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当前非洲经济形势
陆苗耕
自80年代初期开始,非洲经济一直处于衰退状况,但近两年逐步出现回升转机。1980年至1987年全非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平均为0.5%,1988年已升至2.4%,1989年达2.9%,西非和东非地区分别为3%和3.8%,有13国逾4%,博茨瓦纳、布隆迪等高达5%以上。长期以来经济不景气的加纳、乌干达等国也得到较大改善。非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跌趋势有所减弱,1980年至1985年平均每年下降2.7%,1988年和1989年则降至0.7%和0.3%。特别是农业连续丰收,1988年增长2.8%,1989年为3.1%,跟人口增速保持同步,为多年来所少见。矿业持续发展,最近两年增长3.2%和2.4%。外贸开始有起色,去年出口额达670亿美元,进口额760亿美元,逆差已由1988年的113亿美元减至90亿美元。
近年来,非洲国家为发展经济进行了不懈努力。有的致力于团结友好,捐弃前嫌,改善关系;有的着重实现全国和解,创造和平安定环境;有的全力抓农业生产,争取粮食自给;有的谋求经济多样化,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有的削减非生产性开支,增加发展费用,提高人民福利待遇。非统组织明确宣布发展经济是其首要任务,采取具体步骤早日实现非洲共同市场。联合国非经委建议非洲各国从今年起拿出国内生产总值的1%至3%用于非洲经济一体化目标。非洲地区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考虑取消关税壁垒,统一关税政策,确定今年先对20种工业产品实行自由贸易。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也取得新的成果。东、南非洲优惠贸易区去年12月同意成立货币联盟,争取尽早建立经济共同体。北非5国去年2月成立马格里布联盟,准备分阶段实现经济一体化计划,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特别被人们关注的是,去年4月非洲国家提出《社会经济结构调改计划 非洲替代方案框架》,将有助于实现中长期发展目标。联合国非经委执行秘书阿德德吉认为新方案将决定非洲经济发展的命运。
非洲经济长期遭受严重创伤,而且基础薄弱,目前仍面临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非洲人口年增长率3%以上,超过拉丁美洲和亚洲。1978年非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4美元,现降至565美元。在非洲人口迅速上升情况下,改善人民生活是十分困难的。其次,非洲国家外债1989年底已高达2500亿美元,比上年底增加200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外债年增长率7%,非洲则为10%。非洲国家负债率升至85%,比债务国平均数高出35%。目前非洲每年还本付息需300亿美元,占出口收入40%以上。非洲的外债已成为非洲经济中最突出的问题。最近联合国非经委提出至少减免非洲债务总额和利息的50%,每年还本付息额不超过当年出口收入的10%—15%。发达国家虽宣布减免一些非洲国家的部分债务,但与实际要求相距甚远。非洲出口的初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常遭厄运,并且需求疲软。去年可可、咖啡价格分别下降16.85%和12.5%,为1975年以来最低点,使生产国蒙受很大损失。非洲经济学家指出,非洲债务危机是非洲出口初级产品价格暴跌的副产品。非洲国家谋求发展的资金极为匮乏。多年来,发达国家对非洲的官方援助实际上无甚增加。贫困不堪的非洲,资金外流现象愈益严重,去年高达55亿美元,仅流向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边机构就近15亿美元。此外,有些非洲国家政局动荡、战乱频仍,往往使经济发展落空,无法兑现。
对于今年非洲经济形势前景,联合国非经委在1月中旬报告中作了初步预测。非洲经济受气候条件、政策改革、国际经济环境三要素影响。如果天气有利、农业续好,而外部经济环境无甚变化,则全非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同去年持平,约3%;若加上国际经济环境改善,增长率可达4.5%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跌还会进一步减弱,甚至稍有增长。人们期待着,通过非洲国家共同努力和国际社会积极配合,非洲经济能够尽快恢复,走出困境。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友谊 回顾 展望
——纪念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成立三十周年
楚图南
