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12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千秋功业的基石
——记天津10年的城市建设
  建设报记者
20世纪80年代,天津发生了令人振奋的变化。久居津门的老“天津卫”们一谈起这点,总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我们在天津采访的日子里观察到,这里的社会风气、人民生活以及经济建设,都有一种向上的气氛。
前不久,天津市河西区东舍宅居委会的两位老大娘路静惠、陈淑兰,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天津市委书记、市长李瑞环同志写了封信,信上说:“我们的政府一切为了人民,我们决不会给政府出难题。”
历史的人办历史的事
1981年6月9日,在天津市区、县、局党员领导干部大会上,当时的副市长李瑞环宣布:年底前把大街、小巷、公园、绿地、操场、校园等处的临建棚全部拆除!让居民们搬进新房吃过年饺子。
台下哄堂大笑。几年没解决的问题,7个月就想……
也难怪,80年代初,天津的百姓中流传着三大怪的民谚:“坐车没有走路快,自来水腌咸菜,临建棚拆得不如搭得快”。由于历史欠帐和1976年大地震的破坏,天津城市功能不健全,群众生活困难大,政府的威信受影响,工农业生产上不去,工作局面打不开。天津市的领导者们选择了这样一个突破口: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人民生活和生产创造良好环境。
就拿拆除临建棚这件事来说吧,市委、市政府采取果断措施,抓紧建设新住宅,全市的新建住宅都由市政府借用,用来安置临建棚里的居民。各级政府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调查,一户户地落实。年底诺言兑现,遗留的5.1万间临建棚全部拆除。5年未解决的“老大难”问题终于解决了。此举使市委、市政府在天津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豁然一新,也使天津人的精神为之一振。
从此,为民办实事的帷幕全面地拉开了。
——从1981年至1983年9月,兴建了引滦人津工程,正常年景每年可向天津市供水10亿立方米,彻底结束了天津人喝咸水的历史。
——为了缓解天津城市内部和对外交通的紧张状况,建设了中外环线和10条由市区通向市外的放射线,内环线完成了大部分。兴建了地方铁路李港线;完成了塘沽新港三期改造工程;开始了天津机场扩建工程。
——近10年来,新建、改建了3000万平方米住宅,等于解放以来前30年建造住宅总数的3倍。到1988年底,人均居住面积达到6.37平方米。特别是集中力量改造了“三级跳坑”式的破旧平房,因地制宜整修住人地下室,翻修危陋住宅,兴建廉价商品房,使一半以上的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扩建了军粮城等一批电力工程,建成了大港石油化工基地、开发了渤海油田。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于1987年基本实现了城市民用燃气化。
——新建了长途通信大楼、邮政枢纽大楼,扩建和改造了市内电话分局,并增加了纵横制自动交换机和程控交换机,使天津与国内、国际的邮电通讯能力大大提高。
——陆续完善了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了一批环境卫生设施和遍布全市的绿化庭院。坚持不懈地整顿街道市容,拆改整修围墙、拆除违章建筑,对原有建筑粉刷修饰。一个整洁、美丽、文明的新天津展示在人们面前。
从1983年起,天津市政府每年为城乡居民办20件实事。这20件实事确定的根据是什么呢?回答是:“群众的呼声是我们的第一信号”。他们每年搞千户问卷调查,征求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要求。每年年底召开一次市政府领导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座谈会,面对面地听取各方意见,共商大事。市委、市政府把每月的第一个星期定为“无会议周”,下基层现场办公,解决实际困难,了解第一手资料。把要办的实事确定下来后,层层包干,责任到人,狠抓落实,年底严格检查。自1983年以来,130件实事,件件兑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从始至终坚持了这样5条原则:办多数人受益的事,办群众急需的事,办长期起作用的事,办力所能及的事,办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事。对此,原市长李瑞环有一句口头禅,就是“历史的人办历史的事”。
经济的帐和政治的帐
有人怀疑,天津抓城建,是不是影响了经济发展?
