以理解的。他愿意当个“出气筒”。
1987年3月的一个星期天,市妇产医院副主任医师刘明智来到王和盛的办公室,怒气冲天,发了一顿火。原来,他认为医院里一些同志对他有偏见,工作不顺心,就自己联系了外单位,准备调走。等他火消了、气顺了,王和盛便和他一起分析群众意见,肯定他的成绩,同时又列举事实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诚恳地代表党委挽留他。之后,王和盛多次约请他到办公室谈心,使他打消了要调走的念头。刘明智感慨地对别人说:“王书记对人坦率真诚,我很愿意跟他谈心。”
有人说,谈心的目的是解决思想问题,但王和盛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干部群众的实际困难,把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市卫生系统职工住房条件较差。每个接待日,都有不少业务骨干向王和盛诉说“三代同房”、“老少同床”的苦衷。王和盛一边安慰他们,一边到市里要指标,争计划,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加快职工宿舍的建设。主治医师以上的知识分子住房难终于缓解了。
有些高级知识分子,性格内向,有什么困难和问题不一定及时讲出来。王和盛不是单靠他们上门,而是主动“靠”上去。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许其昌事业心强,他领导的血液透析室能医治各种复杂的肾功能衰竭和中毒病人,远近闻名。为了工作,他经常要忙到晚上8时左右才下班回家。他的爱人在另外一个医院妇产科当医生,经常值夜班,两人忙起来,孩子连饭都吃不上。王和盛知道后多次到他爱人所在单位,说服医院领导将她调到不需上夜班的一个单位,解决了许其昌的后顾之忧。许其昌干工作的劲头更足了。
王和盛在12年的“星期天接待日”中体会到,这一形式,不但有利于密切党群关系,还能增强大家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从而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去年3月,徐州第四人民医院的几名农工民主党成员向王和盛反映徐州一些医疗单位不顾本地区实际情况盲目决策,重复引进“CT”。王和盛当即向市政府汇报,并与局党委常委研究后,以文件的形式,作出不得擅自引进“CT”的几条规定,避免了巨大消费。
12年来,王和盛在他的办公室里渡过了600多个星期天,共接待卫生系统的医务人员1300多人次,解决了大量实际问题。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条令部长”张绍智
  吴云钿 张哲军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海司管理局副局长张绍智调任潜艇学院院务部部长。
刚到任的一天,下班路上,一名上校没系风纪扣迎着张绍智走来。擦肩而过,也没向张绍智行礼。张绍智脑袋一偏:“上校同志,请你站住!为什么不系风纪扣?为什么不给我行礼?”上校系上了风纪扣,随口问了声:“请问,你是哪个单位的?”“我是刚调来的院务部长张绍智。”他指了指自己的大校肩章说:“你虽然不认识我,可条令规定,军衔低的应该给军衔高的行礼。风纪扣就更不用说了。希望你以后改正!”那位上校尽管脸上有些挂不住,但仍然心悦诚服地点着头。随后,“啪!”行了个标准军礼。 
学员宿舍通往饭堂的道路,抄近路不足二百米,走大路约四百米。以往,吃饭的队伍都是走近路,爬一道坡,拐一个弯就到。可这一爬一拐,队伍也就乱了。
“这不成!要利用这段路练练队列动作,要走齐步、走正步,还要唱歌!”张绍智经过丈量,派人把大路用白颜料划分成了齐步走区、正步走区、唱歌区。命令既出,学员哗然:这是哪家的规定?不就是去吃顿饭吗?用得着舍近求远,踢正步、扯嗓子吗?”张绍智说:“队列行进要按规范来,并不是我独出心裁。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规矩也不成军校!”
针对学院的具体情况,他组织力量编写了《潜艇学院管理法规》,共五章一百三十三条,使学院行政管理有章可循,确保不离正轨。
过去,校园里大门、小门、边门、侧门,门门皆通,营区内常见穿五颜六色服装的人在走动。张绍智来后,采取了划区、垒墙、堵门等措施,使办公区、教学区、家属区界限分明。不管是谁,没有学院统一制发的证件,各大门的哨兵会很有礼貌但又毫不通融地请你止步。这样一来,院内的教职员工纪律观念更强了。
去年一年,院务部共有二十五项工作分别受到总部、海军和驻地青岛市政府等领导机关的奖励。张绍智严格按“条令”管理的做法也受到党委和教职员工的赞扬。


第5版(国内专页(政治·法律))
专栏:

驻大泽山区某部在和三所学校共建中了解到,2000多名学生几乎没有什么课外读物,党委立即决定将一个5万多册的图书阅览室向学生开放,并派专人接待。
两年来,他们这个图书阅览室成了学生们喜爱的课外活动场所和老师们学习和备课的好地方。
图为3月20日老师和学生在阅览室学习。 徐檀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