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2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南斯拉夫通讯

  让大地披上绿装
——记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的戈拉恩运动
本报记者 严正
三月三日,星期六,阳光明媚,和风拂面,贝尔格莱德居民纷纷外出踏青觅春。在阿瓦拉山东侧的查拉皮奇林区,有六十多名少先队员正在给数公顷榆树苗整枝、培土和除草。随风飘扬的绿色旗帜告诉人们,他们是“戈拉恩运动”的成员。
“戈拉恩”的塞尔维亚文原意为“山民”,此处专指热爱和保护自然的人,戈拉恩运动就是由这些人自愿组成的一个社会组织。其成员利用业余时间植树造林,保护林木草地。他们还印发书刊,开展教育活动,提高整个社会对爱护自然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目前,南斯拉夫的六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都有这样的组织。
塞尔维亚共和国的戈拉恩运动始于一九六○年,成员总数达一百多万,每人都有一张绿色的成员证,上面记载着他们参加活动的时间、地点、成绩和得奖的次数。该组织每年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其中主要的有,组织各地方共同体(相当于中国的居委会)的植树爱好者在所属地段种植草木、修筑花坛和小型公园;开展“美化校园”活动,中小学生负责维护校园里的花草树木,空地多的学校还发动新生种一棵树,由自己管理到毕业,此项活动使贝尔格莱德的中小学校每年增加一千多棵新树;定期去烈士陵墓等地修整花木,种纪念树,并请革命先辈介绍英雄事迹等。上述活动一般都是在周末或节假日组织的义务劳动。绿化费用除由各级政府拨款外,大部分来自社会捐赠,例如,贝尔格莱德去年的绿化费用就由近六十家对环境有损害的企业资助。
此外,塞尔维亚共和国还把三月二十一日定为绿化爱好者和森林之友日,在那天举行名为“迎接春天”的文化娱乐活动,来自各地的戈拉恩运动的代表欢聚一堂,以诗歌、绘画、电影、文艺演出和报告会等形式宣传绿化和保护自然的意义与方法。
近三十年来,塞尔维亚戈拉恩运动共造林二十五万公顷,植草十六万公顷。他们希望在二○○○年前,使塞尔维亚所有的山岭都披上绿装。
去年,联合国有关机构将南斯拉夫的戈拉恩运动评为对保护人类环境有功勋的组织之一,授予了专门的证书和金质奖章。
(附图片)
图为戈拉恩运动的成员在荒山植树。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坐在大象上的小英雄
詹得雄
每年的1月26日,新德里举行共和日庆祝活动时,总能看见游行队伍中有一头披金挂彩的大象,象背上坐着20多名少年儿童,开心地向人们招手。他们都是一年一度推选出来的印度小英雄、全国勇敢奖章的获得者。
从阿萨姆邦来的牟扬才8岁。6岁时,他的一个小伙伴掉进井里,他马上放下去一根绳子,并把大人找来,救起了小伙伴。
9岁的迪克希特来自中央邦。一次,她的弟弟开录音机时触了电,母亲和婶婶赶忙去拉,也触了电。这时,她记起学校里教过的“塑料不导电”的常识,马上用一根塑料棒把电插头拉出来,救了3位亲人的生命。
女孩子贾恩今年10岁。一天下午,她弟弟告诉她,有3个蒙毯子的人进了屋。她便跑到邻居的阳台上观察,发现她姑母被那3个人绑了起来。她赶忙叫来好几个人,抓住了3个盗贼。
来自马哈拉施特拉邦的班苏德年龄最大,今年15岁。他获奖是因为急中生智。他父亲是中学校长,有一天,带学生去郊游,班苏德同往。在一个山坡上,司车下车去庙里烧香,忘了拉手刹车,汽车向山下滑去。眼看要滑到深沟边了,班苏德冲上驾驶座,把脚下3个踏板都踩了下去,车停住了。
这些孩子都是由各地民间机构印度儿童福利委员会推选出来的,开展这类活动的经费也来自民间。例如有一笔基金叫巴布·加达尼奖。加达尼年幼时曾从火中救出几个人。他的儿子在海外事业发达,便用他的名义设立了一笔基金,每年奖励几名勇敢的孩子。
获勇敢奖的孩子,不但能免费到首都游览,而且可以获得奖学金,一直到大学二年级。另外,他们还享受免费坐火车到18岁。
