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探寻起飞之路
 ——重新认识新疆(下)
本报记者 江绍高
一口不能吃个胖子。新疆的工业基础差,但并不乏企业家。他们利用本地资源,引进先进地区的技术,探寻着经济起飞的道路。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部有个边境县,叫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我们一行,早上从乌鲁木齐出发,天还是晴朗的;奔驰近600公里,晚上到县城时,已纷纷扬扬,飘着雪花。
副县长严日环,本是南方人,30多年高寒风沙的磨练,使他面色黝黑黝黑的。他告诉我们:这个县有4万人,5乡2镇,4个牧场,7个县直工矿企业。这里年平均气温3℃,8级风一年要刮六七十天。解放初全县不到9000人,靠9万多头牲畜,过着吃羊肉穿羊皮的日子。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处于“货到地头死”的地带,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全县仍处于极度贫困之中。
“改革开放,给我们这个边陲县带来了生气。”话题转到这里,老严高兴了,他说,这些年,县里抓了七个字:稳农兴工抓流通。这个县地面条件差,地下却很富,煤多,盐多,还有膨润土、石灰石、芒硝等矿。县里看准了,大力开发矿产资源,一抓10年,大见成效。198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才1489万元,工业产值只及农业产值的一半;去年则超过了8000万元,工业产值的比重占到85%。人均收入也由1980年的143元增长到650元。
老严对县里的工业很熟,他带我们看盐场、煤矿、电厂、水泥厂和正在兴建的碱厂。玛纳斯盐湖说叫湖,表面却见不到水,尽是盐。1米多高、1米多宽、10多米长的盐垛,洁白洁白,整齐地排列在盐池边,一眼望不到头。我问正在盐池捞盐的几位年轻人:“一天能捞多少?”“十三四方”,一穿红运动服的小伙子答。老严介绍,这些小伙子来自各地农村,盐场对他们实行按产计酬,捞一立方米盐1.3元。玛纳斯盐湖面积660平方公里,储量约为13.2亿吨,现在盐场年产原盐50万吨,多半调往内地。盐是优质的,氯化钠含量高于98%。
“我们不光卖盐,还在积极开发盐化工产品。县里同北京化工二厂联营的烧碱、电石、聚氯乙烯项目,争取今年投产。”老严的话我相信,因为这里不仅盐多,电也富裕,县里投资1454万元新建的坑口电厂,大部分电力正等着派用场哩!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优势产业,不仅在这个县,而且已成为整个新疆发展战略的一个特色。独山子炼油厂的发展又是一例。
这个厂始建于1936年。在旧中国,惨淡经营,间歇开发;50年代以后,这里顺应克拉玛依油田的发展,不断扩建,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工艺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到了80年代,他们注重提高二次加工能力,实现了由燃料——润滑油型炼厂向化工型企业的初步转变。1989年国家批准在这里建设14万吨乙烯工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自治区合资),这将成为独山子腾飞的又一翅膀。
新疆油气资源丰富,年产原油650万吨,为发展石油工业提供了原料保证。14万吨乙烯工程,包括乙烯、聚乙烯、乙二醇、聚丙烯、顺丁橡胶、MTBE/丁烯、甲醇及成型加工8套装置,总投资25亿元人民币,计划1993年底全厂联动试车、考核投产。投产后,年销售收入可达14.7亿元,税金2.84亿元,利润4.46亿元。那时,整个炼油厂利税总额将超过12亿元。
这项工程直接关系全区农业、轻纺和化工工业的发展,关系全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到独山子炼油厂采访时,工程指挥部正紧张地开展建设准备工作。矿区党委书记王德华说,这个厂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很强,只要目标明确了,再大的困难也不怕!
