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母校精神 画苑垂范
——从《国立北平艺术画选》谈起
  秦岭云
值此中央美术学院成立40周年之际,前“国立北平艺专”师生校友欢聚于中央美院,庆贺香港采云轩出版的《国立北平艺专画选》首发式,在座的人多半鬓发皤白,说今话旧好不欢快!
打开画册一看,其中的作者多为当代名家,不少作品尚属初见,霎时间,往事涌上心头,母校高大的身影又浮现在大家的眼前,凝视着封里印的那张教学楼彩照,恍若回到西城西京畿道那个青秀精致的艺专校园,事虽已隔半个世纪,而印象却还是那么强烈新鲜。
母校创始于1918年春天,由主张“美育代宗教”的蔡元培先生倡议,从此伴随国家政局的变易,一再更名,时断时续,从国立美术学校——国立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国立北平大学美术专门部——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时逢抗日战争,学校南迁又与国立杭州艺专合二为一,在大后方成立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直到抗战胜利,京、杭二校又分别复员到北京和杭州,北平一校是当今中央美术学院的前身。关于我国国立美术院校的沿革史料,一向缺乏正式记载,根据查访到手的零星资料,以上的叙述是可信的。
关于这个学院的名望和贡献,有口皆碑,从校领导郑锦、余上沅、闻一多、林风眠、徐悲鸿、赵太侔、严智开、滕固、吕凤子、陈之佛、潘天寿、邓以蛰……这些闪闪发光的名字,可见一斑;至于教授于这里的著名艺术家如齐白石、溥心畬、黄宾虹、常书鸿、卫天霖、王雪涛……多如繁星,就更是尽人皆知的了。
教授们有的归自海外,有的则是社会上公认的名家。学风是严肃而活泼的,尊重民族传统,也不拒绝外来的有益的艺术营养,教授们各擅一面,同学们也各取所好。像我所在的绘画系,画素描时就允许意大利和日耳曼风格并存,有人热衷于英吉利水彩,有人去琢磨新兴的木刻,国画系的你画齐白石的大写意花鸟;我画溥心畬的北宋山水,百花齐放,面貌很多。是一所令人终生难忘的学府。
我于1934年秋,考入此校,正值国难当头,山雨欲来,故都不保,从1937年秋天母校开始南迁,由庐山牯岭而沅陵老鸦溪、而昆明文林街、而青木关松林岗、终而重庆盘溪,直到1946年重归北京总布胡同。在此期间,艺专师生经历了民族间阶级间斗争的考验,受到战火的洗礼,走出课堂,深入到自然和人民中间,受到难得的锻炼,受到社会大学的再教育。
时至今天,有不少老师和同学已经作古,画册名录可以作证,艺专同学不负母校的哺育,在各条战线各个角落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不少,有人光耀艺苑、有人名扬银幕、有人德重教席,也还有人血染沙场……
 这本画册是北京美术学会近几年在北京、南京、天津等地展出之后展品的集结,今天出版不易,撇开经济支持不说,征求这批散在各地的作品就很不平常。对二三十年代北京画家作品有兴趣的朋友,会很快发现这本画集的可贵之处,如陈师曾、姚茫文、肖谦中、王萝白、金北楼、颜伯龙……诸家的作品,都可称得上是绝世稀品,既有艺术性又有文献性。书法作品中的沈尹默、寿石工,令人折服。王曼硕老师1962年所书王国维词话,体势之美,功力之深,我虽从学多年,却还是首次看到。见物思亲,我们以深挚的敬意怀念母校和辛勤教导过我们的诸位师长。
读画册之后,即兴写篇短文,一表心情,但目的还是激励自己并与诸同窗共勉,让我们携起手来努力学习,发扬母校的精神,在艺术上勿负于这一伟大时代。


第8版(副刊)
专栏:

