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80年代世界商品市场的特点和90年代前景
郭培兴
80年代世界商品市场的发展极不平坦。1980—1982年,由于西方发生经济危机,世界商品市场的需求萎缩,价格剧跌。其后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增长,需求渐趋回增,价格也有回升。但1984年初以后,价格又有回跌。1987年以来,由于市场需求的增长,不少商品供应逐渐趋于紧张,有的甚至供应严重短缺,价格一度出现剧升。但1989年、特别是这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商品供应的逐渐赶上并超过需求的增长,价格又有大幅回落。尽管如此,80年代世界商品市场总的说来仍有着较大的发展,价格也有很大提高;与此同时,80年代世界商品贸易的结构和流向也有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更趋激化,出现了一些新的、引人注目的重要变化。纵观这些变化,可以大致看出有如下重要特点:
(一)世界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增长有所减缓,80年代成为战后40多年来增长率最低的10年。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统计,战后世界市场对商品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增长,其中50年代,按世界出口量计,平均每年增长7.8%,60年代为8.9%,70年代降至5.9%,80年代更降至约3.8%。
(二)在世界商品贸易中,制成品贸易的比重续有增长,初级产品所占份额相对缩小。据统计,1979年制成品在世界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57.9%,1987年升为69.7%;与此同时,初级产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则自1979年的40.5%,降至1987年的28.4%。在世界制成品贸易中,尤以机电产品的出口发展速度最快,所占比重也最大,1987年世界机电产品出口占世界出口贸易额的比重自1979年的31.2%升至39.3%;其次为化工产品,自8%升至9.3%;服装,自2.2%升至3.2%。在初级产品中,以燃料贸易比重下降最大,其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自1979年的19.9%,降至1987年的11.4%;其次为矿产品和有色金属,分别由2.1%降至1.5%和由2.3%降至1.9%。
(三)作为重要的供应者和买主,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商品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重要。据统计,1979年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商品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5.5%和69%,1987年分别升至69.9%和71.3%。而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则分别由25.3%和22%,降至19.7%和19.2%。
(四)市场矛盾尖锐,竞争空前激化。80年代在世界农产品、钢铁、汽车和半导体元件等市场,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国展开了激烈的贸易战。例如,80年代以前,美国和西欧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的矛盾不占主要地位,但80年代,欧洲共同体发展成为美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竞争对手,并抢占了不少美国重要市场,为此,双方竞相对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实行巨额补贴,对农产品市场的争夺战达到了白热化程度;为维护本国钢铁工业及市场免受他国侵占,美国对来自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欧洲共同体、南朝鲜和巴西等的钢材进口实行配额限制。
80年代,随着西方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各国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许多商品的生产或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世界市场的竞争无论在规模上、形式上,还是在激烈程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除传统的直接竞争和价格竞争外,间接竞争和非价格竞争日益加剧,其激烈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直接竞争和价格竞争。