新疆的工业基础薄弱,技术力量不足,这是客观现实。但是,改革开放,使这里的领导部门和企业经营者聪明起来了。他们引进内地名牌厂家和生产名牌产品的技术、管理方法,实行高起点起步,产品很快也出了名。就说乌鲁木齐轮胎厂吧,是1984年由原新疆实验化肥厂和新疆橡胶三厂合并建成的。厂长李兆成,人称李大胆。我问他:“轮胎厂的产品为什么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受到用户的欢迎?”他说,我首先想到的是,现在办厂,竞争那么激烈,不能土办法上,必须同内地大厂联营。我调查了青岛、天津、上海、西安等市五六个厂,选中了国内最大的轮胎制造企业——上海正泰橡胶厂。正泰也很慎重,厂长、书记到新疆考察,他们看中了新疆的广阔市场(公路长,汽车、拖拉机的保有量上十万辆)、有利的地理位置(便于出口)和厂区良好的水电气条件。双方很痛快地决定搞紧密型联营,产品全部采用正泰“回力”牌轮胎的工艺技术、配方。我们1986年10月试产,1987年10月正式验收,产品经上海正泰橡胶厂和化工部橡胶设计研究院轮胎检验中心测试,各项指标都超过国家标准,畅销区内外。1989年内地不少厂家生产困难,这个厂的经济效益却非常好,全年完成汽车轮胎产值4497万元,超计划21.5%;实现利税1388.7万元,超计划26.2%,比上年增长52.9%。
类似“李大胆”这样精明的厂长,在新疆还不少。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厂长袁名遂就是一位。他对我说,我们厂与独山子炼油厂的“龙头”一样,“龙身”不同,他加工塑料、化工原料,我加工化纤。为了发展,有4句话:完善炼油,开足化肥,建设聚脂,准备乙烯。大家都在分头暗暗使劲,在我的任期内,一定要为企业发展的后劲干成几件实事!
有国家改革开放政策保证,有国家经济主管部门的帮助,有好的资源条件和这么多肯动脑筋的人,何愁振兴新疆经济无路呢?可以确信,经过一个、两个以至更多“五年计划”的开发建设,新疆面貌定有更大的变化!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丘陵地区加快发展的一条出路
——平陆县发展林果建立生态农业经济的调查
阎广洪 王成祖
长期以来,山西的粮棉产量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原因是:生态环境没有得到很好改善;生产条件没有得到很好改变;农业投入很少。这三个问题解决了,粮食产量就会稳产、高产。解决这三个问题关键是钱。钱从哪里来?
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先后3次来到平陆县进行了广泛调查,并同干部、农民群众进行了座谈,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这就是,像平陆这样的丘陵地区,要加快发展步伐必须坚持“以农为本,林果先行,以林促农”的方针。
平陆县过去自然灾害频繁,1949年到1979年,平均一年多一个旱年。粮棉产量低而不稳,水土流失严重。全县总流失面积152万亩,每年流走氮、磷、钾肥料约10万吨,不仅使土地越来越贫瘠,而且还严重地淤积了水库。
为了改变这种面貌,平陆县从70年代开始大搞植树造林,建设生态工程。他们总结了过去治水保土、种树种草、治山治沟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治理方案:高山远山栽松柏,近山阳坡种牧草,沟顶沟坡栽刺槐,沟底打坝建水库,拦洪蓄水建粮田。后来的几任县委书记都不断完善了这个规划,大抓了生态林。到1986年全县林地面积由原来的30多万亩发展到49万亩,增加63.3%。
经过多年的治山、治沟,平陆人民为农业生产初步建立起一个绿色的屏障,粮食产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农民群众的吃粮问题解决了,但仍然不很宽裕。要使粮食产量再上一个新台阶,就必须继续改善生产条件,增加农业投资。1986年王俊喜同志任县委书记,围绕着粮食产量如何上,农业投资从哪里来的问题,深入实际进行了调查,并把这个问题交给全县人民讨论。上下一致认为:要用农村中“效益优先”的产业来支撑农业,即用林果业和以林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来牵引粮食生产的增长。其理由是:发展经济林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收益大;平陆自然条件优越,宜于栽植苹果、梨、桃、枣、柿等各种干鲜水果树;果树生产发展了,可以积累更多的资金,促进农、林、牧、副和其它业的发展。