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1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以科学优势促进科技进步
  钱学森
我们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中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进科技进步。谈到科技进步,我觉得有两个基本观点需要统一认识。一是我们国家在科学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指的是与国防建设有关的原子弹、氢弹、导弹和卫星等尖端科学技术,农业生产方面优化良种的选育和大面积推广及有关的科学技术,医疗保健方面的许多先进科学技术以及一些当代前沿的高新科学技术等。这些科学技术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因此,对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估计不足,认为我们仍然是一个科学技术水平很低的国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二是在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上,包括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我们与先进工业国相比,确实存在很大的差距,当然不是在所有的行业。经过十年改革开放,我们的工业水平有了很大的变化,有的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也是不低的。但是从总体来看,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正视这种差距的存在,从而去寻求对策,缩小乃至消除差距,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以科学优势促进科技进步
我们在科学技术的若干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但是工业生产技术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上。这种情况说明,我们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上是存在问题的。这些问题是多方面的。有宏观决策方面的问题,也有具体政策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在工业发展上,长期以来,我们基本上走的是扩大外延再生产的道路,对现有企业技术改造重视不够。这种做法,一方面助长了基建规模的盲目扩大,超越了国家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又使现有企业的技术进步受到很大影响,即所谓几十年一贯制。国外有竞争能力的企业,总是为技术改造和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一般占到产品销售总额的2—3%,有的甚至占到10%以上。但是我们很多企业连提1%的技术改造资金也难以做到。加上受到当前改革中某些做法不够完善而带来的短期行为的影响,即使这点有限资金,也没有完全用在技术进步上。这就使企业生产长期处于技术陈旧状态。装备老化,工艺落后。这是导致企业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低的重要因素。最近十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利润下降很大,与这种情况不无关系。又如,在管理体制上,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科学技术上,有实行统一领导与加强大力协同的成功经验。但是,现在分割现象却相当严重,在科研与生产两大系统之间、高技术研究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之间、发挥行业技术中心的作用与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之间、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之间,如何围绕国家重点任务统筹规划、协调平衡,都存在许多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发挥科学的优势以促进技术进步,仍然是一个需要努力探索和认真解决的问题。
掌握科技进步的制高点
进入本世纪中叶以来,一个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正在世界上兴起,遍及数、理、化、天、地、生等传统科学,以及核技术、航天技术、激光技术、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材料技术、能源工程等一大批新兴科学技术领域,人类进入了科学技术的新的巨大飞跃发展时代。有人统计,在最近十年,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超过了人类过去两千年创造发明的总和。尤其是电子计算机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使生产方式发生了新的革命性变革。劳动者的很大部分可以从具体的生产过程中解脱出来。过去生产主要依靠的是体力劳动,现在开始了向主要依靠脑力劳动的转变过程。智力密集型生产正在取代劳动密集型生产作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科学技术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诸因素中的主要因素,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决定性的力量。谁掌握了科技进步的制高点,谁就掌握了发展国民经济的制高点,谁就可以在以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人类的历史是先有生产,后有技术,再有科学。现在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科学上的重大发现,引起了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从而导致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和社会的更大进步。我们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依据他的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分析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变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这对推动全党全民更加重视科学技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重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发展时期,从具体国情来看,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内,在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还不能把手工劳动排除掉。