(五)价格发展极不平衡,世界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之间的价格“剪刀差”日益加剧。80年代世界商品市场的价格,总的说来,仍有上升,其中特别是工业制成品价格续有明显上升,但初级产品价格则变化不大,许多商品甚至有下跌。在此情况下,世界市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交换比价下降,价格的“剪刀差”日益扩大。据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统计,1988年,世界商品市场的价格总的说来较1979年上涨了28%,其中制成品价格上涨了33%,而初级产品价格仅升2.7%;世界初级产品(不含石油)和工业制成品的交换比价如以1980年为100,则1985年降为85.1,1988年更降为76.9。
由于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初级产品,而发达国家出售工业制成品,交换比率的上述变化,显然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遭受的不等价交换的剥削更进一步有所加剧。
展望未来,预计西方经济在90年代虽仍间有危机出现,但总的说来,将继续有所增长。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跨国公司作用的加强,国际劳动分工和商品交换将进一步有所加强。因此,世界市场对商品的需求估计将续有增长。但因西方经济估计将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国际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增长预期也将难能有重大突破。
随着需求的增长,90年代世界商品市场的价格,总的说来,预期将继续保持上涨的趋势。特别是,由于科学技术和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受垄断的控制,世界制成品价格将继续趋于上升。初级产品价格虽难能有根本的改观,但由于一些产品,特别是石油和一些金属、矿产品等受资源局限等影响,价格可能上涨,但总的说来,初级产品的价格将继续跌宕起伏,即使有所上升,其与工业制成品间的价格“剪刀差”也仍将进一步有所扩大,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估计也仍将继续保持向制成品的方面倾斜,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等贸易发展仍将遥遥领先,发达国家在世界商品贸易中仍将起重要的作用。
90年代世界商品市场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特别是,世界贸易中集团化、地区化趋势的加强,欧共体建立统一内部市场的加紧进行,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正式生效,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构想引起的关注,将使世界商品市场的竞争更趋激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外国经济动向

  日本消费市场的变化
吴德烈 黄健
日本1989年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4860亿美元。从产品进口市场的规模来说,约为美国的一半。加之日本购买力的强劲,各国厂商把日本市场看作是“令人垂涎的大市场”。但日本又是世界上最难挤入的市场。
值得注目的是,从1990财政年度起,日本又减免1008种工业品及各种消费品的进口关税,加上原有1300种,减免关税的进口产品总计已达2300多种。这就是说,开拓日本市场有着极大的潜力和机会。
怎样才能打入日本市场?不少经贸界人士认为,主要是: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灵活多样的广告宣传;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多元化的销售渠道。
日本消费者正尽力追求能够有效节省时间、充分利用空间及反映人的个性的商品。因此,要向日本出口,必须努力开发设计合理、简便、适用及销售对路的新商品。
日本家具店里摆的书橱,乍一看和我们国内卖的似乎一样,不同的只是做工细、油漆亮。可是,它的内侧设计却有新颖之处。书橱的外壳是一个整体,而里面前后两层结构,后半部分固定。前面又分左右两半,下面有槽,可横向移动。想找后面的书,只需轻轻挪开前面的小架子便可。对于深感时间和空间紧张的日本家庭来说,这种书柜可谓设计别致,方便实用。日本市场上销售的衣橱、餐具橱,也都有类似的特点。
日本的经济结构正由外需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调整,进口、销售渠道不断朝着多元化发展。除了过去传统的东京、大阪的综合商社或专门进口商社掌握进口商品的流通及销售渠道外,批发商、大型百货店及超级市场也都开始自行直接进口。这样将逐渐减少流通领域中曾经存在的垄断、排他性及手续繁杂等弊端。
我出口公司及厂家必须尽快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在保持原有销售渠道的同时,加强与日本各县、市的地方商社、批发商、百货店、超级市场、九大商社分支机构以及分布在日本各地128处的地方批发中心建立业务联系,以使我制成品能适时输销日本各地方市场。
日本消费市场变化的另一个特点是,消费者追求多样化、高级化的趋势越来越突出。
妇女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求新求变的服务行业和娱乐旅游活动在迅速发展。以食品进口为例,高级化的趋势十分明显。日本去年进口食品的总金额约为300亿美元,较上一年增加31%左右,但进口总量仅增长约11%。无疑的,这是由于日元汇率升高促进了进口,同时消费者追求高级化也是主要的原因。这反映出日本市场正由“以量为导向”进入“以质为导向”。