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近3年来,平陆县加快林果建设步伐,共在荒山、荒坡、荒滩新造林12万亩,有林地面积由1986年的49万亩,增加到61万亩,增长20%多,经济林由1986年的4.8万亩增加到21.2万亩,人均1亩经济林。森林覆盖率由1986年的30.8%到1989年增长为35.7%,如果加上经济林,覆盖率可达45%左右。林果业的大发展,不但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为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使粮食产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3年来,粮食产量持续上升,去年小麦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1989年比1986年粮田面积减少16000亩,而总产增长430万公斤。全县人均林果收入180元,占人均总收入的60%。事实说明,平陆县的林果业已经成为农业的一项重要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平陆县林果的发展,已经明显地发挥出经济效益、生态和社会效益,给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多方面的变化,真是:“一业兴,百业旺,人民生活大变样”。
——平陆县林果的发展,首先使失调的农业结构变得进一步合理和协调,为农业增加了后劲。近几年来,全县每年从林果业的收入中,拿出1000多万元投资于农业,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和购买化肥、农药等。全县建起三项引黄灌溉大型水利工程,101项小型农田水利和人畜吃水工程、水浇地发展到12万亩,化肥的投入由过去每亩15公斤提高到50多公斤,各种农用机械发展到5700台(件)。广大群众深有体会地说:林业是生态农业的卫士。在林业中果树属经济林木,它不仅富有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和其它林木一样,有蓄水保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改变自然面貌和调节气候等作用。
——为乡镇企业提供了资金和原料。随着林果的产量不断增加,以林果品为主的食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全县有食品加工厂275个,其中果丹皮厂、罐头厂229个,年产果丹皮4000余吨、罐头300吨,消化次果近1500万公斤,年产值2072万元,占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的32.7%。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又带动了造纸厂、纸箱厂、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这些行业新增产值3000万元,利润900余万元,全县人均45元。平陆县1986年以来发展的这些乡镇企业,没有向国家贷款,全是集体和群众集资的,共集资2250万元,80%是林果业的收入。
——为养殖业提供了丰富的饲草和牧坡资源。畜牧养殖业如虎添翼发展很快,现在全县大牲畜已达到45700头,户均1头多。
——促进了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县每年采伐的木材有3万多株,折合2500立方米,除城乡居民建设用材外,大量的是用于中小学校舍的改建。木材增多,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居住条件,生活和生产方式也有了很大改变。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好女”嫁到农村去
怀庚
报载,正值自行车在城里积压之际,辽宁、陕西、河北、湖北等地供销社派人到天津,一下子订购了33万辆飞鸽自行车。为此,天津飞鸽自行车集团公司领导感慨地说:“想不到农村需求这么大,眼看工资都发不出了,供销社为我们解了难,排了忧。”
由这条自行车的销售信息,笔者想到了我国经济生活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向城市倾斜。即使因产品销不动,陷入停产、半停产困境,一些企业也没想到农村,而是只把眼睛盯住城市,光想在城市为“女儿”找婆家,弄得“好女子”都耽误成了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其实,他们多想想占我国人口80%的农民该多好!
