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外国经济动向

  转变中的欧洲货币体系
钱东宁
1988年汉诺威会议上,欧共体把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列为实现欧洲一体化的主要目标之一,从而使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成为当前的焦点。1989年4月,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又提出了实现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三阶段设想。同年6月26日马德里共同体首脑会议决定,实施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第一阶段——全体成员国货币在1990年7月1日以前加入欧洲货币体系。这一措施,使欧洲货币体系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1989年6月19日和1990年1月10日欧洲货币体系分别对欧洲货币单位一篮子货币比重和双边中心汇率的波动幅度进行了调整。这两次调整都是为了加强欧洲货币体系内部结构的稳定,从而加快经济货币联盟的成立。
欧洲货币单位比重的调整
欧洲货币单位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目前由12国一篮子货币组成,包括了欧共体所有成员的货币。欧共体各国货币在欧洲货币单位中所占比重,每隔五年调整一次。
1989年6月19日是欧洲货币单位一篮子货币比重的第二次调整,这次调整分两步。第一步,欧洲货币委员会决定从1989年9月21日起,调整各成员国货币在欧洲货币单位中所占的比重。这次调整的幅度较大,为1989年9月20日确定几种货币在1个欧洲货币单位中的各自含量作好了准备。第二步,1989年9月20日欧洲货币委员会与各成员国中央银行以当日14时15分的12国货币对美元的汇价为基准,根据12种货币在欧洲货币单位中所占的新比重决定了它们在1个欧洲货币单位中的各自含量,并且在5年之内固定不变。
这次欧洲货币单位一篮子货币比重的调整,旨在加强欧洲货币单位的稳定性,缩小各成员国货币在欧洲货币单位内的差距。随着欧共体内部经济、金融合作的加强,东、西欧经济关系的发展,以及美元国际地位的相对下降、西德马克地位的相对上升,欧洲货币单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和作用还会进一步提高,这将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实现打下基础。
中心汇率的调整
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是欧洲货币体系的基础,自1979年建立至今,双边中心汇率已调整过11次。调整的目的是为了协调欧洲货币体系成员国货币的实际汇价水平,保持体系内部汇价稳定。最近的一次调整是1990年1月6日,这次调整的主要内容是将意大利里拉对该体系内的其他货币贬值3%,同时,还决定把容许里拉在该体系内的波动幅度由6%缩小2.25%,也就是说意大利里拉实际贬值3.01%。这是欧洲货币体系自1987年1月调整后的第一次调整。这次调整的主要原因是:1、加强欧洲货币体系内各成员国货币的凝聚力;2、加快欧洲经济货币联盟进程的需要;3、西德马克兑美元汇价的多次升高,使其它成员国货币与西德马克的汇价相对下降,造成了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面临着巨大压力。第三个原因是这次双边中心汇率调整的主要方面。这次调整虽然意义重大,但是前途如何却很难预料。西方多数经济学家对这次汇率调整的看法均不乐观。他们认为这次里拉贬值只是该体系内部汇率调整的第一步,在今后的几个月中有可能进行更大规模的调整。
欧洲货币体系调整后的前景
欧洲货币体系经过这两次调整以后前景又将如何呢?我认为欧洲走向经济货币联盟的趋势难以逆转,欧洲货币体系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总的来说道路仍然是崎岖不平的,这是因为:1、英国至今仍没有参加欧洲货币体系,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英国仍持消极态度,那么对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是十分不利的。2、目前,欧洲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非常严重,这将直接影响到欧洲货币体系的巩固与发展。另外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还缺乏一个各成员国均可一致接受的统一蓝图。3、东欧局势的急剧变化,已使西德的重点由欧洲货币一体化转向德国的统一。最近的东西德货币联盟方案使西德更加背离欧洲货币体系。
