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2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美国战后历史中不光彩的一页
——《逆爆》一书评介
张允文
1983年2月,逍遥法外达40年之久的纳粹战犯克劳斯·巴比被从玻利维亚押送到法国。消息传开,全世界为之轰动。
二战期间,巴比是法国里昂市的盖世太保头目,诨名“里昂刽子手”。纳粹德国战败后,巴比两次被缺席审判并被判处死刑。这样一个血债累累的纳粹战犯怎么能够逃脱法网呢?
巴比落网时,世界新闻媒介大量揭露了美国情报机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舆论压力下,美国司法部不得不发表了一份600页的调查报告,承认1947年美国陆军反间谍队曾招募巴比为它服务,并于1951年帮助他经由所谓“鼠道”从西德逃往南美洲。但同时,报告又声明两点:当初招募巴比的陆军反间谍队并不知道巴比涉嫌犯有戕害人类罪;二战后得到美国保护并在美国帮助下逃出欧洲的纳粹战犯仅巴比一人而已。
事实果真如此吗?《逆爆》(Blowback)一书的作者辛普逊对此做了否定的回答。
“逆爆”一词是美国特务行话,意即某种海外的秘密活动在国内造成的不良反应。辛普逊是位专门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自由撰稿人。他在这本新著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其“国家与安全利益”网罗庇护纳粹战犯的历史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他查阅了浩瀚的档案资料,以大量事实驳斥了司法部报告中的说法。
《逆爆》一书共分17章,全面叙述了美国政府战后招募纳粹战犯及其帮凶为美国情报机构服务的详情。
搜罗形形色色的纳粹分子和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变节分子为美国情报机构服务,是美国政府一项国策,也是美国战后对苏战略的组成部分。决策者的战略估计是,美苏之间的冷战将逐渐演变为热战,因此需要做好情报方面的准备。参与这一活动的有美国陆军反间谍队、中央情报局和美国国务院。
美国陆军反间谍队招募的人员可分两大类:一类为纳粹科技人员,如原子战、化学战、潜艇战以及火箭等方面的专家;二为纳粹特工人员、党卫军情报专家,以及苏联、东欧国家的变节分子。这些被招人员数以万计,其中多数犯有严重的罪行。
作者认为,美国政府把这批人视为宝贝,主要是因为他们极端反共仇苏。当时美国一位高级情报官员说过,只要是反共的,任何杂种都要利用。于是,这些“杂种”被用来搜集苏联、东欧的情报,从事破坏和暗杀活动。这些人不仅受到保护、领取高酬,而且还能取得美国国籍。其中不少人后来潜逃到南美洲,有的至今仍留居美国。
根据作者的调查,在巴比落网之后不断暴露的同类事件中,有些人物颇具代表性:
——奥托·博尔施温。此人曾在布加勒斯特搞过大屠杀,于1945年被美国陆军反间谍队招募,1954年被中央情报局弄到美国。
——库尔特·布洛姆和沃尔特·施莱伯尔,两人都是纳粹医生。前者在1945年承认利用集中营的犯人进行惨绝人寰的生物战试验,后为美国化学兵团收罗。后者在集中营搞过活人医学试验,1952年被揭露后逃出美国。
——阿尔托尔·鲁道夫及沃尔特·道尔恩伯格,两人都在纳粹地下火箭工厂残害过数以万计的工人,后为美国招募,从事导弹工作。
——古斯塔夫·盖伦,纳粹东部战线总情报官员,1945年投靠美国。此人对残杀400万苏联战俘负有主要责任。关于此人,当时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说过:重要的是他站在我们这一边,其他都是次要的。
作者用美国官方的大量档案材料证明,所谓美国招募巴比时不了解他在法国犯下的战争罪行的说法纯属谎言。作者指出,有关巴比的罪证散见于各种档案资料,而且1944年8月,也即美国陆军反间谍队招募巴比之前3年,法国政府就已向联合国战争罪行委员会提交了控告巴比的文件。
顾名思义,《逆爆》一书是要说明美国招募纳粹战犯的秘密活动对美国的外交内政造成的消极影响。读者从书中可以看到,这些仇苏反共的纳粹分子如何助长了美国政界极右分子的冷战叫嚣和麦卡锡之流的反共歇斯底里,而且据说由于这些纳粹分子夸大了某些情报,曾险些触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西方国家某些人总喜欢唱一些民主、自由、平等的高调,这似乎是他们的至高无上的价值标准。可是,正是这些国家打着“国家安全利益”的旗号,包庇、收罗那些双手沾满无辜妇孺鲜血的战犯。希特勒的党卫军在美国的庇护下能够摇身一变为“自由战士”,这就是某些西方政客的逻辑。