正是这种对城市的“单相思”,使不少厂家在开发产品、生产产品上,光瞄准城市这个消费圈子,只想如何迎合、适应城市消费者,而冷落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大市场,更不注意如何适应农村消费者的需求。就拿西服生产来说,如果企业冷静研究一下我国城市和农村的消费比例,就不会一窝蜂似的争先恐后引进生产线,造成大量设备闲置、产品积压。
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领导者必须有科学的经营观,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对不同消费层次都进行认真的研究,对供求冷热状况,有冷静的分析。只盯住一个消费层次,等于作茧自缚;都盯住一个消费层次,难免使市场出现冷热不均现象。希望尚在困境中的企业,吸取教训,重视农民的消费需求,把更多的“好女”嫁到广阔的农村去。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胜新”以新致胜
李雅平
华中重镇武汉,大小企业林林总总,数以千计。它,真如九牛之一毛,但由于产品年年出新,不断创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说——“胜新”以新致胜
武汉三镇,九省通衢,林立着许多大型企业。在这企业群中,有一家小小的工厂,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1955年,几十个个体手工业者合作组成了胜新造纸厂。进入80年代了,它也只有180万元的固定资产和几处分散在小巷子深处的旧厂房。然而,就是这家小工厂,自1984年以来,产品连连出新创优,大出风头;产值利润连年翻番,不但成了“百万富翁”,还以“明星企业”的魅力在最困难的1989年下半年,吸引来了外资。
    创新+优质=生存与发展
胜新造纸厂专门生产卫生纸,改革开放以后,在竞争的惊涛骇浪中,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维持不下去了。如何生存?出路何在?人们苦无良策。
1984年,来了一位颇有学者风度的新厂长曾庆硕。上任伊始,他便认定只有求新创优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于是,他紧紧盯住了厂里研制开发的新产品——“健身”牌珍珠药物卫生纸。他跑市场,摸信息,访用户,抓销售。结果,仅一年,新产品不但占领了武汉市场,还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一封封发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消费者的求购信飞到了厂里。在这种形势下,曾庆硕果断决定停止生产多年被评为省优、部优而今已趋滞销的老产品,全力扩大新产品的生产。同时,他们千方百计改造老设备,改进生产工艺流程,严把质量关,使这一产品连续4年在省、市获奖,1989年夺得了新的全省同类产品第一名。
对此,曾庆硕和“胜新”人没有飘飘然。他们敏锐地看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档次、多品种、多规格、多花色的生活用纸的需求将会迅速出现。因此,1987年,当全厂捷报频传之际,他们投资500万元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大胆进行技术改造,生产系列生活用纸,并适时在全国率先推出了香水湿纸巾和喷香手帕纸,在国内首家生产出了高级压花印花餐巾纸,不但满足了市场需求,而且替代进口,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
1989年下半年,一位外商在全面考察了胜新造纸厂的技术、设备特别是他们的经营管理之后,放心地决定与之合作,共同投资850万美元,全套引进先进造纸设备,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系列生活用纸,销往国际市场。于是,这家30年前曾靠手刷土纸维生的小工厂,开始意气风发地踏上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了。
    才智+管理=兴旺与效益
“以智兴厂”是曾厂长最喜欢讲的一句话;而“向管理要效益”则是他积极付诸实践的明确意识。
曾庆硕担任厂长后,制定了“引进人才,以智兴厂”的治厂方略,很快在这家只有他一个助理工程师的厂子里组成了一个一长(厂长)三师(工程师、会计师和律师)智囊团。他借助会计师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大力推行量、本、利管理方法,使产量大幅度增长,成本明显下降。与实行此项管理前相比,吨纸成本下降102元。仅此一项便增利19万元,并缩短资金周转期13天。他聘请湖北轻工学院唐乘骐教授当总工程师和技术顾问,在引进系列生活用纸设备中,拟出最优方案,不仅节约了27万美元,还增加一个品种,提高日加工能力40%,使部分设备交货期提前半年。
在厂党总支的支持下,曾庆硕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加强现代化经营管理。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他们主要以工作实绩评优劣,真正实行聘任制。有一位副厂长由于指挥生产不力,造成了一定损失。曾庆硕毫不姑息,立即解除了他的职务。二车间一度出现过纪律松弛、生产下降的问题,他起用一位有能力的车间办事员负责生产,当月就扭转了被动局面。这一下一上,奖惩严明,对整个工厂的经营管理产生极好效果。
靠才智振兴企业,向管理索取效益。就这样,在短短的几年中,胜新造纸厂越办越红火,越办越兴旺。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加格达奇铁路分局广大干部职工战风雪、斗严寒抢运大兴安岭过火木材。这是林海列检所职工冒着零下47℃的严寒抢修车辆时的情景。
高锦旭摄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他们怎样实现年出口超亿元?
新华社记者 卢殿洛 毛致存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山东半岛有22个县(市)年出口收购值超过亿元,揭示这些县开拓与发展的“秘密”,也许会给更多的人以启迪。请看——
他们怎样实现年出口超亿元?
