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0-04-01

1990-04-01新闻联播 文字版

纪录电影的困惑与希望

第8版(每周文摘)<br/>专栏:<br/><br/>  纪录电影的困惑与希望<br/> 一些喜欢看纪录片的观众在抱怨,近年来纪录片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差。电影院不想放,大家不爱看。人们在询问——<br/> 纪录片到哪去了?世界上最大的纪录片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设备精良,技术力量雄厚,全厂近900人,其中创作人员近250人,但每年拍片不足300本,平均每个创作人员一年只有不到15分钟(约一本半)的创作任务,厂内每台摄影机平均每年运转不足1小时。厂里已连续几年亏损,去年亏损额高达330万元。<br/> 据厂长靳敬一介绍,由于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现在拍一本片子仅材料费就要1万多元,再加上其他各项费用,每拍一部都要赔钱,拍得越多赔得越多。俗话说:“赔钱赚吆喝”,可现在许多流血流汗赔钱拍出的片子与观众见不了面,连吆喝都赚不回来。唯一的发行渠道——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每年只按电影局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收购230本。<br/> 电影发行公司的苦衷 中影公司国内部短片科的孙永祥同志无可奈何地说,纪录片卖不出拷贝,确实难办。现在,各级发行公司都是企业,层层承包,自负盈亏。经了解,中影公司曾规定了购买短片的最低比例,但是,由于近来什么都涨价,故事片的票价也开始浮动,只有纪录片始终是每部5分钱,这就使靠票价收入养活自己的电影院不愿放纪录片。一般说来,短的、题材新的纪录片能订到100—200个拷贝,3本以上的长片既占时间,又不赚钱,如没有上级指令,基本无人问津。而3本以下的短片只占纪录片的50%左右,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纪录片几乎无法与观众见面。据说为了支持生产厂家,讲求社会效益,中影公司每年要为短片亏损补贴2000万元左右!<br/> 纪录片的出路何在?近年来,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的参与意识越来越强烈,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也就越来越关心。纪实文学适应了人们的这一要求,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欢迎。假如我们的纪录电影也能及时地转到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上来,也许能或多或少改变目前的处境。比如,住房问题、工资物价、时装新潮、赌博卖淫、走私、环境污染、独生子女教育……这一系列社会问题倘能在银幕上得到纪实性的反映,人们是会喜欢的。再加上表现手法上的改革和创新,纪录影片就一定能在困境中闯出一条路来。(3月18日《工人日报》翟亚娜文)

警惕代办出国手续的骗子

第8版(每周文摘)<br/>专栏:<br/><br/>  警惕代办出国手续的骗子<br/> 上海一批从事代办出国手续的“黄牛”正在暗暗活动,致使一些出国心切的青年费用猛增,甚至巨款被骗。<br/> 此类“黄牛”中的一种,是专司掮客之职,他们一般与国外代办就读团体有一定联系。而国内一些热衷于出国又苦于无门的青年,则往往愿意为此多花1至2万元人民币。于是,“黄牛”便成了双方的“媒介”。<br/> 另一类“黄牛”,则在收取他人钱款以后,对委托人的托办“似办非办”,乘机吞食委托人钱款的银行利息。江苏宜兴都山多联公司驻沪办职工范小梅,自称有门路办理赴加拿大自费就读手续,分别收取季某等5人钱款,总计6800美元和人民币5.4万元,声称50天内可办妥手续,随后将部分钱款寄至加拿大某学院。但该学院因与范无任何关系而拒办此事。范便要求校方将款寄到其兄或本人名下。去年5月2日,校方将1万美元以支票形式寄给范兄,范兄将此款存入银行。委托人闻讯多次索款,范在归还其中两人共人民币1万余元后“失踪”了。<br/> 还有一类“黄牛”,凭着一些若有若无的海外关系,骗取他人钱财后,一走了之。年逾七旬的老妪王曼卿以代办赴日就读实行“包接机、包住宿、包工作”的名义收受本市青年王某、钱某人民币各1.6万元。但王收了钱后并未去办手续,而作“拆东墙补西墙”之用。当事人闻讯索讨,王仅还了一部分。与此同时,她又向陈某出示了“国际人类文化交流基金会信息员”的聘书,以替陈办理去澳大利亚劳务输出为由,收取了陈1.2万元人民币,便从此“消失”。    <br/>     (3月15日《解放日报》王利敏 叶彬琪文)