尽管目前欧洲货币体系内部困难重重,但是也有明朗的一面:经过对欧洲货币单位的比重和双边中心汇率的调整后,欧共体各成员国基本上能够做到在汇率波动幅度上保持一致,增强了欧洲货币体系的稳定;同时,欧洲货币单位在私营部门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的使用增加,也为欧洲货币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1990年初法国取消外汇管制和1989年6月马德里会议上英国的让步,也使欧洲货币体系的内部协调成为可能。由此可见,欧洲货币体系虽然存在着不少困难,但是它仍将成为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过渡阶段,缓慢地向前发展。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90年代的世界计算机工业
新华社记者 刘昕
1989年世界计算机业的收入为250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3%,增长幅度低于前几年。行家预计,90年代该领域很难出现80年代那种爆炸式的增长。
计算机业在90年代的发展趋势是:开发出的硬件和软件能够与不同公司生产的现有机型联接;计算机的标准化程度提高,使各公司生产的新计算机从一开始就可以联网;强调降低生产成本。
消费者始终希望能在不同公司生产的计算机上,进行联网式协同工作,并希望计算机更加实用,操作更加简单,以减少人与计算机间的隔阂。因此,制造商在90年代将不仅仅着眼于开发运算能力更强、信息容量更大的新电脑,他们还将比以往更注重满足用户的各种需要。
个人计算机是80年代同行业中的明星,目前占各类计算机销售总额的39%。80年代前5年,个人机的年平均销售增长幅度为70%,后5年为24%。专家预计,个人机市场在90年代最初几年的年增长率将为13%,到2000年时逐步降到9%。
工作站(终端)眼下的年销售总额为61亿美元,单机售价在1万到5万美元之间。由于这类台式计算机的设计初衷就是进行联网工作,它将在90年代与个人计算机在办公室内展开竞争。预计,工作站将是今后10年的热门产品。在这一领域内的竞争会十分激烈。
小型计算机前些年遇到了运算能力不断加强的个人机和工作站的挑战,销售每况愈下,使曾在该类型机生产方面领先的美国王安公司和通用数据公司受到沉重打击。目前,小型机在计算机市场上所占的比例,已从1984年的34%降到27%,90年代这种下降趋势仍有可能持续下去。
计算机主机的制造商面对的困难是如何减少制造过程中庞大的管理费用,以及对付来自便宜得多的低级别计算机的竞争。如今主机市场的年增长率只有3%,美国市场已基本饱和,欧洲的市场需求有限,唯亚洲的需求前景看好。
巨型计算机由于制作费用庞大,客户有限,因此90年代不会有更多的公司加入生产巨型机的行列。90年代巨型机领域内仍将是美、日争雄的局面。
对个人消费者来说,今后10年最受欢迎的产品包括便携式(如带有彩色液晶显示屏的膝上型计算机)、多功能(如集立体放声、高质量放像和运算为一体)和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
90年代,面对计算机市场增长的放慢,只有快速应变的公司方能生存。美国商务部的白皮书预计,日本将于1993年在计算机销售方面赶上美国。《幸福》杂志的文章认为,今后10年计算机行业中的赢家不一定拥有最好的技术,但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最精明的市场战略;最低的制造成本;最明确的目标和最了解国内外顾客的需求。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猛犸牙化石
——象牙的“接班人”
郑园园
去年10月,“濒危动物国际贸易公约”的103个签约国通过一项决议:从今年年初起在全世界禁止象牙贸易,以阻止对非洲大象的滥杀。
决议作出之后,关心珍稀动物的人们自是欢欣鼓舞,可是,日本一些企业却感到不安。日本是象牙消费大国,据统计,1988年,日本进口象牙132吨,占世界象牙贸易额的40%。象牙在日本的主要用途是制作印章和传统乐器三弦。在象牙加工部门就业的职工有3万人,年销售额达1.4亿美元。
象牙买卖被禁,日本当然可以找到代用品,比如日本自产的鹿角,南美棕榈林出产的植物象牙等等,但这些似乎都不够理想。精明的日本商人经过研究,很快就发现了较好的象牙代用品——深埋在西伯利亚冰土层里的猛犸牙。
猛犸是冰川时期的古生物,大约一、两万年前从地球上消亡,现今的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是它的故乡。
据估计,有几百万猛犸埋在西伯利亚的永久冻土层里,自然,也就有几百万对猛犸牙在地下形成了化石。人们说,西伯利亚有另一个“象牙海岸”。
猛犸牙化石自然比不上象牙那样的光洁细腻,它呈棕色,有裂缝、有破裂的花纹。但是经过精加工后的制成品,却和象牙制品并无二致,放在显微镜下观看,连专家也难辨真伪。
在西伯利亚,采集猛犸牙化石是当地某些居民的一项传统副业。春天,冰雪消融,河水上涨,往往把深土层里的化石冲到河流的下游地区。就像采蘑菇一样,此类化石俯拾皆是。
苏联长期以来禁止猛犸牙化石出口,所以,库存量很大。
禁售象牙的决定一出,商人们急于抛售库存象牙,非洲象牙市场上象牙价格暴跌,而苏联的猛犸牙化石却因销售前景看好而身价倍增。
3月间,一个日本代表团将去西伯利亚考察猛犸牙开采和贸易问题。据报道,苏联打算和日本合资开办一个生产印章的企业。
有人幽默地说,为了挽救其“远房侄子”——非洲大象,2万年前的古生物猛犸正跃跃欲试,准备接班呢!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经济札记

  日美“结构协商”与经济摩擦
孙毅
五年前,美国为了解决不断增长的对日贸易逆差,曾施展出迫使日元升值这一办法。现在,尽管美元兑日元已下降了近百分之五十,但贴着“日本制造”标签的商品依然源源不断地涌入美国市场,与此同时,美国货要进入日本市场仍然困难重重。美国人惊愕了,难道传统的、因循数百载的“经济规律”不灵了?