中国和拉丁美洲各国的友好交往,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不少有关中国的美好传说至今仍在拉丁美洲流传。据一些学者研究认为,早在古老的年代,美洲的太平洋西北岸是和亚洲大陆连在一起的。又说红印第安人和远古的玛雅人的脸型和体格,乃至一些风俗习惯和蒙古人种颇有些类似,因此判定拉丁美洲原始民族主要是通过白令海峡从亚洲大陆移殖过去的。这当然是一种传说,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它反映了拉丁美洲各国人民和中国人民有着极为悠久的关系。
五十年代,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如智利、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玻利维亚、哥伦比亚、乌拉圭、秘鲁及委内瑞拉的一些进步人士及文化界著名人士经过努力,先后成立了各种对华友好组织,积极和中国在文化、教育和贸易方面进行交往。
当时,中国同拉丁美洲各国虽然还没有官方的外交接触,但民间交往逐渐趋向活跃。我记得早在五十年代初,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等组织就接待过智利的聂鲁达、万徒勒里,巴西的亚马多,古巴的尼古拉斯、纪廉等这样一些在国际文化艺术界有巨大影响的知名人士和活动家。另外也还有一些国家的著名政治家陆续访问过中国,如墨西哥的哈拉将军、担任过危地马拉总统的阿本斯,智利社会党领袖阿连德等人。我曾陪同他们会见毛主席、周总理。另外,我们遵照周恩来总理关于“走出去”指示,从五十年代初开始,不断派出文化、艺术、贸易、工运、妇女等方面的代表团访问拉丁美洲各国。我本人也曾和赵枫等同志一起,带领大型民间艺术团于一九五六年访问了智利、乌拉圭、巴西和阿根廷,留下令人难忘的美好印象。我们所到之处都受到拉丁美洲人民的热情欢迎,我们深深体会到,中国古老而优秀的文化艺术,新中国的精神面貌已深深打动了拉丁美洲各国的人心,撒下了中国人民和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友好种籽。
一九六○年三月十六日,“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在北京成立。三月十九日,在北京召开了“首都各界人民支援拉丁美洲人民和庆祝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成立大会”,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和当时担任副委员长的彭真同志出席了大会。郭沫若同志和被推选为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会长的我都在大会上发言。第二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了社论。我们的党和国家如此重视一个民间友好组织的成立,这在我的记忆中是不多见的。
六十年代初期,我们坚决支持了古巴人民的革命。毛主席还多次发表声明和谈话,支持巴拿马、多米尼加等国人民的反美爱国正义斗争,表达了中国人民坚决支持拉丁美洲人民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鲜明立场。
从七十年代开始,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建交国家达到十八个,南美十国中,除巴拉圭外,都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同拉美各国的领导人互访频繁,中国同拉美所有国家普遍有了贸易往来和科技文教交流。另外,人民之间的交往也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原有的一些拉美国家对中国友好的组织相继恢复了活动,在一些国家还成立了新的对华友好组织。这一时期,中拉之间的民间友好往来十分活跃。我国对外友协和中拉友协接待了二十多个国家的友好代表团、专业考察团和各界人士,并派团出访了十几个拉美国家。
在纪念中国拉丁美洲友好协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我期望中国和拉丁美洲各国的友好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人类的和平和进步事业作出贡献!
(全文将载《友声》第四十期 本报有删节)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出访归来

  访肯雅塔国际会议中心
本报记者 申明河
在东非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市中心,耸立着一座27层高的圆筒形建筑物,它的右下角是一个伞形大厅,二者底部相连,从远处看去,好像大树下长出一个蘑菇。这就是肯雅塔国际会议中心。
一天下午,我们慕名来此参观,接待我们的是肯雅塔国际会议中心的警卫队长阿玛拉。他说:“我们熟悉你们中国人,你们为我们援建的体育场远近闻名,你们援建的公路已成为参观景点。国际会议中心今天本来不对外,工作人员都在休息,因为你们是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只好由我给你们做向导了。”接着,他陪同我们一边参观,一边作起介绍来。
