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资金问题面面观

  “三角债”探源
本报记者 皮树义
(一)
“三角债”,仍在缠绕着企业。
去年第一季度,全国企业间拖欠总额约有1085亿元。此后,银行几次投入启动资金,并帮助企业清理拖欠,累计清理“三角债”700亿元,然而,目前全国企业间拖欠总额却仍有1000多亿元。
企业为三角债苦恼。为了讨回欠债,厂长、经理们绞尽脑汁,一支支讨债大军穿梭往来。“讨债学”应运而生:支派女人法,拖儿带女法,哭哭啼啼法,软磨硬泡法,绝食抗议法……五花八门。一些企业无钱买原料,面临停工停产的威胁。
冤有头,债有主。“三角债”源头在哪里?前清后欠的症结何在?
(二)
资金的循环是经济运行的反应,经济运行制约着资金的循环。企业“三角债”早已有之,只是从1988年下半年以来日渐突出。这是经济过热的一个后遗症,也是治理整顿过程的一种负效应。
让我们先从企业流动资金的角度观察一下。经济发展过热,基本建设膨胀,原材料价格上涨,加之企业生产规模过大、资金使用效益降低,使企业流动资金需要量大大增加,而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却严重不足。
企业补充自有流动资金能力很弱。1983年企业流动资金由银行统一管理以后,财政停止对企业增拨流动资金,要求企业从留利中补充,而许多企业反映留利少、集体福利欠帐多,很难拿出钱来补充自有流动资金。北京印染厂总会计师刘荣环算了一笔帐:去年该厂留利148万元,交给国家15%能源交通基金、10%的预算调节基金后,还剩下110万元,可光是职工医药费就要花去100万元。据南京市工商银行对该市216户企业的调查,从1984年到1989年,这些企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4%,而自有流动资金年平均增长仅为3.2%。
新建、扩建企业和企业技术改造新增的生产能力所需流动资金没有着落。虽然国家规定要自筹30%的自有流动资金,在基建投资中解决,可是在经济的过热状态中,大家都在忙着大干快上,搞更多的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本身都紧张,哪还顾得上解决流动资金问题。
据统计,1983年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占全部流动资金的比重是39.5%,到1988年只占18%。这样,企业只能靠银行贷款来维持生产经营。千家万户要钱,银行一家拿钱,治理整顿一来,银根一紧,企业资金供应困难,资金周转自然不灵,发生一些拖欠在所难免。
我们再从市场的角度观察一下。在银根紧缩的情况下,企业又遇到了市场疲软、销售不畅、产品积压的困难,进一步加剧了资金的紧张,这是造成企业大面积连锁拖欠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投入启动资金清欠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居民消费需求得到控制,商品回笼减少。据对19个城市调查,1989年有相当一些居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下降,加之保值储蓄吸引了大量存款、消费者等待观望等因素,造成现实购买力减弱。一部分消费品价格过高,质量不好,花色品种少,销售渠道不畅,也造成了积压。去年社会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实际下降了7.6%。
生产资料需求减弱。1989年全国物资系统销售生产资料实际比上年下降了18.2%。过去一向紧俏的铜、锌、铅、铝等有色金属和塑料、化工原料也出现了积压。压缩基本建设,一些工程下马,这些工程原订的设备定货合同被取消,企业按原订货合同已生产出来的设备积压,无处收回货款。
据统计,到1989年底全国预算内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压约860亿元,比上年增加60%。大量的产品积压使企业流动资金大大增加,资金循环受阻。
从产品到商品,也就是在市场上卖出去,马克思称之为“惊险的一跳”。跳不过这个关口,产品的价值就不能实现,资金就不能循环,企业就会陷入连锁拖欠的泥坑。在这样的情况下,向大中型企业投入启动资金来维持生产,只能是生产出一批新的积压产品,资金前面投入,后面沉淀,造成新的拖欠。
计划内建设项目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投资不足,普遍有缺口,也是造成拖欠的一个重要原因。到去年底,能源系统电站建设工程拖欠9家发电设备制造企业设备货款10.6亿元,这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则拖欠五金矿产公司材料款3.5亿元,今年进口材料急需的5亿元货款也无力支付。
治理整顿,紧缩财政信贷、控制需求,难免会带来一些阵痛,现在的阵痛正是为了将来的不痛。然而如何把握紧缩的力度,尽量缓解阵痛,增强企业的应变力?如何使治理整顿的措施科学配套,尽量减少负效应?这是清理“三角债”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治理整顿中需要探索的问题。
(三)
清理企业“三角债”的关键是要解决市场疲软、产品积压问题,让产品跳过商品这个关口,这样投入的资金才会源源不断地流动起来。
工商企业、金融界人士对此提出了许多建议。
提倡合理消费,促进商品回笼。
——治理整顿期间,保持人民收入水平的一定增长幅度,使社会购买力有一定强度。