据此,应及时摸清日本消费市场跳动的脉搏,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开发新产品。
随着季节的变化,日本的消费倾向也在变。生产厂家和广告公司应不断预测市场需求的新动向,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并把广告宣传作在前面。
例如啤酒,夏天的啤酒,起名叫“冴”,意思是冰冷、味纯、色正;冬天起名叫“冬季里的故事”。新年来临,标签又改成喜庆的图案,加上“贺新春”的字样。使人喝着啤酒感到季节的变换。
服装销售也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女装,厂商把一年划分为六个季节来设计、加工和销售女装,即初春、深春、夏、初秋、深秋和冬的各季服装。
由此可见,要想在这样一个需求变化快、标准高的市场上站稳脚跟,创出名牌是不容易的,这对我国生产出口产品的厂家和所有外贸公司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在日本,非耐用消费品的生命周期平均已缩短至6个月。也就是说,随着新产品的不断涌现,老产品很快就退出了市场。因此,出口厂商必须尽量加速出口产品的更新换代。
面对日本严格的进口市场,还要对商品加强安全和品质管理。出口到日本市场的每件产品,不仅要测试其零部件的质量,组装后的成品也要认真检查,严格把关。
此外,还应深入了解日本有关部门制定的各项规范和标准,诸如食品卫生法、家庭用品标示法及电器用品取缔法等。这些都越来越成为挤入日本消费市场的重要环节。
(附图片)
日本小名浜市名店街市场服装部一角。
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国外剪影

  大街铺麦田 法人重农事
在巴黎车水马龙的香榭丽舍大道上,不久将出现约两公顷“大丰收”的麦田,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不久前,法国电视二台在新闻节目中播发了这条消息。播音员介绍了人们的构想,并以彩图描绘了这一景色:在雄伟的凯旋门前,在两排枝叶繁茂的夹道树中间的大道上,绿油油的麦田一下子呈现一片金黄的丰收景象。
据报道,法国国家青年农民中心发起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讨论农业问题的活动,命名为“大丰收”,计划在6月24日这天,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上铺上近两公顷金黄待收的小麦。该中心主席儒弗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庆祝活动,而且是为了引发人们讨论农业问题。”他还说:“我们正在实现一个新的农业革命,我们将在经济、技术上表现出来。”据透露,这项约需2700万法郎的活动,经费由私营组织提供,也得到了巴黎市和农业部的支持。计划已经就绪,活动正在实现中。人们专门设计了15000个木框,放在蒙特松菜地的暖室中,装上泥土,于2月10日已播上了麦种。以每平方米长500个穗计,企望于4月底抽穗,6月24日麦子成熟。届时,将以560辆卡车将木框连同麦子运至香榭丽舍大道上,由近千名青年农民将麦田在大道上铺好。(魏玉琴)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沙特阿拉伯农业发展引人瞩目
吕志星
近十年来,沙特阿拉伯在全面贯彻经济发展计划的同时,特别重视农业,把发展农业摆在重要的位置,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农业。这一政策的实施,使沙特的农业得到巨大的发展,成为仅次于石油工业的重要生产部门。
沙特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的,而且也是与国家制订的一套农业规划管理目标和相应的优惠政策分不开的。
在国家对生产部门提供的帮助中,农业部门得到了特殊的照顾。政府对各项农业计划的投资提供短期或长期的无息贷款,并对农业部门的进口、生产和各项计划提供补贴。进口的农机设备、种子、化肥和饲料,政府补贴百分之五十,家禽养殖和奶制品生产设备补贴百分之三十。政府全部承担奶牛进口的运输费用。国家还制订了向种植者和农业有限公司免费分配可开发农田的计划,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八年已分配可开发农田达九十二万五千公顷。这项计划使沙特的可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一九八八年已达二百九十万公顷。十几年来,耕地面积扩大了近二十倍。
为提高农业产量,各地区建立了农业研究中心,这些研究中心对当地的土壤、水质和病虫害防治等进行全面分析,同时在这些机构中培养了大批本国专业人才。
小麦生产在沙特农业中占重要地位,近年来产量不断增长。一九八○年产量仅二十五万吨,一九八七年达二百六十万吨,除保证自给外,其余大部分小麦出口。一九八七年椰枣产量达五十万吨,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沙特的奶、蛋、鱼、禽、菜等产品也已由自给逐步向出口过渡。沙特的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由占百分之三提高到占百分之十二。自一九七六年以来,农业以平均百分之十五的增长速度发展,农产品的出口额已占非石油产品的百分之三十以上,食品的进口额正逐年大幅度下降。沙特还十分重视与农业发展相配套的工业,建立了一系列设备先进的面粉厂、饲料加工厂和地膜生产公司。国家建立了粮食储备公司,目前全国粮食仓库的总储量达二百四十万吨,该公司一九八七年获世界优秀企业证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