肯雅塔国际会议中心建于1973年,是以肯尼亚第一任总统肯雅塔的名字命名的。它不仅是肯尼亚举行重要会议和贸易展览的地点,而且也是非洲举行国际会议的一个重要场所。每年平均有40多个国际会议在这里举行。1973年到1986年间,会议中心共举行了408次国际会议,与会总人数达18万,创汇1.34亿美元。近两年,该中心为国家创汇又有所增加,难怪不少人称它为肯尼亚的“聚宝盆”。
肯雅塔国际会议中心的一、二、三层是平面结构,右侧是状如蘑菇的大厅,有800个带桌子座位的会议中心的左侧是一个方形大厅,有3200个带桌子的座位。楼梯走道连接着6个会议室。每个厅室均有扩音和录音设备,令我们感兴趣的是,在同声翻译的7种语言中也有汉语。
当我们登上筒楼27层顶部,鸟瞰内罗毕全景时,阿玛拉指着会议中心前的广场对我们说,假如这里正在举行国际会议,那广场上数十面彩旗迎风飘扬,出席会议的人们沿着喷起数丈高水柱的水池喜气洋洋地步入会场,那样的场面将是多么壮观和热闹啊。
当问到筒楼的房间如何使用时,阿玛拉说,整个筒楼除少数几间供办公外,其余全部出租。
在回答会议中心是怎样吸引来客时,阿玛拉认为通过国际会议协会的介绍和宣传是十分重要的渠道。内罗毕是“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的会员。协会规定只有成为会员,才能被确认为国际会议中心。目前,世界上有400多个城市是该协会的会员。肯尼亚通过协会的介绍,招徕“顾客”。肯尼亚旅游开发局在纽约、洛杉矶、伦敦、巴黎、法兰克福、斯德哥尔摩、布鲁塞尔、日内瓦、苏黎世等世界名城以及一些中东国家都设有办事处。这些机构在广招游客之时,主动宣传肯雅塔国际会议中心,并承办在会议中心开会的业务。其次,肯尼亚奇丽的自然景观和繁华的现代化都市风光,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得天独厚的动物世界,都对与会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当今世界“会议旅游”之风盛行,与会者会后可游览举世闻名的肯尼亚雪山、地球的“伤疤”——东非大裂谷、蒙巴萨海滨城市洁白细软的沙滩;会见豪爽粗犷的游牧部族马萨伊人;坐汽车在野生动物园观赏大象、狮子、羚羊和长颈鹿,也有些游客乘热气球升空,将千姿百态的野生动物世界尽收眼底。
“让这些会后的‘小插曲’,使与会者有‘不虚此行’之感,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阿玛拉点头笑着,对我们说。
告别时,他又补充了几句:肯尼亚市场商品充盈、旅游服务网点遍及全国,也是招徕客人的重要因素。
当我们离开肯雅塔国际会议中心时,只见气派非凡的高楼掩映在昂首挺立的红棉、棕榈和梧桐树中,显得既美丽又生机勃勃。
(附图片)
图为肯雅塔国际会议中心。 申明河摄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欧共体企业调整结构
董健
随着欧共体1993年统一市场的来临,西欧的企业界正在纷纷进行结构调整,使企业的经营模式由现在的以一个国家或地区为重心,转向一种以整个西欧市场为基础的结构机制。西欧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将发生一系列变化。
许多企业,特别是汽车、机械制造和化工、电子产品、玩具、服装等行业的企业已开始为开拓新市场,抢占优势而寻求对策。例如,以生产民用电器为主的荷兰菲利浦公司正在实行广泛收缩和重点扩展的策略,关闭、重组了设在英国等地的一些家用电器厂,准备向意大利和法国市场进军。并计划将欧洲现有的200家产品经销商缩至80家。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已开始收购西欧的汽车零配件公司,为实现其多元化的电讯、机器经营网络作准备。
这种在欧共体12个成员国范围内展开的大规模的调整、组合,不仅促使企业重新检查自己的竞争能力,对企业的管理方法、职工招聘、培训和劳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企业收购、合并与合资成风的形势下,企业急需大批高级经营和管理人才。另外,由于欧共体内部南北经济的差异,工资水准不同,使得现有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将集中流向高收入地区。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将会出现人才短缺现象。
为解决欧共体企业的这种需求,欧共体的一些成员国已开始联合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无国界大学生”。法国与西德、意大利率先合建了两所企业管理学院。英国、西班牙也计划起而效尤。
人们预计,内部市场的开放将促使西欧的一些企业聚集到经济发达程度高的地区,形成新的工业中心,如巴黎、伦敦、慕尼黑等地区。这种大规模迁移和生产技术结构、劳力更新重组在许多人心中引起了不安。人们担心这会使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和面临失业的困境。为此,各成员国的行业工会一致呼吁欧洲共同体尽快制定关于职工工资、健康安全、在职培训和就业保障等保护劳动者利益的标准化工作法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