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未春杨柳眼先青
——天津部分企业采访散记
本报记者 肖荻
哲人说:每一个困难后面,都站着一个办法。
现在,企业遇到的挑战咄咄逼人。但,人们挺身迎接挑战的心态和招数,却耐人寻味……
    (一)
难道这是奇迹?在众多企业因市场疲软、资金短缺、生产滑坡叫苦不迭时,全国有名的百万元亏损大户之一的天津轴承厂,去年,却一举甩掉了连续10年亏损的帽子,盈余130万元。年产9万多吨大品种无缝管的天津无缝钢管厂,去年不仅没有“三角债”,而且资金周转天数由前年的88天下降到83天。年产60万吨纯碱的天津碱厂尽产净销,年底库存没有积压……
这些企业并非置身象牙之塔,他们同样处在“双紧”的大气候之中。他们的招数虽平凡,道路却崎岖不平。1988年底,天津轴承厂实行社会公开招标承包,改革后的领导班子坚决调整产品结构,一是尽量开发用料少、附加值大的产品,如为纺织机械配套的小轴承,用料只有老产品的1/5,而价格却比老产品高出30%,成为占全厂产品利润70%的主产品。二是利用自身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尽量上大厂不愿干的中、小型轴承。三是不怕活难干,只求效益高,在深加工上下工夫。从而避开与大型同类厂相撞的危险,打出自己的天地。
无缝钢管厂和天津碱厂则凭产品质量优异、适销对路为取胜之道。产品“拿人”,是最过硬的绝招!营销中,他们坚持“款到货到”、“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方针。用户要货心切,自然千方百计筹措货款,不敢对他们拖欠。
    (二)
我们许多企业大都存在一种明显的反差现象:一方面资金紧张,一方面浪费惊人。天津味精厂是多年的先进单位,他们去年加强工艺管理,提高收得率,“降耗”节约增加的利润,占全部实现利润的74%。
企业挖潜,潜力巨大,问题在于能否发动群众一起干。企业渡难关,无论“找市长”还是“找市场”,均有局限,一些厂长,把眼睛重新转回到本厂职工的身上。
天津津华无线电厂去年10月面临停产危险。厂长向全体职工交底,摆出困难后,提出一个问题:是放长假,发工资60%,还是背水一战搞出口?大家异口同声发出雷鸣般的声音:干!这之后,群情振奋,早来晚走,压缩非生产人员10%,提高劳效70%,减发奖金无怨言。群策群力攻克新品投产关、模具技术关、出口产品质量关。到年底,不但销出录音机2221台,回收货款72.2万元,而且出口19万个机芯,创汇190多万美元。这家濒临停产的厂子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哀兵必胜!在生产斯普瑞克名牌车的自行车二厂,当职工得悉厂里资金紧缺时,在“作主人闯难关”大讨论中提出千余条建议,厂里已落实200多条,仅此可节约资金1388万元。不少职工从家里拿来破衣服擦机器,省下了大量的棉纱。不靠增产和涨价,而靠质量、管理、技术提高企业效益。厂办主任张世锋告诉记者:“难,是真难。但全厂干劲是空前的。”
    (三)
无疑,治理整顿,会给许多企业带来无可回避的痛苦,特别是那些在经济过热、卖方市场甚至抢购风潮中火爆一时的“宁馨儿”。如今市场疲软,尘埃落定,“上帝”变得异常苛刻。报刊投诉、消费者协会点评以及随之而来的上级批评,使“双紧”中本已步履维艰的一些企业家,常如芒刺在背。有位工业局负责人,痛定思痛,几乎涌出热泪。一位大公司经理,危机当头,忧心如焚,面颊肿起老高……
然而,压力,未必不是促使企业尽快成熟起来的催化剂。
记者在生产北京、长城牌彩电的天津通广和长城两公司看到,前者在申报全国一级企业预考核通过后,正厉兵秣马,使质量指标更加过硬。后者则严格地筛选元器件,力求不让一个次品混入组装线。在天津电冰箱公司,经理果断决策,宁可削减产量,也要逐道工序保证质量。最近,上述三个企业获得相当高的订货量,表明市场对他们的期待。
飞鸽自行车集团公司,新年伊始,便集中飞鸽、斯普瑞克、司塔特3个名牌车的技术、财力、人力优势,统一对外加强销售,订货会当天即销出150万辆车……
在工业系统中遭受压力最大的二轻系统,断然回收140个外加工点,开发出适销对路新产品230种,投产后创利润上千万元,使已面临停产绝境的部分中小企业转入良好运转。这个局喊出的口号是两个字:自救!