天津市领导对这个问题也有一个认识过程。
1981年的一天,两位副市长要去北京,可处处堵车,汽车转了两个小时竟未能出天津市。类似事实告诉他们:一个城市,如果路、水、电,这些基本问题没解决好,工业就不可能健康发展,也就谈不上什么高效益。因此,天津市委、市政府在研究如何实现工农业总产值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时,认定城市建设是个突破口,要在加载的同时,加大它的动力。
当然,抓城建是要花钱的。1981年后的连续几年,天津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与工业建设的投资基本持平,这在国内是少有的。效果到底怎样?我们来看看有关部门算的几笔帐:
第一笔帐:中环线连接市内6个行政区和若干个大住宅区、工业区及仓储区,其货物通过量占总运量的75%到80%。仅从对西半环的调查看,改建后高峰小时机动车流量比以前增加1.05倍,15个可比路口的机动车平均流量增加80%,机动车的速度由改建前平均每小时14.6公里,提高到32.46公里,增加1.22倍。由于车流量增加,车速提高,每年可形成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该线1986年7月贯通,到1990年,可以说已收回了全部建设投资。
第二笔帐:外环线通车后,据1988年5月调查,每昼夜平均车流量为9769辆,约占截流、分流穿过市中心区车辆的20%。特别是京津公路与外环线交口处,每昼夜机动车流量达2.5万余辆。每小时车速平均为51.9公里,比市区干道车速提高1倍。据估算,外环线每年可形成直接经济效益5900万元。
第三笔帐:进入80年代以来,天津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198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27亿元,比1980年增长57.4%,平均每年递增9.5%;1988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59.81亿元,比1985年增长40.62%,而且财政收入逐年上升,上缴国家财政的比例曾居全国各省市之首。
通过这三笔帐,人们看到了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威力,也看到了天津市政府的远见和魄力。近些年,在全国基本建设膨胀的背景下,天津市政府保持清醒的头脑,把城建投资大部分用在房、路、气等方面,基本上没搞楼堂馆所,所以,压缩基建规模的冲击波就比其他地方轻一些。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1988年一个日本考察团对我国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等投资环境进行考察,唯有对天津的评价是“AA”。美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说,中国的大城市中,天津的投资环境最好。许多外商在天津的道路上开车一转,目睹了天津的基础设施情况后,先前的顾虑消除了,坚定了在津投资办厂的决心。1984年6月开始建设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5年来总投资额达2.8亿美元,其中外资占52%,工业总产值达10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达1.2亿美元。
巨大的经济效益,是一笔看得见的、有形的帐。天津的城市建设还有一笔巨大的、无形的政治帐、人心帐,那就是它的社会效益。就拿1987年实现民用燃气化,使全市气化率由27.5%一下跃到93.7%,从而居全国之首这一件事来说吧。这一工程每年可节约民用煤70—80万吨,节柴2万吨,减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3000多吨、二氧化碳9000多吨、粉尘1万多吨。这种由于环境污染的减轻而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子孙后代的发育成长带来的巨大益处,有谁能够计算清楚呢?千家万户因用气而大大节省了做饭时间,人们由此而给社会做出的新贡献,又有谁能计算得出来呢?
如今,天津的百姓们有这样的感觉:走在路上生气勃勃,回到家里心情舒畅,到外地去腰杆硬朗。总之,以“我们是天津人”而感到自豪。党和政府的威信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得到恢复和提高,出现了领导说话群众信,领导有难群众帮,群众主动为国家分忧的新气象,这是最值得一算的政治帐。
高效率来自凝聚力
天津城市建设效率之高,也是少有的。16个月完成234公里长的引滦入津工程,10个月建成34.5公里长的中环线,10个月建成71.3公里长的外环线,17个月完成天津站改造工程,两年实现了全市民用燃气化,10年建造的住宅相当于解放以来前30年住宅建设总数的3倍……
天津人靠什么创造出这样的高效率?李瑞环同志一语破的:“你给群众办事,群众给你作劲。”
1987年,市委、市政府决定,用5年或稍长一点时间,改造600万平方米的破旧平房。这消息如春风,为久居破旧平房的人们带来无限欢欣。有的人给领导写信:“我几次梦中醒来,有时兴奋得真想大声高唱社会主义好。”“我们天天想,夜夜盼,盼望赶快改造到我们这里。”一时间,天津出现了为平房改造捐款、义务劳动的热潮。1987年,全市共有3万多人捐款76.5万元,这里凝聚的是人民和政府之间的深厚感情。
动迁,历来是工程建设中的一大难题。在天津,这个问题却解决得比较顺利。改造天津火车站,260多个企事业单位动迁,3000多户居民从闹市迁往比较偏僻的新住宅区。修建外环线,郊区农民仅用5天时间就拆掉了2200多间民房,迁走了1.5万多座坟墓。