但是,我们不能长期停留在这种局面。当前的战略重点应当放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上,即完善和提高机械化生产,并且积极开展高新技术研究,运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特别要重视微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广泛应用。微电子科学技术既是改造传统产业的基础,也是发展高新技术的基础。我们要在大力发展微电子科学技术及其产业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并逐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在技术经济上的差距。科技进步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除了直接作用于生产过程的物质形态变化和组织管理外,还影响到广泛的社会领域,包括文化思想、社会结构、经济关系、伦理道德、精神文明等。这些都要反作用于生产力,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广泛的社会推动作用。
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大力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从总体上逐步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努力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是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我们要把促进科技进步同完成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自觉地结合起来。深切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切实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来推进社会观念的更新和管理体制的变革,这是科技工作者的时代责任,这是应当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奋斗的。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国务委员宋健说——
要大力促进高技术产业化
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日前在与记者交谈时说:我国在今后的10年中,要大力促进高技术的产业化,努力提高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份额。他认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如何,是中国能否很好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之一。
宋健说:高技术产品增值大、挣钱多,发达国家对外出口的几乎全是高技术产品。中国和外国人做生意不能总是光靠卖原材料、初级产品。他说,我国出口的机床、机电产品等有些质量不错,但缺乏高技术装备,价格上不去。有些外国人买去后加上数控电脑系统后,价格立即增加数倍。开放10年来,我国的外贸出口逐年增加,但出口的产品中高技术产品不到3%,这个比例太低。他说,在本世纪最后10年内,我们科技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推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国能否在高技术出口上充分发挥潜力,是中国能否很好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之一。他说,当然,搞高技术产业比较难,它不像有些短、平、快产品那样一看就会,一做就成。它需要科学家、技术专家们亲自动手去干。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培育出一批以工程师为骨干的产业。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我们要搞出几千个、几万个能够较大规模创汇的高技术产品。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在实践第一线

  把足迹留在黄土地上
——记北京农林科学院作物所的青年科技人员
新华社记者 黄威
记者在北京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采访,听到一些中老年科技工作者夸奖说,“写写我们这里的年轻人吧,他们既有理想抱负又脚踏实地,是我们事业的希望所在。”
于是,记者把目光转向所里的青年科技人员,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闯到我的面前……
“我觉得把自己的足迹留在祖国的黄土地上,心里特别踏实。”一见面,28岁的研究生赵久然就这么说。朴实敦厚的赵久然于1986年来到作物所后,几乎每年都用8个月的时间蹲在京郊延庆山区,进行旱地玉米高产的综合开发。由于他深知实情,提出的以肥调水、免耕覆盖、选用抗旱品种等措施,在实践中取得良好收益。1989年延庆县已在10万亩玉米地推广了这项综合开发技术。赵久然恳切地说:“生产实践的天地是广阔,在那里我找到并实现着自己的理想。”
在作物所的青年人中,“乡龄”最长的要算高质。他瘦高个儿,穿着皮夹克,戴了一副金丝边眼镜,是个标准的京城青年。他告诉记者,原来在研究院的试验田里搞试验,总觉得天地狭小,心里憋得慌。下去后他针对生产实际开展了10余项研究,其中参与的北京中低产田综合开发项目、大兴县庞各庄地区中低产田的改造项目等,获得了北京市首届“星火”奖和科技进步奖。高质坦率地说,搞农业科研的要出成绩,就必须亲自参加生产实践。原来我总认为自己知识不少,可是下去后才发现要学的东西很多。青年知识分子有理论,但是缺少实际经验,下去到生产实践中正好补上这一课。
外表文静清秀的王俊英,是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的研究生。近两年她一直在顺义县南法信乡搞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的课题。开始,农民用怀疑的眼光看她:“一个小姑娘,能干什么?”可当她帮助当地农民解决了播种质量、喷灌改变土地性质等技术难题后,人们转变了看法,称赞她说,“没想到你这么能干!”王俊英说:“一个女同志长期在下面搞实验,是很苦很累的。可是,看到农民那么需要技术,看到自己学到的知识能有作为,苦与累便烟消云散了。”
在顺义县另一个乡蹲点的研究生赵昌平则说,他下去的最大体会就是了解到了中国的农业国情。在顺义,他了解到这个县大面积使用喷灌浇地,虽然设备很先进,但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小麦后期浇水,只要喷灌机一开,就像机关枪扫射一样,麦子一片片倒伏。赵昌平为此进行了研究,提出选用矮杆品种、改良土壤成分等方法,并且试验栽种了800亩,今年县里准备进一步扩大试验。当地干部、农民翘着拇指夸他说,要是多一些像你这样了解农业生产的文化人,咱们农村的发展就会快多了!