众多事实证明,尽管造成企业困境的因素涉及上下左右多方面,但那些一不怨天尤人,二不等、靠、要,而是振奋精神,切实转变经营思想的企业,将是在治理整顿之火中最先飞出的凤凰。这不仅是克服企业困难的一着高棋,也是使天津这个老的加工工业城市图生存、求发展,“满盘皆活”的必由之路。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困难变机遇
凌霄子
冬去春来,天津企业界漾起阵阵撩人的春风。
同样置身于“双紧”的大环境中,为什么这些企业,可以变“滑坡”为“爬坡”,变市场疲软为市场俏销,变资金短缺为资金宽松?读一读《未春杨柳眼先青》这篇通讯,便知其详。首先,他们有变困难为机遇的强者心态;其次,他们有顺应时势、自我完善的过硬章法。
治理整顿,确实使企业的生存环境趋于严峻。但也应当看到,这种严峻,有其合理和必然的一面。
曾几何时,经济过热,卖方市场,抢购风潮,过度膨胀的集团购买力,被一些企业视为天经地义的生存条件;一轰而起,产量猛上,粗制滥造,价格飞涨,被许多企业视为心安理得的盈利手段。而今尘埃落定,经济过热开始降温,抢购风潮平息了,集团购买力得到有效的控制,有的卖方市场开始向买方市场转化,整个经济环境,在趋于严峻的同时也趋于正常。天津许多求上进的企业,善于审时度势,把困难变成改弦易张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轨的机遇。
他们成功了。
他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凭借质量至上、产品创新、适销对路、节约挖潜、加速资金周转等等合乎法度的规范行为、在“双紧”的环境中,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人心悦诚服。
感谢天津传来的春讯。它坚定了我们治理整顿的决心,也鼓舞了我们迎战困难的勇气。
希望天津部分先进企业的做法,能够成为全国企业界的共识。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中国造船业步入新发展期
本报记者 曹瑞天
漫长的海岸,辽阔的水域,中国不能不成为一个重要的造船国家。40年来,中国的船舶工业,在国内外市场的起伏变化中,历经艰苦跋涉,跨入90年代,终于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作为国家造船工业的骨干力量,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发展也反映了整个国家造船水平和发展趋势。如今,一个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的船舶生产、科研体系,一支拥有30万员工的造船队伍,已经形成。40年的经营,累计生产军民船舶1000万吨,其中近11年就占600万吨。尤其是在国际船舶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开辟了阵地,经受了考验,站稳了脚跟。到1989年底,共承接出口船280万吨,已完工200万吨,其性能和质量受到验船机构和船东的一致好评。产品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在造船成本大幅度上升的情况下,产量仍达60多万吨,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50%,各项出口成交总额逾5亿美元,超过年计划1.6倍。目前,中国船舶总公司手持66亿元订单,相当于全行业全年产值计划的1.4倍。
如果说成绩只能说明过去,那么船舶工业取得的技术进步显示出的发展后劲,更引起国际造船业和航运界的关注。国内外有关专家认为,中国船舶的技术性能和建造质量已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批技术难度较大的船舶已走向市场;20多项节能技术将被推广应用。去年,船舶总公司系统共有15项成果获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200多项成果获部级成果奖,11项产品获国家质量优秀奖。其中11.5万吨穿梭油轮和深潜救生装置获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前不久举办的第38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上,船舶总公司参展的13项发明有7项获奖,尤其是冲翼艇以其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我国首次夺得大会唯一的最高奖——评委会大奖。
