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1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退货总额6000万元!相当于沈阳气体压缩机厂年产值的80%。可是这个厂居然没有垮,反而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转危为安了。请看——
  三次冲击 三次飞跃
张文武 张成 晓杨  
1989年,对沈阳气压机厂来说是异乎寻常的:用户退货款总额达6000万元,相当于该厂1988年产值的80%。然而,去年一年他们试制完成了27种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使这个7000人的企业转危为安。
“沈气”为什么能在同类企业生产效益滑坡的情况下,度过难关呢?原来,这个厂早已经受过两次市场波动的猛烈冲击,挨过“蛇咬”的厂长越来越懂得怎样治“蛇”了。
三次冲击逼出了“三级跳”
看上去显得疲劳的张琴开厂长,深有感触地说:“改革10年,我厂经历了三次大冲击。第一次是1980—1981年,由于我们对商品经济认识不足,准备不足,市场放开后,出现老产品没销路,新产品没出手的局面。怎么办?只有发挥我厂技术力量强的优势(压缩机行业的研究所设在该厂),相继开发了小化肥企业技术改造所急需的压缩机和化纤、纺织橡胶等工业部门急需的无油润滑空压机,使企业得以生存。1984年的产值、利润比1980年翻了一番。要说三次冲击逼得我们来了个‘三级跳’,这第一步跨得可谓艰难,但也使我们头脑清醒了,认准了开发新产品的道儿。第二次冲击是1985年下半年到1987年。由于进口化肥剧增,小化肥企业处境不佳,仅两个月用户就退掉订购的压缩机277台,合产值4900万元,相当于1984年全年的产值。这次,由于我们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和新产品储备,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开拓新市场,当年的产值、利润比1984年分别增长4%和25%,企业又经受了一次严峻的考验,迈出了很不轻松的第二步。第三次冲击就是去年了,因国家压缩固定资产投资,小化肥技术改造项目大幅度削减,用户退货6000万元,资金、能源等也全面紧张。企业如何爬出低谷?只有靠我们几年积蓄的‘内功’应外变。我们一方面全力以赴组织科技人员夜以继日研制高水平的新产品,一方面大抓管理,挖潜。全体职工齐心协力,总算闯了过来。”
在三次市场变化的大冲击中,“沈气”之所以能屡战不败,靠的是以科技为先导,以质量为中心,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做到“生产第一代,研制第二代,开发第三代”。
自1986年以来,“沈气”共开发研制96种新产品,平均每年24种,每月有两种新产品问世。有7种产品获国、部优称号,24种填补了国家空白,9种达到80年代初世界发达国家同类产品水平,6种成为进口替代产品,12种进入了国际市场。大量新产品的开发,推动了企业技术和管理的进步。该企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0.7%,利润增长11%。
让出大路货专啃硬“骨头”
乡镇企业的崛起,使大中型企业老产品市场越来越狭窄。“沈气”生产的20立方米空压机和3.6立方米无油润滑空压机,虽都是国、部优产品,但该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属大路货,许多中小企业也能生产,若老抱着这些产品不放,就会陷入困境。于是他们集中精力开发那些小企业干不了的、国家急需的“骨头”产品。
敢于冒风险开发国家重点建设需要的产品。1985年,“沈气”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国家“七五”期间改出口原油为出口石油制品,急需大型氢气压缩机和氢气循环机,这是高等级防爆产品,技术水平高,生产难度大,过去一直靠进口。“沈气”分析了自己的实力,决定冒着风险干。他们将抚顺石油三厂已订购的两台氢压机,以最快速度试制了出来,经鉴定达到80年代初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水平,填补了我国大型氢压机的空白。国家主管部门确认“沈气”为氢压机定点生产厂。去年,该厂共生产了14种27台氢压机,为国家节约外汇2500万美元。
敢于研制超前的新产品,引导市场。老牌大路货市场已被挤占,能否把眼光放得远点?“沈气”人分析1985年小化肥市场受到进口化肥的冲击,原因在于国产小化肥竞争不过进口的尿素。小化肥厂要生存,势必进行技术改造,增加产量,达到年产3万吨以上的规模。于是,“沈气”在1987年小化肥市场尚未复苏期间,超前设计制造了单机年产1万吨的压缩机。这种机器一问世,正好赶上小化肥厂二期改造的高潮,销售额达5520万元。