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个大学毕业生的转变

第8版(每周文摘)<br/>专栏:<br/><br/>  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br/> ——一个大学毕业生的转变<br/> 一九八八年夏,福州大学计算机系一九八六年毕业生陈德水,在福建莆田造纸厂优化组合时成了编外人员。经过一年反思和奋斗,去年他被评为“市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这不寻常的变化耐人深思。<br/> 陈德水分配到厂里头两年,由于客观上专业不对口,主观上又不努力,还有点傲气,“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成天在个人名利得失的小圈子里打转转。他在上大学时那种天真烂漫的幻想很快破灭了,处处感到不顺心,工作上愈益走下坡路,直至一九八八年实行优化劳动组合,全厂当时只有他一个本科生,竟成了没人要的人,只拿到本人标准工资的百分之七十。<br/> 面临如此严峻的处境,他惊愕了!这时他才痛切地感到,若要不被社会淘汰,唯有奋发起来,按照社会的需要努力工作,才能对国家和人民有所奉献,自己才能有出路。<br/> 他下决心搞科研,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这个厂生产高强瓦楞纸出口,一向只计重量,无法计长度,用户很不方便。全省同行也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个很有实用价值的科研课题,厂里曾聘请外地工程师来研究实验,也没成功。陈德水经过反复考虑,郑重地向厂领导提出要攻下这个课题。厂里特批六千元钱,作为他的科研经费;而且决定,科研中的一切事项放手让他去干。<br/> 信任和支持给陈德水以巨大鼓励,但同时他又觉得肩上责任重大。从此,他没日没夜埋头在各种资料和书籍之中,寻找一切机会,虚心向工人请教生产中的问题。为了节省费用,他多次上福州,只要能找到宿舍挤一挤,都舍不得住旅馆。盛夏酷暑,福州的气温特别高,他工作过于劳累,因胆道蛔虫发作,住院一个多月,病情稍有好转,就要求出院回厂。经过三个多月呕心沥血奋战,自动测试长度仪终于搞成功了。<br/> 第一个科研课题成功,陈德水尝到了甜头,他向厂里提出,要继续搞横幅定量仪和水分测定仪,还建议成立电子科研小组。<br/> 陈德水在社会上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br/>        (三月十一日《福建日报》张玉钟文)

军队何时起被称“长城”

第8版(每周文摘)<br/>专栏:<br/><br/>  军队何时起被称“长城”<br/> 最早将军队喻称为长城的,是1500多年前南朝时期的著名将领檀道济。《宋书》和《资治通鉴》记载,檀道济一生征战,所率军队常使敌军闻风丧胆。元嘉八年(公元431年),他率兵攻魏国,粮尽退兵,敌军竟不敢追来。因他功勋显赫,官至司空、都督、刺史等职,但却引起宋文帝之宠臣刘湛和司徒刘义康的妒嫉。他们力劝文帝召道济入朝,尔后又矫诏把他扣禁起来。昏庸的文帝偏信谗言,于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杀死了道济和他的儿子。道济临刑时,愤怒地投帻于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北魏人得悉几位能征善战的名将被杀,便毫无顾忌地派兵伐宋。北魏太武帝亲率步骑10万人直逼宋都建康。宋君岌岌可危之际,才后悔杀了檀道济等军队将领,意识到军队确实犹如万里长城般的重要了。 <br/>        (3月18日《解放军报》林长华文)