  生命的艺术
——记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温可铮教授
  睿奇
我国著名的男低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温可铮教授从事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将近半个世纪漫长的岁月。最近,上海对外文协、上海音乐学院、上海音协为他举办了独唱音乐会。几十年风风雨雨,映衬着这位老艺术家舞台上的身影更加伟岸,歌声更加浑厚。视歌唱为生命的温可铮,从他投身艺术事业的第一天起,就奔着自己的目标,向艺术的峰巅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
温可铮早在儿童时期,就显示出他的歌唱天赋,10岁获得华北地区“音乐天才儿童奖”。17岁又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南京国立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著名的苏石林教授和契尔金教授学习声乐;1950年他执教于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1952年并入上海音乐学院。从这时起,他便以青年男低音歌唱家的形象,登上了新中国的音乐舞台,在国内举行了一系列的独唱音乐会,获得了极好的声誉。1956年,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青年歌唱家声乐比赛中,他一举夺魁。接着又于1957年获得在莫斯科举行的世界青年古典歌曲演唱比赛的银奖,被世界著名的苏联男低音歌唱家格梅里亚称为“世界上最有前途的男低音歌唱家之一”。
在舞台上,他表现了卓越的演唱才华。在音乐学院,他具有极强的教学能力。在生活中,他又是那样乐观豁达。他可以为街道里弄的居民们演唱喜闻乐见的歌曲;可以倾其所有,收集名贵唱片,研究前人演唱,以至入不敷出,夫妇二人只能在街头喝粥度日。甚至在那“十年动乱”晦暗的日子里,他也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去练,去唱。他躲在亲戚家小阁楼里唱,在野外对着庄稼、迎着风雨唱。正是勤奋歌唱,支持他渡过了那不堪回首的年月。了解温可铮在逆境中刻苦练唱的经历,人们就不奇怪,为什么“十年动乱”一结束,他就能马上登台,拿出一套套不同曲目的音乐会,奉献给观众。1978年在北京举行的音乐会,他演唱的曲目达85首之多。在短短几年里,从北国延边到西南边陲西双版纳,无不留下他的歌声和足迹。
1980年以来,他先后应邀出访讲学、演出,多次到过日本、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人们感到惊讶,过去一直封闭的中国,居然有这样一位出色的男低音歌唱家,他们称他是中国的夏里亚平、大师级的歌唱家,说他的演唱有着“令人惊叹的曲目,令人惊叹的演唱”,“显示了世界第一流歌唱家的威力。”……
在一般人看来,温可铮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应得的荣誉,但是对于年过花甲的温可铮来讲,他把这一切看得很淡很淡。在他心中占据着首位的,依然是他那不可须臾离开的歌。如今,在他的演出曲目表上,已贮存了中外歌曲达400余首,也就是说,温可铮可以连续20场音乐会而曲目不重复。这是多么惊人的数字啊!(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

  从这里开始
  秦伯益
一九四七年,秋风初起。简陋的课桌上两架显微镜一高一低。一个镜下有水一滴,一个镜下有切薄了的一片洋葱皮。同学们排着队,等待、猜测、好奇。不知镜下到底是啥东西?只见水滴中游浮的草履虫在嬉戏,洋葱皮上方方正正的细胞排得整整齐齐。这是许志仁老师为我们安排的第一个生物学实验设计,它使我第一次窥视了细胞和组织的奥秘。它第一次引起了我对生命物质的兴趣,它使我第一次思索着生命科学中的无数个谜。
四十年过去,阴晴晦霁。我学医。研究新药,探幽入微。从组织、细胞到分子、量子,从细胞、组织到器官、整体。从现在预测未来,从未来追溯过去。从国内到国外,从地面到天空、海底。从战时到和平,从高原到极地。从个体到社会群体,从亲代到子孙后裔。预防、治疗和保健;科研、医疗、教学和管理。时而步履艰难,时而一切顺利。有挫折,有委屈;有荣誉,有奖励。在生命科学的殿堂里,我忽儿愁,忽儿喜;忽儿大彻大悟,忽儿扑朔迷离。成败得失,荣辱是非;经风历雨,甘苦难计。我竟乐此不疲,爱得入迷。而这一切,却都起步于那只草履虫,那片洋葱皮。
老师的指点,老师的启迪,就这样成为人生和事业最初的原动力!
可谁又能说清楚,教师工作的社会效益到底该从哪里算起?