新产品的质量靠全面消化引进技术保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用户对产品技术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几年来,“沈气”投资2000多万元,先后从瑞士、联邦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引进了软件和硬件。为尽快吸收和转化引进技术,该厂集中翻译人员用一年多时间翻译了32箱技术资料;先后派6批工程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和培训,并特别要求出国人员,每人都要用引进技术设计出一种高水平的新产品。这个要求基本上实现了。消化引进技术的典型产品100立方米压缩机,全部采用引进技术,仅一年时间就完成制造任务,受到联邦德国专家的好评。目前,引进的整机设计、制造技术,已在40多种产品上应用,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如今“沈气”的压缩机正朝着高大精尖、品种多样、技术质量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产品的技术含量高意味着什么
请看“沈气”1989年活动分析报告中的有关数字:
全年新产品销售收入比老产品高一倍。
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同期提高21%,略高于生产的增长,人均创利的增长略高于利税总额的增长。
新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33%,而新产品的定额工时仅占全部定额工时的18.6%,意味着工时结构变化,价值含量高的工时增加。
物耗比重由上年的70%降低到52%,钢材和生铁消耗量分别比上年下降49%和29%(物耗比重下降还有挖潜因素)。
“沈气”是我国最早生产压缩机的厂家之一。近几年,该厂通过消化进口软、硬件,使人的素质、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了。眼下,他们厂生产的往复式压缩机达到发达国家同类产品的水平,已经替代了进口。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洋货问题采访札记(上)
本报记者 潘岗
有人在温州发现,穿一色的外国名牌服装和进口运动鞋成为时髦。“耐克”布袜子40元一双,很走俏;“格兰特”衬衫90元一件,也抢手;遭拉式羊毛衫500元一件、“梦特桥”西服1000元一套、“ADE”牌运动鞋标价1200元,也有人光顾。
上海的一些家庭,年轻的爸爸妈妈,以自己的孩子能用上多少多少进口货为荣,舍得花钱买近百元一套的进口小时装,30多元外汇券20张的一次性尿布,200元一套的进口婴儿洗发水、洗澡用品、护肤霜,10多元一瓶的擦屁股爽身粉……
一位年轻的爸爸得意地对《新民晚报》的记者说:“我儿子从来不用国产货,除了水、空气和水果,吃的、用的、穿的都是进口的。”
北京,几家大型百货商店,柜台里摆着不少来自法、美、英、泰国、马来西亚的化妆品。有法国的爱琪美、诗丽姬系列,美国一号系列,还有进口的香皂、香水,品种不下百个。在这里,几十毫升一瓶的法国香水,卖价100—200元,比国产香水贵好几倍。
至于已经或正在进入成千上万家庭的洋家电,国营商店以及个体摊点随处可见的洋烟、洋酒,更是令人眼花缭乱。
据统计,1988年,全国化妆品进口用汇2700万美元,去年头5个月又用去外汇近千万美元。去年1—5月,进口饮料用汇达1400万美元。进口眼镜每年高达800万架以上,目前大城市的40%、中小城市的20%至30%的市场被进口眼镜占领。
近年我国年进口烟超过一亿美元,去年进口数量也有80万箱,计4000万条。
洋货涌入,严重影响了民族工业发展。1986年以来,上海市麦氏“三合一”咖啡的销售额:1986年为16吨、1987年为74吨、1988年达99吨,三年增长5倍多。估计目前进口咖啡在上海年销量达500吨以上。与此同时,上海的咖啡生产、销售日趋萎缩。我国唯一生产咖啡、年生产能力为600吨的上海咖啡厂:1976年生产598吨,1987年为205吨,1988年243吨,1989年不足百吨。目前,这家工厂积压的咖啡和咖啡原料达1200吨,占压资金680万元。
玻璃纸全国3年进口1.9万吨,相当于全国一年的总产量。大量进口使国产玻璃纸销路受阻:1989年1—8月,全国玻璃纸生产总量为6645吨,仅为生产能力的40%。到9月份,全国22家企业一半停产,一半亏损。
国家投资1.2亿元新建的潍坊玻璃纸厂,尽管技术、设备、工艺、产品质量都达到当今国际水平,但自1988年投产起,就陷入亏损不能自拔。
机电行业也受到冲击。1984年起,国家投资18亿元以上,扶持了21家家用电冰箱压缩机厂,引进的生产线和产品大部分已达到发达国家80年代水平;1990年生产能力可超过560万台,而同年电冰箱市场需要量最多不超过500万台。
然而,1989年全国至少有286万台进口压缩机投入市场,迫使国内主要压缩机厂家停产、半停产。不久前,北京电冰箱压缩机厂等12家企业联名呼吁:压缩机制造业正面临夭折危险!