《逆爆》一书的价值还在于它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对美国战后这一段令美国某些人“感到不舒服”的历史作了完整忠实的叙述。作者查阅的大量国家档案、审讯记录,当初都属于绝密或机密文件。作者还采访了大批有关人员,首次披露了美国参与秘密活动的高级官员。因此,此书被称为当今有关美国战后招募纳粹人员秘密活动的第一本最完整、最权威的力作。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英国通讯

  访剑桥科学园 
本报记者 陈特安
前不久,记者慕名访问了剑桥科学园。
英国的科学园,旨在为现有企业和应用高技术的新企业提供一个环境,便于它们利用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的专门知识,开发新工艺、新产品。到一九八六年为止,英国已有二十八个这样的科学园,已为四百多家公司提供了场所和设施。另有七个正在筹划之中。剑桥科学园始建于一九七二年,是英国最早、最大的科学园之一。目前已有七十家公司在这里落户,二千多人在这里就业。
自六十年代以来,政府一直呼吁加强大学与新技术行业间的协作,这既有利于企业挖掘大学的专业知识的商业潜力,迅速把智力转化为生产力;又能使大学得到关于高技术的第一手资料和研究资金。剑桥科学园正是这种“协作”的产物。
据介绍,剑桥科学园已开发出不少新技术和新产品。多年来,这里重视两个关键性的投资:一是保持牛顿传统,即大学城的科学传统;二是“塔穆克”传统,即在剑桥周围,修筑起与外界联系的交通网络。在这里,注重的不是过去的“老工作”——传统的制造业,而是信息技术时代的“新工作”。设计、通讯设备、多孔电话、数据记录器、传真机等已使剑桥相当闻名。据估计,剑桥的计算机革命也已进入了第四代。科学园内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基础物理研究,已进入到食品及其生产有关的微型粒子研究领域。理查德·弗雷德博士介绍说,缺乏复杂的高分子组合方面的化学物理学基础知识,一直是近年来食品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卡文迪什实验室在这方面的进展,是食品科学的可喜的新发展。
技术有限公司主任海伦·比尔德博士在新传真控制系统上的传真表演,引起所有来访者的兴趣。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传真完全控制系统,名叫“苏波传真机”。它能准确地把信息传送到选定的号码,不会泄密,被认为解决了机密信息快速传递的问题。它所以能保密传真,是因为传真机两端均有验明信息的交换装置。如果它从传真另一端得到的回答是“不正确”,它便不会传送。这就保证信息不会传到错误的号码上去。据主人介绍,如果邮局和各公司充分运用这种传真安全控制系统,整个工作方式将完全改观。目前第一个这样的传真安全控制系统已在英国安装。它已引起法国、瑞典、澳大利亚等不少国家的极大兴趣。
据英国科学园协会的一项调查,在科学园落户的公司仍呈增长势头,科学园被视为“推动英国变化的一个源泉”。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英图书馆购进威灵顿一手稿
为了使珍贵的历史文献归国家所有,英国图书馆于最近以35万英镑的高价购进威灵顿公爵记述滑铁卢战役的书信手稿。这封信是他于1815年6月19日写给当时的英国国防大臣巴瑟斯特爵士的,信中诉说了英国打败拿破仑的这一胜利。几近50万人的伤亡使威灵顿公爵伤心至极,以致满纸是斑斑泪痕。
此次购买是由英国全国纪念物遗产基金会以31.3万英镑的赠款对英国图书馆予以资助的。该基金会参加了英国图书馆同威灵顿公爵第八代后裔进行的谈判。公爵后裔之所以决定出售这一手稿是为了筹款维修位于汉普郡贝辛斯托克附近面积达7000英亩的房产。
这一历史文献将在英国图书馆的手稿厅公开展出。
(孟宪谟 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迅速增长的劳务输出
当今,劳务输出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国际间劳务输出总人数已达2000多万人,遍及世界各地。尤其是近年来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促使国际劳务承包工程大增,劳务输出也随之增多。据《美国工程周刊》统计,世界最大的250家劳务承包工程公司,在80年代初签订的国际承包合同总额已突破1300亿美元。
在世界劳务输出中,中东海湾国家是一个重要市场。这些国家有巨额的石油收入,有宏伟的建设计划,但劳动力严重不足,亟需输入外籍劳力。现在这些国家的外籍劳务人员已在400万以上,主要来自亚非国家。