——恰当宣传过紧日子的思想,既要使人们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又要使人们对经济前景有个好的预期,以促使人们合理消费。
——对某些属于集团消费而与老百姓关系不大的商品,可适当放松专控。
——抓紧处理积压产品,除了疏通流动渠道外,对价格过高和积压严重的产品适当降价。
合理选择资金投向,发挥启动效用,推动结构调整。
——确保国家计划内项目特别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需要,不留缺口。这样,启动建设项目一家,可以带动一大串生产企业活起来。
——因建设项目下马取消订货合同而积压的设备,国家应拨出专项贷款予以收购,不应让生产企业背包袱。
——向商业部门注入启动资金,由商业部门择优选购工业品,即选购适销对路的产品,而不是简单地把工业积压的产品移到商业的仓库里;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商业部门要发挥“蓄水池”作用,适当进行储备,对超储这类商品所增加的费用,可考虑给予商业部门一定的补贴,以调动其积极性。
——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支持企业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对增加这类产品生产能力、提高质量、性能的技术改造,应给予资金保证。
清理“三角债”需要改善信用制度,加强银行对企业结算的监督。许多企业要求恢复托收承付制度。要制订必要的法规,保护企业的资金权益,惩治不合理拖欠,对不合理拖欠的企业予以罚款,并令其支付拖欠款的利息。要加强启动资金的管理,防止从局部利益出发、“压千家保一家”。
从长远来说,增加企业自有流动资金,才能提高企业的资金应变力。这需要国家通盘考虑,制订合理的政策措施,逐步增强企业补充自有流动资金的能力。企业也要加强管理,减少浪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实行综合治理,“三角债”这条沉重的锁链一定会解开。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漫笔

  “严”的启示
李茜
有人说,北京华都啤酒厂生不逢时,正赶上啤酒市场供过于求。但结果出人意料,1989年二季度开始试生产“龙象牌”啤酒,问世不久就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去年广州秋交会,去了众多生产新牌号啤酒的厂家。外国客商品尝“龙象”啤酒后纷纷签约订货。现在出口到法国、美国、南朝鲜、马来西亚等地。1989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轻工业名优新产品展评会上,龙象啤酒又获得“轻工优秀新产品奖”。这种啤酒去年销售了8000吨,今年计划生产4万吨,全部签了订货合同。
在当前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一个试生产的新厂,产品为何能“一炮打响”?
有人说是因为这个厂的设备、工艺都是引进的,具有先进水平。但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关键在于这个厂的严格管理。
比如,一次在过滤清酒时,由于操作失误,混进一些清水,有人建议对这批啤酒降价处理。厂长下令,将这批酒全部倒掉,并按照质量管理制度处罚了操作失误的工人,以此为例教育职工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
有些企业,设备相当先进,职工也经过培训,规章制度一本又一本,但质量问题、违章事故却屡屡发生,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严肃的态度,有章不循,喊得多,做得少,出了问题互相推诿,或者来个下不为例,时间一长养成懒懒散散的厂风,纠正起来就比较费劲。设备再好,管理跟不上,产品质量也无法保证。
所以,不管是老企业、新企业,还是正在兴建中的企业,要使自己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就得老老实实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严格厂里的各项规章制度,持之以恒,必有成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洋货是怎样闯入国门的
——洋货问题采访札记(中)
本报记者 潘岗
按常人想法,我国不仅有一道关税“大墙”——平均进口税率不仅比西方国家高得多,比发展中国家也不低,尤其是奢侈品,税率都定在最高一级。还有一道计划控制的“锁”——只要外贸部门不列计划,谁也别想进口。
事实怎样?且看看以下事例:
譬如食糖,尽管国务院早已明文规定要立足国内,可这几年糖进口逐年增多:1986年111.9万吨,1987年182.7万吨,1988年370.89万吨,1989年亦相当可观。何以如此?原来进口糖在税收和价格上可以得到一些优惠。
又如易拉罐。由于国家限制生产,去年产量约为6亿只,比1988年减少3亿只。然而,国内生产“限”住了,一些饮料企业,特别是沿海特区和中外合资企业,又利用税收上的优惠条件,进口空易拉罐。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上半年进口空罐5.8亿只,下半年至少进了2.48亿只。全年超过8亿只,比全国总产量还多38%。
因宏观管理上的漏洞,进口洋货获利更多,如果说这是“洋货”泛滥的主要原因,那么,经不住外商送礼和邀请出国旅游观光的诱惑,则是洋货风刹不住的另一重要原因。北京一些厂长“揭发”:由于购买进口产品可以借机出国考察、谈判和培训,一些单位为了搞到进口设备的通行证,便拔高本单位所需设备的技术性能,以国内产品性能达不到要求为由“漂洋过海”……
