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草堂梅花老更香
 ——读《百岁艺术大师朱屺瞻传》
冯其庸
屺瞻老人已经是百岁高龄了,这是中国画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画史上的奇迹。
古往今来高龄的画家很多,但是能到百岁的有几?百岁而还能关山健越,挥毫作画,不仅仅是册页小幅,而且是丈八匹,而且是数十尺的手卷,而且是耳聪目明,精爽不减,神安气闲,居之若素的有几?
我与屺老相交,屈指已十数年。先是丙辰地震之年,石门老人自沪归,示我以屺老所作葡萄小幅,虽仅盈尺,而其势连云。读其画,想见其人,于是我极盼有机会拜识屺老。第二年,屺老到了北京,下榻北京饭店,当天我就拜见了屺老,晤谈之后,欢若平生。从此,我就常得从屺老游,记得过了没有几天,我就陪同屺老和朱师母同游长城,屺老到居庸关停车,稍稍游览,随即健步登关,而且直上烽火台。屺老当时的这种豪迈气概,使得城上游人,都为之驻目惊诧。尤其令人难忘的是这一年,我还陪同屺老到北京西北部的白家疃,此地即在西山脚下,我们去看了建于雍正八年的怡亲王祠。我们从白家疃转到了卧佛寺前边的香山正白旗,看了三十八号前的三棵古槐,其龙钟的姿势,实在令人难忘。特别是树畔的古河床,荒草离离,两岸垂柳如翠幛柳丝飘洒,远看是一片斜阳烟柳……更远处则更楼依稀,隐约于村树晚烟间,这一派景色,实在太动人了。无怪屺老看后,连声说好,并说他原先作的《黄叶村著书图》长卷要重作,果然,过不了几天,屺老为我重作了一幅立幅的《黄叶村著书图》,并且告诉我说这是他的满意之作。
之后,1983年7月9日,屺老又飞越太平洋,应美国的邀请,远访旧金山。这年屺老已是92岁的高龄,昔齐白石85岁乘飞机到上海,已自觉其雄风不可一世,谁知屺老以92岁的高龄,竟乘飞机飞到了地球的另一面去了,其龙马精神,豪迈襟怀,又当何如!屺老如此远行,实在已经是惊世骇俗了,谁知屺老自美归来后,稍事休息,又作滇南之游。登龙门,过洱海,越苍山,意态如昔,略无介怀。屺老说,游美归来,觉得过去胆子还小,还要更大胆才好。他就是在这样的感受的启示下作了两幅长卷。我看这两幅长卷,正是说不尽的兴奋,我感到这是老人神旺体健的精神状态的反映,表明他的艺术,仍是处在向上突破时期,表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艺术上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
我读屺老的画,最深的一点感受和体会,是认为屺老在中国的山水画发展道路上,是一位划阶段的画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里程碑式的画家,这样的画家,不仅是他自身的艺术成就彪炳于一世,而且他的艺术也成为划分阶段的一个标志。例如在中国画史上,唐代的王维(山水)、吴道子(人物)是划阶段式的画家,他们的画,也自然成为阶段性的标志。宋代的马远、夏珪;元代的黄公望、王蒙、倪云林;明末清初的八大、石涛、石溪等等,也无不如此。屺老在山水画上最为突出的一个贡献,是在中国画吸收西洋画的某些技巧、色彩等方面创造了奇迹般的成绩,他大大地发展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大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设色技法,从而使得用中国画来反映大自然、反映现实,比前更为有力。
读屺老的山水画,只觉得有油画一样的富丽堂皇,赏心悦目,而却无油画的洋气和异国情调;只觉得屺老的山水画确是喜闻乐见的中国画味道,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特色,但又比以往的中国画明显地增加了感情色彩和活力,明显地面目一新。
屺老对艺术的民族传统是十分重视的,他曾长时期的研究和临摹宋元古画。这些临本至今都在,并且临本本身也是一份珍贵的艺术品,正是因为屺老对传统艺术的珍视,对传统艺术下过很大的功夫,具有了很深的修养,所以才能得心应手地驱遣和运用油画的种种技法和色彩,能够使油画的技法为我所用而不是相反。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画家本身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绘画的修养深不深,如果传统的根子扎得深,基础雄厚,学养渊博深邃,而对西洋的画法也能研究有素,并且同样下过真功夫,在这样的条件下,自然就能融会贯通,使油画的技法为我所用而不是食而不化了。中国画是一种民族艺术,是与我们民族相依存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将更加丰富自己的表现力,使自己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屺瞻老人便是这样一座带着时代的特征,将中国画艺术大大发展创新了的艺术高峰。
屺瞻老人走过的人生和艺术道路,已是整整一个世纪。老人本身就是一部近代和当代的艺术发展史,总结老人的艺术道路和艺术成就,对发展我们的中国画艺术,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两位作者对屺瞻老人作了长期的研究,并得到了老人的指导,撰写了屺瞻老人的大传。这部传记,忠实地记录了屺老的艺术道路,总结了屺老的艺术创作,同时也客观地反映了近百年中国画坛的实况,这是一部有功于艺林的专著,而且恰好在屺老百岁画展的大喜日子里问世,为我们中国画界增添了光辉,我有幸遵屺老之嘱为这本书写几句话,也感到无比的高兴。
(附图片)
野竹图 朱屺瞻