天津的城市建设之所以屡创奇迹,不仅在于它得民心,还因为天津市政府善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社会主义制度,使天津市政府可以集中全市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办群众迫切需要的大事、为民造福的大事。引滦工程直接参战的有168个单位,施工高峰时多达17万人。平房改造,市里规划、财政、物资等部门和各区政府,都主动上门服务,开绿灯,做贡献,不设障碍,不捞便宜,形成各方协作的好作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津的每一项重点工程,都是社会主义的协作曲,800万人民的大合唱。
10年建设,津门巨变。
今天,历史的篇章翻到了新的一页,天津市委、市政府新的领导班子将怎样谱写下去呢?去年12月13日,在天津人民最关心的一年一度市政府领导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座谈会上,市长聂璧初表示:“大家都关心在当前形势下为人民办实事还办不办?我肯定地回答:要坚决办!1990年还要为城乡人民办20件实事。市政府将继续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今后的努力目标,坚持为人民办实事的传统不丢,作风不变,劲头不减。”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编后

坚持为民办实事
这篇通讯告诉我们一个简朴的道理:政府为群众办事,群众给政府“作劲”。
城市政府的一个主要职责是规划、建设、管理好城市。怎样履行好这一职责?在千头万绪中,天津坚持了一个基本思路:人民政府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他们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关心的热点作为工作的重点。每年为人民办的20件实事,市委、市政府都是在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决定的。群众急需、多数人受益的事,他们就办;群众不需要,再花哨也不办。10年来,天津扎扎实实地搞了引滦入津、拆除抗震棚、建成中外环线、实现燃气化、改造危旧平房……解决了与群众生活联系最密切、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影响的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也许,天津的建设不如人意处还很多;也许,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对天津经济发展的后劲还要过些年才能看得更清楚,但天津人心稳定,社会稳定的局面,是有目共睹的。
天津走出的路,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群众从政府为群众办实事中认识到,政府是一个心眼儿为人民,所以乐意为政府“作劲”。党和政府的威信大大提高。前不久公布的“天津市1989年城市千户居民调查”结果表明,天津市民相信和拥护市政府,对来之不易的全市稳定局面格外珍惜;600户还主动为政府献计献策近千条,党群关系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
天津的路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如何通过造福于民来取信于民,从而振奋人心,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这条路对全国的城市建设,以至各行各业的工作不无启示。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有为政府“作劲”的人民群众,正是我们度过暂时难关的保证,也是社会主义千秋功业最牢靠的基石。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国家一级企业风采

  以“轴”带“轮”
——记山东新华制药厂
本报记者 宋学春
山东新华制药厂是40多年前八路军创办的一个手工作坊,如今它已发展成拥有5300名职工,年产值突破2亿元,利税5600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并成为我国最大的解热镇痛药生产基地,进入全国首批一级企业行列。
宝塔式的管理办法
新华制药厂是在胶东牟平县观水村创建,后迁到淄博市张店区的。几十年的生产实践,老一代新华人摸索了一套管理办法:两法三清一录一制(岗位操作法、设备维护法;批号清、定额清、责任清;原始记录;经济责任制)。随着生产的发展,这已不能适应大企业的管理。新一代新华人通过考察国内外经验,取众家之长,形成了高层次的管理办法,简称为“宝塔式”。即:以标准化为基础(底层),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第二层),以贯彻药品生产管理规范为重点(第三层),以方针、目标为主线(顶层),以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和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为保证(镶嵌在两边),不断推动企业的整体优化。党委副书记张功权对记者说:“我们有条不紊地按这个办法管理着企业,它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一个轮子”。每年,全厂的方针目标层层展开,落实到车间,再由车间落实到班组和个人,并进行“月度检查,半年会诊”、执行情况答辩等。严格的管理像一条无形的线牵动全厂往前奔。