中国的船舶设计技术近年也日益显露头角,8万人的专业技术队伍,拥有的技术优势和技术储备及丰富的设计经验,可随时承接各种产品的订货。从50年代至今,各种客货船、万吨散货轮、集装箱船、远洋综合调查船、海上石油钻探平台、储油轮和石油气运输轮等相继问世,都是我国自己开发的船型。去年,船舶企业试产新产品近300项,其中70多项列入国家计划。目前,巴基斯坦已首次从中国进口1.7万吨散货船的设计图纸,一些西方国家还向中国提出购买8万吨油轮的设计。
走集团化道路,发挥大工业集团整体优势,已成为发展中国船舶工业的一条重要途径。造船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基础制造工业的整体水平,是一个集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于一身的行业。它的发展既依赖又服务于冶金、原材料、机械、电子、电力、运输等各行业。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发挥集团技术和设备优势,不断承接国家重大成套装备任务,组织厂所联合攻关,先后承担了近亿元的石化设备国产化任务;研制成功了第一条5000公斤级国产烟草制丝生产线,替代进口,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其建造质量和主要技术性能达到了80年代国际水平。
国内外船舶市场的明显好转,则为造船工业进入新发展期提供了新的机遇。经过近十年的萧条后,国际航运和船舶市场近年开始复苏,需求明显增加,船价逐步上升。目前船价比1987年最低时期上升50%以上。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90年代的海运量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逐年增长,现有商船大部分船龄已超过10年,面临更新。今后10年,世界船舶年均需求量将增至2000万总吨,中后期需求量可能更高。去年我国出口船占造船总量的46.6%。而国内航运市场,同样急需船舶,特别是沿海能源运输比较紧张。据交通部初步提出,“八五”期间,每年大约需要上百万吨海洋运输船舶,以缓解水运紧张情况。何况国内外修船市场也十分活跃,90年代世界修船量将以每年8%到10%的速度增长,中国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中国出口船舶在国际航运市场的信誉,则是一笔无形的宝贵财富。近几年建造的化学品成品油轮、冷藏船、汽车滚装船等均具当代水平,不仅造船质量已为国内外船东放心,而且船上安装国产设备也被接受。但是,反映整个船舶业综合水平的造船周期,更为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为此,船舶公司将千方百计缩短造船周期,并列为今后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按系统工程的要求抓好船舶建造中的6个主要环节:产品设计、生产技术准备、材料供应和设备订货、生产组织管理、新工艺新技术推广、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进一步推动船舶建造水平。去年,江南造船厂建造的6.5万吨散装货轮,创造了113天船台周期的好成绩,使一个6万吨级船台可能年产3条大船。美国船东对这个厂造船的质量和进度十分满意,特将原已焊在船体上的“太平洋”号船名改为“中国光荣”号,并说:“这艘船将会在世界船舶市场上成为中国造船业的一名优秀推销员,也将作为中国和平的友好使者航行于世界各地。”如果船舶总公司的14个万吨级以上船台都能达到这个水平,造船产量的增加会极为可观!这对于中国造船业生产能力和国际信誉的提高,将具有深远意义。
中国造船业的起点比较低,实现船舶工业的新发展,当然不能陶醉在自己现在与过去的纵向比较上,清醒地对照与先进造船国家之间的差距,除造船周期外,工时消耗、材料利用、生产结构和经营管理等方面,仍有许多内部潜力亟待挖掘。