评选勇敢孩子的活动始于50年代。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一次活动中,他所在的帐篷忽然起火。一位名叫哈里希·钱德拉的孩子跑进帐篷去救他。尼赫鲁大为感动,于是,提议每年奖励全国各地勇敢的孩子。
印度儿童福利委员会接受了这个建议,使之成为一年一度褒奖勇敢行为的盛举。这个委员会的主席维德亚·贝恩·夏赫夫人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无私无畏的品质,“鼓励孩子们朝这个方向发展,这是最为重要的”。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美国中学生吸毒问题严重
美国中学生吸毒始终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2月13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在过去的一年里,吸毒至少一次的高年级中学生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一半。
在联邦经费的资助下,密歇根大学的社会研究所每年对中学生吸毒问题进行一次抽样调查。1989年,这家研究所向全国135所中学的1.7万名高年级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50.9%的人吸用过大麻或可卡因等毒品,这一百分比较1987年的56.6%和1988年的53.9%略有下降,但问题的严重程度并未减少。调查还表明,在过去一个月里吸过毒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19.7%,足见吸毒现象在中学生中之普遍。
布什政府的官员对于这一调查出现的微小变化表示欣慰,认为反毒还是起了作用。然而专家们认为,调查低估了实际情况,因为调查对象中并未包括中学退学的学生,而这些人的吸毒问题比在校学生更为严重。众院毒品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兰热尔说,调查的价值极其有限。他指出,中学退学率估计在27%以上,他们中的吸毒者并未包括在内。
除此之外,密歇根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约翰斯顿还指出,对美国大学生和青年人进行的抽样调查表明,他们吸用可卡因的人数比例同高年级中学生大致相同。
                       (张启昕)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域外社情

  去世十三年悄然无人知
王淑娟 文 朱根华 图
3月7日,布鲁塞尔的一个区警察局接到报告:在一幢标明“不能居住”的房屋里发现一具枯骨。翌日,司法部门确认,这是一具女尸,死于13年前。
发现经过是这样的。2月28日晚,风雨交加。狂风刮得拉肯沃尔德街35号房屋屋顶的瓦片啪啦啦直往地上落,烟囱翻倒,窗户洞开。多年来,这幢房子一直大门紧闭,百叶窗也从未拉开过。住在隔壁的两位南斯拉夫移民兄弟出于担心和好奇,决定进屋去看看。结果,他们在一间卧室里发现,布满尘土的床上平放着一条蓝色连衣裙,里面竟是一具完整的骷髅。兄弟俩几经犹豫,最后报了案。
警察局调查现场时,看到屋里到处是蛛网,尘埃遍布,家具已被虫蛀。室内无任何值钱物品,但发现了1977年4至6月的报刊。依此推算,老妪是这一年的夏天死去的。从屋内落满的尘土上没有脚印和手印来判断,从未有人进去过。经查,早在1971年,这里就被切断了煤气和电的供应。显然,老妪是独自一人一直居住到死的。
据司法部门查证,死者名叫罗莎丽,死时80岁。罗莎丽有个儿子。母子俩吵过嘴,1970年后再未相见。去年,她儿子曾想正式办个司法手续,证明“其母已不在人世”。据了解,罗莎丽年迈后,靠领养老金生活,但这么多年没去领取,也无人过问。唯一记得她的只有区地产办事机构。多年来,这个机构一直发信向罗莎丽催要她两幢房子的地产税,但始终未见她来缴款。于是,从1981年起,便从地产名册上划去了她的名字,拉肯沃尔德街35号也被挂上“不能居住”的牌子。