新华人认为,管理工作重点在基础,基础工作在班组。实行岗位工作标准化管理,使工人上岗、在岗、下岗都有严格的程序和标准。人、机、物、料,按要求各置其位。所以新华人说:“标准化,标准化,有了标准少说话”。
两支“三结合”技术队伍
新华人推动技术进步,靠两支“三结合”队伍,即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三结合”,工厂、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三结合”。
工厂研究所同中国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抗菌素研究所和药物研究所、青岛海洋药物研究所等8家单位有密切联系,建立了药物信息网络,密切注视国内外医药发展动态。他们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合作研制的脑血管治疗新药——尼莫地平,成了药物市场上的抢手货;同中国医科大学共同研究成功的提高布洛芬片剂质量技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专业技术队伍固然重要,职工钻研技术的能力也不能低估。药厂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常年在第一线上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科室干部,以主人翁精神钻研技术。群众性的提合理化建议活动,群众性的小改小革活动搞得很活跃。去年职工提合理化建议100余项,节约资金430多万元。化工专业队张正友提出回收PPA(吡噘酸片)氯脂操作法,每年可节约100多万元;工人孙家范提出回收PPA粗品母液中六水哌嗪的建议,每年增加收入18万元以上。
七车间“咖啡因提高收率QC(群众性小科研)小组”,经一年多的攻关,收率达到全国第一,1988年荣获全国医药系统QC小组活动一等奖。这种小组全厂已有535个,发表成果177个,获经济效益1290多万元。
坚持技术进步,为新华制药厂的发展奠定了稳定的基础。近5年,该厂开发新产品69个,获得3个国家金质奖、3个银质奖,省、部级以上优质品达20个。优质产品产值占厂总产值的79%以上。
“两个生命”观点促职工素质提高
“产品质量关系企业生命,药品质量关系人的生命”。
“两个生命”的观点,使新华制药厂重视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他们把这称为“轴”。
几年来,厂级干部都到大专院校学习或参加过全国厂长经理培训、轮训。145名中层干部也都通过参加学习班、知识讲座等受了较系统的教育。1987年,厂里还分期分批组织干部脱产参加微机基础知识培训。全厂340名班组长,每年都要抽出时间参加全面质量管理和现代化生产经营的学习。目前,全厂取得职称的各类专业人才已占全厂总人数的1/5以上。
职工上岗,必须取得“上岗合格证”。工人们把这叫过“五关”:工艺操作关、环保知识关、设备维护操作关、计量器具使用关、安全技能关。从1986年起,有近4000人取得“上岗合格证”。
新华人用这根轴驱动着两个轮子,朝着中国特级企业方向奔跑。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立下“军令状”之后
——海阳县经济翻身纪实
  李宏仁 薛昌寿 于国夫
如今,海阳县的经济已在山东半岛小有名气。可3年多前,这个县却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1987年,在山东烟台市贫县开发建设工作会议上,以抗日战争中打“地雷战”出名的海阳县,被列入贫县行列。有人可能为此而庆幸,因为戴上“贫”的帽子,就得到不少优惠。可海阳县的领导心里却沉甸甸的,他们向市委立下了“军令状”:一年打基础,两年起好步,三年变面貌。
海阳县是个农业大县,全县69万人口,66万在农村。境内多山,中间高,四周低,一场雨过后,3个小时水就流入大海和兄弟县,因而水源奇缺。
治穷首先得治水。海阳县领导立下“军令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水。为了搞好全面规划,选准治水方向,县委书记孙庆传和县长慕永太亲自带着60名水利技术人员,徒步对全县的山山水水进行勘察。在此基础上,他们形成了以现有水利工程配套为主,以兴建拦蓄工程为主,以发展节水型工程为主的“三为主”治水总思路。
治水总方略确定之后,从1987年开始,他们认真组织实施,每年都利用冬春季节,搞农田水利会战。仅去年秋,这个县就有10多万民工开上了水利工地,县、乡、村700多干部深入到工地,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全县扩大改善水浇地面积8万亩。经过3个冬春的艰苦奋战,到去年底,全县扩大水浇地面积14万亩。与此同时,3座中型水库和17座小型水库受益的村,抽调了1000名精壮劳力,组成了水利专业队,坚持常年对全县骨干工程进行浆砌维修。
由于狠抓了“水”,近3年,海阳县粮食以每年9.4%的速度递增。
“山海经”一起念,山海资源一起开发,这是海阳县振兴经济的又一决策。
为了念好“山海经”,沿海5个乡镇投资、投劳,利用1988、1989年的冬春季节新建了2万亩虾池,改造了1.5万亩虾池,全县养虾面积发展到4.2万亩。他们还在北部乡镇利用山礓薄地、沟夼内的荒地,新栽苹果树10万亩,几年后,每年可收入1亿多元。
海阳县工业落后,拖了全县经济发展的后腿,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县领导决定立足当地资源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重点发展支农工业和出口创汇工业。
在县财政很紧张的情况下,他们对化肥厂进行了两次技术改造,使碳酸氢铵的年产量由5万吨增加到10万吨,满足了全县农民对化肥的需求。县里还投资3700多万元,新上了磷酸一铵、结晶氧化乐果、药膜三个分厂,今年全部投产,年可增产值5200万元,创利润530万元。支农工业的发展,为农业的腾飞安上了坚强的翅膀。