第8版(副刊)
专栏:

  立足于东方 植根于民族
——《川端康成评传》读后
周晓燕
川端康成是日本唯一一位、也是泰戈尔之后亚洲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近十年来,川端的作品陆续被介绍到我国。作为中国读者,对川端作品清新、典雅的风格并不陌生,经常为他笔下的优美世界所感动。但是,分析川端康成很难套用西方的或中国的传统审美范畴。对中国读者来说,如何理解川端是一个难题。最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渭渠先生的第一部系统研究著作《东方美的现代探索者——川端康成评传》(以下简称《评传》),弥补了我国在川端研究方面的空白。这部专著有一个突出的主题,即川端作为日本作家,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民族传统仍然是其根基,其基本思想仍是东方的、日本的。
《评传》是将传主作为东方文化的继承者来评述的。日本文坛以及我国学者对川端文学有褒有贬,争论了几十年。本书作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川端康成生活在日本社会历史的大变动时代,从大正时期至战后,西方文化与日本固有文化不断冲击,碰撞,作为一位日本作家,怎样在这两股潮流的交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川端究竟是一位新感觉派作家,还是一位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的作家?正如《评传》作者所说,分析川端的作品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川端康成及其作品是相当复杂的,如果不接触东方的、日本的文化传统,或无视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就无法谈论川端文学”。《评传》不是简单地给川端贴标签,而是通过大量史实、资料,对川端文学作出全面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
《评传》作者把川端从小孤独、敏感而又富于同情心的性格,生活中屡受挫折这些因素放在当时日本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描述,同时又从川端对东西方文化的追求上来加以把握。《评传》指出川端在创作上的特色之一就是以东方习惯审美意识与西方新的表现技法结合,传统主义题旨与现代主义表现结合,使之日本化。其主要表现在三个融合上,即现代意识与传统文化精神的融合,心理刻画与自然描写的融合,意识流飞跃与传统工整性的融合,这对我们学习西方文化也很有借鉴意义。
《评传》另一引人注目的特色是作者对川端文学审美特征的分析。读过川端作品的人,无不被川端笔下优美典雅的日本女子的独特性格所感染。川端作品的这种魅力来自何处,很多读者非常感兴趣。《评传》用了很大笔墨探讨这个问题。
《评传》指出,川端康成的作品吸收了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技巧,但更多的是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境地。川端吸收西方技巧多于精神,承传东方传统精神多于技巧。作者指出,川端的审美意识和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美的“物哀”色彩。
“物哀”是日本文学的基本美学观念。在日本最早的历史文学《古事记》中,就带有悲哀的情调。日本古诗集《万叶集》中的风雅抒情诗,主要咏叹恋爱的苦恼和人生的悲哀。到了《源氏物语》,这种风雅和悲哀的审美传统,便形成了日本文学的基本美学观点。《评传》指出,川端康成的审美情趣,更多继承了《源氏物语》所体现的“物哀”、“风雅”的精神。川端作品中的“物哀”,大多表现了悲哀与同情,朴素、深切而感动地表露了对众多善良的日本下层女子的赞赏、怜悯和哀伤的心情,造成了感人的美的艺术形象。


第8版(副刊)
专栏:

  题赠厂长(外一首)
李发模
从深谷之底看他
或从浮云之上看他
他都像一棵老树
 被砍伐几次
 又回生几次
依旧紧贴
 养育他的土地
走过的路,如蹈
 风霜
  雨雪
谁能信
建厂时,一桌两柜
 几间破房,以及
五十几位
 喘不过气来的兄弟
而他就这么启程
像一棵
不死心的
 种子
几十年
从荒芜中
长出
 一派蓬勃生机
总那么热情
而正直
铁腕般的手,曾一次次
 扳倒非议
他的两眼常充血,像
布满云霞的黎明
多次体尝夜的疲倦
任它荣辱升沉
永不懈怠
    厂牌
目光之手在鲜亮的厂牌上
抓住
一个响亮的名字
书法家的手迹潇洒而来
酒河
兼纳百香千香
向波澜壮阔
翻阅无数岁月篇章之后
牌前的碑页
牌后的碑页
会扬起一张张无愧的脸
辉煌而熟悉
在厂牌之外
他们的目光
飞起满天鸟翼
在浩浩空际
将扬起
更响的声名


第8版(副刊)
专栏:

  她从故乡来
李侃
一个人出差往往索然无味。平素十分好言语的常江,这次到省城公干,除了在工业厅递交了一份材料谈了几分钟事情外,两天里他几乎没有和什么人说过话。他心里憋得慌,真不知应该怎样去排遣排遣。
回程车是晚上七点的。他提前了一个半小时赶到火车站,候车室里汗臭和脚臭的气味将他“轰”了出来,他在站前空坪上溜达,他的无聊的眼光在四处逡巡。突然,他发现一株枝叶婆娑的桂树下坐着一个年约二十三、四岁的女人。她盯着他。他也盯着她。这是一个十分漂亮的女子,高高的鼻梁上方嵌着两洼明澈的湖水,那里有秋波荡漾。
她笑了,像一朵灿烂的花:“呃,同志!”
他准确无误地判断出这是在叫他,便向她走去:“你……叫我?有事?”
“我替你补补鞋吧。”
他这才发现她的面前摆着补鞋的工具。“我的皮鞋没有坏呀!”他极乐意和她说话,并顺从地坐在她递过来的小凳子上。
她帮他把鞋子脱了下来。看,这里散了线。真给她找出了毛病,尽管散线的地方还没有半公分长。这不碍事,我回去缝两针就行了。还有这里,鞋跟,磨歪了半公分。他哈哈一笑,这更不要紧,我双双皮鞋都是这样的,脚有生成的毛病。这不行,一个男子走路应是堂堂正正,不歪不斜的,你的内八字脚虽然是爹妈给的,但完全可以纠正,我只要帮你将鞋底内边垫高一点点,包你走路舒服,而且极神气、极气派,像高仓健那样帅。她的宏论使他不得不佩服,那么就麻烦你给补一补吧。她正要动手,他却阻止住,慢,你得先给个价。真有你的,好说,就七角钱吧。太“咸”了,不就钉块胶皮,缝两针线吗?说“淡”了,纠正你的姿势是能用钱衡量的么?两人热热闹闹讨价还价了一番,还是常江败下阵来。
她不再说话,开始哼一首歌。选料是极认真的,做工是极细致的,常江看着她做活那娴熟的神态,心甚慰贴。她低着头,顶上头发似乎很乱,却有一朵菊花旋着……
她的歌他熟悉,这是家乡的《贺郎歌》。你是兴城人吧?常江问。是呀,你也是?我是兴城北乡的。我是黄村的。我们相隔不到三十里呢,嗬,甲级老乡。
你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她问了北乡的板栗,又问黄村的银杏;问了北乡的荷花鱼,又问了黄村的马蹄。回答是圆满的,丰收了,都丰收了。两人越说越投机。那么,你出来多久了,为什么不回去看看?要回去的,等赚了钱我再回去。
鞋子补好了,的确补得不错。付钱,一块的。你没有零钱?没有。补三角,我也没有角票。算了,不用补了。那怎么行呢?老乡嘛,还计较这几角钱?是呀,老乡,你就把这一块钱收回吧。啊不,常江提起行李就走。
她从自己的挎包里拿出两个又大又红的桔子追了上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