看来,洋货问题已使我国消费品生产和市场受到严重影响,不可等闲视之!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快语新言

  靠产品吃饭
刘绩辉
企业要想立住脚,经受住各种困难的考验,最重要的是要靠产品吃饭,也就是靠不断更新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吃饭。沈阳气压机厂的情况就是实例。
你看,他们坚持“生产第一代,研制第二代,开发第三代”的战略方针,不仅没有被市场冲击冲垮,而且不断提高水平。
产品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可以说是企业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也是企业竞争力之所在。目前,相当多的企业遇到了资金、原材料、能源、销售等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当然要解决。但首要的问题是要先研究一下自己的产品。看看它是不是适销对路?是不是高质量?是不是还可以提高技术含量?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使争来了资金、原料,也摆脱不了滞销、积压的困境。如果产品适销对路,景况就大不相同,不仅市场俏销,政策也会对你倾斜。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冲击企业,要求它不断推出新产品,也是一种规律。因此,盯住市场,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是时代对每个企业提出的要求。只有不断以新的产品取代过时的产品,企业才能在不断变幻的风云中稳操胜券。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除了深化改革,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之外,必须大力发挥科学技术的力量。没有新技术,往往不会有新产品。而新产品的开发与企业的科技进步又是相辅相成的。新技术的应用促进新产品开发,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又推动了企业的科技进步。
此外,推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对本企业的广大职工也是一种精神鼓舞。因为它是大家心血的结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必然会激励人们不断进取,不断提高水平。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经济漫笔

  抓住时机提高职工素质
啸飞
去年下半年以来,有些企业或由于市场疲软,产品积压;或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资金不足,出现开工不足的情况。这样一些企业如何做好工作,稳定职工队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出现这种情况后,有的企业停产停工,职工无所事事;有的放了长假,职工队伍渐渐涣散。这是很不利于企业管理的。
是不是没有办法了呢?不是。最近,笔者在北京电冰箱压缩机厂采访时了解到,这个厂在去年四季度开工不足的情况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暂时遇到的困难,对职工队伍作了妥善调整,对从生产岗位上减下来的那部分职工进行培训。两个月时间,学政治,学业务,收到了良好效果,尽管这些职工不在生产岗位,但他们觉得很有收获,情绪很稳定。他们的成功经验给我们以启示。
在商品生产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是难免的。出现开工不足的情况后,企业如果能像北京电冰箱压缩机厂那样,不坐等时机,指望国家政策保护,而是积极主动地调整产品结构,想办法提高企业和职工队伍素质,如可以腾出手来,集中精力搞好人员培训,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储备人才;可以在技术革新、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方面做文章。
困难是挑战,也是机遇。文章就看企业怎么去做。现有的职工队伍,是企业发展之本,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发挥它的战斗力,是我们克服当前暂时困难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今后发展的关键所在。各个企业都应做好这篇文章。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走出困境
——记丹东化纤工业公司的“两个依靠”
魏伯奇
1989年,辽宁丹东化学纤维工业公司出人意料地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益:全年实现利税1亿元,比上年增长24%,超额完成了各项承包指标。“诀窍”在哪里?该公司总经理安?江对记者说:“我们主要靠两条,一是依靠科学决策,二是依靠全体职工。”