在西方,人们往往比邻数载不相往来。一家人亦感情淡薄,老年人的生活更是寂寞凄凉。
写到这里,笔者补上目睹的一件小事,也许不算多余。有一次,笔者在住地附近的公园散步,偶见路旁一棵树上贴着一则“寻狗启事”,上书道:“本人不慎丢失爱犬一条,一岁两个月,毛黄棕色,走失一个多月,好不可怜!如有见到者,请电话联系,若领爱犬前来,定当面酬谢1.4万比郎。不胜感谢!”对比罗莎丽死去10多年竟无人知晓的悲惨现实,这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法国通讯

  法报再揭人质问题内幕
本报记者 吕网大
最近,法国《解放报》以大量篇幅连续刊登文章,揭露了两年前法国被扣押在黎巴嫩的人质获释的内幕。
1985年,3名法国人在贝鲁特被绑架,在关押3年后,于前年5月法国总统大选第二轮投票前夕被释放。当时,人们对此议论纷纷。现在《解放报》报道说,人质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多亏一位西非国家的酋长。法国当时的内政部长及其密使与他多次接触谈判,并答应事成之后付给绑架者300万美元酬金。但是法国政府至今未付这笔款。中东有关的恐怖组织为“提醒”法国不要赖帐,于去年9月炸毁了一架法国民航客机。
重提人质事件,立即引起各方争执。前内政部长帕卡说这是一场闹剧,甚至否认他认识和见过那位酋长。《解放报》文章的作者却在电视上声称,他花了3个半月时间作了大量调查,所揭事实是可靠的。报纸接着又披露了前内政部长及其密使会见中间人及赴中东、非洲的次数、时间和路线,还发表了采访那位酋长的访问记,酋长称他由于食言,已经受到恐怖分子的威胁。《费加罗报》则认为,法国不可能许诺300万美元给绑架分子,即使有也只是付点“小费”。双方各执一词,相持不下,只有官方至今仍保持沉默。
至于为何重提人质事件,用一位法国人的话来说,这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是党派之间互相攻击的老把戏。鉴于以往的经验,人们对于这场争论会有什么结果,并不抱多少幻想。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隐形飞机不隐形
陈封
美军武装侵略巴拿马时,曾动用一架B—2隐形轰炸机在高空投弹,但未中目标。
这种黑色巨型轰炸机的造价高达十一亿美元。美国政府准备拨款五十五亿美元再造五架,此事尚待国会批准。B—2虽然已试飞成功,但是它的若干作战性能在技术上尚未通过鉴定,预计至少要到一九九三年才能正式服役。
美国曾多次宣传B—2的隐形特点,说是能够深入敌方上空不被防空雷达系统发觉。但是,曾任五角大楼空中作战部门负责人的琼克·迈耶斯最近说:“对于这种飞机能隐形的问题,我从来不抱任何幻想。”国防部另一位官员说,由于B—2不像吹嘘的那样好,所以空军一再延迟试验期。
虽然如此,美国政府仍忌讳人们贬损B—2的隐形名声。军事分析家迈可·丹尼斯去年在军事杂志上撰文,对B—2及其效能提出疑问。他说,苏联的老式长波雷达就可侦测出B—2的踪迹。结果,五角大楼要求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人员传询丹尼斯,指控他搜集和散布国家机密。
国会中已有不少议员反对制造这种价格昂贵的飞机,舆论界的怀疑论调也越来越多。二月十七日,国防部发言人柯尔不得不正式承认,B—2隐形轰炸机在高空不能隐形,因为这种飞机是为低空进攻目的设计的,苏联的雷达系统不能在低空搜索到它的踪影。
可是,他的解释未能使反对者满意。首先是,现在有无必要耗费纳税人的数十亿美元,去制造一种性能并非绝对优越的进攻性飞机。其次,既然是作为低空轰炸用的,为什么侵略巴拿马时又在高空投弹呢?为什么在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时就使用它作战呢?人们不禁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在欺凌弱小国家的同时,也把那个国家当作新武器的试验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