据介绍,作物所的20多位青年科技人员通过深入社会实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产实践是农业科技人员施展才干的舞台,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农民致富的牢靠保证。因而,大多数青年向所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值得高兴的是,赵久然、赵昌平两位研究生已于去年春季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再来一场“莱芜战役”
——山东省莱芜市中小学校舍改造纪实
  王晓亭 孟翔君
莱芜,曾因1947年华东野战军一举歼灭国民党军7个师、6万多人的莱芜战役名闻遐迩。去年,莱芜人民又把校舍改造当作一个小“莱芜战役”来打。仅用9个月的时间,全市集资1800万元,新建校舍3.7万平方米。工程量之大,速度之快,在莱芜建筑史上还是第一次。
1986年,这个市就发动农民集资3000多万元,进行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达到了“六配套”标准,使十几万农村中、小学生告别了黑屋子、土台子,坐进了明亮的教室。然而,公办学校校舍与农村学校校舍相比相形见绌。这些公办校舍大多是50年代修建的,长年失修,破旧不堪,危房、黑房竟占校舍的80%以上。
去年4月6日,全市公办校舍改造动员大会召开了。会上,市里6套班子的主要领导每人当场捐款200元。几天后,一场集资的热潮便席卷了整个莱芜,机关、乡镇、企业,干部、职工、农民纷纷解囊相助,就像当年支援莱芜战役一样,出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场面。
市委大院的食堂是1949年前旧政府的一座破礼堂改建的,年久失修,早就列入重建计划;市委、市政府的办公室狭窄拥挤,也列入重建计划;市机关宿舍楼正在施工,已砌好了地基。然而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市委、市政府毅然砍掉了这些项目,有的停止施工,有的撤消计划,硬是在计划内基建项目中挤出600万元,用于校舍改造。他们还通过城市教育附加费、商品控购费、城市建设维护费等多种渠道集资,一个月全市集资1800多万元,保证了公办校舍改造的使用经费。
4月底,3000多人组成的26个建筑队开赴各个校舍改造工地,拉开了会战的序幕。
为了高速度、高质量地进行校舍改造,市里党、政领导实行了承包责任制,以14个学校为点,成立了14个领导小组。市6套领导班子的成员一个不落地分到各个组里,人人都有具体的分工和责任。
市委书记朱应铭是莱芜一中的承包组长。在莱芜一中规划的实验楼位置上,坐落着水利局打井队的7个车间。这些车间怕搬迁影响生产,迟迟不搬。朱应铭跑到现场召集会议,让水利局长当场表态,5天之内必须搬出。他说:“教育是百年大计,各有关单位为校舍改造让路,做出必要的牺牲是完全应该的。”
莱芜一中地处较高位置,夏季天旱缺水,自来水供不上,影响施工。朱应铭和大家一起动手在学校里建了两个大池子,然后他亲自跑自来水公司协商,在白天送不上水的情况下让晚间送水灌满池子。
圣井乡去年旱得厉害,人吃的水都是用拖拉机跑到15公里远的地方拉,花5元钱买一车水。村民吃水困难、要限量。但是,村民们对建中心学校教学楼却不惜代价到外地运来水,保证学校施工用水。
在会战的时刻,许多学校的共产党员们自觉地实行了义务劳动,接着一大批团员跟上了,后来全体师生也都参加了义务劳动。他们组成浩浩荡荡的义务劳动大军,上山捡石、修路,运输建筑材料,总共节约资金50多万元。
莱芜人民经过9个月的奋战,一座座各具特色的学校教学楼、办公楼、实验图书楼拔地而起,通过了全省公办校舍改造的达标验收。现在,这里的教师队伍稳定了,教师教学安心了,学生流失现象没有了。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医风医讯

  一项最新研究证实:
肾虚,可造成骨质疏松
本报记者 艾笑