丹东化纤工业公司是我国最早建成的国营大型化纤骨干企业。1989年,这个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一是70%的生产原料要自己找米下锅;二是流动资金缺口8000万元;三是议价原料、议价电增多使企业增支3500多万元;四是罕见的干旱,使鸭绿江水位下降,海水倒灌,严重影响了公司生产用水;五是化纤产品市场逐渐疲软,十几年畅销不衰的粘胶人造丝开始滞销。
面对严峻的挑战,丹东化纤公司在生产经营上找出路,在强化管理上做文章。首先,公司决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一起抓。他们通过技术改造,强化质量管理体系,使粘胶人造丝等产品的质量保证国外用户满意。他们还积极开展“质劣包退”、“运输服务”等多种促销活动。花香自有彩蝶来。该公司的产品很快受到外商的青睐。去年一年,他们共向苏联、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人造丝等产品5450吨,创汇1230多万美元。这既解决了部分产品滞销问题,增加了效益,又使公司从国外获得大批原料,实现了以出养进。
调整产品结构,是该公司的又一科学决策。他们根据市场信息,组织科研力量,开发出漂白粘胶人造棉、改性涤纶纤维、细旦涤纶丝等一系列高档新产品,提高了产品的技术附加值。这些新产品适应了纺织厂产品开发和生产的需要,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1989年,他们仅大批量生产新产品一项,就增收2300万元。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办企业,使丹东化纤工业公司领导班子的科学决策得以迅速实现。这个公司选拔一些素质高、责任心强的职工代表,一年两次对全公司的各项工作从上至下进行大检查,专门挑毛病。1989年,职工代表共检查出有关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40余个。公司经理认真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整改,促进了企业进步。公司还实行职工代表上岗值班制度,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公司领导还坚持经济公开,按期向职工公布各种奖金的来源、数量、分配办法、分配结果,并同时公布公司主要领导的收入。
公司领导真正把职工放到了主人的位置上,使广大职工焕发出极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资金紧张,公司职工集资近300万元,支持公司发展生产。1989年,公司职工围绕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共提出合理化建议近4000条,公司采纳了1800条,创造和节约价值384万元。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催醒藏乡的“金鹰”
——青海省同仁县实现初级电气化见闻
本报记者 郅振璞
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隆务河,从海拔4042米的恰映山区,穿林越涧144公里泻入黄河,天然落差1882米。
从河口上溯,联办、村办、县办的水电站共有5座。条条引水渠盘绕山腰,座座水电站机声隆隆,高压线铁塔牵着丝丝银线,给数千平方公里的藏乡送去光明。去年,拥有其中4座发电站的同仁,成为全国藏乡第一个初级电气化县,藏家人无不赞美河上飞起了“金鹰”。
让穷水变富水
前不久,我从省会西宁出发去州府隆务镇。同车的州委书记桑杰说:同仁无煤少柴,自成为电气化试点县后,我们投资1000万元扩建电站线路,发电量由1984年的1269万千瓦时增到去年的3043万千瓦时。河上还可建7处小电站,装机4万多千瓦。我们就是要让穷水变富水,以电促工,以工扶农,振兴藏乡经济。”
抵隆务镇,已是傍晚,暮色中的高原小镇,灯火纷繁。翌日,山舞银蛇。州小水电公司经理辛家泰陪我访问了铁吾水电站和隆务变电站。辛经理翻开“电业史”:5年前,这里供电半径仅几十公里。1984年建立小水电公司后,重建和修建3条35千伏、6条10千伏的输电线路,还与大电联了网,解决了丰枯期供需矛盾;同时,又投资320万元,把供面电扩展到海拔3700米的泽库县。公司和各站、所实现了电力载波通讯,主要设备完好率达98.5%。
龙王送走酥油灯
发展小水电,首先使藏乡农业和群众生活发生巨变。
同仁县副县长张宏治对此感受最深,“过去用电,就是镇上照个明。现在13个乡镇中有12个通了电,人均年用电400多千瓦时。小型排灌、脱粒、粮油加工和乡镇企业,供电率达89%。13个小电灌站,使水浇地又扩大6000亩。1989年全县粮食总产1791.5万公斤,比历史最高的1984年还高7.9%哩。”
午后,我走进农民贡巴扎西家,他31岁,是保安乡电管员。他那正赶制藏靴的阿爸,领着孙女晒菜的阿妈,放下活计,端出凉丝丝的黄梨招待客人。贡巴扎西指着电灯、收录机、电视机、电炊具喜上眉梢:“嘿,现在连敬佛拜祖的酥油灯,都换用小电灯了。”他推开堂屋左侧的小佛堂门,拉了一下开关,暗红的小灯泡闪亮了。
巨变的藏乡,对漂泊国外的藏胞饶有吸引力。完德才让是回这里定居的第18家。他回国7个月,就在和日加村柏油路边盖了新房,夫妻俩带着已成年的两儿一女,住在这里。