第三呢?在商业部的一次座谈会上,北京某大商场经理坦率承认,其经营的录像机都是从沿海一些地区“倒”来的二手货、三手货。由于这些地区进口商品可享受免税、减税待遇,一些单位便乔装打扮,设法转销。有人调查,目前南方一些省市进口散件组装的照像机年产近1000万台,超过我国产量的3倍多。
另外,沿海的走私贩私,更为洋货热浇了一瓢油。
以香烟为例。我国调高进口烟的销售价格后,走私洋烟的毛利率高达250%—350%。在暴利诱惑下,洋烟走私越来越多。1988年,仅广东省缉获的走私烟就达5.6万件,是1987年的2.8倍。去年上半年缉获7万件,是1988年全年的1.25倍。
有人对长沙市洋烟消费做过调查,目前充斥市场的洋烟,几乎都是走私、贩私进来的。去年1—6月,长沙市有关部门查获三起洋烟走私案,收缴洋烟150余箱,计人民币40多万元。
据海关总署统计,1988年查获的走私案,案值达2.3亿元,没有查获或查获没有立案的,数量比这还要多。
当然,洋货闯入,原因是很复杂的,外商的促销手段又很多,比如“变形金刚”一度在中华大地上成为抢手货,就与那变形金刚电视动画片有关。在国人还没有意识到时,它已经涌进来了。这是始料不及的。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应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寻找从各方面扶持民族工业发展的办法。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小厂步步高
辽鲍
辽宁锦州自控电工仪表成套设备总厂3年来研制出7种国内外市场急需的新产品,订户应接不暇,生产步步登高。这个厂是一个只有114名职工的小厂。1986年建厂时,厂长张全义就对职工们说:“我们这条小船要想比大船行驶得快,就得有超人的马力,这个马力不是别的,是科技进步,是过得硬的新产品!”第二年,工厂扩充的第一个机构就是科研所。工厂还从大专院校和科研所聘请了38名专家教授作为技术顾问。当年就与中国科学院联合研制出质量高于国际标准的微型铂电阻。这种新产品,及时满足了国内众多企业的急需,还出口到美国和加拿大。
张全义搞科研有一个指导思想,他说:“科研必须过问市场。但市场上眼前的热门货,我不干,我要干别人不干的、有发展前途的硬头货!”
1988年张全义到抚顺石油二厂,看到这个厂的仪表车间电缆着火,大火呼啸而过,几千米电缆瞬间变成火龙。他了解到,1960年以来,全国因电缆着火造成的损失达200亿元。这使张全义铁了心:非搞成不燃烧电缆不可!经过几十次反复试验,不燃烧电缆研制出来了。进行国家级鉴定时,选取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电缆生产国——美国、日本、联邦德国同类电缆各三根,加上张全义等人研制的三根,并排置于封闭体中,用乙炔燃烧到摄氏800度以上。3小时后,有的卷缩了,着火了,烧焦了,而张全义等人研制的却完好如初。不燃烧电缆,一下子成了国内外市场的抢手货。
近二三年,张全义带领全厂职工,以忘我的精神,一次又一次完成了国家重点工程急需的新产品研制任务,目前已投产的7项尖端新产品有5项填补了国家空白,2项在国际上领先。这些新产品替代了一部分进口的产品,共为国家节省外汇1000万美元。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生产者和使用者的纽带
——访物资部设备成套司司长胡企舜
本报记者 魏亚玲
机电设备成套工作是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组织成套设备供应和成套技术。治理整顿以来,全国都在压缩基建规模,设备成套部门的日子如何,前景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物资部设备成套司胡企舜司长。
提起设备成套工作,胡企舜说,马克思当年把机器设备等生产工具比作“生产骨骼系统和肌肉系统”,足见这项工作的重要性。30多年来,我国设备成套机构为成千上万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组织供应了一批批成套机电设备,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配备了所需设备,如马鞍山轮箍厂、攀枝花钢铁厂、13套大化肥、3套大化纤,还有北京燕山石化公司、上海宝钢一二期工程、吴泾化工厂、安徽的宁国水泥厂,等等。这些项目相当部分已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设备成套部门是面向整个社会的,其自身的发展也有赖于社会的大环境。去年,国家采取全面紧缩的经济政策,这虽然对成套工作有一定的影响,但是,随着治理整顿初期“阵痛”的过去,设备成套部门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谈到此,胡企舜同志列举了如下理由:
首先,通过治理整顿,项目的数量虽然少了,但经济环境净化了,设备成套工作能够更好地执行“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突出重点,提高效益”的方针,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发展。