    靠资源优势起步
万事开头难。山东半岛年出口超亿元的这22个县(市)起步发展创汇农业,并非在“金山上垒窝”。他们都经历一个从本地实际出发,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或急或缓的发展过程。
1989年出口收购值超过1.7亿元的莱州市,实际上起步于“一把草”。
80年代初,这个纯农业县的出口商品寥寥无几。但当时县领导并不悲观、怯步,而是审时度势,择机而行,盯着高目标,从身边的低档活干起。
过去,麦秸、玉米皮之类都用来填灶眼。后来,莱州人有了新的价值观,利用秸、皮编织提篮、提袋、拎包、座垫、草帽等上千种精美实用的草制品,仅此一项,年出口收购值就超过3000万元。
从“一把草”起家,莱州市的出口创汇扶摇直上,路越走越宽,相继推出粮油、食品、纺织、土产、畜产、抽纱、工艺、机械、五金矿产等14大类、100多个品种的出口商品,已连续4年出口收购值超过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0%以上。
优势谁都有,贵在善利用。诸城市利用当地草多、农副产品丰富的有利条件,动员千家万户养牛、养羊、养鸡,从而带动了食品、纺织、皮革、化工等出口产业的发展,一跃成为全国创汇的先进市。被誉为“胶东屋脊”的栖霞县,山高石头多。世代为大山所累的栖霞人,如今因山而富。他们以发展滑石制品为突破口,带动了整个外贸出口生产的发展。
连续4年出口创汇名列全省第一的荣成市,则是起步于当地丰富的水产品和花生。
现在,这些县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出口拳头产品。而起步,都是靠各自的资源优势。
    突破传统的小圈子
既从现有的农业基础起步,又不在常规农业中打转转,及时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改造传统农业,生产出适合国际市场需要的高质量的农副产品,是这些县发展创汇农业的又一特点。
安丘县是个传统的农业县,长期以来耕作方法落后,产品质量低下。用他们的话说,产品难跳“龙门”就出不去“国门”。1978年到1984年,全县出口商品收购值一直在三四千万元上下徘徊。从1985年开始,他们引进推广了国外一些农业科技成果,逐步以国际标准组织农业生产,出口商品生产随之改观。
黄烟是安丘县的主要经济作物,过去他们生产的烟叶,只能作为填充料出口,价格低廉,销路仍不畅。后来,他们从美国引进5个优良品种,从英国邀请专家作技术指导,改革传统的耕作、施肥方式,实现了黄烟的良种化、区域化和规范化生产,不仅亩收入比过去增长3倍,还开创了我国出口主料烟的先例。外商纷纷前来订购,出口量连续3年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4,获得全国出口烤烟生产和出口备货两项金杯奖。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涤下,人们逐步认识到:靠拚数量、靠出口原料赚钱,不符合人均资源相当贫乏的我国的国情。于是,他们不失时机地把农副产品出口的重点转向制成品和精加工品,使出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
大花生是山东出口的传统产品,从1909年就开始出口,但多年均为原料出口。近年来,主产县荣成、牟平、海阳等县(市),从国外引进加工设备和技术,把花生加工成油炸花生仁、花生罐头、乳白花生仁等10多种制品,出口量和创汇额便十几倍、几十倍地增长。
盛产大理石的莱州市,用各种规格的大理石薄板和大理石雕塑品,代替了过去出口的厚料,使10余种产品畅销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现在,山东半岛的出口商品中,加工制成品已占70%以上。
农副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品出口的增加,还增强了出口生产企业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
肉食鸡是山东半岛的骨干出口项目之一。近两年饲料价格上涨,肉鸡成交价却下降,给肉鸡生产带来很大困难。面对现实,诸城市通过开展深加工、精加工,实行综合利用,多次增值,创造了生产稳定发展的奇迹。过去分割后的下脚料作为统货出售,每公斤只卖两元钱,鸡内脏当作貂饲料处理,价钱更低。如今他们把分割后的下脚料加工成鸡尾串、鸡皮串出口,每吨仅加工费就多得500美元。过去喂貂的内脏,现在分门别类加工出口,每吨鸡胰子卖6000元、鸡苦胆4000元、鸡睾丸2万元、鸡肠子1000元。这样,出口品种由过去的45种增加到108种,每年比过去多收入近千万元,消化了饲料涨价因素,肉食鸡出口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抓住机遇开拓市场
