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1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综合)
专栏:

  科学探险的壮举
——国际徒步横穿南极考察介绍
  秦大河
本次考察的概况
“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科学探险考察队”于1989年7月28日从南极半岛顶端的海豹岩出发,经过220天的艰苦奋斗,行程5986公里,中经南极点和“不可接近地区”,于1990年3月3日顺利抵达本次考察终点——苏联和平站,从而完成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国际合作徒步横穿南极的壮举。
这次横穿南极的活动反映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伟大力量。我们考察队各国队员以顽强的毅力,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几经生死考验,一往无前,走了地球上最难走的路程。这是一次人与自然的搏斗,是对人类意志和力量的集中考验。这次极其危险、极其艰巨和极其困难的探险活动再一次显示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能力和决心。
这次横穿活动是一次极为重要的科学实践活动。由于中国和苏联政府派遣科学家参加,使这种单纯的探险活动变成了科学探险。这次活动自始至终伴随着科学考察,它也是对人类智慧的磨练。作为冰川科学工作者,我圆满地完成了沿考察路线进行冰川学观测和冰雪采样工作,特别是采集到南极洲“不可接近地区”内的珍贵冰雪样品,获得了第一手研究资料。
这次南极探险也集中地体现了国际“和平、合作、友谊”的精神,形成了对全球青少年儿童进行南极教育的良好气氛。据不完全统计,有20多个国家开展了爱护南极的青少年征文活动。这为我们下一代和平利用南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次国际横穿南极科学探险活动举世瞩目。世界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给我们的成功报以最热烈的庆贺,并致以亲切的慰问。考察队胜利到达终点的当天,我们便收到了我国总理李鹏、美国总统布什和夫人以及法国总统密特朗的贺电。随后日本首相海部俊树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也发来了贺电。全体探险队员应邀会见了法国总统和美国总统,在澳大利亚也受到热烈的欢迎。探险队员还将应邀轮流到每个队员所在的国家访问,5月上旬将来我国。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海外我受到了华人的热烈欢迎,每到一个城市和机场都可以看见华人欢迎队伍。有些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拄着拐杖赶来见我,握手、签字、拍照……一位海外华人写了“秦大河——中国人的骄傲!”的条幅送给我。我深深地感到这次考察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光荣,也是祖国人民的骄傲,中华民族的光荣。它表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我们一样可以和发达国家的探险家并肩拚搏、携手共进,为人类的共同事业做出贡献。
考察队出师遇险
我们这次国际科学探险活动是由美国职业探险家维尔斯蒂克和法国医生约翰·路易斯·埃蒂安两人联合组织的,共有6名队员,分别来自6个不同的国家。
维尔斯蒂克,45岁,美国人,职业探险家,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州一所大学地质系。路易斯·埃蒂安,法国人,内科医生,十几年来一直热衷于登山和海洋、极地探险活动,曾只身一人拖着小雪撬步行抵达北极。维克多·巴亚尔斯基,博士,苏联人,40岁,冰川气象学家,喜欢饮酒、写诗。杰夫·沙莫斯,英国队员,高中毕业,是队里唯一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热爱探险,从不气馁。舟津圭三,日本队员,33岁,曾骑自行车环绕美洲大陆、横穿撒哈拉大沙漠。
我43岁,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专业为冰川学。本人曾两次去南极工作,曾担任中国南极考察队第5次越冬队队长。
另外还有两名沙特阿拉伯科学家坚守在我们的一条考察船上,在半个南极大洋做海洋调查。
考察队是1989年7月16日从美国中北部城市明尼苏达州府所在地明立阿卜利斯国际机场出发的。由一架苏联伊尔76喷气式运输机把我们考察队员、20多名记者、乘务人员和42条狗以及40吨货物载上,经过古巴、阿根廷、智利,在7月24日降落在中国南极长城站所在岛屿乔治王岛的马尔什基地。飞机降落时非常危险,风很大,能见度只有400米。飞机降落时,我们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巨响,机舱内沉寂了一会,然后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我们安全着陆了。而在机舱外等候的人们却被吓住了,原来飞机着陆时本应模拟降落几次,看准跑道后再慢慢地后轮先着地,可我们乘坐的这架飞机着陆的一刹那却是斜着栽下来,前轮先着地,跑道被砸了个半米多深的大坑,好危险!当时我们在飞机上没有意识到这种危险,后来听说后才感到害怕。这架飞机因剧烈的震动,被报废了。