劳务输出给输出国带来巨额的经济收入。据统计,巴基斯坦每年因此而得的收入高达24亿美元,几乎占本国商品出口总值的70%以上。劳务输出还扩大了输出国的就业机会。如埃及的输出总人数达15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劳务输出还带动了输出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南朝鲜因劳务输出带动了材料、机械设备的大量出口,大约已占其商品出口额的20%多,从而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余洋)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日本的外籍工人问题
近几年,来日本就业的外籍工人增加很快。按照法务省的数字,一九八七年的非法外籍工人数是一万一千三百零七名,但目前的实际人数估计在十万至十五万之间。一九八八年五月日本移民局对外籍移民作过一次为期三周的缉查,结果拘留了一千八百七十名非法工人,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
在非法移民工人中,男子大多在建筑业,或在制造业中的铸造工场就业,女子则一般充作酒吧或俱乐部的侍者。
对是否应允许这些低技能的外籍工人来日本就业,日本各界看法不一。日本商会曾对五千家公司作过调查,结果是百分之六十的公司要求更严格地限制外籍工人,其中百分之二十五要求全然禁止不熟练外籍工人入境。
日本之所以不欢迎无技能的体力工人,是因为它认为这能造成日本劳工市场紧张,廉价劳动力的涌入还会延缓日本工业的结构调整,并造成社会问题。
日本东京大学的一位教授曾著文敦促政府制订一项长期政策,以避免在日本形成双重劳工市场。    
    刘有锦 编译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让我们来保护生态环境”!
——六名少年儿童远征南极之后
本报记者 张启华
法国著名的海洋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雅克·依弗·库斯托教授虽然年近八旬,但仍以旺盛的精力工作着,他尤其重视南极探险与生态保护事业。本月初,他率领6名儿童乘船远征南极,首次完成了一项有象征意义的教学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支持。
这6名儿童分别来自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坦桑尼亚和法国,年龄都只有11、12岁。他们在库斯托教授的指导下,通过到南极实际观察和阅读有关材料,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他们自豪地向大人们表示:“既然你们没有能力解决保护生态的问题,就请把南极交给我们吧”!
孩子们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南极虽然是地球上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但它上空的臭氧层已出现了“空洞”。人们的环保意识依然相当薄弱,一些有效的措施得不到落实。海底石油的勘探和开采,特别是每年有200亿吨的垃圾倾入海底,使污染从陆地扩及海洋。人口的增加对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连饮用水也出现困难。几乎所有的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都遇到空气污染的问题。墨西哥城每年有一万人的死亡与吸入废气有关。凡此种种,使得人类面临着愈益严重的挑战。
由此,在保护生态环境上,人们更加寄希望于下一代,库斯托教授说得好,“我们是以未来一代人的名义来到南极的”。他还说,他有一个幻想,就是在南极为全世界儿童建造一所房子,让它成为一所学校,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入学。
从一个被人视为“国际自然环境保护区”的南极,发出“拯救世界”的呼吁,是具有特别的意义的。库斯托教授说:“我们到南极并不是随意作出的选择”。这一方面是要人们认识到,南极的生态一旦失去平衡(比如冰川融化),将给世界带来极大的灾难;另一方面是要探讨如何避免地球其它部分的污染威胁到南极。库斯托教授从世界五大洲选出6名小朋友随他去南极,其用意是不言而明的:保护生态环境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应当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第7版(国际专页)
专栏:

中国首次出口商品展览会前不久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展出期间共接待观众5万人。这次展览会主要展品有机械、电子、轻纺及传统工艺品等共4000多个品种。图为中国福建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和沙特商人洽谈。 新华社记者 郭晓勇摄


返回顶部