善于利用国际市场上一个个机遇,是这些县出口商品生产能够稳步推进、节节取胜的又一个秘诀。
1985年以来,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因劳动力成本提高,开始把发展的重点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山东半岛出口过亿元的县(市),及时抓住这个机遇,上了鞋、服装、陶瓷、橡胶和塑料制品、发制品、五金机械产品等一批中、低档出口产品。
如今这些产品的出口数量,由小到大,迅速发展,成了年出口过千万美元的骨干商品。
发制品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品,既费时又费工。崂山等县(市、区)便利用别的国家不愿生产这种产品的机会,制作出发块、发套、工仔头等40多种精美的发制品,年创汇达1500多万美元。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这些县(市)又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吸引外商,上了一批毛纺、机电、服装、工艺品、渔业、文化用品等“三资”企业,又新增了数十种新的出口产品。
“时不我待”。这些县(市)的领导懂得,机遇一旦被错过,就无法追回。因此,他们对机遇的利用,不是“慢三拍”,而是一经发现,就抓住不放。选准有前途的生产项目,实行资金、技术、设备和原料等生产要素的同步倾斜,以最快的速度推出受国际市场欢迎的商品。
招远县1987年以来,根据国际市场发展前景,拿出2000多万元,引进技术和设备,对发展前途大的二轻系统的五金造锁、草制品、工具、服装等骨干厂家,进行技术改造。很快这个过去出口产品寥寥的行业,便有60%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全县的出口骨干企业。当荣成市摸准轮胎在国际市场上走俏的信息时,便一鼓作气,扩大了原橡胶厂的生产规模,轮胎的年出口量一下子增加几百倍,达到18万多套。
机遇,对于山东半岛每一个县来说,都是一样的。但对机遇的不同态度,造成了不同的结果。
外商来料、来样、来图加工,开始一般都是小批量。见利小,有些县不愿作这些生意。然而,这些出口过亿元的县(市),不怕麻烦,不怕亏本,外商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取得对方信任后,小生意就变成了大生意。
一度受原料、技术限制,出口商品生产陷入困境的莱州市,就是通过来料、来样加工,打开了带锯床、汽车刹车片、台钻、钢瓶、铣床、硬度机等10多个产品的出口销路的。
    靠专业化创高效益
山东半岛出口过亿元的县(市),不少出口商品的生产经营,已开始脱离小生产的传统框框,走上专业化、系列化、规模化的轨道。
以名优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发展跨行业、跨部门的各种经济联合,以扩大对外贸易为主体的企业集团,在这些县已普遍形成。招远县组建的龙口粉丝集团便是其中之一。这个县的粉丝生产已有300余年的历史。过去由于是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生产,各厂自己采购、推销,产量和出口量都上不去。1988年,招远县组建了以县粮食局、外贸公司、县联社为依托,有60余家粉丝厂参加的粉丝生产集团。集团公司统一为各厂家组织原料,提供技术指导和推销产品,从而使这一传统产品的质量、数量大幅度提高,年出口达9000多吨,创汇1300余万美元,比过去成倍增长。
许多县(市)的出口肉食鸡、草制品、水产品、地毯、抽纱、工艺品等商品的生产,也形成以外贸公司为龙头,开发、加工、出口一条龙的生产体系。如肉食鸡生产,一般都由外贸公司建立良种繁育场、饲料加工厂、冷藏厂,既为农民养鸡提供良种、饲料、技术和收购“四到门”服务,又负责成品出口。
以上两种生产方式,都有效地改变了过去分散生产所造成的信息不灵、批量小以及产、供、销脱节的弊病,形成集各方优势于一身,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整体效益,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质量,增强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