第8版(副刊)
专栏:

  雷锋、李双双与“管得宽”
  孟庆荣
最近,电视上重新播出新中国妇女题材影片《李双双》。看完《李双双》之后,有的青年评论说:李双双这个人的确可亲可爱,可是现在李双双这样的人物实在太少了;如有,人家也会说她“傻冒”的……
这一番评论,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凡是60年代初看过《李双双》的人,大概还都记忆犹新:在当年,李双双这个人物真可谓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再加上当时全国又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雷锋、李双双成了一种精神力量。
“李双双”精神,集中一点就是“管得宽”精神。从李双双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中国妇女翻身得解放,走出锅台,走出家门,迈向广阔天地,显示着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精神力量。
“管得宽”精神,首先出于一个“公”字。雷锋、李双双之所以“管得宽”,是“公”字在他们的心灵深处闪光。正是他们怀有一颗火红的公心,爱党、爱祖国、爱集体、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火花,才能从他们的内心深处迸发出来。正是这样的“火花”,激励着他们爱“管闲事”。
“管得宽”精神,还体现着一个“善”字。雷锋、李双双的“管得宽”,并非胡管、乱管一气。她不仅敢于“管得宽”,而且善于“管得宽”。管得有板有眼,有理有节。表面看李双双管起事来,像机关枪大炮冷酷无情,实则她的心肠又是非常善良的。在她“管得宽”的一桩桩事中,都包含着她那颗善良、火红、热诚的心。原来对她曾经冷潮热讽的人,最终也被她那颗善良美好的心给征服了。
当今我们处在一个变革时期。我们需要大大弘扬雷锋精神,应该呼唤李双双那种“管得宽”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光永远在中华大地上闪耀……


第8版(副刊)
专栏:

  生活底蕴的闪现
——孙振宇和他的摄影集《绿野·蓝天·碧海》
  陈大鹏
孙振宇的名字,早在70年代初,我就从报纸上熟悉了。最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拍摄的那张《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的彩色照片。画面上雄伟的天安门前,身着各民族服装的男女扑面而来。这张照片当时作为大幅图片宣传画在国内外发行。记得那时农村许多人家都把它当作年画挂在中堂。
以后,每每在报纸上看到孙振宇的名字,便增加几分注意。孙振宇是个摄影记者。他既有敏感的新闻触角,为报刊提供了大量的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照片,又创作了许多具有艺术价值的摄影作品。有时他又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使新闻照片艺术化,使艺术照片尽可能地贴近现实,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摄影专集《绿野·蓝天·碧海》就是他摄影道路的一个缩影。
作为一个新闻摄影记者,孙振宇有一双非常敏感的新闻眼睛。他善于在纷纭的社会现象中找到具有新闻价值的镜头。他有两条非常勤快的腿。从事新闻摄影20多年来,他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天南海北。他在祖国的最南端拍下了《不沉的战舰》、《南国哨兵》等珍贵镜头。在祖国的最北端摄下了《雪海巡逻》、《以苦为荣》等优秀作品。
孙振宇的摄影不满足于对一般事物表象的原始纪录,而不断去挖掘蕴藏在生活深层的具有美的价值的东西。《映日荷花》、《蓝天上的木刻》、《彩带》等,像一幅画,一幅味甘醇美的写意画。在黑白照片《感谢》中,一枝苍劲的树干,一个焦渴的战士正在张口接那凝聚在树干上的露珠,画面没有表现战场上如火如荼的场面,却使人联想到战斗的艰辛,联想到饥渴对生命的意义。这是一幅没有表现战争的战争画,那战士纯真甜蜜的笑容,那晶莹闪亮的露珠,是英雄主义的再现。《自塑的雕像》画面拍摄的是支援胜利油田的战士,两人刚从泥浆里出来,他们的手、脸、衣裳、风镐上沾满了泥水,那满身的泥浆恰如一幅大自然造就的活的泥塑像。诸如此类的作品还有《海玫瑰》、《母爱》、《向妈妈报捷》等等,都有各自独特的追求。


第8版(副刊)
专栏:

  钢笔书法大字典
  振濂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钢笔书法大字典》,编入五体字范计有五千余字。每个字有十余种书写方法范例,查检方便、迅速、字范规则而注重艺术性,为历史留下了一份当代硬笔书法较高水平的记录。初学者可以将之作为字典、字帖临习、研究者可以据此对硬笔与毛笔两种书法形式进行比较。这种既适用,又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好书对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会带来好的影响。


第8版(副刊)
专栏:

  秋风霜叶图 李可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