“烈士”称号的由来和演变

第8版(每周文摘)<br/>专栏:<br/><br/>  “烈士”称号的由来和演变<br/> “烈士”一词,始见于商代。伊尹说:“大夫知人事,烈士去其私”。春秋末期孔子也用过烈士一词:“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br/> 古代所谓烈士,虽有“谓以身殉道,而不屈者”之说,但一般常指临危不惧的节义之士,是活着的人。如三国时,曹操在《龟虽寿》诗中说:“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指人虽老但仍有抱负,有才干。元、明、清时,对战死的军人,称“阵亡”或“战殁”将士,而不称烈士。<br/>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政府,对抗战殉难者,褒称“忠烈”,烈字含义始有演变。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政权,仍沿元、明、清时的用语,战场牺牲的指战员,叫“阵亡将士”。<br/> 1947年4月,东北行政委员会、东北民主联军总政治部公布施行的《东北解放区爱国自卫战争阵亡烈士抚恤暂行条例》,由“阵亡将士”改称“阵亡烈士”。这是一个实质性的演变,烈士一词始成为现在意义的、最光荣的称号。1980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革命烈士褒扬条例》第3条规定:“我国人民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革命斗争中、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壮烈牺牲的,称为革命烈士”,给烈士一词赋予完善的含义。          <br/>         (3月16日《中国社会报》邵承德文)

雷锋精神的传人

第8版(每周文摘)<br/>专栏:<br/><br/>  雷锋精神的传人<br/> 雷锋的入党介绍人高士祥<br/> 高士祥原是雷锋生前所在连指导员,也是雷锋入党的介绍人,从1960年到1964年在雷锋连工作了5年。雷锋去世后,他事事以雷锋为镜子,以身作则,带出一个过硬的雷锋连,8次记功受奖。1973年,高士祥转业到大连旅顺口区燃料公司任经理,他像雷锋那样,长年推车为孤寡老人和困难户送煤,在公司开展节约活动。在他任职期间,从不进行非法交易和以权谋私,先后6次被大连市和商业系统评为优秀党员干部。<br/> 高士祥对子女要求严格。3个儿子当兵时,每走一个他都向儿子讲一遍雷锋是怎样要求自己的,再送个针线包和一套《雷锋的故事》。<br/> 1986年高士祥离休,他谢绝了几个单位的高薪聘请,甘愿到商业局老干办当党小组长,担任12所中小学校外辅导员,组织老干部参加义务劳动,帮助商店成立24个学雷锋小组。<br/> 雷锋生前所在连连长虞仁昌<br/> 雷锋生前所在连原连长、浙江东阳市汽车运输公司离休干部虞仁昌,自1963年转业回东阳,已向部队、学校、社会各阶层作学雷锋报告500多场,听众达50多万人,被人们称为“雷锋精神的传人”。老虞从雷锋连转业回地方,不忘传播雷锋精神。他主动要求到离家80多里地的大盘山区工作,在大盘山供销社一干就是16年。他带领供销社同志风里来雨里去,走村串户为山区人民送货上门。<br/> 1979年,老虞到市运公司任一把手,地位变了,环境变了,但学雷锋的宗旨没有变。组织上曾四五次将招工指标安排给他家属,他一次又一次让给别人。老虞的家属至今还是临时工。<br/> 27年来,老虞作雷锋事迹报告,有求必应。去年底,浙江省军区邀请他去杭州作雷锋事迹报告,考虑到他年岁大,要派车接送。虞仁昌同志执意谢绝。他说:“我是雷锋连连长,我要带头学雷锋,发扬雷锋精神。”        <br/>      (3月21日《中国老年报》刘先骏 吴琦文)