其二,市场疲软促使机电企业加速技术改造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设备成套部门作为生产者和使用者的纽带,可以发挥成套技术咨询服务的专长,促使项目单位选择又理想又经济的成套设备,及时引导生产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技术和质量水平,确保国家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大的效益。
其三,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严格控制机电产品进口。设备成套部门可以在目前已有的信息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进口替代新产品信息库,有效地组织项目单位选择国产成套设备,替代进口,促进我国机电工业的发展。
在治理整顿期间,设备成套部门可以利用全国成套网络,了解建设项目是上是下还是缓的情况,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调剂使用积压设备,尽可能地减少盲目生产和盲目采购造成的浪费。
胡企舜司长说,不论从近期看,还是从长远看,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走技术装备成套开发的路子是最经济的,今年国家仍将有500多项大中型基建工程续建,其总规模大体与去年持平。只要我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依托物资部门的综合优势和机械部门的优势,设备成套部门有可能也应该先于其它行业,走出目前的低谷。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喜看淄博陶瓷
本报记者 刘燮阳
在山东淄博看了两个陶瓷厂,一个是淄博美术陶瓷厂,另一个是淄博瓷厂。前者以生产工艺陶瓷为主,后者以生产日用瓷器为主,两个厂各有特色。
走进淄博美术陶瓷厂,仿佛进了陶瓷艺术宫。那用陶土制成的豪杰佳人、天仙玉女、飞鸟走兽……一个个栩栩如生。
这家陶瓷厂建于1959年,是我国大型陶瓷厂之一。该厂研制的艺术釉色30多种,有的彩色绚丽,有的古朴雅致,窑变不一的“鲁花釉”集赤橙黄绿青蓝紫于一体,变幻无穷。
精美的陶制品出自技艺高超的能人之手。闻名全国陶瓷业的“陶艺三兄弟”就在这里。老大冯乃庄擅长彩绘,老二冯乃藻精于雕塑,老三冯乃江能刻善画。兄弟三人生长在陶瓷之家。父亲冯升谱既是瓷塑能手,又是壁画、神塑的巧匠。家庭的熏陶,刻苦的学习,使三兄弟各怀绝技,创造出丰富多采的陶瓷工艺制品。
我到工厂这天,老二冯乃藻正在伏案雕塑。利落的刀法,精湛的技艺,使一个陶坯变成了珍品。“双龙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一个大瓶的两侧,雕刻出两条云龙,龙身弯曲,龙爪钢劲,龙的眼、嘴、须,形色双兼;又以浮雕火球烘托。瓶身施以传统名贵的“雨点釉”,双龙则施以深酱色的棕釉。整个雕塑,古色古香,浑厚大方,稳重典雅。日本朋友以万元高价买下了一对。
淄博瓷厂又是一番天地。
这个厂创建于1954年,是我国轻工和外贸系统陶瓷出口专厂,年产日用瓷3500万件,其中出口瓷2500万件。因此,在这里看到的大部都是日用出口瓷器,有精致的咖啡杯,灵巧的酒具、烟缸,有各种餐具……品种达300余种,远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厂生产的滑石质鲁青瓷光华明润,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刻瓷文具荣获国际金质奖。
淄博位于山东中部,胶济铁路线上。这里矿产丰富,工商发达,交通方便,是我国五大陶瓷产区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就开始了陶器烧制。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发展和铁制工具的使用为陶器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给淄博制陶工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淄博陶器生产逐渐向瓷器过渡。明朝中叶,这里窑场满布,商贾云集。清朝末期以后,淄博陶瓷业日趋萧条。
解放后,淄博陶瓷重新振兴,小作坊及旧工艺逐渐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使陶瓷工业逐步实现了连续生产和机械化。
目前,淄博市有近30家陶瓷厂,年产陶瓷近两亿件,有日用陶瓷、艺术陶瓷、园林陶瓷、工业陶瓷、建筑陶瓷和特种陶瓷等。它的产品不仅登上中南海和高级宾馆、饭店的大雅之堂,还漂洋过海,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古老的淄博陶瓷,正谱写着新的篇章!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自强 求实 创新
——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剪影
江苏仪征化纤工业联合公司,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化纤和化纤原料基地,年生产能力50万吨,占全国涤纶总量的一半,可加工成布50亿米。
仪化工程总投资25亿元,分二期建成。一期工程1982年动工,三年建成投产,二期工程将在1991年全部建成。化纤城之夜。陆毅摄
在岗位上成才的青年电焊工 沈进摄
车间工人在生产。沈进摄
产品从公司码头外运孙小振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