53岁的完德才让笑眯眯地说:“我6岁进隆务寺当阿卡,1957年跟父亲到拉萨,后在锡金、印度开车。过去家家点酥油灯,没有煤油,靠水磨磨面。现在,水龙王把它们都冲走了。”
新兴工业起步
同仁实现初级电气化,带动了地方工业发展。以往,这里民族工业仅有传统的皮毛加工和藏靴,近年来,办起了汽车配件厂、水泥厂、民族服装厂、地毯厂、皮革厂、肉联厂、面粉厂、铝厂、铁合金厂等一大批新厂。198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765万元,比1984年增长2倍多。
“藏乡不怕‘电老虎’哟。”支援同仁铝厂的兰州铝厂高级工程师王恒瑞,语气温和而风趣。老王年届60,但不服老,从兰州来到这边远藏乡。他接着不时打来的长途电话,断断续续地介绍:“两年来的心血没白费。投资784万元,15个月就建成年产1200吨的铝厂。试产9个月,产铝800多吨,有特级铝、一级铝、二级铝三个品种。总算达到一扶贫、二用电的目的了。”
“去年小水电创利税167万元,我们小铝厂已上交税利200多万元……”我担心这类企业污染环境,老王却说:“全国62家铝厂,数这儿污染轻。我和农民在厂周围试验,你猜不到吧?小麦亩产700公斤,土豆5000公斤。”
沿隆务河奔波3天,我见到年都乎水电站老职工有河南的毛俊青、山东的刘德惠,在曲库乎水电站见到副站长、甘肃的张建忠等。小水电公司藏族干部张庸(原名尕藏才让)翘着大拇指说:“汉族职工占公司职工的2/3。他们在这里献了青春献子孙,真是藏乡的‘金鹰’。州县正在争取新的水电项目,我们离不开汉族兄弟哩。”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泰兴劲旅
——记在调整中发展的泰兴县建筑业
本报记者 朱维群
从1988年下半年开始的全国性压缩基建规模,使一度十分兴旺的建筑业跌入低谷。然而,被称为江苏建筑业一支劲旅的泰兴县建筑业却并未萎缩。去年这个县建筑队伍由4.4万人精简到3.8万人,而完成施工总产值却比上年增加8.2%,达4.5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19%,达1.19万元;经济总收入达1.24亿元,也比上年增长。
瞄准“保”的那一块
县委副书记翁振进对记者说:“国家宏观控制不是一刀切,而是有压有保。我们的经验就是瞄准‘保’的那一块,及时调整经营方向。比如,国家要保证能源、交通、原材料建设项目,我们可以主动将楼堂馆所撤下来的力量快速转移到这个方面上。治理整顿要求项目速度快、质量优、成本低,我们可以发扬县乡队伍不吃‘大锅饭’的优势,深化内部改革,提高竞争力。”
治理整顿在客观上无疑增加了县乡建筑业的困难,但是也带来机遇和希望,这是泰兴许多“老建筑”的共识。建工局长吴耀忠说:“紧缩强化了优胜劣汰,而首先被淘汰的必然是素质低、打乱仗的队伍。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压力,精简队伍,锻炼骨干,把企业素质‘逼’上一个新台阶。”
不断开拓新市场
“瞄准国家必保工程,背靠‘重点’求生存”,是泰兴建筑业十年来一贯的经营思想。他们的队伍长期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河北、北京、湖北以至新疆的一系列重点石油项目上。泰兴县除继续以良好的施工信誉巩固已有阵地外,又积极向林业、铁路和煤炭系统推进。同时与21个国营大企业联营,使自己的力量间接地纳入国家计划范围。目前泰兴县为国家必保项目服务的队伍达1.5万人,占外出施工总人数一半以上,预测近年可增加并稳定在2万人。
“窝边草”也要吃,这是泰兴的又一招。过去大批队伍出县施工,县内集镇、农房建设反而延缓,有些市场被农村小包工头占领。去年县政府重新规划县内施工任务,有28个乡镇建筑公司成立了农村建筑队,各乡镇普遍建立了建管局。目前县内施工队伍达1.5万人,比1988年增加0.8万人。
他们还提倡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去年各建筑公司投资1500万元建起小自来水厂、建材厂等70多个,还办起住宅建设公司,开发房地产。
借助压力苦练内功
1983年,全县建筑职工只有0.18%有技术职称,经过多年培训、考核,现已超过3%,基本达到部定资质标准。人均技术装备800元,超过全省人均500元的水平;现有机械可以承接140米的高层建筑;县属5个公司中有4个被评为建筑二级企业,为全省各县独有。他们在基本完成初级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和发放上岗证后,1989年冬又转入中级管理人员岗位培训和考核发证。从今年起,他们规定,外出施工队长必须持有“队长合格证书”,施工等六大员必须持“岗位合格证书”上岗,无证者,限期撤离管理岗位。
过去由于土建工程任务饱满,装璜、水电安装、园林建设等技术性配套任务往往要分包出去。县建工局去年在原有专业队伍的基础上恢复或新建了机电安装、市政建设、古典园林等专业性工程处和公司,满足市场多样化要求。北方某城市去年原打算压缩泰兴队伍,但由于泰兴专业队伍能适应城市多种配套工程,结果不仅没减下去,反而增加了人数。


第5版(国内专页(经济))
专栏:

锦州铁路分局机务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少用800万元投资,建成一座每月可修6台内燃机车的架修车间。这是工人们在检修内燃机。
新华社记者 白连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