中国长城站离机场有两公里的路程,我国长城站是这次南极探险的物资供应和后勤基地。长城站飘扬着五星红旗,14名越冬队员欢迎我们到来。7月26日清晨,国际南极探险网的小型飞机分批将考察队员和物资送到出发点。我和英国队员带着几只狗第一批飞往出发点。晚上,我们用罐头盒装上汽油点着,为飞机导航。7月28日,开始了我们的征程。
凶险的冰雪巨人
南极是一个冰雪有2000米厚的大陆,整个大陆几乎完全被冰雪覆盖。它是世界上最寒冷、风最大的地方。在南极点,年平均温度达零下50摄氏度。1983年7月,测得最低气温为零下89.2摄氏度。这里风速高达每小时240公里。世界上环境最恶劣的大陆在等待我们去征服!
面对眼前这个冰雪巨人,我们并没有完全征服它的把握。在我们的前面已经有许多探求大自然奥妙的勇士献出了生命。阿蒙森和斯科特两名南极探险先驱的事迹,是探险家们时常提及的话题。这是两支第一次踏上南极大陆、到达南极点的探险队。阿蒙森领导的探险队使用狗拉雪橇,于1911年12月14日第一个抵达南极点。一个月后,也就是1912年1月17日,英国人斯科特率领的另一支考察队也到达了南极点。阿蒙森队胜利返回,斯科特的考察队返回时全军覆没。几十年后人们从斯科特的日记里发现,在最后几天里,他们每天只能走2公里,而他死去的地方离他存放食物的地方只有18公里。人们发现他的雪橇上载的全是矿石,而不是粮食。为了这些矿石样品,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这肆虐无常的南极巨人面前,谁能保证我们不重演斯科特全军覆灭的悲剧呢!况且我们还要穿越南极大陆一块被称为“不可接近地区”的地域。
这次我们确定的路线是从南极西北部的南极半岛出发,途经位于中部的南极点,穿越“不可接近地区”,翻越东部的南极高原,最后到达苏联和平站。这是横穿南极最长的一条路线。
苦练滑雪
对我来说,情况显得更糟。我是6名队员中唯一不会滑雪的人。开始我只好跟在他们后面甩开两腿拚命的追赶,1天、2天、3天……“必须学会滑雪!”我一踏上滑雪板就摔跟头,摔倒了爬起来,爬起来又摔倒,最多时几乎每两分钟就摔倒一次,我的体力消耗是可想而知的。最初我一天滑一个小时,然后两个小时,逐渐增加到四个小时,以后天天增加,到8月22日,我也和其他队员一样成了“全天候”滑雪员。当这个消息传到长城站时,那里的工作人员通过无线电向我祝贺。法国队员幽默地说:“秦将是中国奥林匹克国家滑雪队的佼佼者。”
我们的行进非常困难,用了2/3的时间,才走了1/3的路程。我们最亲密的伙伴是40条受过严格训练的狗。它们每12个一队,拉着长约3.5米、宽70—80厘米的雪橇,奋力在雪原上奔跑。南极半岛布满了冰裂隙,有时表面上看是平坦的雪地,可实际上当你走过它时,雪下冰层很容易出现断裂。开始不久,我们5部雪橇就断了两部。有时狗会突然掉进冰缝中,我们不得不系上安全带下到冰缝中,将狗救出。有时,我们前面和后面的狗没有掉进去,偏偏中间的狗掉进冰裂隙,这时,这些训练有素的狗会前后左右同时向四方用力把缰绳拉直,将掉入裂隙中的狗吊起,等着我们把它们的伙伴救出。我和英国队员同用一部雪橇,总是在最前面滑雪探路,好多次我感觉身体在往下沉,每当这时我都总是很快抓住雪橇,回头一看,身后竟是一条一米多宽的裂隙。
迎战暴风雪
8月份过去了。9月份我们风雪无阻地赶路,每天早上5时30分起床、烧饭,7时收帐篷,8时半出发,下午6时宿营休息。
9月和10月份,我们是在暴风雪中行进的。疯狂的雪暴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我们用旧裤腿做成头套罩在脸上,只露两只眼睛,一天下来,眼睫毛上挂满黄豆大的冰粒。衣服表面被冻成冰壳。我们回到帐篷里打碎衣服外面的冰层,用火把衣服烤干。这时我的右眼皮冻伤了,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在到达南极点照像时我戴了一副墨镜。我的眼皮一直有冻伤,旧疤未去,又添新疤。
每天,我们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用刷子把衣服表面结的一层冰除去。因为我们的睡袋上结满了冰。
吃的食品很简单,一般是把压缩食物用锤子打碎放在锅里煮,味道很不好吃。200天下来,我连放食品的盒子都不愿意看。
最困难的是上厕所,这是个不登大雅之堂的话题,可在南极是极其严肃的。我们不敢解开衣服,因为风会卷着雪钻进衣服。我们各有各的绝招,有的挖深雪坑避风,有的不出帐篷,最绝的是苏联人,他不怕冷,每天用雪洗澡,所以上厕所不成问题。
由于食物单调,低温严寒和高强度的滑雪活动,体力消耗大,每个人的体重都在下降,3个月以后,我的体重减少了15公斤。平时我们裹衣而睡,没有看过自己的身体,到104天时,我们到了南纬80°,西经90°,这里的一个考察站安排我们吃饭后洗澡,这时我才发现自己是皮包骨头,四肢细瘦,关节突出。我开始担心体质继续下降,仅凭毅力能否完成这次探险。好在我们得到了一些鲜肉,食物构成上有所改变,增强了体力。