“吃了亏”的美国人不得不去重新研究自己的对手。他们终于发现,原来日本人在本国市场设置了一些“不公正的”结构性贸易障碍。它的存在,使得按照传统的用降低汇率的方法解决美国同日本的贸易逆差的效果大打折扣。为了对症下药,美国政府决定,必须首先要求日本解决经济结构问题。
于是,在美方的提议下,美日双方分别在去年九月、十一月和今年二月下旬举行了三次结构协商。在这三次协商中,美方把自己装扮成“受害者”,而且以书面的形式向日方开列出必须改变日本国内存在的六种阻碍自由贸易的结构性问题:价格机制、流通制度、储蓄与投资、土地制度、企业的系列关系以及排它性的交易方式等等,并对日本始终未能作出具体的实际行动发出责难。美方的意图很简单,就是逼迫日本改变国内的经济结构和某些排外的经济政策。
当然,面对美国的这种攻势,日本是不能置之不理的。由于日本的产品有相当大的部分销往美国,且日美经济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美国采取报复性行动,对日本来说损失太大。于是日本也不得不作一些愿意进一步调整日本的经济结构、开放市场并努力调整国内外价格差的允诺。
许愿终归只是许愿。尽管美国早已对日本这种只说不干的作法不满,但要日本方面实现自己的诺言也委实不易。因为日本觉得自己也有难处。近两年来,日本的国内投资特别是公共事业投资增长速度很快,民间企业的建设投资又正处在高峰时期,因此目前国内经济过热的压力很大,再加上国内储蓄率不断下降,股票市场动荡不安。在这样的形势下,日本方面很难使美国人满意。因此,此次日本所作的允诺很可能又是一纸空文。
其实,从根本上讲,要把日本的市场结构改造成符合美国人的要求,仅仅依靠改变日本的流通机构及排外的商业习惯是不够的。日本的“结构问题”,不仅反映了美日双方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的实际状况,而且还与日本国内那种特殊的产业结构相关。按照流行的国际分工理论,日本属于垂直型分工体系,在需求方面主要是原料和燃料,而出口则主要是电子机械产品为主。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加工厂,这本身就造成了日本国内经济基础的薄弱和对外部市场强烈的依赖。为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它必然会极力在国内设置各种贸易屏障。可以说,美方提出美日之间的“结构问题”,的确是抓住了问题的症结。
那么日美贸易摩擦发展到今天这一步,美国方面是不是就没有责任了呢?非也,美国之所以在日美贸易中的逆差居高不下,同政府、公司和个人大量地举债消费,促进了国内需求的急剧膨胀以及美国货与日本货竞争中处于劣势等不无一定的关系。对这一点,坎珀金融服务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戴维·黑尔就说过“日本作为一个工业国家的兴起,已经促使美国对自由贸易、工业政策、以及政府作用等的思考方法发生一场革命”。言外之意,面对眼前的状况,美国方面是否也有必要做些事情呢?
今后,日美双方的结构协商还将继续进行,结果尚难预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就是日美之间由过去单一产品的摩擦发展到今天的“结构问题”,标志着日美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加深,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两国间整体经济对抗的开始。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各有绝招 ·朱根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