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李苦禅先生的一次画展
冀勤
李苦禅先生是我国现代的著名画家,有关他的传记和纪念文章已经不少,似乎都没有提到一九四二年四月二日至四日在济南普利门外青年会举办过的那次画展。
那次画展展出的作品,按编号、品名分列,计有群鸠、枯木苍鹰、芙蓉小鸟、白梅喜声、松鹰、铁树荔枝、蝶恋花等,共六十四幅。
每幅均有标价,其中最贵的一幅是《松鹊》,三百元;最便宜的两幅是《墨竹》、《美意菊华》,均为七十元;可能都是当时使用的联合币。
家父冀蔚怀先生当时是苦禅先生的挚友,为了这次画展,曾代替周子寅氏写了一篇《赠苦禅》,印在画展目录的背面,赠给每一位参观者。文中说:“李苦禅先生是当代画坛上的一大权威,他的地位非只几个学者名流鼓吹起来的,直是以其个人深沉的智慧与有力的笔创造出来的。”
这次画展的意义,文中也写得很明白:“觉得评画应选择一个脱出技术的理论,如只就色彩与线条的技术上,或引用古人的谱说来立论,何如就时代就人生以寻求艺术的共感作用?艺术的历史不仅是材料的记载与整理,应是以艺术的制作品,来涵养每一时代美的生活之向上。苦禅先生的画,便是现代共苦的物质生活之下,一个充作精神食粮的甘饴。”这是家父特别向我指出的一点。
今年五月,在赴青州参加李清照研究学术讨论会时,返京路过济南,家父特将手中留存的一份画展目录给我,嘱转交苦禅先生之子李燕同志留念。为此写下这个记录,也作为我对一九五二年最后一次去雅宝路看望苦禅先生的怀念吧!


第8版(副刊)
专栏:

  挽徐光霄同志
陈野苹
新华日报以诗名,
杜甫川头夜雨情,
云暗天昏扬斗志,
文场战将失斯人!
一九九零年一月二十二日
注:杜甫川系延安中央党校六部所在地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生命立体的造型
——读《麻栗坡烈士陵园诗抄》
周良沛
手捧麻栗坡政府选编出版的《麻栗坡烈士陵园诗抄》,禁不住心潮激荡。作为一个爱诗者,我非常感谢他们为诗坛做了件好事。
过去,我到这烈士陵园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到这里是无法写诗的,这里的诗,给在这里安息的英雄早已写尽了。
对个人而言,世上怕没有什么比自己的生命更可贵的了,然而,不论他们生前有多么大的抱负,身后有多少遗憾,他们都从容地义无返顾地走了。身后的光荣,他们丝毫也不可能知道;生前战事的胜败,都得承担责任;不知死的光荣,却知生的伸屈。我在陵园遇到一位刚在战地遭遇一场险情,只在两秒钟之差才遇机脱险下来的战士,他说:“只有那么一步之差——不然我也要跟他们一道躺在这里——”他这么说,不知有多少大难不死之后的欣慰、多少成仁之志士未酬的遗憾?见一位瞻仰陵墓的年轻人,在一座墓碑上,看到上面刻记的烈士简历,竟与自己同年同月所生,我见他将墓碑上的文字一字不漏地抄写、拍照下来,以后在他那木然的面孔、铁似的沉默中我就无法说出他是为生而乐还是愁?有死者为生者的生而死,就有生者不仅为自己的生而生的问题。生者与死者在这里重逢,无法对话,但能沟通。永远沉默在这里,多数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啊,他们过早地去了,留下在人们心头的,是惋惜、悲恸,留在史册上的,是写满天地的惊叹号。他们,有的在敌营杀进打出,如同神兵;有的多处负伤,腿折手断也不下火线,肠子打出来了,捂住肚子还甩手榴弹;有的与敌人拚刺格斗,滚下山涧,与敌同尽,在湿热的边境,找到的遗体已腐烂得抓拿不起来,只有我们知道他的那颗头颅,那颗心……。他们,并没有全葬在这里,但这是他们共同的碑;安息于此的,并不是每位都授予了英雄称号,但他们每一位都是这英雄集体中响当当的英雄。他们恋生,有的甚至有过死的恐惧,可是在需要献出生命时,在分秒之间,在一步之差时,没有犹豫,没有豪言,可能有遗憾,却不会有悔恨,知任重而心事重重,尽本分而坦荡无羁。神圣、纯净得如同一位初生的婴儿那样地去了。不同的姓氏,不同的民族,来自不同的地方,都成了麻栗坡人,是麻栗坡永久的居民。麻栗坡这个多年与这场战争同时进行的建设之飞速的发展,正是这些永久居民的欣慰与光荣,是他们生命的延续。他们,是麻栗坡的生活、历史分出的无数茁壮的根,是这绿色边防动摇不了树身的根,是我们人民不可侮不容犯的浩然正气,庄严、雄威与日月共存。
他们每位都是一首壮美的诗,他们也确实把这里的诗写尽了。
正因为如此,他们又留给我们写不完的诗,我们又怎能为此不写诗?