老年人特别容易骨折,女性比男性尤甚。这是因为得了骨质疏松症。澳大利亚一位学者做过统计,65岁以上的女性中50%患有骨质疏松症,到80岁时是100%。到目前为止还都没找到确实有效的防治方法。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在成论于2000多年前的“肾主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国产单光子骨矿测量仪,通过检测北京地区4167名3至90岁(包括1250名长期工作在地下的人)正常人的骨矿含量值,找出了男女两性不同年龄组骨矿含量的正常值;证实了我国中医经典著作中对人体骨骼生长发育衰老规律的正确;证实了肾虚的人骨矿含量低于正常值;获得了女性28岁以后骨矿含量下降并且其速度大于男性的规律,解释了老年女性易骨折的道理;地下环境使人的骨矿含量低于正常生活环境下的骨矿含量;还发现了身高和体重与骨矿含量的高低呈显著性正相关。这项在国内外均无先例的研究,提示了中医“肾主骨”理论及其辨证施治,是防治骨质疏松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医风医讯

  “孟氏熏吸疗法”治脉管炎
南京石城专科医院的老中医孟昭柏和女儿孟宪英采用祖传的“孟氏熏吸疗法”治疗脉管炎,不用吃药打针,更不需截肢,产生了令人惊奇的疗效,收治过500多名病人,总有效率达97%。
“孟氏熏吸疗法”简便安全,治疗中只要病人坐在小凳上,口含银花水,把用10多味中草药做成的药捻放在盛有麻油的器皿中,点燃药捻后放在患者面前,然后用浴帐将人同器皿一起罩住。药捻燃烧散发的烟雾通过病人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达到软化血管、活血化淤、生肌收敛的作用。
                 (周宁 刘文华)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育人华章

  德严功深育俊才
 ——记全国优秀教师、海军工程学院教授郑学龄
  施昌学
作为北京大学流体力学专业的毕业生,郑学龄当初志愿投笔从戎,决计在国防科技领域一展雄才,但不曾想到会在部队当一辈子“教书匠”。
然而,他不仅当了,而且成了令人敬慕的全国优秀教师。
台上一分钟,台下百日功
去年初,郑学龄打破常规,安排刚进校半年的顾建农硕士任本科班的主讲教员,自己反过来给他打下手。虽然从备课到试讲,郑教授节节把关,言传身教,可一走上讲台,顾建农仍不免面红耳热,满肚子“货”不知如何“卖”。一时节,答疑室学员猛增,郑教授反而比主讲还累。
“谁上讲台都得经历这个过程。”郑教授宽慰他,随即找出自己的成套教案送给他。这时,顾建农才发现,郑教授当初为了提高授课水平,一连5年,坚持把每堂课后答疑的主要问题,记录在教案上,根据答疑分布区段分析自己讲课存在的问题,摸清课程重点和难点,准确把握讲授的深浅尺度,并在下轮课程教学中予以改进。翻阅郑教授20多年前精心写下的这一本本已经发黄的教案,顾建农不禁肃然起敬。
郑教授只要发现其他教员创造了成功的教学方法,不论其比自己年长还是年轻,都引以为师,诚恳求教。理论力学教研室陆宗游副教授讲课的严谨细腻,金工教研室吴天平教授起讲的设问引题,内燃机教研室王昌一教授课程组织的严密简洁,数学教研室吴树和副教授表述的生动形象,等等,他都潜心研究、消化,并成功地运用到了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
教书又育人,育人“德”在先
暑假前夕的一天黄昏。一位考试不及格的学员,竟拿着上等好烟寻上家门请求他改改考分,以便过关。从教20多年,头一遭遇上这等“弟子”,郑学龄气愤异常,对这种错误做法给予了严厉批评。这位学员的头低下了,郑教授却仍然心潮难平。他了解这名学员。前两年由于学习不刻苦,留了一级。本学年曾发誓亡羊补牢,拚搏一场,不料又因在恋爱问题上处置不当,摔了个大跟头。于是,一年下来,又是两门主课亮出了“红灯”。作为任课教员,郑教授此刻的心情是复杂的:既痛心他的所作所为,又同情他的艰难处境。为了帮助他渡过难关,郑教授帮他分析失败的原因,鼓励他放下思想包袱,认认真真地补习。面对如此真诚的教员,这位已准备好为自己的违纪行动承担后果的学员被深深感动了。暑期,他根据郑教授的建议,提前半个月返校投入复习。郑教授破例单独为他辅导答疑。功夫不负有心人,流体力学课补考顺利通过。
近几年,在少数学生中出现了读书无用思潮和厌学现象。郑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课上课下,他一次又一次与学员谈话,耐心启发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发扬奉献精神,为革命发愤学习:“同学们,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成千上万的有志之士耗尽了心血,甚至献出了生命。现在党和人民挑选你们,赋予你们以神圣的使命,难道仅仅因为险呀、苦呀、累呀、亏呀,就马马虎虎,不好好学习吗?面对哺育我们的祖国,还算得上是个中华民族的热血男儿吗?假如你也不干,他也不干,你也想出国,他也想往外跑,我国的原子弹、核潜艇何年能有?我国的四个现代化何年实现?人,总要有点精神,有点民族气节,有点理想抱负。请同学们三思:人一辈子到底为了什么?”他这番动情的话,给同学们留下极深的印象。