过去的十年,造船业在“出口”——“引进”——“提高”——“再出口”的道路上,创造了成功的经验,船舶产品在国内机械行业中率先进入国际市场,成为潜力大、创汇多的成套机电产品。在机遇和挑战同在的90年代,我国造船业可谓任重道远。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银牌”下的反思
——衡阳拖拉机厂是怎样走出困境的
肖希贤 刘玲娜 邓全施
1982年,衡阳拖拉机厂的主导产品——工农10型手扶拖拉机获得了国家银牌奖。产品俏,名气大,手扶拖拉机年产量由1982年的5000台跃升到1988年的3万台。
然而,1989年初开始,市场风云突变,衡阳拖拉机厂被一只无形的巨手拨得团团转。产品滞销,利润锐减,银行不肯贷款,企业陷入了困境。
5月,衡阳拖拉机厂召开了为期5天的职工代表会,厂长阎立民在会上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
反思之一:银牌的光芒遮住了厂领导的视线,市场的变化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工农10型手扶拖拉机得到银牌后,厂领导沾沾自喜,乐而忘忧。但市场的变化在1984年已显露端倪:当时湖南益阳、山东莱阳等地生产了一种小型耕田机,价格只相当于“一头牛”,工效可抵“两条牛”,而养护成本只相当于“半条牛”。这对包产到户的农户很适用,比手扶拖拉机更受欢迎。而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运输的需要促进了盘式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的蓬勃发展。湖南农用运输车年产量由5000台增长到了5万台。这些新产品在逐步取代手扶拖拉机,但衡阳拖拉机厂并没重视开发新产品,只想保银牌。结果是“银牌”保住了,市场却丢掉了。
反思之二:“皇帝女儿”傲视“求婚者”,最后成了“嫁不出去的女儿”。1982年产品获银牌后,全国各地求购者挤破了门。厂里讲话气都“粗”了,让不少用户高兴而来,扫兴而去。而厂领导还做出了只保湖广市场的决策,主动放弃了对东北等大片市场的联系。结果行情一变,本省购买者少,外地上门者更少,加重了产品的积压。
    (二)
失误和挫折教训了衡阳拖拉机厂,使他们变得聪明起来了。厂长阎立民和全厂职工在反思之后奋起拚搏。
首先,组织强有力的队伍抓销售工作。他们调查后发现,虽然市场疲软,但手扶拖拉机还有一定市场。于是,四名副厂长带领四队人马,分路出击,走访用户,送货上门,开拓市场,他们访问了400多家用户,征求意见,并给过去受了冷遇的老用户赔礼道歉。同时,他们加强售后服务工作,及时供应维修配件,需要时随时上门维修。经过半年多努力,去年仍销售手扶拖拉机13240台,基本吃光了库存。
与此同时,他们大抓新产品开发,压手扶拖拉机,上盘式拖拉机和特种农用车,增产中马力拖拉机及配件。全厂职工宁肯少发奖金,集资200多万元新建了农用运输车总装线及烤漆线,并购买了一批新模具。现在,这个厂的农用运输车已有8个品种,生产能力由数百台扩大到3000台。盘式拖拉机生产能力达5000台。他们与洛阳拖拉机研究所合作,开发的180型小四轮拖拉机投放市场很受欢迎,去年12月全国农机订货会上一次订货2000多台。
及时反思,奋力拚搏,使衡阳拖拉机厂冲出困境。今年,这个厂已揽回订货合同7700多万元,其中出口2000多台,全年生产任务饱满。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新闻特写

  “淠化”门前看春潮
新华社记者 张传宣
2月8日是农历正月十三,大别山区雨雪刚停,清晨仍寒气袭人。天还没亮,皖西最大的化肥厂——六安淠河化肥厂大门前就熙熙攘攘聚集了四五百人。各种汽车、拖拉机、摩托、板车、自行车排成几条“龙”,车主们都伸长脖子,张望大门口那一长溜交款开票的队伍,只待同伴一声吆喝,就驱车进厂装化肥去。
厂长姚春风趣地对记者说:“往年春节前后都是俺去给农民兄弟‘拜年(送肥上门)’,今年却是农民兄弟主动给咱工人老大哥上门‘拜年’来喽!‘蛇年’卖化肥卖到除夕黄昏,‘马年’正月初一早晨农民就又赶来了,年初二销售化肥达300多吨,刷新日销量最高纪录!春节期间厂里都在加班加点增产化肥,日产量一再刷新历史纪录!”他说罢,就忙着到车间开生产调度会去了。
按“老皇历”,年初岁尾前后四五个月是化肥销售淡季,仓库积压如山,化肥厂门口冷冷清清。没想到今年却淡季不淡。春早,备耕更早。广大农民不等送货上门就急不可待地来购买化肥了。
记者看了这个厂的销售记录:今年元月份销售化肥6400吨,2月份的1至8日又销售化肥1900多吨;而翻翻旧帐,前3年的元月份销售量加起来才2300多吨!