通讯是采用20瓦的电台,靠它和外界联系,但这不足以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在当时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一旦遇难,飞机无法援救。因为暴风雪太大,能见度太低,有电台也没有用。有一段时间,我们与外界联络经常中断。好几次,我们好不容易和飞机联络上,可是风大,能见度低,飞机无法确定我们的准确地点,因而也就无法投递食物。为了确保安全,我们提前在要路经的地段预先投递食物,但是有许多食物找不到了或丢失了。当有两个相邻的物资集散地的食物都丢失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减少定量,狗减少1/2,人的食品要减少到定量的1/4。有一次,狗只能靠这些粮食维持两天了,十分危险。
穿越“不可接近地区”
南极点到苏联东方站之间1250公里的地段为“不可接近地区”,是南极迄今没有任何气象资料的地区,因此也是我们最担心的地区。穿越这个地带前,我们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先在南极点休息了3天,扔掉许多东西,每人只留一身衣服,6人共同备用一套替换衣服。食物也按计算精确定量,不多带一点。我自己只多带了一双手套,一双鞋,一个笔记本和铅笔。这些准备都是为了使雪橇重量保持最轻。按计划,我们要在这个地区走半个月,所以我们每天平均要走48公里。我们不能等到气温下降至零下60摄氏度,零下50摄氏度狗就吃不消了。这时我的工作量明显加重,因为我是科学家,除了要探险外,还担负着科学考察工作。每天我和所有队员一样喂狗、做饭、清雪建帐,搬运东西。这些事结束,其他队员都进入帐篷后,我还要刨冰,挖雪,进行冰雪调查。这一般需要30至60分钟。遇到雪下有冰层时,更加吃力。这时又饿又冷又疲乏,只好挖一会儿歇一会儿。铁锨挖不动就用斧子砍。几个月下来,3把铁锨都挖坏了。我每获一个数据,每照一张观测照片,每采集一个雪样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每天不间断地工作,因此采集到一套完整的资料。苏联科学家负责气象观测,仪器太重,在走到一半路程时,狗又冻伤,必须减轻重量,我们开了一个“国际会议”,不得不精减这个仪器,为了安全横穿南极,苏联科学家不得不忍痛割爱。
和平、友好、合作
共同的使命、共同的经历、共同的生活,以及共同的拚搏把我们这6个不同国家的男子汉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我们有苦同当,有乐同享,在一起友好相处,紧密合作。例如,在“不可接近地区”,我挖一个雪坑,标准深度是2.5米,单我一个人要挖3个小时;这时所有的队员都自动来帮助我。
我们常为自己制造出许多开心的事。最值得我们纪念的要算生日宴会了。我们6个人的生日都是在南极度过的,而且分布得很均匀,从1989年的8月到1990年2月,除了10月份以外,每个月都有一个生日。这为大家提供了聚会的好机会。每次宿营后,大家都到一个帐篷里集中,花上30至40分钟时间唱歌。苏联队员照例要给每个过生日的人作首诗,对每一个队员在横穿南极活动中的“丰功伟绩”大加赞扬一番。英国人是个很仔细的伙伴,他备了5个生日卡,给每个过生日的都赠送一个。生日卡上的签字很幽默,如日本人给法国人的贺卡说:“约翰·路易斯·埃蒂安,你所以要来这里参加赶狗拉雪橇的队伍,因为你是属狗的。”这位法国人43岁,按中国属相,他是属狗的。我们的宴会上没有什么佳肴珍馐,也没有觥筹交错,只有一杯茶,但这杯苦茶中却洋溢着友谊和温情。圣诞节、春节分别是西方人和东方人的两个重要节日,我们都没有时间来热烈庆祝,只用“圣诞快乐”和“新年好”这简短的问候来表达祝福。
抵达终点
我们离开东方站是今年1月21日,气温下降到零下41摄氏度,据东方站的苏联科学家说,2月份以后,这里的气温要降到零下40摄氏度到50摄氏度之间。去年2月1日,这里的气温是零下60摄氏度。我们的心情顿时紧张起来,因为迄今我们才完成一半多一点的路,而且下面我们即将踏上纬度越来越低的南极高原了,越往前走,温度也就越低。12天后,我们到达苏联夏季站共青团站。这时的最低气温是零下49摄氏度。我们的狗再一次大批冻伤。狗的腿上结了冰,狗为了咬掉冰,连毛一起撕下,露出红皮,鲜血淋淋。当时情况很紧张,好在苏联方面提供了两辆拖拉机在距我们前方70公里处“护航”,我们得以让伤犬到车上接受治疗。
北京时间1990年3月3日20时10分,我们终于准时到达本次探险的终点——苏联和平站。至此,为时220天的“1990年国际科学探险”活动圆满结束。在终点,已有数十名记者等待着我们。他们把这里的实况通过卫星在黄金时间向全世界播放。
最后,我想说一点,作为一位科学工作者,我为能够受派遣参加这一历史性的活动而感到荣幸。我当时想,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即便发生意外,我也决不后悔。现在我们成功了,我感到能完成人民的重托,是凭自己坚强的毅力,而这毅力源自我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因此,荣誉属于人民。在此,我向关心我、鼓励我的祖国和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根据秦大河4月10日所作报告整理)(附图片)
  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第一个中国人——秦大河。新华社稿
1989年12月12日,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胜利地到达南极点——美国阿蒙森—斯科特考察站。在南极点上,秦大河(右三)展开了五星红旗。他是到达南极点的第一个中国人。 新华社稿
  张雅文 绘