在重点扶持支农工业的同时,海阳县狠抓了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1987—1989年,全县用于技改的资金共达1.14亿元。通过技改,企业增加了后劲,从1987年开始,全县工业总产值、利润连续3年分别以45.3%和31.6%的速度递增。
工业企业中,发展最快的是外向型企业。县二轻公司所属的8个企业,两年中就有6家企业和省、市外贸部门建立了联营关系,引进资金400多万元,其中4个企业的产品全部外销。这个系统还制定了技改资金向出口厂家倾斜的政策,3年间全系统技改投资3000多万元,95%用在了外贸出口厂家。去年,全系统出口交货额达6522万元,占全县出口收购总额的一半。
海阳县领导在全县推广了二轻系统出口创汇的经验。很快,县纺织、化工系统也涌现出一批出口创汇企业。与此同时,他们还狠抓了农副产品出口基地的开发和建设。目前,已建成对虾、花生、黄牛、丝绸等8大出口基地,每年出口交货额达3000多万元。
“军令状”前无戏言。3年过去了,海阳县委、县政府向上级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去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比1986年翻了一番多。现在,他们又审时度势,确定了后3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带领全县人民,以崭新的风貌,跨上了新的征程。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更重视“轴”
  墨村
山东新华制药厂从手工作坊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解热镇痛药生产基地,依靠的是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但转动这两个“轮子”,又主要依靠企业人才的培养和职工素质的提高。
管理和技术进步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把企业人才和职工素质看作驱动两个轮子的“轴”,颇有道理。职工素质差,纵有先进的技术设备,也难以发挥作用。要使轮子转动得快,必须有一根高质量的“轴”,这是很简单的道理。
近几年,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速度加快,有的企业强调转动管理和技术两个“轮子”,但对于职工素质的提高重视得不够。一些企业管理不善,一些企业引进了设备开不起来,人的素质差是一条主要原因。山东新华制药厂正是领悟到了这一点,把提高干部和工人素质放在首要地位,才取得了成功。
愿企业界从新华制药厂的实践中得到启示,更重视“轴”的质量,以保证“轮子”持续、平稳地转动,推动企业之车稳步前进!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农村人物志

  乡亲们的好后勤
——记东宁县万鹿沟村供销部经理戴桂芹
  王雅维 王增伟
35岁的戴桂芹,是黑龙江省东宁县万鹿沟村供销部经理。万鹿沟村的乡亲们,都称她为“我们的好后勤”。
过去,万鹿沟村农民需要的农药、化肥、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都要到县城或牡丹江市才能买到,常常因此误了农时。戴桂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1986年底,她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家串户调查农民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凡是农民需要的,她都一一记下来,想方设法做好储备,以供农民急用。村里一年需要110吨化肥,她盯住三级站,一有货就往回运,其中有70%是她自己开小四轮运回村,直接送到农民家中的。
为了方便农民,她降低农药零售起点,每年把所需的上千瓶农药开瓶分装零售。由于常年分装农药,她的手常脱皮,脸有时浮肿,可她全然不顾。
本村种粮大户祝兄承包的45亩水田,去年稻苗被浮萍淹没,急需农药可湿性西草净。可是供销部没有这种药,县城、牡丹江也买不到。祝兄着急,戴桂芹更急。她多方打听,得知吉林省延吉市有这种农药后,便搭乘拉煤的汽车,赶到延吉市买回15公斤西草净,送到祝兄家里,按原价收款。祝兄试用后效果很好,求她再给买150公斤。戴桂芹毫不推辞,两上延吉,为祝兄买农药。
戴桂芹一心扑在农民身上。为了进城购货方便,她不顾丈夫劝阻和母亲的反对,偷偷地学会了开小四轮拖拉机。
今年除夕夜,家家放鞭炮、包饺子、看电视,可戴桂芹还在供销部营业。她已经4年没和家人一起过团圆年了。晚上11点,当两个孩子端着热饺子来到妈妈身边时,戴桂芹搂着9岁的儿子说:“妈妈不是个好妈妈,不是好妈妈”。儿子过生日,女儿做手术,她顾不上。连去年老母亲患脑血栓,她都没请假照顾。她自己患有严重的肾结石病,可经常照样扛50多公斤重的麻袋。
今年,戴桂芹丈夫的单位绥芬河市果品贸易公司,多次派人来村动员戴桂芹调到绥芬河市工作。戴桂芹却说:“我的事业在村供销部,乡亲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万鹿沟的乡亲们”。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湛江强力塑料包装企业公司,向湛江保险公司投保各种风险金额达763万多元,为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去年该公司创汇300多万美元。图为公司的生产流水线。
梁建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