如果他们是要人为他写诗者,也许反而不值得去写,而他们永远在沉默,永远不会向人索取代价。许多从不写诗的老人、小孩、烈士的妻子,死者的战友在此都写出诗来,用小字抄正,拿块石头压在坟头,用大字书写挂在布标,像一面面旗帜迎风招展地发表诗,人们斟满酒,点上烟放在坟头,生者与死者敬烟,对饮,心颤手抖,放声大哭,伤心抽泣,生者对死者,用眼泪,用泪水写成的诗在对话。如果说,诗也叫高尚的话,那么,看到死者激发生者,生者安慰死者的,完全是写出来和没写出来的诗。丁卯清明,在这依着山的雄势而建、规模并不多见、花岗石的石级一级一级通向太阳边上的陵园,来自白山黑水、太行吕梁、长江黄河、老山阵地的扫墓者,更是人山人海,多少花圈,多少祭果,多少哀思,多少诗……
烈士王晓强在牺牲前写的诗就说,“假如我死了”、“我的灵魂依然是旗帜下的歌”。这些花圈,这些祭果,这些墓碑前的悲恸,纪念碑前的誓言,就是我们旗帜下的歌。
战士陈勇写牺牲的战友,是“没有留下签名”的无名英雄——
他抱枪死去了,一瞬间完成了
生命立体的造型
热血凝固成了铁色的历史
热望望亮了夏夜黄嫩的星星
他们生命的造型,充满一代人理想的光辉,它对我们感情的净化,正是他们生命的延伸和升华。诗人朱增泉说这是——
宇宙深处
有一些星
发了亿亿万年光
终于耗尽无穷能量
于是作最后一次光的大爆发
从此收缩为黑洞
黑洞的质量超过任何亮星
超过太阳
它们有巨大引力
但不再发光……
烈士确实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从另一个意义讲,他们不仅活在人们心上,而且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物质力量。诗人称这“不再发光”的“巨大引力”,将那些都加上了黑边黑框的名字与肖像,艺术地描写为“黑色的辉煌”。而我们看到这陵园整齐划一、一座挨着一座的花岗石墓,庄严之中气势恢宏的是一个挨着一个的亡灵时,应该想到,是多少“黑色的辉煌”铺就我们辉煌于金色的大道。这时,读到诗人周宝莹纪实性的《相会》——
……母亲好几年想来为你扫墓没有盘缠
那些人当年为你披红戴花
后在家门贴一幅“光荣人家”红纸
前年又换成“烈士之家”金匾
却不肯给予一块或一毛乃至半个硬币的
情感和良心……
背叛!背叛!除了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黑了心的总是极少数,但诗人的诗行却是警钟:忘记他们就是背叛!


第8版(副刊)
专栏:

  沉重的青石板
翯俜
就这么一块普通的石板,它采凿于雪峰山举目可见的青石,长不过五尺,宽约两尺,厚不过寸许。然而,就为了搬走它,湖南怀化军分区党委及当地政府与翁浪溪村人一道整整苦斗了五年。
一块石板,要搬五年,何等沉重!其实,又何止是五年。在这之前,从翁浪溪村人门前有了这青石板,他们就有了搬走它的愿望;为了这个愿望,他们用汗水伴泪水已经奋斗了几代人,直到今天才遂其愿。
是个秋天,我在海拔1600余米高的雪峰山深处觅寻到了绿竹红枫簇拥着的翁浪溪村。该村以瑶族为主,杂以汉族,百余户人家。我向前走去,这家房子长檐黑瓦,新壁板上刷着一层黄晶晶的桐油,窗户上镶着明亮的玻璃。阶沿上,一位老太太坐在小竹椅上缝补衣物,大花猫躺在针线筐里打哈欠。老太太看到我,拍了一下花猫,它缩了缩身子,挪出点地方。老太太放下手中活热情地招呼我进屋,可脚到半空又缩了回来。我看见漂亮的绣花拖鞋,一尘不染的红漆地板;屋里的电视机、录音机、落地台灯、电风扇满目琳琅,大圆柱床上铺着一搭到地的印花床单,雪白的尼龙蚊帐,帐檐上龙凤交错。这是祖祖辈辈住茅棚破屋、裹树皮棕衣的翁浪溪人的住房吗?身着民族服装的老太太看出了我的惊讶,以熟练的汉话对我说:“我们好了,也是搭帮解放军,搭帮干部们啦,他们这几年常来帮我们做事,拿主意。”老太太很健谈:“没他们,我咯热的天气还得咯快活?到门前的青石板上困都困不赢了。”
我觑了一下门,门坎下一处新土,那是以前摆放青石板的地方。
辞谢了老太太,涉溪下坡,又走了9家。虽是家境各有厚薄,摆设不一,但家家都有擦地板的习惯,门前放青石板的地方都垫了新土。看来,青石板真从翁浪溪人的生活中搬去了。
又是一幢新房,没人,门却开着。我刚转身,忽然发现一个人影在屋角拐弯处闪动。他分明看见了我,为什么不打招呼?这不符合山里人的好客的脾性。顾不上礼貌,我疾步跟了上去,那位老大爷正用柴草慌慌张张地盖青石板。看到我,他停下来尴尬地笑了。不用说,这就是那块与翁浪溪人命运相关的青石板了。青石板正面油黑光滑。它刚采凿来时应该是粗砺的,谁知经过大爷家多少代人肉体的揉搓磨滚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青石板开始应是洁净的,如今淤积着一层厚垢,那溅沾着大爷家多少人的脏脓污血呢?