第3版(综合)
专栏:资料

  南极探险活动简史
提起对南极的探险活动,大概要追溯到18世纪下叶。1772年到1774年期间,英国的詹姆士·库克船长率领“坚定号”和“冒险号”两艘探险船,完成了南半球高纬地区的环球航行,即环绕南极洲的航行。他的一系列发现和预见,为南极洲的发现和随之产生的探险活动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中叶,已有一些国家的国旗在南极洲飘扬,俄国人别林斯高晋、法国人迪·迪维尔、英国人詹姆斯·罗斯和美国人威尔克斯等,都率领本国的探险队抵达南极洲。以上活动大大增加了人类对南极地区的了解和认识。
本世纪初期,对南极洲内陆腹地的探险考察达到了高潮。1911年,由阿蒙森和斯科特分别率领的挪威和英国两支探险队,在向南极点的徒步行进中展开了激烈的角逐。1911年12月14日,阿蒙森和另外4名挪威队员使用狗拉雪橇和滑雪的办法抵达极点,然后安全返回。99天共行走2993公里,在这次角逐中取胜。1912年1月17日,斯科特的探险队也抵达南极点,不幸的是在返回途中,斯科特和他的4名伙伴先后遇难。这是人类首次抵达南极点。为纪念这些南极考察的先驱者,美国在南极点建立的科学考察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成为各国在南极地区活动的主流,有1000多名科学家曾登上南极大陆。统计结果表明,在地球物理年取得的成就中,南极的考察仅次于空间计划,位居第二。在上述考察活动中,英国人曾组织了沿最短路线横穿南极的探险活动,全程3000公里。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横穿南极的探险活动。这次“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是沿最长路线徒步横穿南极洲,全程5986公里。