教学带科研,科研促教学
1988年5月中旬,在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访美期间举行的一次招待宴会上,应邀出席的德莱克赛尔大学机械系主任卡米先生欣喜地告诉田副总理,他们刚刚从中国引进了一台专用教学实验仪器,实验效果非常好,全美东海岸18所大学的机械系主任们参观后备加赞赏。田副总理听后,立即询问道:“什么仪器?我国哪个厂家生产的?”一位在场的中国教授回答:“是武汉海军工程学院研制生产的流动显示水槽。”
这台“流动显示水槽”的主要研制者,就是郑学龄教授。
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之相互促进,是郑学龄教授始终关注的问题。为了加强实验教学教材建设,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80年代初期,他提出了将最新式的流动显示技术用于教学,以取代50年代的烟风洞显示方法的设想,并随即亲自主持展开研究。在工程热物理专家杜先之教授热心指导和学院实习工厂的大力协助下,经过半年努力就研制成功。几年来,该设备先后荣获军队科技成果奖、湖北黄鹤发明奖和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奖,为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批量生产60多台。郑学龄与教研室几名教员设计编制了再现流体运动现象及其规律的3部电视教学片脚本,在学院电教中心的大力协作下,《流场显示》、《涡街》、《粘性阻力与外力》等3部高质量的教学片完成制作。几年来,这些电视教学片不仅在本院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向全国军内外院校发行90多套。其中,郑学龄教授直接负责设计的《涡街》一片,还荣获电教片评比全军特别奖和海军一等奖。
1987年,中国船舶总公司有关部门正式批准,将“七五”重点项目之一的“水压场理论与试验研究”的任务委托给海军工程学院流体力学教研室,课题主持人就是郑学龄教授。
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来估算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军事战略意义的科学研究,他所面对的是一道道前人没有解决的科学难题;他要补充和发展的是以阿基米德、牛顿、雷诺、布拉修斯等为代表的人类历代科学巨匠建筑的一门古老学科;他将直接修正和改写的是中国水中兵器界沿用至今的英国流体力学专家泰勒和苏联克雷洛夫海军学院创立的计算理论及其公式。
近10年来,郑学龄和教研室的几名同事,在舰船水压场的研究中捷报频传,硕果累累,撰写发表研究论文报告14篇。眼下,由郑学龄教授主持承担的“水压场理论与试验研究”的“七五”重点课题,已取得重要进展。
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了郑学龄教授的学术造诣,使他逐步成为学院流体力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并为我国高级军事技术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第5版(国内专页(教科文))
专栏: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黎仕聪副研究员(左二)负责的“橡胶高产综合技术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8年来在卫星、芙蓉田、南茂、八一等农场推广了3万亩,均显著增产,被农业部列入“丰收计划”,在海南垦区广泛推广。图为黎仕聪同志在给工人讲解割胶新技术。 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