多少年来,提起翁浪溪村鲜为人知,而它的疥疮村痤疮村的别号却大名在外。解放前,连土匪都不愿来翁浪溪村抢劫,因为这里穷,远僻,更因为翁浪溪人世世代代无论男女老小都是一身疥疮,一屁股痤疮,一年四季浑身奇痒。尤其夏季,更加无法忍受,只得用手抓,指甲抓钝了,皮肉抓破了,淌血了,家中屋外无卫生条件可言,伤口化脓时,到哪里哪里就散发出一股怪味,苍蝇嗡嗡。翁浪溪人因事下山,人们一眼就能辨认出他们,不是远远避开便是下令驱逐。在山上,他们不时放下手中的活跑到门前的青石板上去躺或者坐一会。青石板性凉,对奇痒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毕竟有限。只好一会儿坐一会儿躺,一会儿翻过来转过去。这病他们也治过,也好过,但很快故态复萌,因为他们的病是受环境影响的,他们无法改变恶劣的生活条件。我蹲下身轻轻抚摸着青石板,仿若抚摸着亲人血肉模糊的躯体。难道这仅仅是翁浪溪人用来止痒的青石板么?作为曾经有过翁浪溪人同样命运也是生活在雪峰山的农家子孙,我一直关注着翁浪溪人的命运。1983年,怀化军分区党委研究决定,把翁浪溪村作为军民两个文明建设的共建点,帮助翁浪溪人搬走青石板,并从中找到类似翁浪溪村这样贫困山区致富的途径。军分区钱司令说:“这青石板不简单,它有根,我们首先要治根。”根是什么?贫穷、愚昧、落后孳生疾病,疾病导致贫穷,贫穷造成愚昧落后。它们互相依赖、互相转化。青石板就是这种恶性循环的产物。要搬掉它,得首先拔掉穷根。一年中,军分区司令、政委多次攀山越岭涉溪过涧来到翁浪溪,和翁浪溪人一道分析优势,寻找短处,寻找致富门道。翁浪溪村交通困难,大量的竹木烂在山上,只要花些力气修条简便公路,这些每年都要腐烂的竹木就会变成财富。翁浪溪村地高天寒,无霜期短,宜于种植天麻、白芍、白术等经济作物。这计划很快付诸行动。在当地县委、政府的支持下,公路修通了,搞起了竹木加工业,调整了产业结构,农民生活水平直线上升。他们又利用富余的资金建起小型水电站,办幼儿园,扩建学校。生活水平与文化知识的提高,促使他们改变了生活习俗和生活环境,疥疮、痤疮治好了,沉重的青石板也终于从翁浪溪人的生活中消失了。往事如烟,面对这位老人和眼前这块青石板,我心头不禁沉重起来,难道他们现今的情况并非完全如我所知道的那样吗?我缓缓直起腰,因问:“你老还有痤疮、疥疮?”“冒(没)有了,冒有了。”说着撩起衣衫给我看。我阻住他:“那你家别人还有吗?”老人连连摇手,说:“不瞒你,我留着这青石板,只怕二回要用。刚解放那阵,生活好了,有些人的病也好了,青石板就扔了,冒想到以后又犯了病,又到山里去搞石板。咯两年呷的好了,住的好了,穿的也好了,病也好了,我们又学城里人擦地板,呷开水,讲干净,可哪个有后眼?二回又晓得如何,要是像先前那样,好一阵子又变了,还得到山里去搞青石板哩!多费力气。”
老人的话重重敲击着我:这青石板何只是翁浪溪人过往生活的象征呢?物质上的青石板虽然消失了,但是浓重的阴影仍然残存在某些人的心里,要彻底清除它,仍然需要时间。但我相信这一天已不远了。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国画
孙友田
在天翻地覆之后,
岁月的妙手
将大地失落的热量,
研磨成
流动的黑色。
泼在一页页岩石上
深深的地层下
出现了一幅又一幅
中国画。
有黑色的山峦,
黑色的丛林,
黑色的河流,
黑色的湖泊……
钻机将地下的画
悬挂在油田上。
桔红色的头盔
闪耀在井架旁
于是每幅画都有了
初升的太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