第3版(综合)
专栏:体育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
“我坚信北京亚运会定会取得极大成功”
新华社洛桑4月10日电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此间说:“我坚信北京亚运会定会取得极大成功。”
这是萨马兰奇日前在国际奥委会总部单独接见《经济参考》报记者周光耀时多次说到的一句话。
萨马兰奇指出,第十一届亚运会规模空前,国际奥委会和他本人密切关注着这届盛会的筹备情况。他说,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主席法赫德上月去北京现场视察后,对亚运会准备工作非常满意。他本人获悉运动场地和亚运村建设以及其它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之后,也感到十分高兴和放心。
当记者问到怎样才能当好世界大赛或洲际大赛东道国时,这位出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已达10年之久的西班牙人指出,要使体坛大赛的组织工作取得成功,光靠参加运动会组织工作的那一小部分人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有东道国全国人民的参与、合作、支持和帮助。
曾先后八次访华的萨马兰奇主席接着说:“我相信第十一届亚运会一定会得到中国人民的支持,因为我十分了解中国人民。我知道,中国人办事认真,遵守组织纪律,又热爱体育事业,他们把组织好亚运会作为一项光荣的使命。这一切都是亚运会成功的有利条件。”
谈到对亚运会东道国的要求和希望时,萨马兰奇友好而又肯定地说:“我坚信北京亚运会一定会取得极大成功。”
今年7月将满70周岁的萨马兰奇高兴地告诉记者说,今年9月份,他将前往中国参加北京亚运会的开幕式。
最后,萨马兰奇殷切希望中国人民抓住这个契机,向世界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体育热情,为中国今后举办更大规模的国际体育比赛创造有利条件。


第3版(综合)
专栏:体育

  中国台北奥委会向台湾当局正式提出申请
欲“包机直航”北京参加亚运会
新华社香港4月11日电 中国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已于昨天正式向台“交通部”提出“包机直航”北京参加亚运会的申请。“交通部长”表示只能乘坐外国航空公司的飞机。
这一申请表示,参加本届亚运会的中国台北代表团人数大约450人,由于代表团人数众多,各类运动器材数量庞大,为使参赛选手能以省时、省事、安全之方式抵达北京,拟请当局能够同意让代表团以“包机”形式飞抵北京。台“交通部长”张建邦于昨日表示,台湾航空公司仍然不得从事此一飞航行为,如果采用外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只要大陆同意,台湾当局也没有意见。


第3版(综合)
专栏:体育

  伊朗寄出亚运会三个球类项目报名表
新华社德黑兰4月10日电 伊朗奥委会秘书长伯赫拉姆今天在这里对记者说,伊朗已报名参加北京亚运会篮球、足球、水球三项赛。
伊朗奥委会于9日已将报名表寄给了中国奥委会。北京亚运会组委会规定,球类等集体项目的报名截止日期是4月22日。
伯赫拉姆说,伊朗将派12到14个队参加亚运会,并将在每次报名截止日期前寄出报名表。伊朗亚运会集训队目前正在紧张地训练,强化训练将从这个月底开始。


第3版(综合)
专栏:体育

  中国队获世界跳伞锦标赛亚军
新华社曼谷4月10日电 (记者邵林铭)据来自泰国北部清迈消息:第三届世界踩伞跳伞锦标赛经过历时8天的角逐已于9日在清迈结束。中国队以85分的总成绩,夺得四伞循环踩伞造型的世界亚军,美国队获得该项目冠军,加拿大队获第三名。中国队在四伞循环踩伞造型的比赛中,全队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经过7轮的激烈角逐,终于夺得了这一项目的世界亚军。


第3版(综合)
专栏:体育简讯

  体育简讯
▲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一天天迫近的时候,北京利生记者联谊会日前在京正式成立。
联谊会以联络感情、交流学术、研讨业务和增进友谊为宗旨,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王耀章)
▲为迎接亚运会,提高服务水平,四月十一日在京举行了美容美发大赛,十五个省市近九十名高手参加角逐。北京市美发美容研究会秘书长李瑞明说:这次活动很有意义,大赛后主办单位将组织名师为中国参加亚运会的健儿义务服务。
                    (马望真)


第3版(综合)
专栏:体育

  全国越野滑雪赛又产生两项冠军
新华社长白山滑雪场4月11日电 (记者郭力群)1990年全国越野滑雪冠军赛今天又产生两项冠军。
在女子10公里比赛中,吉林市选手窦海霞以32分46秒93的成绩夺得冠军。这是她在本次比赛中获得的第二个冠军。解放军运动员宋爱芹以33分14秒26的成绩获得亚军;另一名吉林市选手王保艳以33分48秒23的成绩获得第三名。
在男子15公里比赛中,通化选手吴敏义和赵军分别以43分34秒01和43分58秒43的成绩获得冠、亚军;哈尔滨运动员吴金涛获得第三名,成绩是44分25秒8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