儿童厌食多人为

第8版(每周文摘)<br/>专栏:<br/><br/>  儿童厌食多人为<br/> 天津市学前教育研究所最近对200例1至7岁患小儿厌食症的儿童进行调查,发现83%的患儿都是因食物结构不合理、饮食习惯不良所致。<br/> 调查中发现:很多孩子很少吃蔬菜、水果,常喝的饮料是高橙、可乐、桔子水,而对人体必需的白开水却是很少饮用。常吃的零食绝大多数是巧克力、甜点心和冷食等。甜食和冷食的过多食用,使体内维生素、动物蛋白质及各种微量元素相应减少,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食欲,从而导致厌食。<br/> 饮食习惯不良也是儿童厌食的一大因素。比如:吃饭时听广播、看电视,一边吃一边玩等。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吃饭,便不惜以各种方式劝诱,如吃饭时给孩子讲故事、耍杂耍等,这些都影响了孩子正常的进餐量和进餐时间。也有的家长总是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饱,孩子从幼儿园接回后,家长总是逼着孩子再多吃一些,这种“逼食”的做法久而久之也使孩子对吃饭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厌食。 <br/>            (3月18日《今晚报》王瑶文)

英一百万人等待就医

第8版(每周文摘)<br/>专栏:<br/><br/>  英一百万人等待就医<br/> 英国有五千五百万人口。据英国一家卫生慈善机构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由于政府削减了对卫生机构的财政开支、减少了医院的病房和床位以及医生、护士短缺,去年竟有一百零九万名患者在医院等候就医,而前年为九十九万七千七百三十四名。在医院等候就医的病人逾百万,这在英国尚属首次,尤其是首都伦敦的医院,等候就医所需的时间最长。<br/> 报告说,一名三十九岁的心脏病患者被告知,他若入院就医要等候三年。另一名年轻电工因手臂受伤要进行手术治疗也不得不停工三年。<br/> 在英格兰,只有百分之二十六的患者被接收入院,百分之十六的门诊病人不得不等候一年多时光。而就在这一年多时间内,有十一万病人或因死亡或因去外地就医而在候诊单中划去了自己的名字。<br/> (三月十七日《北京日报》王民文)

人体功能的二十四小时

第8版(每周文摘)<br/>专栏:<br/><br/>  人体功能的二十四小时<br/> 凌晨1时多数人已睡了3小时,进入浅睡阶段,此时,对痛特别敏感。<br/> 2时 除肝外,体内的大部分器官工作节律极慢,肝利用这段安静的时间加紧把一些有毒物质排出体外。<br/> 3时 全身休息,肌肉完全放松。这时的人体血压低,脉搏和呼吸次数少。<br/> 4时 血压更低,脑供血量极少,不少病人在这个时期死亡。这时人听觉很灵。<br/> 5时 肾脏停止分泌。人经历了浅睡和深睡阶段,如果起床,很快就会精神饱满。<br/> 6时 血压升高,心率加快。<br/> 7时 人体免疫功能特别强。此时,如遇病毒或病菌的侵袭,最有希望抵抗住。<br/> 8时 肝内的有毒物质全部耗尽,要严禁饮酒,因为这样会给肝脏带来很大负担。<br/> 9时 精神活性很高,痛感降低,心脏开足马力工作。<br/> 10时 精力充沛,此时处于最佳运动状态,是最好的工作时间。<br/> 11时 心脏照样努力工作,人体不易感到疲劳。<br/> 12时 到了全身总动员的时刻,最好不要马上吃午饭,而把它推迟1小时。<br/> 13时 肝脏休息,有部分糖元进入血液,感到疲劳,需要休息。<br/> 14时 这是一天24小时中第2个最低点,反应迟钝。<br/> 15时 人体器官最为敏感,特别是嗅觉和味觉,工作能力逐渐恢复。<br/> 16时 血液中糖分增加,但不会造成疾病,因为血内含糖会很快下降。<br/> 17时 工作效率高,训练量可以加倍。<br/> 18时 痛感重新下降,神经活性降低。<br/> 19时 血压增高,精神不稳定,任何小事都会引起口角。<br/> 20时 体重最大,反应异常迅速,司机此时驾车很少出车祸。<br/> 21时 神经活动正常,此时学生最适宜背书,演员记台词。<br/> 22时 血液中充满了白血球,每立方米从5000增至8000到1.2万,体温下降。<br/> 23时 人体准备休息,继续做恢复细胞的工作。<br/> 24时 一昼夜中的最后一点钟,如22点就寝,现在该进入梦乡了。  <br/>                  (3月11日《中国体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