记者采访时被没买到化肥的农民团团围住,让我代他们恳求厂里多产多销。记者问他们为何这么急着买肥?众答纷纭。拉着板车从三四十里外赶来的六安市城南乡农民刘元江说:“前几年上级对农业不大重视,咱农民也泄了劲。如今党中央发话了,农业又摆上头一位,咱农民抓备耕也就又来劲啦!我昨天天没亮就来了,可还是迟了,只开了票没拿到肥。今早4点我就动身了!”六安县罗管乡大桥畈村农民张成友是开着拖拉机来的,路不好,他溅了浑身泥浆。他怀揣10多户乡邻凑集的购肥款,说:“俗话说,牛马年,好种田。今年立春早,俺们大年初四就忙着给小麦、油菜追肥,一心盼望来个大丰收!”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科技兴镇
——大辛店村镇工业剪影
大辛店是山东省蓬莱县的一个重点镇,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这个镇村镇工业蓬勃发展。近几年来,这个镇积极引进科技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研制出部分高水平的产品。这些产品有的填补了省内空白,还有的填补了国家的空白。               
 本报记者 刘振祥 迟萍香摄影报道
⒈新光源灯具厂与科技部门密切合作,仅一年时间就研制出国际上流行的最新光源高效节能灯,并形成了年产一百五十万支生产能力。这是工人在验收灯管。
⒉草店羊毛衫厂是和港商联办的一个外向型企业,产品颇受外商欢迎,全部返销香港。图为工人在检查纺纱质量。
⒊特种漆包线厂已研制出为彩色电视机配套的特种漆包线。这种线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结束了彩色电视机专用漆包线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图为车间的一角。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农村人物志

  乐山的“魏状元”
郎天全
(一)
“端起肉碗,想起‘魏状元’”。这是四川乐山市沙湾区妇联的同志形容新农乡35岁的女农民魏胜群,深得城里人敬重的一句话。她是有名的养猪专业户。
在新农乡食品站的帐簿上,清清楚楚地记着魏胜群交售肥猪的明细帐:1987年,7246公斤;1988年,13502.5公斤;1989年,16121.5公斤。
乡党委书记魏昭福粗粗算了算,魏胜群在丈夫曾佰林的支持下,养猪410头,向国家交售猪肉3.8万多公斤。若把这些肉以高价卖给个体贩肉户,少说也可多赚1.5万元。
“党想着咱农民,农民也该想着党。我没啥大作为,是三中全会的富民政策使我能喂那么多猪。能多卖一斤肉给国家,为稳定市场、平抑物价多出一份力,才能报答党的恩情。”没人觉得魏胜群是在说大话,因为她就是这样做的。去年9月,市场猪肉短缺,好几批个体户以4元钱一公斤的收购价,登门买魏胜群家的肥猪。可她坚决不卖,说:“收得贵,卖就会更贵,这种有损于市场和人心稳定的事我不干。”她和丈夫一道,以2.9元一公斤的价格,把42头肥猪全运到乡食品站,交售给国家。虽然一次就少收入4000多元,但两口子心里感到踏踏实实的。
    (二)
在农村,一家一户喂几头猪,大多为了肥田种粮。可魏胜群这些年来,除了自己留用的肥料外,把绝大部分猪粪送给了乡邻。
66岁的老党员王智帮说:“大河有水小河满,锅里空了碗中干,这个理儿,有些人忘了,魏胜群夫妇没忘。这两年,肥料越来越金贵,有的地方一担粪卖到四、五角钱,而魏胜群却分文不收,无偿送给我们20多家乡邻,肥了600多亩农田。我家粮食亩产年年超千斤,离不开魏家的帮助。”
魏胜群养了那么多猪,究竟送给邻里多少粪?谁也说不清。乡长祝先华打折扣计算:少说也有1.6万担。
有人曾开导魏胜群:“那粪还是卖才对。搞商品经济,哪有不讲效益的?”可魏胜群说:“一人富,再富也不踏实;大家富,作出牺牲也高兴。”这不,春耕将至,魏胜群夫妇又忙着向邻里打招呼:“需肥料,就到家来挑。”
    (三)
乡下人都知道,喂养猪难,喂猪赚钱就更难。魏胜群每天天不见亮就起床,打猪草,弄猪食,扫猪舍,一直忙到黑。她丈夫也是整天忙里忙外,靠修理农机具和加工豆粉挣钱。几年来,他俩把一笔又一笔的血汗钱,大都用于扩大养猪业,自家一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说来难以相信,她家投资6万多元,建造了200多平方米猪舍,安上了猪草切碎机、发电机,可家中的摆设却十分简陋。一台黑白电视已用了6年,儿女吵着要换新的,父母怎么也没答应。夫妻俩住的是一间旧房,既待客又当寝室。虽然夫妻俩合计了几年想改修旧房,但始终舍不得破费,至今也未动工。
今年一开春,魏胜群喂的猪又比去年多了。她想的是,要比去年做更大的贡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